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古代都有哪些酒,古人喝酒有哪些礼仪

古代都有哪些酒,古人喝酒有哪些礼仪

我国古代文人大多都饮酒,而且以诗人为甚,这些人豪饮酒醉后,往往又有华章佳句问世。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

古代酒都有什么颜色的?

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莫笑农家腊酒浑”普通人家自己酿造的酒有些许沉淀物呈现浑浊色。对于高级点的白酒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白酒在储藏过程中的酯类沉淀。有些白酒在酿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几年的储藏,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酯化反应,产生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的混合物。温度降低时,这些酯类物质在酒中的溶解度降低,就出现饱和现象所析出的白色结晶,而形成沉淀物,古人喜欢把把酒温上一温,沉淀物就消失了,酒中的白色针状沉淀物是Ca2 、Me2 、Ac-等几种离子化合物的共结晶体。

在古代都有哪些饮酒礼仪?

古人饮酒礼仪很多,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即在喝酒前,向地上倾倒一点,以示敬过土地神和谷神,我们家乡,这个礼节仍有传承。然后,用一容器(酒具),大家轮流传饮,饮完一遍叫一巡,一味菜即一盘或一碗,传过三巡,菜上过五样以后,大家随便一些,但仍不可放肆,应先敬老者,德高望重的人等。古人敬酒,应先站立,双手举起酒具,以示尊重对方,这个习俗也保留下来了。

古代与酒有关的诗人有哪些?

李白为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文人中,好酒者向来不少,其中以李白最盛。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唐朝诗人李白一生纵情诗酒,文采风流,于半梦半醒之间所做诗篇,更是流传千年,万口相传。现存于世的诗篇中有四分之一与酒相关。人们喜欢李白,不仅仅是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更因为李白与酒的不解之缘。

李白毕生嗜酒如命、以酒为伴,得意时喝酒,落魄时也得喝,他生于酒,也死于酒。据记载李白的酒量极大,他这样地说自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由于嗜酒,李白也觉得愧对夫人:“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照此说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但是李白绝不是酒囊饭袋,他在酩酊之中,才思如泉涌,百杯下肚,灵感似井喷,也就是在每次畅饮美酒之后,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

李白“斗酒诗百篇”,他一生与酒为伴,无酒不欢,李白好酒而且善饮,自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他的诗歌与酒是一体的,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他所写的诗歌读起来都有一种浓郁的酒香。平日里他“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得意时他“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寂寞时他“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

不管四季如何变换、前程多么灰暗,他就是他,用酒解忧,以酒代友,他真正地把风流和潇洒全聚在一壶美酒中,四时佳兴尽在一杯之中。杜甫曾在自己诗《饮中八仙歌》中这样盛赞李白的诗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说李白是诗中文坛泰斗,是名副其实的酒中仙,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酒陶冶了李白的性情,也带给了他天才般的创作灵感,没有酒的助兴,他的诗歌也许就没有这么豪放激情。

我国古代文人大多都饮酒,而且以诗人为甚,这些人豪饮酒醉后,往往又有华章佳句问世。诗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描绘了八位形象生动的“酒仙”,他们都嗜酒、豪放、旷达,当然八仙中最为鲜明的当属李白了,他每饮必醉,醉后既憨态可掬又桀骜不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家仙。”你看李白饮一斗酒,能写百首诗,“酒诗”的回报率有多高!李白喝酒还不顾一切,平时嗜酒酣醉后,干脆就在“酒家眠”了,这时即使天子召见,他也不是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还在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李白独酌时畅饮,与意气相投的“幽人”对酌,那更是开怀。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简直就是直白了,李白用连续三个“一杯”, 表达了脱俗之士与“幽人”的相知之深,一见如故,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两人对酌痛饮的酣畅淋漓。“我欲醉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诗人又喝得酩酊大醉,大概想睡一觉,很直率地打发“幽人”先走,接着又与好友约定,明日还要再饮。这首《山中与幽人对酌》,勾画出一个超脱凡俗的酒仙,欣赏诗人恣情纵饮、个性鲜明的描绘,我们看到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诗人李白。

李白刚到长安谋求发展的时候,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是也还仅仅是的无名之辈,可巧遇上慧眼识才的贺知章。贺知章已年过八旬,是个率真人性、倚老卖老的人,他位居“饮中八仙”的首席,二人在酒楼饮酒论诗,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真是越说越投机,不觉已酒至半酣。贺老趁着酒兴问李白“有无新作”?酒至酣处的李白更是诗兴大发,叫店小二取来笔墨,在酒桌上挥毫疾书,“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的《蜀道难》笔法雄放,如行云流水,似庐山瀑布,激情洋溢,一泻千里。一幅幅高峰入云,沟壑纵横,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画面呈现眼前,黄鹤飞不过,猨揉难攀缘,把山势的高危,蜀道的艰难,写得惊心动魄形象逼真,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贺知章一边诵诗,一边赞叹:“真乃谪仙人也!”老先生读一句诗饮一口酒,还不停地与李白干杯,吆喝着店小二添酒。

小二尴尬地说:“大人,酒资已用尽。”贺知章连忙伸手去掏,钱袋空了!情急之中摸到了身上的金龟,这是显示官阶的信物,但是老先生毫不犹豫地解下金龟,递给酒小二:“拿去换酒来!”,这就广为流传的美谈:“金龟换酒”。李白与酒还有许多传说,“醉捞江月”的故事更为精彩。皓月当空,清风徐来,李白与好友在采石江畔赏月畅饮。

月光如洗,酒至正酣,突然一片乌云飘过天空,李白停杯抬头,不见明月,于是惊呼:“月亮呢?”酒友开玩笑地说:“掉到江里了!”李白太喜欢月亮了,他与月共饮,与月同舞,酒在杯中,月在酒里。一听到月亮落水,情急之中顺手抄起一坛子酒,跳上江边的一条小船,喊了一声:“我去把月亮捞出来!”摇着小船向江心划去。遮月的云已悄然离去,在平静的江水中,一轮明月冲着李白微笑,又见到心爱的明月,诗人忘情地举起酒坛,咕咚咕咚地几口酒下肚,接着俯身江水抓月。

一片水波溅起,银盘化为碎片,李白两眼发呆,不知所措,定睛再看,银盘又现水中。他用双手捞起一捧水,看到一轮小小的月亮就在掌中!诗人如痴如狂,不禁哈哈大笑。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掀翻了小船,李白落入江中。采石江恢复了平静,再也看不见诗人的身影,只有他纵情的笑声,仍然在人们耳边回荡。岸上的酒友呆呆地望着江水,许久才有人轻轻地说:“他成仙了。

”后人都相信李白羽化成仙,并且有人写诗赞颂:“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露饥蛟涎,便当骑鱼上九天。”于是民间就有了“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在酒的世界里,李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就是王,在这里他可以尽情地游乐欢快,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借酒抒发自己豪放的人生抱负,喝着美酒,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可以借酒兴向权贵大声呼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能趁着酒醉独自阐发自己心中的寂寞,“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更能在酒醉的世界中活成人间帝王,让天子都呼叫不得,“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何等的逍遥自在,是何等的光宗耀祖,他的真豪情、他的酒中诗就像一壶壶醇厚芳香的佳酿,让人喝出了旷放激情,喝出了人生阔达。

一叶舟,一个人,一壶酒,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道出酒入豪肠的酣畅,一行“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展现无穷豪情壮志,酒仙李白诗歌中那激荡山河的力量,清水芙蓉般的纯粹,犹如一朵清逸飘洒的青莲绽放水中,一位自信狂放的诗仙璀璨于盛唐!李白一生浪迹江湖,嗜酒如命,与酒结缘,酒在诗中,诗中有酒。他得意时畅饮,失意时痛饮,无酒不能食,无酒没有诗。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

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

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

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

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