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个原因,伏特加除了纯饮之外,也多用于鸡尾酒的基酒。我所做的原浆酒就是很多中型大型酒厂用来勾兑勾条的基酒。中国白酒在滋味上要远远高于伏特加。一般鸡酒是用来勾条勾兑的,各大酒厂有的自己生产基酒,有的则是从外面采购原浆酒作为基酒。那么说到基酒就不得不说一下原浆酒了,我本人是做固态发酵高粱原浆酒的,也就是纯粮小烧散装的。
白酒的基酒和调味酒是怎么回事?
你好,提问者白酒的基酒和调味酒分别是什么样的酒?这两种酒是一种酒吗?那么我以一个纯粮烧酒的工艺者给你做一下回答。一般鸡酒是用来勾条勾兑的,各大酒厂有的自己生产基酒,有的则是从外面采购原浆酒作为基酒。那么说到基酒就不得不说一下原浆酒了,我本人是做固态发酵高粱原浆酒的,也就是纯粮小烧散装的。我所做的原浆酒就是很多中型大型酒厂用来勾兑勾条的基酒。
甚至还有很多言论说原浆酒不好喝,这些言论大部分都是各大酒厂所谓的专家散发出来的。其实原浆酒是最好喝的酒了,只不过原浆酒在刚酿出来的时候,口感的确一般比较刺激,但是随着时间的存放,它的辛辣味道将逐渐减小。逐步形成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酒会变得越来越醇香。口感也更加的浑厚,这种香气主要是乙酸乙酯的香气,还有粮乡和曲乡还有糟香的味道,这种香气是所谓的调和酒后期所添加的香精,没有办法比拟的。
可以这么说,原浆酒是最好的酒了,只不过你需要给原浆酒一段时间而已。而现在的调味酒则是用一部分基酒加上食品添加剂加上香精来去掉原浆酒本身的酒曲味道,来增加它的香味,这种香味主要来源就是香精。一点都不浑厚,香的一点都不自然,所以所有瓶装酒我都不喝。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酒不用存,心酿出来的酒只要经过勾兑之后就可以直接罐装出售。
还有另外一种酒就在比较常见,就是液态法白酒也是酒精勾兑酒,用酒精加香精加食品添加剂勾兑出来的白酒这种白酒,存在于十几元到几百元的瓶装酒当中。不仅口感单一,而且喝了之后容易上头,让人头疼。还有一部分瓶装白酒采用的是固液结合法,也就是用像我们这样的纯粮原浆酒,加上液态法白酒融合在一起,其实这种酒和勾兑酒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宣传的时候可以打上粮食酒三个字而已。
为什么中国人一直认为俄罗斯的伏特加酒是高度烈性白酒?
我们中国人对俄罗斯的普遍印象就是:身处冰天雪地的环境,战斗民族人手一把AK47,喝最烈的酒,打最猛的熊,民风彪悍,勇猛无比!所以由于上面的印象,导致国人认为伏特加酒全都是高度烈性酒,认为酒精度都在90°以上,这一点不是哗众取宠,因为有很多朋友都问过我这个问题。说实话,高度伏特加也有,比如波兰产的生命之水伏特加,酒精度能达到96°,这是什么概念,那就是等于在喝酒精啊!瞧,就是下面这个酒:但是,在俄罗斯,大家喝的最普遍的还是40°的伏特加,为什么是40°呢?原来这是俄罗斯大名鼎鼎的化学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研究出来的,门捷列夫爱喝酒也爱研究酒,他研究得出,伏特加酒在40°的时候口感最好,对身体的刺激性刚刚好。
没喝过伏特加,想知道伏特加和白酒在口感上有什么区别?
我是@芙蘭一醉的芙蘭哥,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我来说一说我的看法:伏特加和白酒在口感上有什么区别?伏特加和中国白酒在口感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伏特加,简单的讲他要的是非常高的纯净度,为了达到甘洌、顺滑、纯净的口感,它会进行多次过滤,将酒中的所有杂质都吸附出去,当然也把呈香呈味的物质也带出去了,所以酒没有什么滋味,除了乙醇带来的醇甜感之外,剩下的就是爽净、顺滑的口感。
正是这个原因,伏特加除了纯饮之外,也多用于鸡尾酒的基酒。中国白酒在滋味上要远远高于伏特加。这跟采用的原料、发酵的方式、蒸馏的工艺、勾调技艺、陈酿的时间等等都有极大的关系。中国白酒酒体饱满醇厚、香气自然芳香、而且各种香气混合在一起,其中包括:粮香、曲香、糟香、花果香、陈香、窖香、酸香、馊香、烘烤香……等等。
入口绵甜净爽、优雅细腻、醇厚馥郁、香气突出、诸味协调、回味悠长。而伏特加却没有这些香气和口感上的表现。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如果各位酒友还有其他的观点或不同意见,非常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请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吧,留言必回!我是芙蘭一醉的芙蘭哥,一名爱喝会品且有独立观点的头条作者,希望用浅显的文字让您健康喝好酒,选酒不犯愁!码字不易,点赞鼓励!如果您觉得我写还凑合,请赐个关注或点个赞吧,真诚期待与您结缘,芙蘭哥在此鞠躬谢啦。
同是烈酒,伏特加能卖遍全世界,为什么白酒感觉只有中国人喝?
谢邀。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喝白酒?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解释起来也很复杂。在此,小食就从中国白酒的起源、发展,来尝试解读一下。中国白酒,为什么这么独特中国白酒的定义,有权威的国家行业标准,在《GBT208222007》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中,它是这样被定义的:“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
”这个定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国的白酒,是一种蒸馏过后的粮食发酵酒。而用“曲”酿酒,才是中国白酒区别于其他粮食发酵酒的主要特征。用粮食酿酒,比用水果酿酒要更难,因为果糖可以直接转化成酒精,但粮食里的淀粉不行,要先变成单糖类,然后才能变成酒。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是要先让粮食糖化,然后才能酒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使用了“曲”,使粮食直接糖化,而外国则是先让粮食发芽,形成糖化,而后转化成酒精。
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造成了一个天一个地的口味差异,从而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喝白酒。通常意义上的中国白酒,我们也才接受没多久粮食酿造酒在我国由来已久。9000年前,当时还是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酿造历史(河南贾湖发现了盛酒陶器碎片)。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而酒在9000年前就已出现。酒的历史比中国还长,这话没毛病。
但是现在我们喝的高度白酒,出现的历史就要短得多。在古代,诗人们动不动就“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水浒传里面的好汉,喝了十七八海碗酒还能行侠仗义。这里面固然有文学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也能从背后发现一个事实——受制于早期的酿造工艺,早期的酒普遍度数不高。在没有掌握蒸馏技术之前,中国人喝的都是没有经过提纯的低度酒,有点类似今天的黄酒。
这一类酒,通常情况下,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发绿,有点浑浊,所以诗人要说:“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水浒传里,吃酒要先拿个筛子来筛。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古代酿酒的现场条件往往很差,酒曲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总是要混点乱七八糟的东西进去,所以看起来就是绿的,混的。直到元朝时期,蒸馏术从西方传过来,中国本土的酿酒术结合西方蒸馏技术,搞出来的酒才有点今天白酒的样子了。
度数也能达到40度以上。这样的高度酒,李白怕是来不了三百杯了,武松来三海碗,估计要给老虎当午餐。即使是白酒出现后,人们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黄酒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社会主流。连“白酒”这个统一名称,都是建国后才确定的,之前都是这个“春”那个“烧”各叫各。从近代以来的民俗风情来看,白酒成为社会主流,至少也是建国后的事情,在这之前,老百姓们还是喝黄酒的居多。
孔乙己不就老拿茴香豆下黄酒嘛。所以,外国人接受不了白酒很正常。一是因为白酒用酒曲酿造,口味独特,喝不惯。其实别说外国人了,连很多中国人都喝不惯。小食在写这篇问答时,坐在电脑桌对面的同事就喝不了白酒,每次聚餐都喝啤的;二是通常意义上的白酒,历史本就不长,还有待推广和普及。酒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向全世界推广、普及,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都是“烈酒”,为什么伏特加可以卖到全世界,中国的白酒却不行?
就像中国的古老中药中医一样,明明天下无双,却被“里外”舆论打压排挤,可是那些“里外”之徒私下偷偷摸摸制造中药中医卖向全世界。所以中国的八大名酒早有千年的文化底气,却又有“里外”之徒故意贬低品质,打压品牌的声誉,抬高“合资酒”价格。国家应该出手保护中国古老的酒坊秘制,中国人喝自家酿造的真正白酒御暖壮气,如今互联网时代,应无需再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念,应让中国的白酒在各大街小巷的美食餐桌上更香气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