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简单说,从外国人的饮酒习惯来讲,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买得起黄酒的人不接受黄酒的味道。虽然说新中国成立以后,黄酒的生产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新的突破,相对于白酒和葡萄酒来讲,黄酒的发展差距是比较大的。
中国白酒发展历史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酒的历史十分久远,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形状和甲古文、金文的酒字十分相似的陶罐。这一点就说明了早在距今6000多年以前,中国的酒就已经产生了。但是,究竟是谁发明了酒,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也很难断定。我们的先民在创造了酒的同时,也留给我们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一、上天造酒之说古人以为人与星体密不可分,人的各种行为均由上天相应的星体所主宰。
所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晋书》中就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这句话的意思是轩辕星座的酒旗三星,就被认为是司酒之星,凡世间的酒,也因为有了它们才得以产生。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二、猿猴“造酒”说早在明朝时期,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
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
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老林中,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
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是由于猿猴以山林中野生的水果为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这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这种“酒”的产生,年代久远不可考,也许它给人类以启迪从而酿成现在意义上的酒。猿猴造酒,与其说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还不如归之于猿猴特有的灵性。三、黄帝造酒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是华夏民族智慧的化身,古时许多美丽的传说都可追溯到他。至于酒的起源,因黄帝发明“酒泉”之法,并曾有“汤液酒醪”之论,所以后人也曾尊他为酒的创始人。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四、杜康造酒说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书中记载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意思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做法,杜康就是酿酒始祖。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一千古名句使杜康造酒之说风靡海内外。人们在谈及酒的起源时,便把他作为酒的始祖,而尊之为酒仙。据古书载,杜康可能是夏代的第六世君王少康,曾以高粱做酒,空桑秽饭”、“加曲发酵”只不过是后来附加的动人传说而已。
白酒、干红、啤酒相比较哪种对身体伤害最小?
谢谢邀请。又是大家最爱的饮酒话题,白酒、啤酒和红酒是市面上饮用最多的三种酒水,工艺不同、颜色不同且酒精含量也大不相同。很多人想知道这三种酒水哪种饮用之后对于身体的损伤更小,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客观+科学看待,您所认为的“健康饮酒”还存在一些误区,想要喝酒不伤身,请您如此作为。白酒、红酒和啤酒哪种伤害更小?对照这三种酒水,在研究伤害的问题上,请大家这样看待。
无论您喝的是什么酒,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酒精物质,只要有酒精的摄入,就会给您的身体带去一定的损伤。相比三种酒品,一般红酒的酒精度数在10%左右,白酒在35%—70%左右不等,啤酒的酒精度数一般在4%左右。如果饮用相同净含量的酒水,那摄入白酒的危害一定大于其他酒水,因为摄入的酒精物质会更多一些,当然都是在保证酒水的质量的前提下来看的。
当然如果在摄入相对酒精量的前提下,那喝啤酒对于身体的伤害要比其他两种更一些,啤酒的酒精度数较低,如果想喝到同等酒精量,那啤酒的饮用体积就会更大,一方面会给肝脏和肾脏增加负担,增加代谢的次数。另外一方面啤酒摄入过多还容易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摄入,这也会促进酒精的代谢吸收,让您醉的更快,对于身体也有不利的作用。
言说于此,您会发现,酒水和其他食品并不太一样,从实际出发,任何酒水都不建议大家饮用,只要有酒精物质的摄入,就会对身体带来伤害,酒精度数(含量)越高,对于身体的伤害也就越大。想要不伤害身体,唯有不喝才是王道。如果必须要饮酒,怎么喝才能降低伤害?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独特酒文化的国家,或是朋友聚会,或是同事聚餐,可能都必须要小酌几杯,如果遇到必须要喝酒的情况,请您科学对待。
能少喝尽量少喝,限量才是降低伤害的唯一方法:酒精物质摄入越多,对于身体的伤害自然也就越大,建议从根本上减少酒精的摄入量。非要研究个量的话,男性朋友单日摄入酒精的量不得超过25克,女性则不应该超过15克,依照不同酒水的酒精含量自行换算。喝酒请您选择度数更低的酒水:在保证酒水质量的前提下选择酒品,度数越低对于身体的伤害也就越少,喝酒只喝高度酒的理论属于谣言,请理性对待。
喝酒,不吃东西真心不靠谱:很多人喝酒不喜欢吃东西,这样一来只会增加对于食道和胃肠粘膜的损伤,只会让您醉的更快。所以,无论是喝酒前还是喝酒过程中,唯有进餐可以保护自己,至于说吃些什么,能吃新鲜食物绝对不建议您各位食用腌制食品,素食比肉菜更为优秀。除此之外,喝酒请不要掺杂其他酒水和碳酸饮料饮用,避免叠加伤害;喝酒请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增加身体的代谢。
黄酒是什么酒?为什么感觉喝黄酒的越来越少了?
我是小逸,关注我们更懂酒。目前对于黄酒的定义,最权威的是国家标准。在最新的定义中,黄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谷物为原料,经加曲、酵母等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发酵酒。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用的是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周代时开始官员酿黄酒,那个时候已经有完整的酿酒记录和专职管理酿酒的官僚体系。
总管酿酒的官员称为酒正。上等酒用来做最严肃的祭祀,而且黄酒的酿造已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黄酒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北宋。由于当时有很长时间的战乱,有很多人不得志,文人墨客不问政事,借酒浇愁,阴差阳错使酒业兴盛起来。这个时候饮酒主要流行在上层社会,而且普及到民间的普通人家。像著名诗人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杜甫的独酌成诗,都是当时黄酒盛行的真实写照。
然后到了明清时期,一直到清朝中叶之前,当时有南酒北酒之分,其实无论南酒北酒,都还是黄酒为主流的世界。之后中国黄酒的声明远播,是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云集酒坊,也就是今天的会稽山酒业,为绍兴酒夺得了第一枚国际金奖,从此,绍兴黄酒声名鹊起。虽然说新中国成立以后,黄酒的生产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新的突破,但是相对于白酒和葡萄酒来讲,黄酒的发展差距是比较大的。
它的价格偏低,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价值一直是有些被低估的,可以说黄酒产品的价值跟价格也远远是不太对称的。目前从产量和销量上来看,像古越龙山、会稽山、还有塔牌为代表的浙派的黄酒,还有以石库门、和酒等为代表的海派黄酒,是具备一些行业的领先优势的。但如果说起消费者对于黄酒的印象,大部分可能都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在黄酒文化推广方面也是比较欠缺。
中国黄酒跟葡萄酒和啤酒一样都是最古老的酒,为何没有走出中国?
简单说,从外国人的饮酒习惯来讲,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买得起黄酒的人不接受黄酒的味道。以外国人的饮酒习惯来讲,喝的酒大致分为三类:餐前酒、佐餐酒、餐后酒。黄酒基本只适合当餐前酒。很多人都知道,外国人搭配餐酒是有点刻板的,在外国人来说,佐餐酒不能掩盖食物的味道,因为他们的菜肴烹饪喜欢也保留“底味”,而黄酒的味道很明显会破坏底味,因此无法佐餐。
黄酒的浸染力是很强的,不然也不至于被大量应用在中式烹饪中了。注:底味不等于原味。原味是食材的味道,底味是经过基础调理后,食物展现的味道。餐后酒,则要选可以搭配甜食的。黄酒的味道并不适合搭配甜食,因此餐后酒也PASS。惟一的出路,就是餐前酒。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不管什么东西,在你这多么便宜,只要一出口,通常就不是那个价了。
有没有能够接受黄酒味道的外国人呢?当然有,不过,相较于葡萄酒啤酒等等,这类口味属于小众,消费者基本集中于拉美以及一些大洋岛国。小众,这已经是一大问题。拉美地区的消费能力,这又是一大问题。他们可以接受黄酒,但是对他们来说,本地会有更便宜更习惯的口粮酒,又何必追求不是特别喜欢的高价进口货?买得起黄酒的人不接受黄酒的味道。
此类人群,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人。其实黄酒与他们喜欢的餐前酒已经有些类似了。但是,他们习惯的餐前酒,有几个硬指标,黄酒无缘。甜度、酸度、酒精度、单宁、酒体。前三个容易理解。单宁,是酒中的一种涩味物质,会刺激口腔黏膜收缩,葡萄酒里的单宁主要源于葡萄皮和茎。只有红葡萄酒里才有。葡萄酒,一般是5年以上的酒单宁含量较高,所以要醒酒,单宁多了太涩。
5年以下的新酒大都不需要醒酒。换句话说,单宁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黄酒里的单宁含量就是一种尴尬的情况,不醒酒,涩,醒酒,连酒香都一起醒没了。黄酒适合热饮,就是为了散发单宁和激发酒香,但西方人偏偏又不习惯饮热酒。酒体。简单说就是压舌感,取决于单宁和酒精度,酒体越高,口感越明显。黄酒的单宁高,但不是特别高,酒精度也不是特别高,所以口感的后劲相较于葡萄酒并不明显。
举个例子,红酒,比如黑皮诺,单宁不高,酒体适中;梅洛,单宁适中,酒体适中;赤霞珠,单宁高,酒体高。而黄酒,属于单宁偏高,酒体却偏低。黄酒的单宁感觉略高于梅洛,低于赤霞珠,但是酒体也就比白葡萄酒里的雷司令、长相思高一点,接近于霞多丽。黄酒这样的素质到底算好还是不好,且另说。但是,这个单宁和酒体的平衡,恰恰是西方人不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