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欲知别后相思意唯愿琼枝入梦频是谁写的
- 2,浙江的台州有什么别名这些名称有什么历史渊源
- 3,试评价贺知章不要其生平谢谢
- 4,饮中八仙歌 译文
- 5,诗狂是谁呀
- 6,人杰地灵水波不兴意思
- 7,七夕de 由来
1,欲知别后相思意唯愿琼枝入梦频是谁写的
钱起 【过张成侍御宅】全诗是:丞相幕中题凤人,文章心事每相亲。从军谁谓仲宣乐,入室方知颜子贫。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欲知别后相思意,唯愿琼枝入梦频。钱起(722-780?),唐朝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钱起
钱起 唐朝人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2,浙江的台州有什么别名这些名称有什么历史渊源
台州之名,始于唐武德四年(621),“因天台山得名”。“台州”出现之后,古人在谈到台州时,并不一定都以“台州”之名称之,而经常以其它名词来代称。台州历史上究竟有哪些别称呢?根据各种史料,我们至少可以找到六个。
“天台”是古人最喜欢也是最常见的别称之一。由于它与天台县的县名相同,因此,极易混淆,甚难辨别。唐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前后写过一首诗,诗句中说:“闻道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大家知道,天台立县在三国吴初,最早叫作南始平县(或叫始平县),后改名始丰,又改为唐兴,直到五代十国吴越天宝元年(908)才以“天台”名县。刘禹锡写这首诗时还没有“天台”这个县名。诗中涉及的徐员外(徐裕),在这一年由台州刺史调任衢州刺史,所赠刘禹锡之物均属台州土产。可知诗中的“天台”即为台州。宋朝舒亶有一首《寄台州使君》诗,而内中却说:“闻说天台太守家,全家日日在烟霞。”可见诗题的“台州使君”与诗中的“天台太守”是一样的。对此,民国《台州府志》在卷一○四曾特地给予指出:“‘天台’乃一郡之统称。”《天台县志稿》凡例也明确地强调:“‘天台’为六邑共称久矣。”近人项士元先生则说得更加详明:“吾台以天台山得名,古来撰述之家,籍隶台州,多题‘天台’。”
“赤城”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别称。宋陈耆卿编纂过一部台州总志,书名即称《赤城志》。明谢铎为之续编,亦名《赤城新志》。此外还有《赤城集》、《赤城后集》、《赤城诗集》、《赤城论谏录》等,所收都是与整个台州有关的作品。关于“赤城”成为台州别称的原因,《四库全书提要》在解释《赤城志》时说得比较清楚:“此为所撰台州总志,以所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其曰‘赤城’者,《文选》孙绰《天台山赋》称‘赤城霞起以建标’……”也就是说“赤城”之称源于晋孙绰的《天台山赋》。
“丹丘”也是古人较常用的一种别称,但现在知道的人较少。宋赵忭《过台州登巾子山》诗说:“巾顶广轩逢杪秋,万家云屋接丹丘;主人欲尽行人乐,更向东湖共泛舟。”稍迟于赵忭的林景熙《宿台州城外》诗云:“荒驿丹丘路,秋高酒易醒。”他们诗中的“丹丘”均指台州。又如,宋宝元二年(1039),台州兴建州学,建成后,由当时的知台州事李防写了一篇碑文,但碑文的题额不叫《台州州学记》,而是称作《丹丘州学记》。清代著名学者洪颐煊对此作过一番考证,他指出:“孙绰《游天台山赋》:‘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吴越备史》:王名俶(即吴越国王钱俶),开运四年(947)三月出镇丹丘,丹丘即台州。曾宏父《鹿鸣宴》诗:‘三郡看魁天下士,丹丘未必坠家声。’皆以‘丹丘’如‘赤城’,为台州一郡之总名。”可见“丹丘”为台州之别称,也是脱胎于晋著名文学家孙绰的《游天台山赋》。
此外,作为台州的别称还有“临海”、“章安”与“回浦”。“临海”是因为台州的前身叫临海郡;“章安”和“回浦”则因两汉时期整个台州(还包括现在的温州和丽水等地区)均属于回浦县与章安县地。不过,这三者所用不多,这里不再赘述。
3,试评价贺知章不要其生平谢谢
唐朝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更重要的是有一人对贺知章:《和资道读贺知章传》年代:【唐】 作者:【晁说之】少陵爱贺公,爽气不可致。宁向水底眠,不作尘中士。谪仙见长安,狂言随意至。换酒解金龟,安知天王赐。二子少可人,欣然得朋类。我实异世客,遗编劳补缀。念昔游稽山,颇爱石上字。再拜式画像,物来见真意。翰林有渚孙,能与我同契。
贺知章(659-744),唐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希望答案你满意
我对贺之章的评价: 贺知章号称“四明狂客”,他少年时期以写诗闻名。他写的草书有浪漫的风气。
4,饮中八仙歌 译文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麴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注释译文
注释
1.知章:即贺知章,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官至秘书监。性旷放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他在长安一见李白,便称他为“谪仙人”,解所佩金龟换酒痛饮。这两句写贺知章醉后骑马,摇摇晃晃,像乘船一样。醉眼昏花,跌落井中犹不自知,索性醉眠井底。这是夸张地形容其醉态。
2.汝阳:汝阳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朝天:朝见天子。此谓李痛饮后才入朝。麴车.酒车。移封:改换封地。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传说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3.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742年(天宝元年)八月为左丞相,746年四月,为李林甫排挤罢相。长鲸:鲸鱼。古人以为鲸鱼能吸百川之水,故用来形容李适之的酒量之大。衔杯:贪酒。圣:酒的代称。《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尚书郎徐邈酒醉,校事赵达来问事,邈言“中圣人”。达复告曹操,操怒,鲜于辅解释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李适之罢相后,尝作诗云:“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此化用李之诗句,说他虽罢相,仍豪饮如常。
4.宗之:崔宗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袭父封为齐国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觞:大酒杯。白眼:晋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视俗人。玉树临风:崔宗之风姿秀美,故以玉树为喻。
5.苏晋:开元间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长斋:长期斋戒。绣佛:画的佛像。逃禅:这里指不守佛门戒律。佛教戒饮酒。苏晋长斋信佛,却嗜酒,故曰“逃禅”。
6.李白:以豪饮闻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诗兴。《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应诏至长安,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并赐食,亲为调羹,诏为供奉翰林。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写配乐的诗,而他却在长安酒肆喝得大醉。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白莲地,召李白来写文章,而这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来见。
7.张旭: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时人称为“草圣”。脱帽露顶:写张旭狂放不羁的醉态。据说张旭每当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笔挥洒,甚至以头濡墨而书。醒后自视手迹,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世称“张颠”。
8.焦遂:布衣之士,事迹不详。卓然:神采焕发的样子。
译文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在酒席上高谈阔论。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若得神助。李白饮酒十斗,常常醉眠于酒家,自称是酒中之仙,常常语惊四座,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他常不拘小节,常常傲视青天。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即挥毫作书,立可赋诗百篇。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酒味引得口水直流,时人称为草圣,如在乘船,才得精神振奋。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挥笔疾书,召他为诗作序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竟在井底睡着了,他因酒醉不肯上船,举杯饮酒时。天子在湖池游宴,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焦遂五杯酒下肚。张旭饮酒三杯
5,诗狂是谁呀
贺知章,李白的好友
贺知章
诗狂
shī kuángㄕㄧ ㄎㄨㄤˊ诗狂(诗狂)狂放不羁的诗人。 唐 元稹《放言》诗:“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便欲魔。” 金 元好问《天涯山》诗:“诗狂他日笑 遗山 , 饭颗 狂他日笑 遗山 , 饭颗 不妨嘲 杜甫 。” 清 张问陶《壬申三月四日去郡口占》:“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
唐代诗人贺知章又有“诗狂”之称。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乡后不久病卒。
关于唐代诗人的别称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6,人杰地灵水波不兴意思
人杰地灵 ( rén jié dì líng )
英 文:the birth of heroes brings glory to a place
解 释 “杰”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是特别美好的意思。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的地方因而出名。也指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出 处 唐·王勃《滕王阁诗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有的是国杰豪英,~。”
近义词 藏龙卧虎、钟灵毓秀
反义词 绸人广众、人稠物穰
灯 谜 天不作美
典 故
公元663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洪州阎都督在新落成的滕王阁大宴宾客,当地知名人士都应邀出席。王勃正好路过这里,也应邀参加。因为他才十四岁,所以被安排在不显眼的座位上。
阎都督的女婿很会写文章,阎都督叫他预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当众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不可无文章记下这次盛会。各位都是当今名流,请写赋为序,使滕王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话毕,侍候的人将纸笔放在众人面前。但是大家推来推去,没有一个人动笔。后来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将纸笔收下,低头沉思。 过了一会儿,王勃卷起袖口,挥毫即书。阎都督见是一个少年动笔,不大高兴,走出大厅,凭栏眺望江景,并嘱咐侍从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给他看。
才过一会儿,侍从抄来《滕王阁序》的开头四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四句的意思是:滕王阁所在之处过去属南昌郡治,现在归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翼、轸两星,地面连接衡山、庐山两山。 阎都督看了,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谁都会写,一笑置之。其实,这十六个字把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概况都交代清楚了,纵横交错,起笔不凡。
接着,侍从又抄来了两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都督看了有些吃惊。他想,这少年以三江(指荆江、淞江和浙江)为衣襟,又将五湖(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为飘带,既控制着南方辽阔的楚地,又接引着东方肥美的越地,大有举足轻重、扭动乾坤之气。写出这样有气魄的句子,不是大胸襟、大手笔是不可能的。
侍从接着抄上来几句,更使阎都督吃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原来,王勃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是说,物有精华,天有珍宝,龙泉剑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意思是洪州有奇宝。后一个典故是说,东汉时南昌人徐孺家贫而不愿当官,但与太守陈蕃是好朋友。陈蕃特地设一只榻,专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杰出的人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再也不让女婿把预先写好的序文拿出来了。
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地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
阎都督高兴地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
于是重新就座,阎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
〖名称〗水波不兴
〖拼音〗shuǐ bō bù xīng
〖解释〗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事例〗清·石玉昆《小五义》第42回:“女娟见风恬浪静,~,因对简子说道。”
人杰地灵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示例】:实在襄阳的~,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
◎闻一多《孟浩然》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水波不兴
shuǐ bō bù xīng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宋·苏轼《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
成语举例:清·石玉昆《小五义》第42回:“女娟见风恬浪静,水波不兴,因对简子说道。”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平静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人杰地灵 ( rén jié dì líng )
英 文:the birth of heroes brings glory to a place
解 释 “杰”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是特别美好的意思。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的地方因而出名。也指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出 处 唐·王勃《滕王阁诗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有的是国杰豪英,~。”
近义词 藏龙卧虎、钟灵毓秀
反义词 绸人广众、人稠物穰
灯 谜 天不作美
典 故
公元663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洪州阎都督在新落成的滕王阁大宴宾客,当地知名人士都应邀出席。王勃正好路过这里,也应邀参加。因为他才十四岁,所以被安排在不显眼的座位上。
阎都督的女婿很会写文章,阎都督叫他预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当众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不可无文章记下这次盛会。各位都是当今名流,请写赋为序,使滕王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话毕,侍候的人将纸笔放在众人面前。但是大家推来推去,没有一个人动笔。后来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将纸笔收下,低头沉思。 过了一会儿,王勃卷起袖口,挥毫即书。阎都督见是一个少年动笔,不大高兴,走出大厅,凭栏眺望江景,并嘱咐侍从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给他看。
才过一会儿,侍从抄来《滕王阁序》的开头四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四句的意思是:滕王阁所在之处过去属南昌郡治,现在归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翼、轸两星,地面连接衡山、庐山两山。 阎都督看了,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谁都会写,一笑置之。其实,这十六个字把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概况都交代清楚了,纵横交错,起笔不凡。
接着,侍从又抄来了两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7,七夕de 由来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有传说为证。大体的故事是牛郎出生很苦且忠厚老实,生活中又受到排挤,而织女因为偶然下凡沐浴,通过老黄牛的撮合两人逆天意相爱而生活在了一起。此事被王母知道,勃然大怒遂把二人拆散,从此以银河为阻,两两相隔。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阴历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所以有了七夕之说,并在近年七夕被称为了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