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京剧的历史(京剧的历史简介)

1. 京剧的历史简介

1. 京剧的历史简介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2. 有关京剧的历史简介

2. 有关京剧的历史简介

  京剧创始人---程长庚  京剧创始人---程长庚  程长庚(1811-1880),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县程家井人,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活动家,京剧的创始人。他十几岁时便入家班“四箴堂”学戏。初次登台,一鸣惊人。进京后誉满京都。道光至光绪初年,长期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京都梨园公会“精忠庙”会首长达30余年,名列同光十三绝之首。文宗皇帝曾卦赏五品顶戴,慈禧、慈安太后也有过赏赐。他博采众长,凝众多优秀弹腔高手之心血,集弹腔艺术之精华,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熔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演变剧种——“京剧”。程长庚因此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伶圣”、“剧神”。  程长庚嗓音浑厚,唱腔高亢饱满,字正腔圆。善于用他那高、清、亮的嗓子,吸收昆曲、京腔、汉调的演唱技巧,演唱起来“声情交融”,有“刚健沉雄,大气磅礴”,“穿云裂石”、“余音绕梁”之势。艺术上重视人物塑造,长于表现典雅庄严的风度。他擅演老生,与当时的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他所演的《文昭关》之伍员、《取成就》之刘璋、《群英会》之鲁肃以及《战长沙》之关羽均著名,后来演出大多宗程。  程长庚管理戏班严肃认真以身作则,曾为维护本班全体利益,坚持拒演“大老板”。后代不少著名京剧老生,多受其培育,如孙菊仙为其北子,谭鑫培为其义子,汪桂芬为其琴师,杨月楼则为其指定之三庆班班主继承人。晚年创办三庆科班,先叫“小荣椿科班”,后改为“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着演员。  程长庚站在中国丰厚的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动了徽戏向京剧的嬗变。他以匠心独运的唱腔艺术,声容殊众的老生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技艺超群的导演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丰碑。  程长庚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安徽人民的荣耀,更是潜山人民的骄傲。人民不会忘记这位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增添珍品的伟大艺术家。在1990年徽班晋京200周年之际,1991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0周年和1996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5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1996年5月潜山县又建立了程长庚陈列馆,展出有关程长庚实物、图片等资料300余件。1991年,程长庚故居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正误  标签:京腔十三绝 弋腔十三绝 高腔十三绝 分类:戏曲博文  作者:戴和冰 (2008年8月31日)  “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是清代戏曲史上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名称,但是,作为专用名词,“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却是一个沿用了数十年的错误。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撰写此文。  所谓“正误”,就是“改正错误”的意思,正误并不是因为观点不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经常听人说,甚至是一些大家、学术权威说,学术问题不存在对与错,只是观点不同罢了,易中天就在中央电视台这样说过。学术需要研究,研究的基础是知识,对研究过程中所需知识的认识,却有对有错。自然,错误的知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十三绝”,就属于一个知识性的问题。易中天所言是有限定的。提及易先生,只是为了减少阻力,轻松地将正确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对中国戏曲感兴趣的人,以免他人费力来“正”我的“正误”,给我来个“背背书”。  本文的正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名称的正误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所谓“专用名词”就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的名词,这种词是固定的,不能拆开,如“京腔十三绝”就不能说成“京腔的十三绝”、“十三绝京腔”等。“京腔十三绝”早已被列入辞书成为专门的条目,戏曲史和学者频频使用,似乎早就成了戏曲史上的专用名词。果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段史料:  我朝开国伊始,都人尽尚高腔,延及乾隆年,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其各班各种脚色,亦复荟萃一时,故诚一斋绘《十三绝图像》悬于门额(注见前翰墨门)。  这是清道光年间杨静亭《都门纪略》一书中的一段话。《都门纪略》专记北京的事,是一部类似“向导手册”或北京“小百科”的读物,又有些像年鉴,虽然栏目大体相仿,但每次刊行新版时都要加入新的内容,删去过时的信息,有很强的实行性。  这段史料明确地写着“十三绝图像”,也仅限于“十三绝”,既没有说是“京腔十三绝”,也没有说“弋腔十三绝”,更没有说“高腔十三绝”。所谓的“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都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制造出来的现代新名词。为方便起见,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十三绝”前加上了“京腔”、“弋腔”或“高腔”的声腔标识,如《清代戏曲发展史》中即称“《京腔十三绝》”,将“京腔”二字都放到书名号中去了。  高腔是一个统括性称呼,不是一个具体的声腔名称。简单地说,“高腔”的范围大,“京腔”、“弋腔”的范围小,前后包括了后二者。我们可以说“京腔”、“弋腔”是“高腔”,却不能反过来说“高腔”是“京腔”、“高腔”是“弋腔”,这是一个逻辑关系。将“京腔”、“弋腔”、“高腔”三者循环等同,又是一个错误,本人将另撰博文说明。  史料中所说的“都人尽尚高腔”,并不一定都是“京腔”或“弋腔”,更不能说明“十三绝”全是“京腔”或“弋腔”艺人。  二、“十三绝”人名的正误  说了“十三绝”,接下来该轮到这十三个艺人是谁了。偏偏这十三个人的名单又出了问题,而且,一错又是好几十年。  为了弄清楚“十三绝”是哪十三个人,大藏书家傅惜华和著名学者王芷章,都曾进行过专门考证,不过,都是短文。傅先生1931年在《北京画报》上发表了《高腔十三绝图考》一文,经他考评的“十三绝”分别为:  大头官、嘟噜胡、老公李三、杨大彪、马年、唐套儿、池财官、虎张、肉粥、连喜、王七爸、金丑、火六(按火似霍之误)……  三年后的1934年,王先生在《腔调考原》一书中,也论及“十三绝”,并进行了考证,指出“十三绝”为:  大头官、虎张、池财官、嘟噜胡、杨大彪、肉粥、老公李三、马年、连喜、霍六、唐套儿、王七爸、陈丑子。  但是,他们的考证都过于依赖田野考察,推测的意味也很重,其中,难免有自己的学术偏见。其实,杨静亭《都门纪略》那本书中就有现成的“十三绝”名单,而且,比傅惜华、王芷章的要早整整100年。后来,一些学者按照这个名单,依先后顺序照录了下来。即:  霍六、王三秃子、开泰、才官、沙四、赵五、虎张、恒大头、卢老、李老公、陈丑子、王顺、连喜。  但是,这个名单出现了句读错误。此后,“十三绝”的姓名就是采用了上述三个名单,大同而小异,被固定下来。例如,《中国曲学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卷,都有“京腔十三绝”条目,均采用了句读错误的名单和王芷章考证的名单,并打乱了原有的排列顺序;《中国戏曲通史》、《北京戏剧通史》列入了王芷章的名单,原有顺序也被打乱。  三个错误名单造成了不良影响,以至于缪种流传。傅、王二先生考察的错误自不必说,后者连标点符号都打错了,纯属低级错误。  众所周知,清代印的书是没有标点的,我们在利用古籍时需要断句,断句的差异表明对史料理解的不同,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记载“十三绝”名单的《都门纪略·翰墨门》“诚一斋”条,经本人重新断句标点,全文如下:  人物匾额,时人贺世魁画,所绘之人皆名擅词场,霍六、王三秃子、开泰、才官、沙四、赵五虎、张恒、大头、卢老、李老公、陈丑子、玉顺、连喜,号十三绝。其服皆戏场妆束,纸上传神,望之如有生气,来往观者络绎不绝。  将“赵五虎张恒大头”七字的三个人名,断为“赵五、虎张、恒大头”,形成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断句方式,显然是一个错误,也未见有文字说明。而且,三个人名被打乱了原来的排列顺序。而按之常理,“赵五虎张恒大头”应断为“赵五虎、张恒、大头”——以姓为主,又兼顾了绰号,合情合理,这也是为人名句读的依据和原则。正因为句读出现了错误,所以,对这三个人名的考证就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将“京张”与“虎张”、“张恒”对应;将“大头冠”、“恒大头”、“大头官”与“大头”对应;用“赵五”对应“赵五虎”,这种对应过于勉强,自然不能让人联想到他们就是同一个人。而且,认定“王七”或作“王顺”、“王七爸”,又是一个错误,因为“王顺”偏偏不姓“王”,却是“玉顺”之“玉”形近而误所致。  此外,上述史料称艺人们“号十三绝”,也未说是“京腔十三绝”。  “京腔十三绝”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对学者的恭敬和辞书所具有的权威性,国人对眼前的错误都深信不疑,以至于这些“成果”被戏曲史书吸纳,被载入史册。戏曲史上的常识性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3. 京剧的历史简介100字

京剧,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4. 京剧的历史简介50字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5. 京剧的历史简介英文

Peking opera of China is a national treasure with a history of 200 years. In the 5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1790) ,the four big Huiban opera Troupes entered the cap...

6. 京剧的历史简介200字

红鬃烈马:妻子苦守寒窑 丈夫扬名立万 最后夫妻团聚

玉堂春:三堂会审妇女的救赎。

铡系列:君正民安,臣忠本固,勤政爱民

三国系列:当年都是大俗戏,展现兄弟情义

杨家将系列:提醒战争的残酷,以及弘扬报效国家的精神

神话系列:什么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就会得道升天,而且富有趣味性

定场诗里不说了么“说书唱戏劝人方”戏曲、曲艺的大方向还是教人学好劝人向善的,反正是在书里、戏里,夸张一些都是常见的。其实,即便是电影、小品这种近现代的艺术产物也是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只是夸张的没有传统艺术那么多。而戏曲历史也久远了,这里不单指京剧,而是广义上各个剧种。

7. 京剧的历史简介600字

京剧起源于清代。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发展历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班”,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后来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为“平剧”。又由于平剧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近代学者齐如山甚至认为平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所以平剧也被称为“国剧”。

8. 京剧的历史简介300字

1、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3、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4、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5、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9. 京剧的历史简介20字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10. 京剧的历史简介150字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