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下归仁焉的仁词类活用
冠履焉,这句话中的“冠履”,属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是名词,帽子、鞋子,活用后意思是:头戴帽子,脚穿鞋子。这句话出自唐代罗隐的《胠箧 英雄之言》“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盗贼也是活生生的人,头戴帽子脚穿鞋子身穿衣服。
2. 仁者安仁的安词类活用
1.吾既已言之王矣 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 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4.虽杀臣,不能绝也 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义不杀少而杀众 众:形容词作名词,少量的人,众多的人
6.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名词作动词,入侵
7.犀兕麋鹿满之 满: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8.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守圉:动词作名词,守圉的方法
9.公输盘之攻械尽 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3. 友其士之仁者词类活用
问题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一句里,前一个“亲”是词类活用,属于其中的“意动用法”。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中的引文,出自于《礼记》中,原文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一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独”是只的意思。前一个“亲”是意动用法,“以……为亲”的意思。
3、问题中的引文可译成:所以人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看待)。
4.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词类活用
仁爱的人安心做仁爱的事,有智慧的人做事总是有利于仁爱
5. 仁以为己任的仁词类活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6. 天下归仁矣词类活用
问题中引述的“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中,“备”字体现了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属于动词活用作名词。原意是“记叙、描写”,文中是“记叙的、描写的”。
这句话出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之语。
“备”即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 人而不仁的仁词类活用
衣冠而见之,这句话中的“衣冠”,属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是衣服和帽子,活用后意思是,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这句话出自先秦史学经典著作《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这句话中,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疾,(回来得)快;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尝君对他回来得快感到惊奇,穿好衣服戴妇帽子来召见他。
8. 天下归仁焉焉的用法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原文解析
“不复出焉”出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原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创作寓意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几度辗转,在各地做过几年小官,后厌烦俗世,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言)等,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
资料参考:《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6-8-4
9. 可谓仁之方也已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本形容词,现用为美景,名词。
10. 天下归仁焉的仁的意思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1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词类活用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意思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
此句出处为《岳阳楼记》,原文为: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