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如下: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2. 饮湖上初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yǐn hú shànɡ chū qínɡ hòu yǔ
饮湖上初晴后雨
sū shì
苏轼
shuǐ ɡuānɡ liàn yàn qínɡ fānɡ hǎo ,
水光潋滟晴方好,
shān sè kōnɡ ménɡ yǔ yì qí 。
山色空蒙雨亦奇。
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
欲把西湖比西子,
dàn zhuānɡ nónɡ mò zǒnɡ xiānɡ yí。
淡妆浓抹总相宜。
3.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shuǐguāngliànyànqíngfānghǎo
水光潋滟晴方好,
shānsèkōngméngyǔyìqí
山色空濛雨亦奇。
yùbǎxīhúbǐxīzǐ
欲把西湖比西子,
dànzhuāngnóngmǒzǒngxiāngyí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游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说中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古诗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4. 饮湖上初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晴后雨 古诗
1、古诗原文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释义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作者
北宋苏轼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2、赏析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
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5.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初晴后雨是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 宋 ] 苏轼
shuǐguāngliànyànqíngfānghǎo
水光潋滟晴方好,
shānsèkōngméngyǔyìqí
山色空蒙雨亦奇。
yùbǎxīhúbǐxīzǐ
欲把西湖比西子,
dànzhuāngnóngmǒzǒngxiāngyí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是显得很美。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6. 湖上初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名作,关于这首诗的配画是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赞美西湖美景,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第一首写诗人在晨曦中迎客,在晚雨时与客共饮,沉醉与西湖的雨景之中;第二首对西湖景色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尤其是其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7.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1
北宋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在杭州任职期间 ,疏通水道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百姓感恩 以肉犒劳,,天热,苏轼想办法腌肉,东坡肉就是在此期间得名 。唐朝白居易嗯 任杭州太守时筑堤西湖,结果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咋样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莫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湖美景历来为人称道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的灿烂多姿与众不同。前人状物抒情 ,苏轼这是用比喻 ,将西湖比作美人西施 ,赞美西湖 。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感谢西湖,感恩建设赞美西湖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