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孔代家族(中国孔家族)

1. 孔代家族

1. 孔代家族

湖北有多少孔姓?

答:湖北有孔姓人口是9000人左右。

从孔子至今有2500多年了,孔氏宗族传承了八十多代,孔姓人口在中国的姓氏中排名是第八十三位,我国共计有270万孔姓人氏,湖北的孔姓人集中在湖北黄冈,湖北阳新县,湖北武汉市,湖北英山县,孔氏家谱97本,孔姓人口约9000人。

2. 中国孔家族

2. 中国孔家族

孔子已有83代,只有男,没有女。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孔子家谱列为世界最长家谱。孔氏有2500多年历史,曲阜孔氏家族,一般被分为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后裔为内孔。孔末的子孙和历代在孔子家扛活被授予孔姓的人的子孙称为外孔。外孔不能入孔氏的家谱,在曲阜姓孔的人中,外孔既不能入家谱的人为数众多。

清康熙年间续修的家谱共计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为10万余人,到了民国时期已增至56万人。

3. 孔世家大族

四大家族(贾史王薛)是指红楼梦中的一个封建官僚集团。他们势力庞大,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四大名宦世家,都名列当时的“护官符”之中。

四大家族的评选标准有四:其一是原籍本省,其二是大族名宦,其三是有权有势,其四是极富极贵。护官符依此标准,开列出了本省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正因如此,才有“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4. 孔氏家族现代族长

第一道菜——孔门豆腐

孔门豆腐,就是熏豆腐。熏豆腐是曲阜的风味小吃,当地人将豆腐吊在松枝上,以松树锯末的微火,将豆腐两面熏成金黄,口味中有一种独特的清香,而且豆腐仍保持软嫩的口感。烧熏豆腐一菜,是以青葱、青辣椒爆炒,酌加酱油、糖调味,香辣下饭,是孔府常吃的家常小菜。

第二道菜——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又名三层鸡塔。最外层是蛋皮,中层是鸡肉末,最里层是油菜,以锅塌的方法煎得酥、香、脆,切块食用,非常别致,索价四十八元人民币。后人为唐诗人王维所作的《渭城曲》谱为送别的曲子,名为“阳关三叠”,被孔府菜借用为菜名,因为它是以蛋皮、鸡肉、青菜叶三种食品,重叠而成菜的,多在孔府的伐行宴会中食用,以表达主人的送别情意。

第三道菜——带子上朝

带子上朝,又名“百子肉”,始于清代,来源有段典故。话说孔子后人自受封为衍圣公后,享受一品官的待遇,有携带儿女上朝的殊荣。在清光绪二十年时,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之母,带着儿媳妇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寿,返回曲阜后,族长摆宴接待。内厨为颂扬孔氏家族的殊荣,特以五花猪肉,内嵌莲子制成此菜,取名为“带子上朝”,寓意是孔府辈辈做官,代代上朝,永为官府门第,世袭爵位不断,寓意新颖,深得孔令贻的赏识。

此菜以火候取胜,将肉香与莲子香融为一体,酥软香甜。当真是“烂而不糜,脆而不腻,入口即化”。提醒一句,如果大家在曲阜吃不惯,肯定是大厨的火候没有掌握好。这道菜比较贵九十八元。还有另一种版本的带子上朝,在孔府宴席当中出现,是一只鸭子带一只鸽子,一大一小放入盘中,属于名贵菜了,有钱的朋友们可以去尝试一下。

第四道菜——诗礼银杏

诗礼银杏,将银杏的果实以蜜汁、桂花酱焖熟,盘有五六十颗之多,银杏酥烂,酱汁清甜,并带着淡淡的桂花香,真是道出色的甜点。据说那本就是孔府宴的大件甜菜,是专门款待贵客用的。

据说这道菜有个有趣的典故,因当初孔子教儿子孔鲤勤学诗礼的时候,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人传为佳话。后来孔子后裔自称为礼仪世家,第五十三代衍圣公在府内盖了座“诗礼堂”以资纪念。堂前有两株参天大树,高达二十米,一株为唐槐,一株为宋银杏,历经千载风霜,至今仍然枝叶繁茂。孔府每年收获银杏果实,用以做成珍馐美味,诗礼银杏因而得名。售价只有四十八元。

一道汤菜——“汤龚鸡汤”

“汤龚鸡”一菜,也就是带汤的芙蓉鸡片了。清汤中浮着雪白的鸡片,配着鲜红的胡萝卜、碧绿的菜心、乌黑的香菇,赏心悦目。

这道菜的制作似易实难,坊间的餐馆往往偷工减料难怪滋味大大不如。正宗做法是先将鸡里脊肉用清水泡白,剔去白筋,用刀背砸成细泥,挑去细筋。把肥肉膘也砸成细泥,和鸡泥拌匀在起,然后放入大碗内,先加入少许清汤,顺着一个方向搅,边搅边加入鸡蛋清,最后再加入盐、太白粉、料酒、清汤,搅成鸡茸浆。然后,锅内放入白油,烧至三四成热时,用手将鸡茸浆分次放入油内,边放边推动炒锅,待鸡片浮至油面时取出,放入开水中冲去浮油,吸去水分。最后,炒锅内留油少许,放入葱、姜爆香,随即放入鸡片、胡萝卜、冬菇、菜心等配料,倒上调好的清汤拌匀,即可上桌。

5. 孔氏家族简介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6. 孔氏家族后代

最后一代衍圣公是孔德成。

2008年10月28日,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先生于台湾去世,享年89岁。孔德成是最后一任为孔氏家族所世袭罔替的“衍圣公”。中国帝制时代,历代王朝为彰显尊孔重儒,一方面追尊孔子,另一方面册封其后裔。衍圣公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使用时间最为长久的孔子嫡系后裔的封爵。这一称号出现于北宋仁宗之时,之前孔子后裔称“文宣公”。

7. 孔氏大家族

千年以前,客家人的祖先陆续从中原 搬迁至岭南,在这里安家落户,开枝散叶。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岭南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也让中原文化在此传播。作为客家人血脉之根的南雄,更是儒学圣地。岭南孔氏发源地是南雄平林村,是地道的孔子后裔村,他们的先祖,在五代十国时期,为避战乱,隐居于此。

8. 四大家族孔家后代

在传统中国,孔子之教既是政教的指导原则,也是社会的凝聚力。绝大多数帝王不断拔高孔子地位,尊崇孔子后人,将孔庙祭祀逐渐升格为国家大典,足见皇权与孔子的亲密关系。

即使是素有“焚书坑儒”之恶名的秦始皇,对孔家也不薄。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因为“博通六艺”,被秦始皇拜为少傅,据说这是孔子后裔享有爵封之始。不过,历史上并未有秦始皇祭祀孔子的记录。汉高祖刘邦对儒家显然没有那么友好,不仅打心底轻慢儒生,还曾有“尿溺儒冠”的黑历史。但正是刘邦,开了帝王祭孔的先河,更别说,他还亲自到了曲阜孔家。无论他如何看不上儒生的高谈阔论,但他无法否认孔子与儒家在现实政治中的影响力。据说刘邦离开后,官场上行下效,“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在整个西汉时代,孔子所受的政治待遇总体上并未超出刘邦定下的基调,这固然有汉初行黄老之学的缘故,但即使是“独尊儒家”的汉武帝。在尊孔祭孔上也没有重大理论突破,孔子地位只能说是“尊而不贵”。

无论王莽在历史上名声如何不堪,但正是他突破了刘邦留下的尊孔范式,将尊孔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王莽还未称帝时,他就操控东汉朝廷(汉平帝)封孔子后裔为“褒成侯”,专奉孔子之祭,孔子后裔的封爵自此开始“世袭化”,也为后世受封的“衍圣公”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同期,王莽也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也开启了孔子本人被追封爵位的常态,此后爵位与日俱增。

唐代是孔子地位全面上升的一个重要时期,孔庙祭祀逐渐进入朝廷礼制,被列为四大国家祭典之一。先是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下诏将孔庙祭祀从曲阜孔府推行于全国州县,这在祭孔史上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自此孔庙文庙遍布天下,至今仍“香火”不断;而后是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一年(739),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子自始走上了逾千年的封王之路。

在宋代,孔子的文宣王“王号”被进一步加码,宋真宗加谥为“至圣文宣王”。尊孔渐渐演化成了一场王朝与皇帝间的文化竞争,宋真宗加谥孔子,儿子宋仁宗则加封孔子后嗣,正是从仁宗时代起,孔家嫡嗣有了“衍圣公”这个过于著名的封号,这个封号一直传袭到民国,至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为止——孔德成由于时代变迁,主动要求放弃“衍圣公”,1935年被注重道统的民国政府改封为“奉祀官”。

读史|皇家与孔家

进入素有轻贱儒生恶名的元代,孔子的地位竟也如秦始皇和汉高祖时一般,被明显更相信藏传佛教的蒙元统治者们所尊崇。元武宗登基仅两个月,就下诏在孔子封号“至圣文宣王”前加“大成”二字,是为孔子后世最有名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诏书写得如儒家死忠一样:“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

元武宗在诏书中还说了一句挺重要的话:“尚资神化,祚我皇元。”还是如前代汉家帝王一样,无论自己对孔子是否有真实感情,总还是特别相信尊孔可以增强本政权的合法性。但到了大明朝,事情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先是朱元璋,尽管他没有在明面上放弃尊孔的立场(虽然他因为孟子说过“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就狭隘地将孟子逐出孔庙),但对尊孔始终有种挖墙脚般的暧昧。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到南京晋见,谁料遭到了孔克坚的称病婉拒,朱元璋当即就回了一封很不客气的笔谕,“尔若无疾称病,以慢吾国不可也”。洪武二年,朱元璋更是下诏废除了自唐太宗时代便通行的孔子“天下通祀”,“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朱元璋这一震惊天下的举动简直是将自己主动置于了全体读书人的对立面上,因此即使硬挺也只坚持了十几年,到了洪武十五年,又下诏天下通祀孔子。

朱元璋对孔子的打压态度自然不是因为他与孔家的“私怨”,用黄进兴先生在《优入圣域》一书中的说法就是,“志在打击孔庙在文化象征上的普遍意义”,令其无法与政治威权抗衡。

而这一立场也被他的子孙所继承。嘉靖九年(1530),嘉靖帝“悍然”启动了对孔庙与祭孔的改制。除了“毁塑像,用木主”“祭器减杀”“从祀者一律削爵称”等降格措施之外,对文官集团最有杀伤力的一条是,“孔子不称王”,改称“至圣先师”。也就是说,自唐玄宗时代的“文宣王”开始,到宋仁宗和元武宗的不断“加持”才形成的“大成至圣文宣王”,不能再叫了。嘉靖推举太祖朱元璋远高于孔子,他甚至说“王者之名不宜伪称,王者之德不宜伪为”。

读史|皇家与孔家

对于朱明王朝的打压,无论是文官儒生集团,还是孔家本身,虽不敢与皇权正面对抗,但在私底下却非常不以为然。张岱在明亡之前曾拜谒孔庙,他在《陶庵梦忆》中写到,“庙中凡明朝封号,俱置不用”,暗示孔门对于明朝“废王”的做法深感屈辱。

嘉靖朝对孔子孔庙的贬抑,有明一代始终未获“平反”。反倒是到了“夷狄之君”的大清朝手中,孔子才一举恢复了往日荣耀。

但与同样强调尊孔而文化层次一般的蒙元帝王不同的是,清帝不仅本身就熟读儒家经典,而且可能是真的在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孔子的信徒。也就是说,清帝的尊孔固然是“利用”的因素居多,但也部分地有“信徒”的真诚。

最典型的是康熙。康熙也曾亲自去曲阜孔庙拜谒,这本身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前代帝王也有过不少次,但请注意,康熙是第一个以“三跪九拜”之礼晋谒孔庙的帝王,还留下了“万世师表”的御笔。

雍正除了将孔诞日定为“致斋一日”之外,在尊孔上还多有建树。他在即位的第一年(1723),就下诏追封孔子以上的五代先祖王爵,与嘉靖形成了鲜明对比。雍正曾在一封上谕中点出了他大力尊孔的原动力,“使为君者不知尊崇孔子,亦何以建极于上而表正万邦乎?”“(尊孔)在君上尤受其益”。

而乾隆晋谒孔庙次数则位居历代帝王之冠,前后曾有九次之多,超过了他最有名的“下江南”。要知道,根据黄进兴先生的研究,历代帝王亲临孔庙的总次数也就三十几次。还有一种说法是,乾隆还将自己义女嫁给了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

但无论清帝如何尊孔,那种道统伸张的状态再也回不去了,孔僖接驾汉章帝时所表现的那种不卑不亢:这不是给我们孔家的光荣,而是皇帝的光荣。

9. 孔氏家族族长

尚诗礼 

  不学诗①,无以言②。不学礼③,无以立④。

  ——摘自《论语·季氏》

  【注释】

  ①诗:诗歌,亦指《诗经》。 

  ②无以言:指不能正确地说话。 

  ③礼:礼仪,亦指《仪礼》。 

  ④立:立身于社会。 

  【译文】

  不学习诗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 

  【背景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家里独自站在庭中,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时,被他喊住了,问他学过诗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因为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主宾应答,以及上层社会交际场合的交谈,都要引上几句诗。孔子就教育儿子说,不学习诗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里过时又被孔子叫住了,问他学习礼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于是,孔鲤就去学习礼。 

  祖训宗规,朝夕教训①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人下。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教训:教导训诫。 

  【译文】

  早晚以祖宗传下的规矩教导训诫子孙,一定要让他们多读书明白事理,显名称誉于世,光耀祖宗。不得入于流俗,甘愿居于他人之下。 

  善治家 

  谱牒(pǔ dié)①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一本。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yōng mù)②一堂,方不愧为圣裔③。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谱牒: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 

  ②雍睦:团结、和谐,和睦的意思。 

  ③圣裔:圣人(指孔子)后代。 

  【译文】

  家谱的修订,起到了联系同一支脉亲近同源所出的人的作用。务必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一家亲,才不愧为圣人的后代。 

  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①追远②之道,子孙所当知者。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报本:报,报答。本,根源。

  ②追远:追怀祖先。

  【译文】

  春秋祭祀,各地根据自身的条件行事。但主祭之人必须举止得当、穿着整洁,真心实意、有所敬畏。这是报恩思源、追怀祖先的方法,子孙应该知道。 

  圣裔设立族长,给与衣顶①,原以总理圣谱,约束族人,务要克己秉公,庶足以为族望。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衣顶:标志功名等级的衣服和顶戴。亦借指功名。 

  【译文】

  圣人后代设立族长,给与相应功名,是让他统一管理族谱,约束族人的行为。族长一定要克己秉公,但愿不辜负族人的期望。 

  重伦理 

  凡有职官员不可擅(shàn)①辱。如遇大事,申奏朝廷,小事仍请本家族长责究。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擅:独揽,占有。 

  【译文】

  (孔氏子孙)凡是有职务的官员不可独断专行。如果遇到大事,向朝廷陈述申报,小事仍然请本家族长责问追究。 

  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译文】

  婚姻嫁娶,讲究伦理为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的人,必须慎重,违背伦理的事情万不可发生。 

  为良吏 

  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孔门素为佩服。为子孙者,勿嗜利(shì lì)①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嗜利:贪求私利,贪图钱财。 

  【译文】

  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向来是孔门传统。作为孔氏子孙,不能嗜利忘义;做官不要做出有损祖先德行的事情。 

  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āi jīn)①勿喜,庶不愧为良吏。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哀矜:哀怜,怜悯。 

  【译文】

  子孙出来做官的,凡是遇到民间诉讼,案件自有虚实,务必理性判断,怀哀怜之心,切莫自鸣得意,但愿不愧为贤能的官吏。 

  急国课 

  孔氏子孙徙寓各府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徭①,其正供国课②,只凭族长催征。皇恩深为浩大。宜各踊跃输将,照限完纳,勿误有司奏销之期。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差徭:徭役。 

  ②国课:国家税收。 

  【译文】

  徙居于各府州县的孔氏子孙,朝廷追念你们是圣人后代,优抚免除徭役,应当缴纳的国家税收只通过族长征收。皇家恩宠实在盛大。孔氏子孙理应踊跃缴纳赋税,按期足额完成,不要耽误了官府上报征收钱粮的期限。 

10. 孔氏家族后人

汉元帝时期,孔子后代孔霸被册封为“褒成侯”。从此,曲阜孔氏正式获得世袭爵位。

曹魏以后,这一爵位先后有“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不同名称,均由曲阜孔氏嫡系子孙世袭。

唐开元时期,正式册封孔子为“文宣王”,同时将“褒圣侯”改为“文宣公”,爵位提升一级,以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惟晊袭位。

宋仁宗时期,将“文宣公”改为“衍圣公”,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袭位。从此直到民国时期,“衍圣公”的名号,一直沿用了下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