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不是必须要喝酒,而是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喝酒。 古代的酒度数都比较低,所以口感上没有现代酒那般辛辣,像猴儿酿、竹叶青、秋露白等酒都属于淡酒。(古代的好酒可不止这么多,大家可以亲自去品尝这些淡酒。),古代的酒酿造时大都添加天然植物,所以闻起来有淡淡的花香味。
这样的淡酒更像饮料一般,国外的酒度数也比较低,所以外国人大都喜欢喝酒,我想古代人也是如此。古代有一种酒很出名的——女儿红,是一种发酵型黄酒,绍兴人在女儿出生时埋下三坛酒直到女儿出嫁时挖出,女儿红通常能发酵十几年时间,这时的酒醇香无比。
不过这种酒在古代可不是随便可以喝的,是要做人家女婿才能喝的。古代人特别看重友情而且也十分看重待客礼仪。酒在粮食稀少的古代,可谓是十分珍贵的东西,物以稀为贵,所以酒被认为是好东西。“酒逢知己千杯少”,在遇到好友时那种喜悦感无法用言语表达而酒那种热辣温润,恰恰与此时的心情相符。这应该也是现代人和朋友出去玩都要喝两杯的原因吧。
当然古代诗人不仅逢知己时喝酒,忧郁寡欢时、壮志难酬时、春风得意时都喜欢喝酒,此时酒应该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载体。古代诗人不仅喜欢喝酒,也喜欢借酒抒情。像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李白的“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还有现代的劝酒经典语录“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