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力特的发展历程
1955年夏天,十团农场副业加工厂在养猪专用成立酿酒组,同年11月20日试制成功第一锅酒。1956年正式生产,当年产酒49.35吨。1957年,在肖尔布拉克建酿酒车间,原酿酒组由养猪迁址到肖尔布拉克,从加工厂分出,称“十团酿酒厂”。1959年,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访问新疆时,兵团司令员陶峙岳用十团产的白酒招待,胡主度盛赞“新疆茅台”。 1962年,“伊犁白酒”瓶酒包装首批投放乌鲁木齐市,伊宁市、新源县市场,初次打开销路。1963年7月8日,“伊犁白酒”被自治区评为优质白酒。1964年12月1日,经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管理处核准,酒厂所产白酒注册为“伊犁”牌商标。1965年4月,西北五省区白酒协作会议,“伊犁大曲”酒被评为第二名。1966年,技术员李祖功带领试制组成员,试制成功“特制伊犁大曲”面市。 1976年,十团酒厂更名为“七十二团伊犁大曲酒厂”。1979年5月,在自治区第一届评酒会上,特制伊犁大曲(即伊力特曲)被评为“地方名酒”;伊犁大曲(即伊力大曲)被评为“地方优质酒”。1979年10月31日,酒厂变更商标注册为“伊力牌”,但仍延用“伊犁牌”至1991年7月。1979年12月,伊力大曲、伊力特曲被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优质名牌,授予自治区“著名商标”称号。 1980年10月,特制伊犁大曲在全国农工商联合企业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并颁发了奖状。1982年4月,伊力大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批准评为“优质产品”,并颁发证书。1983年8月,南疆泽普石基地来信,反映所购“伊犁大曲”酒有一瓶存在质量问题,酒厂派副厂长仲世昌和驾驶员汪迎福专程前往,确认后当即赔偿“伊犁大曲”一箱(24瓶),另送7箱道歉,往返3000余里,历时8天。1985年1月,酒厂上报自治区和兵团《伊犁大曲酒厂扩建年产5000吨工程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从1985年起扩建到1990年止,白酒总产量达到5000吨,其中名酒1500吨,争取到2000年达万吨酒厂。1986年7月18日,原“农四师七十二团伊犁大曲酒厂”更名为“新疆伊犁大曲酒厂”,由原连级建制升格为营级建制。1986年7月,在全疆召开的白酒复评会前半月,酒厂试制成功38%(v\v)伊犁老窖。1987年1月24日,酒厂召开全厂职工庆祝建厂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确定1956年1月15日为建厂日。1987年9月5日,国防部副部长肖全夫(原新疆军区司令员)视察酒厂,挥毫书赠“新疆茅台,名扬全国”。1987年12月,自治区经委第三次白酒评审会,撤销“伊犁大曲”优质产品称号。厂长李祖功召集有关人员开会,查找原因,制订整改措施,主动认罚。以两年努力,1989年“伊犁大曲”重新恢复“地方优质酒”称号。1988年2月,酒厂与新源县塔勒德乡签订《联营协议书(草案)》,决定联营办酒厂-新疆伊犁大曲酒厂第三分厂。1988年5月1日,农四师在原“伊犁大曲酒厂”的基础上组建“伊犁大曲酿造公司”,酒厂与七十二团实行两权分离。企业所有权归七十二团,经营权交由“伊犁大曲酿造公司”,伊犁大曲酿造公司为团级建制,隶属农四师。1989年8月1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公司“自治区一级企业”称号,并颁发牌匾及证书。1989年9月10日,酿酒四分厂一号工房破土动工,1991年2月10日竣工典礼。 1990年3月23日,原“伊犁大曲酿造公司”更名为“新疆伊犁大曲酒厂”。1990年6月,在兰州举办产品品尝会,酒厂产品进入兰州市场。首批500箱伊犁特曲在一个星期被抢购一空。1990年10月,邀请四川陈益钊、吴德贤两教授来厂指导白酒沟兑技术工作。1990年12月,四川泸洲老窖酒厂副厂长、国家级评酒员赖高淮全兴酒厂厂长赖登益来酒厂参观考察,认为该厂生产的老窖低度酒与38%(v/v)五粮液不分上下。1991年1月3日,酒厂与四川教育学院化学系签订《转让白酒色谱勾兑、调味技术合同书》。1991年1月5日,酒厂与四川大学化学系签订《转让串蒸白酒生产技术新技术合同书》。1991年6月26日,酒厂成立热电厂筹建组,由徐勇辉主持筹建工作。当月破土动工,1993年11月25日正式运行发电。1991年7月31日,酒厂启用注册商标“伊力牌”。1991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挥毫题词:“新疆名酒”。1992年3月,酒厂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举办新闻发布会和汇报会,热烈庆祝“伊力特曲”、“伊力老窖”、在美国首届白酒、葡萄酒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自治区和兵团领导王传友、刘双全、李迟等到会祝贺,并奖售“北京213汽车”一辆。1992年5月16日,原“新疆伊犁大曲酒厂”更名为“新疆伊犁酿酒总厂”。1992年7月31日,酿酒三分厂破土动工,1994年6月投产。1992年7月,经国务院经贸办、国家计委、统计局、财政局、劳动部、人事部审核批准,酒厂国家“大型二档企业”1992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首届乌洽会上为酒厂题词:“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畅销国内外而努力”。1992年9月4日,农业部长刘中一为酒厂题词:“天下名酒畅行天下。”1992年12月17日,自治区第一书记宋汉良为酒厂题词:“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批量,把新疆名酒推向全国。”1992年12月28日,自治区政府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为酒厂题词:“伊力特曲,新疆第一酒。”1993年2月25日,伊犁酿酒总厂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伊力特曲等产品使用激光全息防伪标志。1993年2月,副厂长徐勇辉和副厂长周荣祖前往美国纽约参加第二届美国“白酒、葡萄酒博览会”,伊力特曲获金奖,伊力特酿获银奖。1993年3月新疆伊犁酿酒部厂在首届中国糖酒工业企业评价为“中国白酒制造业最佳经济效益百强”之一,“最大市场占有份额百强”之一。1993年4月,兵团批准在厂科研究所基础上成立“新疆农垦第一白酒科学技术研究所”。1993年4月6日,兵团司令员金云辉为酒厂题词:“酒香全国,名扬世界,优质高产,称雄新疆”。1993年5月,厂长张永乐偕副厂长候朝霞、总工程师武化新参加第三届日本东京酒类博览会企业管理研修班,伊力特曲、伊力老窖获金奖。1993年5月,兰州市糖烟酒公司赠送酒厂奥迪轿车一辆。1993年12月,新疆伊犁酿酒总厂跨入中国100家最大饮料制造企业行列。1994年8月,徐勇辉同志任伊犁酿酒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七十二团团长、伊犁酿酒总厂厂长。1994年8月,新疆伊犁酿酒总厂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伊力特曲、伊力老窖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1994年11月,国家统计局颁发证书,酒厂1993年利税总额统计指标排序中,荣列中国饮料制造行业百强企业第49名。1995年1月1日,新疆伊犁酿酒总厂和解放军报时事部在《解放军报》共同举办征文,百余篇精品辑录成文集《风云变幻看世界》。1995年4月22日到23日,兵团政委王传友亲临酒厂视察工作,为酒厂题词:“不是茅台胜茅台。”1995年6月1日, 《伊力特报》创刊,兵团司令员金云辉为该报题写报告。1995年6月,2000箱伊力老窖(低度)、1000箱伊力春、800箱伊力二曲从霍尔果斯口岸销往独联体、哈萨克斯坦。1995年8月,国家统计局、中国技术进步评价中心授予徐勇辉厂长“中国经营管理大师”荣誉称号。1995年11月4日,95新疆伊力特曲系列酒新闻发布会在古城西安召开。1995年12月21日至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举办“伊力特之春”演唱会。名人蔡明、董文华、郭达等和新乡市歌舞团参加演出。1996年4月5日,酒厂成立质量认证领导小组,组长徐勇辉、李方孝;成立质量认证工作小组,组长武化新。1998年8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质量体系认证。1996年4月,酒厂和新疆军垦报社发起“难记伊力特”征文,计7个月,12月荟萃征文50多篇成文集《情系伊力特》。1996年8月20日,在乌鲁木齐人民大会堂伊犁厅举办“名人名酒沙龙”。著名文化余秋雨、郑乾龙、周涛、陆天明、朱琳等17人同乐祝兴。著名诗人余秋雨先生题词:明月醉天山、酒香满边城。1997年1月10日,1998年订货会在新疆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签订订货合同14000吨,其中内地订货9000吨。1997年1月13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订购伊力特曲30吨。1997年2月26日,侯朝震副厂长接到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编委会通知,他本人已被编入“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1997年12月,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部长王蒙题词“一杯伊力特,两泪落君前”。军事科学院长王诚汉上将题词:“天山脚下唱大风,伊犁河畔颂军魂”。著名作家叶楠题词:“天山有骏马,一骑敌万兵,伊犁酿玉液,醇烈颂军魂”。1998年,酒厂利税金总额排序为全国白酒行业第15位。1998年10月13日,中国方园标志认证委员会质量认证中心为酒厂颁发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即ISO9002认证)。1998年10月20日-21日,酒厂在徐州召开99订货(销售)会,仅两天时间9000吨伊力特系列酒被来自20多个省市和地区的客商们抢购一空。这是酒厂第一次在内地召开大型订货(销售0会。1999年2月1日,2500箱50度伊力特经伊犁州外贸部门远销澳大利亚。1999年5月27日,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7月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售股票7500万股,每股6.26元。9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挂牌上市仪式,起价14元,徐勇辉敲锣开盘。1999年7月28日,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时股东大会作出决定:“以自有资金1亿元人民币投资入股湖南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多元化跨行业经营。1999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李铁映,视察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21-22日,由伊力特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协办的“伊力特跨世纪发展和销售战略研讨会”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举行。会后去延安进行“寻根访问”活动,并组织新疆歌舞团专场文艺慰问演出。 2000年6月28-7月10日,第一届“伊力特”名人名沙龙举行。2000年9月19日,兵团司令员张庆黎来伊力特公司拷察工作。2000年6月,“伊力”商标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商标”。2000年11月,伊力特2001年销售会议在兰州召开,这是一次跨世纪的历史盛会。2000年“伊力”牌伊力老窖、伊力特曲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00年度安全优质承诺食品。“伊力”牌老窖、特曲、大曲系列酒被评为1999年度新疆名牌产品。“伊力”牌36度伊力特(营养型)获第二届国际酒文化节酒类评比特别金奖。“伊力”牌52度伊力老窖获第二届国际酒文化节酒评比特别金奖。“伊力”牌伊力特曲获中国白酒新秀著名品牌。2001年“伊力”牌白酒系列获2001年度新疆十佳消费者满意产品、企业称号。伊力特曲获西部名牌产品贸易洽谈会金奖。2002年公司“伊力”牌系列产品被评为“新疆名牌产品”。公司“伊力”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伊力”牌系列产品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2002年9月公司被全国饮品企业环境质量管理审核委员会授予“全国饮品企业环境质量管理合格单位”。2002年9月伊力牌系列白酒产品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2002年11月公司“伊力”牌系列产品被评为“新疆名牌产品”公司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公司“伊力”牌系列产品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2003年2003年2月“伊力”商标推荐为伊犁知名商标2003年3月授予浓香型“伊力”牌伊力老窖酒荣获“中国白酒典型风格金杯奖”。2003年3月授予浓香型“伊力”牌伊力老窖、伊力特曲酒荣获“中国白酒典型风格银杯奖”。公司被评为2003—2004年度自治区消费维权先进单位。公司获“2003—2004年度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伊力”牌系列白酒为2003-2004年度向消费者推荐商品;2004年公司在2004年新疆工业协会年会上举办的酒类包装评比展示活动中,“伊力”牌“伊力王”荣获包装创意奖、“伊力陈坛窖”和“伊力三星金窖液”分别荣获白酒类包装装潢印制奖。经专家及消费者评定,公司生产的“伊力老窖”、“伊力特曲”系列产品荣获“新疆十大畅销名酒”称号。2004年4月伊力王酒荣获包装创意奖2004年9月授予该公司质量管理优秀奖2004年11月伊力牌、伊牌系列酒被推荐为消费者信赖的知名品牌2005年3月伊力牌白酒荣获2005-2006年度推荐产品公司在2004年新疆工业协会年会上举办的酒类包装评比展示活动中,“伊力”牌伊力王酒荣获包装创意奖;“伊力”牌陈坛窖和“伊力”牌三星金窖液”分别荣获白酒类包装装潢印制奖。经专家及消费者评定,公司生产的“伊力老窖”、“伊力特曲”系列产品荣获“新疆十大畅销名酒”称号。“伊力”牌系列白酒为2005-2006年度向消费者推荐商品;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
2,中国白酒现状
1/现状:受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白酒行业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总产量开始不断下降。白酒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状况依然存在,导致企业缺乏创新,营销混乱等问题出现。各地方对当地企业的保护是白酒业秩序混乱、市场分割及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的重要原因。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调控和加强执法力度是净化经营环境、实现公平有序竞争的重要保障。从目前看,由于消费需求趋稳,行业总量目标基本限制到位,因而行业发展将保持基本稳定。问题研究三大问题日渐突出造成白酒行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是生产问题、营销问题和地方保护三大问题。生产问题。产品缺乏创新白酒业生产中的问题主要是在消费税调整后被充分暴露出来了。在这次税收调整中,国家取消了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酒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这使一些白酒企业叫苦不迭。原因何在? 勾兑作为一种白酒生产工艺无可厚非,事实上,采用液态发酵利用串香勾兑液态酒因为具有降低成本和节粮优势已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但由于纯粮酿造酒仍然是当前消费的主流,所以不少企业采取勾兑方式生产白酒。可以说,勾兑暴露出来的本质问题是我国白酒企业对产品研发缺乏投入,产品缺乏创新。中国白酒历史悠久,香型丰富,有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凤香、豉香、芝麻香、兼香型等。但由于追求产量,不少企业盲目采用工业化手段,使各种酒的生产工艺越来越雷同,一些企业盲目跟风,仿效代替了严谨的产品开发程序。不管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骨干白酒企业都存在着这一问题,只要有一种产品卖得好,就立即仿而效之,不管是产品、还是包装,甚至是名字,几乎是一模一样。由此在经历20多年后,白酒的香型越来越少,而今几乎已经变成浓香型酒一统天下了。但市场经济,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企业不能只在营销环节上动脑筋,其实,任何产品或品牌的创造都是系统工程,仅在营销环节上下工夫是无法从本质上创造出产品的差异性的。营销秩序混乱。白酒业的混乱主要来自于终端的营销混乱。为了制造差别,实现销售,广告战、促销战、价格战成为酒类企业常用的方法,导致白酒终端环节的门槛越来越高,在酒店里通过给服务员"开瓶费"方式抢占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目前普遍存在,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特别是一些企业为了在短期内占有市场,或采用不断让利给经销商的做法,或采用广告"狂轰乱炸",一度成为中央电视台标王的"秦池酒"、"孔府酒"在经历了短短3--4年时间就很快没落了。而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使白酒企业不断陷入新的促销大战中不能自拔,就象穿上了"红舞鞋"不停地旋转。目前,为了促销,很多白酒企业采用了有违诚信的做法。"造祖"现象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今天一个"窖",明天一个"池",令人难识真伪。而这种陈酿酒遍地开花的状况其实是对消费者的误导。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潘裕仁指出,白酒的储存并不是越长时间越好,普通香型的白酒到5年以后,口味变淡,香味减弱,酱香型陈酒是好酒,而存放多年的浓香酒是否是好酒目前专家还有争议。专业生产企业在这方面焉有不知之理,但企业为了创造卖点,利用了消费者某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白酒的声誉,也使企业间的竞争陷入怪圈。地方过分保护。地方保护是白酒业秩序混乱、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白酒企业一直是一些地方的财政支柱,有的地方甚至流传,"要当好县长,先办好酒厂"。在"投资小、见效快"的利益驱动下,一些地方不断新建、扩建白酒项目,造成酒厂数量多但规模小,产品供过于求。一些地方为了保证地产酒的销量甚至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或是对外来品种收费;有的地方为了提高本地酒的竞争力,则采用返还消费税的办法。此种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全国性市场的形成,造成了经营环境的严重不公平。投资策略名优公司可关注。目前两市共有13家白酒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的业绩在过去一直是两市的佼佼者,但2001年白酒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仅有0.2847元,同比下降39.68%,而且首次出现了有公司亏损——长兴实业每股收益-0.207元,宁城老窖每股收益-0.126元,如果没有补贴收入皇台酒业公司也将亏损。从去年白酒类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主营收入减少。由于行业秩序混乱,经营环境较差,企业经营难度增大,导致13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主营业务收入下滑,其中皇台酒业和宁城老窖下降幅度都在20%以上。 二是毛利率下降。2001年5月新消费税实行后,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即下降了3.02%,古井贡、沱牌曲酒、五粮液等的毛利率跌幅都在10%以上。 三是三项费用大幅增长。白酒上市公司三项费用平均同比增长15.33%,其中皇台酒业、宁城老窖等三项费用增幅在50%以上。 四是偿债能力特别是短期偿债能力变弱。其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同比下降13.88%和13.46%,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减少16%,其中皇台酒业、宁城老窖、长兴实业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数。 白酒类上市公司的这些问题与白酒行业的现状基本一致,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许多白酒企业效益呈现不断下滑的态势。第一季度除贵州茅台外,白酒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以湘酒鬼、皇台酒业和山西汾酒为首,大多数公司净利润跌幅在10%以上,兰陵陈香已预测中报将亏损。按照这一趋势,预计中报白酒业的平均收益将较去年同期减少35%以上。在现在这种局势下,投资白酒类上市公司宜关注以下几点:从成长性看,生产高档白酒的公司境遇好于生产低档白酒的公司。因为中高档白酒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相对比较高,其市场竞争也相对规范些。同时由于价格比较高,中高档酒承受的从量税占其主营收入的比重会小一些,利润的减少幅也会小一些。特别是主业经营出色的中高档酒类公司将保持一定的成长性,建立在品牌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基础上的五粮液、贵州茅台等名优白酒生产企业仍有望保持优良的业绩。 从政策影响看,今年消费税的影响相对更明显。2001年白酒消费税调整是从5月份开始的,主要对下半年的业绩产生了影响,因而今年消费税对白酒类上市公司利润的减少作用将更加显著。特别是上市公司所得税优惠被取消,将直接使大多数酒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减少,当然对没有享受过所得税优惠的贵州茅台等公司则没有影响。 从发展趋势看。要警惕多元化经营陷阱。虽然几乎每家白酒上市公司都有跨行业经营的项目,投资的行业五花八门,如泸州老窖不仅投资于滋补品、生物制品,还投资于高速公路。但从2001年年报看,很少有公司取得显著收益,就连药业经营比较成功的全兴股份,药业的营业利润也只占整个公司营业利润的16%左右。所以白酒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上的效应,取得实际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重组机会看。有亏损可能的上市公司可能率先重组。其重组可能基本上都是跨行业进行的,当然重组并不一定能将企业拉出亏损的泥潭。以"大龙泉"为例,尽管变更了主业,也更名为"长兴实业",但其2001年照样每股亏损0.207元,而且2002年一季度继续亏损。今年中报预亏的兰陵陈香也曾打算与中科软件集团实现重组,于去年6月29日签定了股权转让意向书,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实质性进展。 政策背景行业发展受限制。白酒业是一个消耗粮食比较多的行业,在粮食供应紧张的50—70年代,国家严格限制白酒的生产和销售;80年代随着粮食供应增加,白酒生产逐步放开,白酒产量迅速从1980年的215万吨增长到1996年的801万吨。按照每斤白酒消耗3斤粮食计算,1996年白酒业消耗粮食为2400万吨,相当于中国人近3个月的粮食消耗量。基于这个原因,加之白酒企业有污染问题、高度酒对身体有害等因素,国家将白酒列为限制发展的行业。 90年代以来,我国酒业的总体规划为"限制高度酒的发展,鼓励发酵酒和低度酒的发展,支持水果酒和非粮食原料酒的发展",指导思想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治理污染、增加效益"。在该政策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国务院规定各部委严禁在公务活动中用白酒宴宾;1998年2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对白酒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决定对白酒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白酒进口,不再安排任何白酒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我国酒业"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五"期间,酒业将以调整酒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生活对酒产品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朝着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高效益、无污染的方向发展。根据产业政策,酿酒协会制定了各主要酒种的行业发展目标,白酒成为一个唯一以减产为目标的酒种。 国家的以上政策通过税收得以贯彻。1993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发出文件,规定从1994年元旦起对白酒征收消费税。对于开征白酒消费税的目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解释:"对白酒征收消费税,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惯例,而且多喝白酒于人民身体无益,并且要大量消耗粮食,对白酒开征消费税,体现了消费税引导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白酒业行业结构,保护资源的调节功能。"以此为基础,从1994年起,酒类消费税出现差别,粮食白酒为25%、薯类白酒为15%;而葡萄酒等为10%,黄酒、啤酒更低。 此外,1998年3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粮食白酒广告宣传不予在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99年起电视台黄金时间白酒广告不能多于4条。2001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文件,规定白酒企业的广告不得超过销售额的2%,超过部分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 2001年国家进一步规定,按每斤白酒0.5元征收从量税,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酒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这对白酒业产生了巨大冲击,造成全行业利润减少。如2001年全国白酒利润总额为40.39亿元,比上年下降6.6%。 在增加白酒税收负担的同时,对税收的征管工作也日益严格。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于2002年6月17日至7月19日对白酒行业进行税收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打击白酒行业涉税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确保酒类行业各项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做到依法应收尽收。 行业现状产量萎缩利润减少。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度酒不再象过去那样受欢迎。这反映在消费结构上就是啤酒和葡萄酒比重在增加,而白酒的比重在下降。从产量上看,白酒从1996年的顶峰801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420万吨,今年1—2月份白酒产量同比下降8.52%,再创新低。从产量结构看,白酒在酒业总产量的比重1995年为30.5%,而2001年仅为约15%。 但2001年白酒全行业销售收入倒没有因为产量减少而减少,同比反而增长0.4%,为499亿元。由于税负加重,行业利税总额为12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1%。然而,行业全年利润总额只有40多亿元,同比降低了6.6%,全行业亏损面也超过了40%,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当然,从总体看酒业全部利润的62.5%仍是来自白酒。 行业集中度较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白酒企业3.7万余家,其中产量超过2万吨的企业有33家(2001年),合计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30%;利税超过亿元的有20家,占行业61.8%的利税份额。这一数据说明行业目前以分散生产为主。 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在现有市场中,传统名优酒的地位日益巩固,名酒继续推出中低档酒抢占市场,如五粮液系列从400多元到10多元的酒应有尽有,剑南春有剑南大曲、绵竹大曲等,挤占中小酒厂的市场份额,行业两极分化加剧。2002年6月上旬12个大中城市调查发现,在销售淡季,全国白酒价格反而有小幅度上升,其中高档白酒价格大约上涨了5%左右。 税收流失比较严重。根据国家1994年白酒消费税征收办法,有关专家计算1996年全国白酒产量应收税400亿元左右,但实际上只收到97亿。这表明,约有75%的税款流失。以2001年为例,新增从量税后420万吨的产量应新增加税收42亿元,而实际上2001年税收只增加了不到10亿元。税收的严重流失,不仅使国家财政受到损失,还说明了白酒企业实际税赋差别很大,企业生存环境实际上存在严重不公平现象。 对策分析多管齐下净化环境,加强政府调控力度。鉴于地方保护不会自动消失,偷逃税需要整治、欺诈消费者实为不正当竞争等等,要净化白酒的经营环境,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干预仍然十分重要。 一是要加强企业数量调控。1998年国家曾要求白酒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了规范行业,2002年国家再次重申按照国家经贸委《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的规定,1999年9月1日以后注册登记的白酒企业,不予受理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如果此规定能够严格执行,对目前白酒业散、乱的行业秩序将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二是要加强全程调控。除了实行生产许可证以外,今年2月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还商议建立行业准入的三证制度、产销运行的索证制度,该意见现以经贸委文件的形式上报国务院,待国务院批准后开始实施,这将对白酒流通环节的净化起到良好作用。 三是加强税收征管。国家制定的税收政策对所有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但现在严格缴纳税收的企业通常都是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往往容易逃税,如果不加强征收监督和管理的力度,那么为了促进优胜劣汰,加快白酒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而制定的新消费税政策将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在加强执法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快各项细分行业标准的制定,指导企业行为,促进白酒生产的规范化,提高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同时也为消费者选购商品提供依据,维护消费者权益。例如:陈酿的标准只有黄酒有,白酒没有,现在市场上很多企业在叫卖陈酿白酒,可一瓶酒中所含陈酒达到多少比例才是陈酿酒,目前未有明确标准。 在细分市场做文章。目前,白酒竞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寻找市场空隙、开发新市场对企业和行业来说都十分重要,运用细分市场的方法,能够为企业开启一扇新的窗户,避开盲目竞争的雷区。以喜酒为例,从传统的婚庆习俗、消费构成以及消费心理来看,办喜事喝喜酒的风俗可以说是长盛不衰。有权威机构预计,全国每年婚庆产生消费的总额达上千亿元,如果喜酒消费额仅以全国每年结婚消费总额的5%计算,也可分享到婚庆市场上百亿元的市场份额。曾一度濒临破产的江苏高沟酒厂1996年开发出"今世缘酒",并运用"缘"字做文章,策划了一系列大型婚礼活动,仅用一年时间就收复整个江苏失地,后又在武汉、北京等全国很多大中城市构建了板块市场。而喜酒市场本身也可细分,如城市市场、农村市场、沿海地区等各地区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像四川的丰谷集团就根据农村婚庆消费需求,进行对口开发,专门生产出"丰谷双喜酒",打开了农村喜酒市场。体育运动对白酒业来说也是一个商机。如五粮液集团旗下的"金六福"抓住中国足球队打进世界杯32强的题材,推出世界杯珍藏酒,被抢购一空。事实上,善于细分市场往往能够为企业和行业带来较好的发展空间。 塑造品牌竞争力。目前,白酒的竞争主要停留在促销战、广告战和价格战的层面,但从名优白酒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欢迎的事实中可以看到,"品牌"才是白酒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最有力武器。"品牌"之所以有如此威力,是因为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而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的技术工艺、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市场营销、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构建成的企业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并且企业能够在竞争状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当一个企业将竞争力建立在品牌基础上时就能够走出此起彼伏的白酒促销大战怪圈,取得市场优势。如"奇香贵州醇"在中国传统白酒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洋酒酿造工艺,实施产品创新,从白酒香型上获得突破,创造了中国白酒的国际化口味。在我国白酒业中核心竞争力表现最为突出的应属五粮液和贵州茅台。 当然,塑造品牌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工程;塑造品牌也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在塑造品牌时,一个企业既要整合现有的公司资本、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等所有资源,又要通过吸纳外部技术、资金或品牌输出,延伸产品品种和产业领域的扩张,包括组建合营企业、开展技术转让与受让、扩大投资区位领域、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实现外部资源的整合,最终能够使经营能力获得本质性的提高,竞争力得到增强,获得长远的发展。当白酒行业的竞争建立在品牌的基础上时,行业将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格局,为整个行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前景展望:优胜劣汰是主调,消费需求趋稳。近年来,人们对啤酒和葡萄酒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过量饮白酒有害身体健康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白酒的消费量逐年减少。但2001年末有关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30个城市的城区及郊区居民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白酒目前仍是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消费品,白酒在30个城市居民中总体的渗透率达到31.4%,高于葡萄酒的20.2%,并且近3年白酒渗透率趋于稳定,其中在北方城市、内陆城市的渗透率较高,24~45岁的男性是消费主体。而对2001年全国大中型商场的消费调查也得出了白酒消费量趋于稳定的结论。 经历了连续5年的减产,目前白酒占整个行业的比重在15%左右,与发达国家蒸馏酒比重占行业的10%已经比较接近了,也达到了酒业协会制定的2005年产量目标。考虑到我国的传统和广大的农村人口,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白酒的产销量将基本保持稳定。 入世影响不大。从进口来看,由于白酒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与世界酒类的关联度较小,有中国特色的白酒市场在入世后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白酒目前的关税为65%,2005年关税将下调到10%,这将会使洋白酒的价格竞争力增加很多,其可能侵占部分国内白酒的市场份额。国际上流行的白酒大多在40度左右,在饮用方式上比较灵活,可加冰和碳酸水,而且卫生质量比较高,对我国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比较强,对重视品牌的消费者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会对中高档白酒产生一定冲击。 从出口看。白酒是我国酒业中传统的出口品种,但近年来出口量起伏不定。加入WTO后,如果白酒不在质量标准和产品风味上下工夫,更为优惠的贸易条件并不能必然带来出口的增长。 业外新军冲击。就在白酒企业大叹苦经之时,业外资本却源源不断涌入这一行业。宝光药业和中国最大民营企业希望集团争"饮"郎酒就是明证之一。此前,以房地产和建材为主业的长沙海达公司买断了五粮液集团的"金六福"酒,并在两三年内将其塑造成红透了大江南北的名酒,使不少企业都想一试身手。随后,大名鼎鼎的七匹狼、大红鹰、重庆力帆集团、红豆制衣等也相继进军白酒业。 业外新军涌入酒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尽管利润率不断下降,可与其他行业相比白酒还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而其进入门槛又相对较低,所以仍然有企业不断进入白酒行业。二是目前白酒业有些混乱,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真正有能力有实力做全国市场的企业还是不多,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品牌也是少之又少,即使是五粮液市场占有率也不过10%,集中度很低,这就使新进入者成功的几率增大了。这些业外资金的涌入在对现有白酒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必将带来新的活力,加速白酒业资本和资源整合的步伐,使白酒业逐渐在调整中走向规范和有序。 低度多味成亮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白酒低度化日趋明显。根据酒精度,白酒分为高度酒、降度酒和低度酒。高度酒的酒精度在50度以上,降度酒在40--50度,低度酒在40度以下。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白酒酒精度平均降低了10%,低度白酒和降度白酒比例已上升到80%以上,高度酒的比例不足20%。目前开发的低酸、低酯、低甲醇、低杂醇油的净爽类白酒和为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而利用苹果、山楂等水果作原料开发的新风格、新口味的水果发酵蒸馏白酒,成为白酒业发展的增长点。这些新的品种适应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与世界上烈性酒的发展趋势吻合,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 集中度逐步提高。到目前为止,白酒行业仍以分散经营为主,市场竞争接近完全竞争,但其集中度正在不断提高。如1998年白酒产量前20位企业合计产量占白酒总产量的比重达19.9%,利税前20位企业的利税合计占白酒利税总额的45%;2001年白酒产量前20位企业合计产量占白酒总产量的比重升至23%左右,利税前20位企业的利税合计占白酒利税总额的61.8%。行业利润集中度的显著提高有助于使优秀企业保持发展后劲,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如果白酒生产许可证政策和税收政策得以严格执行,那么未来10—15年时间里白酒行业的利润和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型企业中2/方向:早在1987年,国家“三部一委”就对中国白酒提出了优质、低度、多品种和“四个转变”的发展方向,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应该说这个发展方向,实际上就是提出了现代白酒的基本概念。近20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基本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深入贯彻。现代白酒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但是旧有的惯性,行业发展秩序的混乱,尤其是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兴起,使中国白酒业多年处在一个新旧交错的调整适应期。白酒的产量逐年下降,从1996年的800万吨变成了现在的400万吨左右;市场秩序令人堪忧,假酒屡禁不绝,管理僵化,效益差、税赋重等问题日益突出;最为严重的是,很多消费者对于白酒业的整体评价偏低,信心不足,同时红酒、啤酒、洋酒等迅速抢滩占地,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在这个纷乱时节,如何正确地把握形势,认清中国白酒业的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中国白酒作为国家五千年文化的浓缩与积淀,作为一种人际关系沟通的媒介,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文化不消亡,中国白酒就不会消亡。同时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在与时俱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在不断调整,需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对休闲、健康、个性化的追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愈显迫切。这些新的市场需求,急切地呼唤中国白酒自新,呼唤传统产业实现现代化的转换。所以,喝酒的人变了,酒本身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其基本思路是:在丰富和发展传统白酒内涵的基础上,把中国白酒的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积极走出一条中国白酒的现代化之路。
3,请高人提供一些制酒业的相关税务知识或帐务处理注意事项
1.对白酒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税方法,维持现行的对粮食类白酒按 出厂价依25%税率、对薯类白酒按出厂价依15%税率从价征收消费税办法不变的前 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取消现行的以外购勾兑生产 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酒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 2.适当调整啤酒的单位税额,按照产品的出厂价划分为两档定额税率:每 吨啤酒出厂价在3000元(含3000元,不含增值税)以上的,单位税额为250元/吨 ;每吨啤酒出厂价在3000元以下的,单位税额为220元/吨。 酒类消费税的调整,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生产进行政策导向的直接体 现,对涉及到的白酒和啤酒行业及行业内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或限制、或调整的 作用。了解消费税的涵义与作用,以及消费税调整对酒类行业和相关上市公司的 影响,有助于把握酒类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动向,以及更深层次认知酒类上市公司 的投资价值。 第一部分 消费税简要释义 消费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在流转税制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在普遍征收增值 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一道消费税。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在产品的生 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缴纳,在此后的批发、零售等环节不再缴纳消费税,税 款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根据税制设计,征收消费税的产品原来是征收产品税或增 值税的,现改为征收增值税后,这些产品的原税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为了不因 税负下降造成财政收入减收,需要将税负下降的部分通过再征一道消费税予以弥 补。开征消费税属于新老税制收入的转换,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虽然还要征收增 值税,但基本上维持了改革前的税负水平,因此对少数消费品征收消费税不应成 为物价上涨的因素。 消费税征税方法分两种: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除了黄酒、啤酒、汽油、柴 油四种产品实行从量计征外,其余应税消费品均为从价征收。具体到酒类行业的 计征税率如下:黄酒240元/吨,啤酒220元/吨,粮食白酒为出厂价的25%,薯类 白酒为出厂价的15%,其他酒为出厂价的10%。其中黄酒和啤酒之所以按销售量而 不是按价格来计税,是考虑到其社会用量较大,按销售数量计税方法简便易行, 且税款征收多少,只与数量有关,而与价格高低无关。 最新的调整细则对啤酒在从量计征的基础上又划分为两个档次,添加了从价 征税的限制:每吨出厂价≥3000元的,则税率为250元/吨;每吨出厂价在3000元 以下的,税率保持不变为220元/吨。也就是说对定价在中高档层次的啤酒企业, 比如青岛啤酒,是个不利因素。 原消费税法对利用外购的已税酒和酒精生产的酒(包括以外购已税白酒加浆 降度,用外购已税的不同品种的白酒勾兑的白酒,用曲香、香精对外购已税白酒 进行调香、调味以及外购散装白酒装瓶出售等),在计税时准予扣除外购应税消 费品已纳的消费税税款。而最新调整后的规则取消了这一条,也就是说,以生产 白酒散酒为主的企业,由于购进酒再生产不能抵扣消费税,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 力将被大大削弱。那些缺乏必要生产规模的中小型白酒生产企业,本身欠缺良好 的生产设备和优质的原料及工艺技术基础,经营依赖于快速勾兑外购酒再拿到市 场售卖的方式,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靠廉价去争夺市场份额。因此,这部分企 业赖以生存的价格优势一旦受到致命打击,销售市场占有率预期大幅下降,企业 经营将无可避免地立于危墙之下。这其实也正是国家出台新的消费税则目的所在 :清理淘汰劣势小白酒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化。 征收消费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社会消费方向,保证国家 财政收入。这次调整消费税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白酒加征一道税,取消外购 白酒可抵扣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中高档啤酒从价计征,正是这一功能的本质体现 。 第二部分 新税收政策对白酒行业的影响 一、 国家调控白酒消费税的意图与效果 1.行业现状与政策目的 市场供求定律表明,价格具有弹性时,供给与需求将趋于一致,也就是达到 “市场出清”(Market Clear)状态。但国内白酒市场的现状却是:一方面竞争激 烈,需求下降并趋于饱和;另一方面行业内大量小规模、低产能、结构分散的中 小企业,不断制造着产出。2000年全国白酒产量476.11万吨,虽然比96年最高峰 的801.3万吨已减少几乎一半,但据白酒专业协会会长沈怡方判断,全国白酒产 量要压到350万吨左右才能基本保持产销平衡。据统计,2000年度国有及销售收 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为1286家,在这1000多家比较有规模的白酒企业中 ,利税排前20名的企业掌握着全行业大部分的产量、销售收入以及利润;而同一 时间,全国实际生产白酒的工厂达到37000多家。换言之,绝大多数的地方小酒 厂制造着无效的产出。 短缺经济结束,企业竞争由原来抢占新的市场空间变为对现有市场份额的争 夺,大企业因具备规模化产销和多元化经营的特点,比中小企业更具竞争比较优 势,此时应该出现企业快速两极分化,生产能力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但 我国白酒业的实际情况是:市场淘汰机制失效,许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并不退出 ;在地方保护主义下,大量中小酒厂不计成本、不计亏损照样维持运转,长期用 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其他企业被迫随之降价,导致行业生产秩序混乱,整 体经济效益下降。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观点,就白酒行业而言,虽然其技术和产品本身并不是新 技术新产品,现有生产能力总体上也过剩,但只要优势企业更有效率,就不应该 限制有竞争力的企业扩大规模,而应该切实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加速淘汰没有竞 争力的企业,这正是国家调整白酒行业消费税的目的之一。 出台新税率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追回流失的税收。由于市场迟迟不能完成 白酒业的优胜劣汰,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对此失去了耐性,政策调控被逼到前台。 财政部透露,国家对白酒企业消费税的法定税率是25%或15%,但在各地实际执行 中,仅维持在7%左右;33%的所得税被地方财政修改为15%;更主要的是,对小酒 厂的情况很难掌握,低廉的成本使小酒厂成了地方财政的救命稻草。 调整前的白酒消费税办法是从价计征的,并且只在生产环节征收,这样导致 白酒企业采用转移定价的方法来规避纳税。白酒企业常通过设立自己的销售公司 、关联公司以及加大包装物等手段调低白酒在出厂环节的价格,从而达到减少缴 纳消费税的目的。新复合计税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 企业如何通过转让定价达到避税的目的呢?举例来说,一家白酒生产企业, 在各个省市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它们都实行独立核算。假设该企业向自己的销 售公司提供的产品价格每瓶为20元,而市场上其它酒厂向没有关联关系的经销商 提供的类似产品价格,平均每瓶为24元左右。由于酒类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 以25%税率计算,该白酒企业缴纳的消费税每瓶为5元,其他酒厂缴纳的为6元。 该企业通过向销售公司低价销售,少缴了消费税,至于销售公司因进货成本低而 在市场销售上多获的利润,可通过其它方式返还给白酒生产企业。 2.新政策对白酒市场的冲击 以2000年白酒行业产量粗略估算,新政策执行后白酒企业仅在生产环节按量 增缴的消费税额约为50亿元人民币,再加上取消抵扣优惠的影响,财政部估计将 收回80亿元的税收。 以国有企业和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过去3年的经营数据为取 样对象,对消费税的实施将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一分析。选择这些企业作为 样本是因为它们集中了大部分的行业资源和优势,代表了行业的生产能力及未来 发展趋势。 年度 企业数(家) 销量(万吨) 每吨酒售价(元) 利润(亿元) 销售利润率(%) 1998 1428 557.62 8539.69 33.08 6.94 1999 1334 489.30 10330.00 41.18 8.15 2000 1286 466.30 11006.86 43.27 8.43 数据来源:《中国酒》杂志2001年第3期 按每斤白酒0.5元即每吨1000元的消费税率计,并根据正常、严格的征税假 设推算,过去3年分别增加55.76亿元、48.93亿元和46.63亿元的消费税赋,如此 一来,这些规模较大的白酒企业实现的总体利润将成为负数,也就是说过去的净 利润还不足以缴纳新征的消费税,相应的销售利润率也变成负值。再从收入/成 本角度分析,从量征收每斤0.5元的消费税影响三年度成本上升的比例分别为 11.71%、9.68%和9.85%。在2000 年度1286家大型白酒企业中,亏损面已达 23.95%,全国3万多家白酒厂中微利和亏损的企业有多少可想而知;同样地,根 据上面分析,消费税的调整已给大型白酒厂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整个白酒行 业来说更是一次重创,很大一部分白酒企业将由微利走向亏损,亏损走向巨额亏 损,整体白酒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新政策将对生产低档酒的中小企业产生致命打击,逐步被淘汰。对生产中高 档酒为主的名牌企业而言则是一柄双刃剑:短期而言,企业业绩有所下降;长期 而言,低档白酒企业被淘汰后,在白酒需求总量相对稳定之下,中高档企业的产 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促进白酒生产向其集中。 二、 消费税调整对白酒企业的影响及相关应对措施 1.从量征税的影响 每斤白酒加多0.5元的消费税后,首当其冲的是以低档酒生产为主的白酒企 业,因为从量计征消费税会使低档白酒成本增幅较大。 比如以中低档酒为主的沱牌曲酒,2000年白酒销量仅次于五粮液,但由于其 产品结构中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沱牌系列中一半的销量是10元以下的产品, 所以14.3万吨的销量只赚回1.064亿元的净利润,平均每斤酒利润只有0.37元, 还不足0.5元。如果沱牌不改变经营方针,新政策实施后须增缴消费税1.43元, 倒贴4000万元;如果年报上披露的2001年销售目标18万吨顺利实现,则意味着公 司要在原来基础上多支付1.8亿元的税费。基于斤酒的平均销售毛利相对较低, 从量征收的消费税已经足以抵消其对利润的贡献,并且低附加值产品具有利润并 不随销量增长而成倍扩张的特点,因此沱牌公司非常可能步入亏损行列。 而去年净利润为1273万元的山西汾酒,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增缴1150万元 消费税,在新政策下几乎无利润可言,更何况山西汾酒有此净利润并不全是经营 性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会计处理方法变更带来的增值。竹叶青酒自从适用 消费税率从10%提到25%,从享受国酒待遇变为一般保健酒地位以后基本就不赚钱 了;从量增加消费税将加速“利转税”的结果,经营毫无效用。主导产品汾酒这 些年来都是以低价位、大批量的方式经营的,以量计征消费税后单瓶在20元以下 的产品将出现深度亏损,无法经营。 川酒是我国白酒行业的一面旗帜,以它为分析对象可起到“管中窥豹”的作 用,四川省的白酒上市公司所受影响见下表,取样区间为2000年度。 公司 增加的 2000年 2000年 2000年收 2000年 消费税 净利润 每股收益 实际每股 增缴消费 名称 (万元) 将减少 将减少 收益(元) 费税后的 (万元) (万元) 每股收益(元) 五粮液 15000 12750 0.25 1.60 1.35 泸州老窖 3000 2550 0.05 0.34 0.29 全兴股份 5000 4250 0.10 0.439 0.339 沱牌曲酒14300 12200 0.36 0.316 -0.044 注: ① 2000年实际发生数据来源为各公司2000年报 ② 增加的消费税以2000年销量为基数,按每吨1000元的比例计算 ③ 剔除15%所得税的影响后,“净利润减少额”=增加的消费税额×85%, 低价酒受的致命打击从以上分析可明显看出,比如沱牌,净利润下降的1.22 亿元已超过去年实现的净利润1.064亿元。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酒厂有3万多家, 多数以生产低档酒为主,许多低档白酒每瓶利润也仅在0.5元左右,而且很多厂 的经营实力与沱牌不是同一层面,因此更无能为力去抵挡调税后的冲击。 山东酒系是川酒之外的第二大集团军,96年的秦池标王带起了一个鲁酒轰轰 烈烈的时代。近几年来鲁酒声势虽有所滑落,但靠过去的品牌和现在的价格优在 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基本做到产销平衡。新政策将给以 中低档酒为主的鲁酒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以下是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山东酒厂的例 子。 孔府家集团作为全国首家推出低度酒的大型白酒企业,以薄利多销为原则, 主要生产低价大众酒。2000年该企业实现销量1.48万吨,其中价格在10元左右的 低档酒1.1万吨,每斤酒利润0.06元;20元左右的中档酒销量3610吨,每斤酒利 润0.23元;中低档酒的合计销量占总销量98.99%,平均每斤净利润仅为0.11元。 每斤白酒除了增加0.5元的消费税外,还要再增加消费税的附加税如城建税和教 育费附加0.05元,以去年产量计算,税负将增加1628万元,而去年该企业利润仅 为400万元,粗略计算将由此亏损1228万元。 心酒集团所受影响更为明显。心酒这几年主要面向农村市场,在价格上、包 装上、促销上很受农民欢迎。去年销量2万多吨,主要是10元以下的低档酒,基 本上没有利润。去年上交税收1200万元,实行新的税收政策后,全年将亏损2000 多万元。 2. 取消现行的“外购酒已纳消费税可以抵扣”政策后的影响 白酒企业通常的产销模式为:以自有基酒和部分外购基酒生产成品酒,然后 将成品酒批发给下属销售公司,再由销售公司卖给各地经销商。在这一过程中, 应交的消费税为生产环节的销售收入(即批发给下属销售公司的销售收入)乘以 25%(粮食类)或15%(薯类)再扣除其外购基酒已纳消费税。新政策实施后外购 基酒已纳的消费税就不能再抵扣了。 以五粮液为例,2000年度向关联单位五粮液酒厂购买的基酒及原酒共计5.22 亿元,这部分消费税不能抵扣后,上市公司将增纳消费税1.305亿元(5.22×25% )。扣除15%所得税影响后,公司净利润将因此再下降1.11亿元,每股收益减少 0.22元;加上前面从量征税的影响,公司每股收益总计将下降0.47元,下降幅度 高达31%。上市公司中除了五粮液之外,受影响最大的是古井贡,该公司去年外 购了1.5万吨的食用酒精。 外购基酒或干脆OEM贴牌生产,已是白酒行内公开的秘密了。山东秦池神话 的破灭源于97年北京《经济参考报》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 列报道,四川的邛崃是全国各地酒厂的“幕后英雄”。秦池每年的原酒生产能力 只有3000吨左右,他们从四川收购大量的散酒,再加上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 成低度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销往全国市场。秦池代表 了大部分山东白酒的状况,进一步,更代表了全国各地酒厂的状况。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邛酒已替新疆、黑龙江、甘肃、内蒙等多家企业生产OEM散酒,直接就 地装瓶出厂的已有20多个品牌,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5年后中国白酒三成 左右可能出自邛崃。如果各地酒厂严格按照新政策交税的话,“外购酒已缴消费 税不能抵扣”的措施将给它们带来相当大程度的冲击。 3.白酒企业如何应对? 面对迫在眉睫的甚至威胁到生存的新政策,白酒企业可以做的事情不外乎以 下三种: (1) 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中高档产品的开发销售 按照上述分析,在消费税调整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低档酒,要消化新政策的 负面影响就必须提高产品销售毛利率,因此要么是提高产品售价,要么升级换代 。提价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目前售价10元以下的低档酒的提价空间其实非 常小。因此白酒企业今后竞争的突破口应该是努力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 加中高档酒的产销比重,以品牌效应去开发和占有市场。 该方式比较适用于大型和名牌企业,主要通过提高中高档酒比重,降低营销 费用来缓解政策变动的冲击。五粮液在目前产量下全面提高中高档酒比重;春节 后,200元的五粮液牌白酒已经连续两次涨价,涨幅20元,用意在于确立品牌创 造财富的核心竞争力。全兴推出号称最贵的白酒“水井坊”,泸州老窖推出国窖 酒,纷纷进军中高档市场。 (2) 生产领域转型重组 该方式比较适用于中小企业。与大型名牌企业相比,由于生产线投资以及品 牌渠道等无形资产投资较少,退出壁垒小,因此中小企业向生物制药和果酒等领 域拓展就相对容易了。 宁城老窖董秘称,该公司上市以后其实再没有提高过产 量了,并承认生物科技是公司未来利润的支撑点。在今年初的公告中,宁城老窖 将募集的资金投向了两大项目:家畜胚胎生物工程和特色牛肉加工,公司从白酒 业突入生物工程产业已基本定局。古井贡控股了北京金盛怡科技公司,并投入了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公司,资本运作和生物科技将是古井贡的重要来源。伊力特公 告变更2亿多的资金投向,新增保健饮品、水泥销售等。经统计近半年的公告, 白酒上市公司投向其它领域的资金高达50亿元左右。沱牌曲酒与上海复旦大学合 作生产生物药品和保健制品。 投资生物科技是白酒上市公司最主要的方向,这固然是因为在股市上是个不 错的概念,但带来的技术上升级的意义更大一些,而不只是简单的产业多元化。 酿酒的传统发酵产业、新型发酵产业、现代生物产业本来就是同一基础的三个层 面,如果转型是确有其事的话,酒企业走的方向正是借自身优势向现代生物产业 领域过渡。酿酒业属于发酵工业,与生物工程有相通之处,具有技术人才的相对 优势。酿酒副产品是上佳的种畜饲料,产业链延伸使白酒企业向生物基因产业发 展具备了必然性与可能性。 (3) 合理避税方式 白酒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上游基酒或原酒生产厂家来避免两个环节征税,消除 “外购酒已纳消费税不能抵扣”的影响,这里面应用了科斯的“交易费用决定企 业规模”的学说。比如五粮液用所属塑料瓶盖厂置换集团公司的5个基酒车间。 古井贡也拟收购一个年产3万吨的食用酒精厂,减少原料流通环节。 在消除“从量计征”的影响方面,如前论述,上市公司设立销售公司的做法 仍属于合法避税的范畴。 三、新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国家实施新政策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淘汰一大批不产生实际效用的中小 白酒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规范行业生产秩序。但担心就在于白酒企业之间实 际税负不公平,不能一把尺子,这也是“中国特色”。对于上万家小型白酒企业 来说,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等种种原因,存在不同程度没有如实申报纳税的现象 ,导致企业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使国有大中型白酒企业处在不平等的竞争 条件下。 很多小酒厂本身经营已经很不规范,有的是两本帐;有的是把伪劣产品拿到 市场上卖,以次充好;有的是私人作坊,根本没经过正规的工商登记注册;还有 的没有必要的生产工序,靠买卖酒精勾兑白酒。私营中小型白酒企业在经营各环 节、财务核算等方面都难以控制。如果新政策对这些白酒企业难以起到限制作用 的话,将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和当初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 新政策要打击的就应该是上面所讲的这些企业,但如果白酒市场经济秩序不 深入有效地整顿规范的话,实际上受罪的是那些各项管理都比较规范,但产品和 企业实力处于行业排名中流的中型国营企业,上市公司的例子有山西汾酒、沱牌 曲酒等。这其实是消费税调整工作中的最大难度和重点所在,是白酒行业整顿清 理的关键之处。 四、值得注意的一些上市公司 从长远看,白酒行业的总体产量会因新税收政策进一步萎缩,但中高档酒份 额会提高。从竞争态势看,白酒企业多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业务重组面临重 重困难,因此白酒上市公司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因利乘 便,有充足的现金流,对实施收购重组、战略转移等行动有较好的比较优势。 各个上市公司具体所受的冲击程度不同,从从量加收的消费税额看,五粮液 和沱牌曲酒销量最多,因此受影响的绝对额最大;从所增加的消费税额占公司净 利润的比重看,沱牌曲酒和山西汾酒受影响最大,其比重分别高达135%和90%; 从外购酒已缴消费税不能抵扣看,五粮液和古井贡受影响最大。 简单来说,五粮液、全兴、湘酒鬼属于中高档酒企业,产品结构合理完善。 比如湘酒鬼,其产品以中高档为主,税收政策调整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小,同时 其生产能力完全能满足销售,不存在外购基酒情况。低档酒和外购基酒生产企业 被进一步打压,对这样类型的企业来说实质上是利好,其发展空间将更进一步打 开。 转型的企业可以留意宁城老窖和伊力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域偏远,有 少数民族概念,并且在切入生物工程和其他领域方面已经真正贯彻开展起来了。 而由于消费税调整以致被逼上梁山的公司要重点关注沱牌曲酒和山西汾酒。 经过前文详细分析,这两家企业是白酒上市公司里处境最困难的,“置之死地而 后生”可以用来很贴切地形容它们。沱牌曲酒很早就公告与上海复旦大学合作的 事宜,并且四川的白酒再怎么困难也还是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的。现在焦点在山 西汾酒上了,汾酒属于清香型的白酒,与四川浓香型白酒不一样,消费口味的特 定性较强,出了山西就卖得不怎么好。消费税的调整对该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 再不想方法进行重组或引入优质资产的话,“白酒上市公司无一亏损”的神话将 被毫无悬念地打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企业背水一战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是非 常巨大的。该公司已经在洽谈引入生物工程及国有股减持的事宜,需密切留意其 资产置换和重组的进展。 第三部分 新税收政策对啤酒行业的影响 此次对啤酒税额只作了适当调整,按照产品的出厂价格划分了两个档次的额 定税率,由统一的“220元/吨”变成了以出厂价3000元/吨为界:3000元/吨以下 的,依然是老税额,所征消费税为220元/吨;出厂价是3000元/吨(含3000元/吨 ,不含增值税)以上的,每吨消费税增加至250元/吨。 也就是说中高价啤酒每吨多收30元,啤酒价格会不会因此抬高呢?这种担心 是多余的,因为税收实际增加并不多,折算下来每斤只增加1到2分钱,啤酒厂家 完全可以消化。啤酒上市公司里燕京和青岛啤酒是两大龙头,其中燕啤走的是中 低价路线而青啤是高档路线。燕京公司已经形成了宝塔型的产品结构,占15%份 额的中高档啤酒完全可以通过对总成本的控制,更多地依靠市场来定价。 我国目前对啤酒业征收消费税采用从量定额的办法:税额与销售数量成正比 ;单位课税对象的消费税额与销售额成反比,销售额提高,若消费税额不变则税 负相对减轻。我国确定使用从量定额税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某种产品的价格差异 不大,但事实上目前优质高档酒和普通低档啤酒在价格上相差较大。这次税收调 整实际上应该是94年税制改革的一个延续,拉开了低档和中高档啤酒的税收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