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铜奔马:公元(186-219年)东汉,1969年甘肃武威县雷台出土。
甘肃的“马踏飞燕”有什么来历吗?
“马踏飞燕”铜奔马:公元(186-219年)东汉,1969年甘肃武威县雷台出土。高34.5厘米,长45厘米,该奔马造型雄健,昂首嘶鸣,三足腾起,一足踏一只回首的飞燕上,风驰电掣般的飞跃,是罕见的青铜艺术珍品,现藏甘肃博物馆。 1969年9月10日下午,甘肃省武威地区金羊乡新鲜大队的民工,在武威县北郊一公里处雷祖庙的雷台之下开挖战备地道时,无意间挖掘出了一座东汉的将军墓,出土了相当可观的一批青铜车马佣。
墓主的身份,依考据马俑胸前的铭文记载,应为“守张掖长张君”陆墓,赙赠者为“左骑千人张掖长”。墓中出土的文物共计231件,其中有三颗铸有“将军”字样的银印,另可贵的是其中有一雄伟壮观的仪仗队,包括马三十八匹、牛一匹、车十四辆、手执矛、戟、钺等兵器武士俑十七件,各式立座奴俾牵马俑二十九件,共计九十九件青铜器物分成若干组而形成一完整的仪仗队伍。
在仪仗队伍的最前面带头的,则是一件飞奔中的马--它昂首嘶呜、扬尾御风,三足腾空一足做踏於一只正展翅翱翔、回首惊视状的飞鸟上,气势惊人,正可衬托出奔马的快速。唐代诗人李白《天马歌》中“回头笑紫燕”一句,其表现手法与此可说是一言中的不谋而合。好一匹神马!只见它身躯浑圆雄劲,头微微左扬,昂首嘶鸣,飞跃奔腾,疾如闪电。
它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只飞燕。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设计师以娴熟精深的技巧,把奔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动的气韵,并浑然一体的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流线型的身躯和四条刚劲的马腿上。虽然它全身的着力点集中于一足,却完全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在三维空间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形妙而有壮汽”的完美境界。
那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曾使得一代诗人郭沫若深深折服。现场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后经郭老推荐,外交部长陈毅安排铜奔马与一批国宝级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览,发动了一场“文物外交”。在美、英、法、日、意等国家展出期间,观众如潮,将它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