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最早有记载的酒便是黄酒,是在人类社会尚且处于探索时期因为粮食与果物在潮湿环境下发酵逐渐演变诞生出来的,而要说起现在中国最普遍的酒,或许更多人想到则是白酒。白酒作为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仅次于黄酒的存在,在漫长时间的发展中也逐渐的拥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震惊海外的中国茅台又或者是历史悠久的剑南春,这些种类的白酒都属于香味浓郁类型的白酒,早在宋代以前酒文化尚且不流行的时候总是默默无闻。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也是白酒中的一种,它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酒——汾酒。
汾酒更早之前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杏花村酒,因为产自山东省的杏花村因此得名,汾酒是白酒中清香型的代表,以源远流长的口感闻名,有着四千年历史的汾酒曾经有过三次巅峰的辉煌,最早的一便是在一千五百年前受到了北齐皇帝武成帝的推崇载入了二十四史,将国酒这个词汇正式的带入了世人的眼中,算得上是其他白酒的老前辈。
汾酒之所以能够拥有这样的地位与它的口味清雅,绵长微甜脱不了关系,白酒最早被人们称作烧酒,因为后劲大及其烈性因此被喜好风雅的文人墨客认为此酒乃是武夫的配置,因此白酒在早些时候并不受到世人的喜好,直到汾酒闻名才让其他人打消了对白酒的这一偏见。
汾酒的三次历史辉煌
汾酒的初次辉煌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北齐,当时的皇帝是武成帝高湛,高湛虽然自小就十分的聪明,但是他在位时期却是十分的荒淫,宠幸奸佞让朝政一度的荒废,高湛作为有名的美男子自然也有是有着男人通病的寡人之疾,他喜好美女也让自己的朝臣为他收集这世间的美女,因此高湛的后宫完完全全的印证了那句‘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的话,但是那样多的美人高湛也不可能每一个都记得,因此被带入了高湛后宫的女子为了活得更好更是使劲浑身解数。
其中汾酒便是其中一位女子从家乡带来的,因为汾酒杏花的清香在冬天的花园中弥漫,因此路过的高湛便对这种不合时宜的香味格外的好奇,了解过后发现竟是酒香后便大笑着让人取来饮用,而一向自持千杯不醉的高湛竟是三杯杏花酒下肚便昏昏沉沉,此后更是沉迷。
受到了皇帝的欢喜因此闻名天下的汾酒待到旧朝覆灭,新朝建立的时候便失去了宠爱。
直到唐朝汾酒因为其口味的清雅与绵长而受到了不少女性的喜欢,这才再次的兴起,而等到了盛行酒文化的宋朝,更是因为汾酒的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得到了追捧,汾酒的辉煌与光芒在它出现的那个时代几乎可以说是碾压了其他的酒种,因此发展到了现在看似不显山不露水的汾酒,竟是在国外销售额度最高的酒类,可谓是低调中发展,高调中宣传。
汾酒的特色与风味
有好酒的地方必然有着好水,酿制汾酒的杏花村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泉水,而且关于杏花村的泉水更是有着乱世救人济世的美好神话,因此也被称作神泉,据说杏花村酒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并不仅仅是因为产自杏花村,更重要的一点则是汾酒自带的那股淡淡的杏花香味,而据可靠的内部人员消息,汾酒的早期的酿制过程中并没有刻意的添加过杏花;
因此那种杏花的香味究竟从何而来便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疑惑,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汾酒的杏花香味源自酿制过程中的天然井泉水,但是更多的人也认为这仅只是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杏花村井泉水给汾酒带来灵魂与活力。
汾酒的酒液清澈,香味纯正,入口后先是微甜随后的那种灼烧感更是与它初次给人的感觉不同,许多品尝过汾酒的人认为汾酒的口感与茅台的竟然有几分相似,甚至关于汾酒是否抄袭茅台的传言纷纷;
但事实上汾酒的出现比茅台的更早,而茅台的诞生也是得益于当时制作汾酒的酒商到了异地后选择了不同的材料,然后才出现了茅台,因此也有人说茅台的老家其实就是在山东,虽然诞生在贵州,但是确实是受到了山东汾酒酿制工艺的影响。
汾酒的意义与价值
汾酒作为白酒本身的营养价值并不算是高,但是依旧能够在适量的饮用后活血通脉,消除疲劳,因此汾酒的价值更多的是侧重于它的文化与历史方面,先不说汾酒作为历史上最早的国酒拥有着怎样开创性的意义;
光是汾酒与历史上诸多名人的事迹就已经相当的具有参考价值,通过汾酒的发展能够让人知道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变化,就像白酒逐渐地取代黄酒的地位与其说是一种偶然不如说是一种必然地发展,因为白酒在漫长悠久地历史中因为不受到重视因此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探索,对比起发展一片坦荡地白酒,黄酒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原地。
汾酒作为白酒最具代表意义和开创性的代表,它所承载的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酿造工艺以及传统工艺技术的一种沉淀发展,虽然到了科技发展迅速的现在,国内外的文化经济交流的逐渐加深,国人们的视线不再局限于国内;
外国的洋酒因为多变的口感以及低度数得到了更多人的偏好,因此白酒黄酒逐渐地便发展成为了更加罕见地酒种或者是重要场合时的酒类,而且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逐渐地取代了人工,过去一些繁琐地工艺逐渐地可以被机器替代,那种属于中国老工艺地传统已经渐渐地变成了国家或者是世界遗产,在所有人往前看地同时,中国其实也需要有人能够回过头将那些过去地东西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李白药《北齐书》
张能臣《酒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