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百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妈祖酿酒福建有限公司,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天人们一般要做什么

1,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天人们一般要做什么

1、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2、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3、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这一天人们一般会做以下几种活动:1、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2、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3、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4、吃重阳糕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民俗活动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2]各地习俗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初九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江西德兴县九月初九割晚稻。安徽铜陵县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初九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初九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初九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重阳之乡2005年12月4日,该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上蔡重阳习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国际风俗韩国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天人们一般要做什么

2,泰宁风俗习惯具体有哪些

泰宁老城,除了看的,玩的,更少不了吃的。丰富的传统土特产和富有掌故轶闻的风味小吃也是古城的魅力之一,“碧玉卷”、“状元糍”、“尚书酒”、“暖菇包”等独特的小吃准保你走遍中国都吃不到第二家。碧玉卷(又名韭菜糍)每年立夏日,城乡居民制作这一风味小吃。由于薄饼色泽碧绿,酷似碧玉,故誉为“碧玉卷”。碧玉卷的馅料有荤素两种:荤的馅料以猪肉、香菇、笋丝、酸菜、长豇豆、葱、辣椒粉、味精、香油炒熟;素的馅料则用香菇、豆腐干、腌菜、长豇豆、薤子等做成。这种风味小吃,趁热食之,清香松软柔滑。水酒金湖酿酒,俗称“酒兑酒”,为泰宁民间固有的特产之一。该酒原以家酿成品“水酒”,兑入新酿成的纯酿酒而成。该酒系甜型黄酒,酒度8°,采用优质糯米为原料,以白药曲为发酵剂酿制而成,是糖、酒、酸协调的低浓度酒精饮料,酒呈黄褐色,酒味香甜醇正,酒性平和可口。状元糍原料为质地纯正、色泽透明的糯米。先将糯米放水里浸泡三、四小时,用旺火蒸熟,倒入石臼里,用木制杵头一上一下轮番舂打成糊团,然后趁热双掌托起用力一掷,整臼的糍粑便完整地置于事先准备好的簸箕里。周围等待捏糍粑的人双手蘸些油料,将糍粑分成三、四个小糍团搓成磨菇状,从拇指与食指缝间挤出许多乒乓球大小的糍团,甩到放有黄豆粉、花生粉、芝麻、食糖等调料的盆子里,不断滚动,当洁白的糍团沾满粉料后,一粒粒糍粑颜色变成淡黄,软韧适度,香甜可口。若不马上食用,则不用沾上粉料,而是整齐地摆放开来,慢慢风干。风干的小糍粑,吃法更是多种多样,煎、炸、煮、烤都行。状元糍除了待客食用,也是一种馈赠亲友的好礼品。暖菇包子(又称包糍)泰宁民间每年在“春社”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远近的亲朋好友都相互往来品尝,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泰宁特产泰宁湖上岩茶“甘露桂”、“状元红”两种岩茶均来自泰宁梅口茶场。该场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其种植、加工均按有机技术的管理办法执行。该茶有着令人神往的武夷山“岩韵”,是茶中精品。泰宁美食特产:红菇、莲子、鱼干、藤茶泰宁特色纪念品:木制品、竹制品、碳制品旅游路线D1:明珠大酒店接团、步行青铜雕塑群、游玩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的泰宁——古城,一座隐于喧嚣红尘的化外之都,。(泰宁大饭店用中餐)餐后游天下第一丹霞湖山——金湖,亿万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湖景象万千的水上丹霞奇观。浩瀚幽深的湖水与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完美结合,如百里风光长卷,山水交融,如诗如画。晚上住泰宁大饭店D2:早晨后、赴华东东区最美的漂流——上清溪,上清溪漂流九十九曲、八十八滩,上清溪蜿蜒于荒无人烟的赤石翠峰之间,天为山欺,水求石放。乘一叶竹筏翩然而下,一路水声盈耳,满溪美景在望,在千回百转间,畅快体验野、幽、奇、趣的原生态漂游乐趣。
泰宁古城位于福建的西北部,武夷山支脉杉岭山脉的南麓,山南向阳,故旧称“杉阳”。民俗文化融洽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风情。  泰宁人民尊宗敬祖,仅城关地区就建有十几二十座宗祠,如民主街的陈氏宗祠、肖氏宗祠,岭土街的梁氏宗祠、涂氏宗祠、江氏宗祠、欧阳宗祠,水南街的邹氏宗祠等等。祠庙建筑恢宏。祠堂春秋两祭,庄严肃穆,祭罢,集体会餐并每人分发猪肉,梗米糍果各一份,名曰“福果”,表示分享祖宗余荫的意见。具有客家人宗族意识浓郁的特征。  旧泰宁保留了中原妇女的缠足陋习。“男主外,妇主内”,妇女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以及从事土布纺织等家庭劳动,一般不得抛头露面,这一点与汀州八县劳动妇女放大足的习俗迥异。但现在的妇女不再裹足了。  在服饰方面,民国时期,泰宁男人理光头,穿对襟上衣,筒腰裤管,女人穿大襟衣服、筒腰裤。未出嫁的姑娘扎一根长辫子,婚后挽成发髻,这些又与客家人大同小异。  泰宁的宗教信仰非常繁锁庞杂,除佛教、道教,以及清末民初传播进来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四大宗教之外还有不少地方民间信仰,旧泰宁城关建有关帝庙,崇拜关羽;将军崇拜张巡、许远、雷万春;城隍庙,崇拜城隍;五谷庙,崇祀炎帝神农氏;玉虚宫崇祀南安古佛;二王庙,崇祀陈、汪二圣;定公庙,崇祀明初泰宁县令定定;各乡村水口普遍建有阳公庙和土地庙,崇祀里社神阳公和土地公等等,这些都与宁化、清流、明溪等客家县相似。与此同时,还建有妈祖庙,本地人称妈祖庙为姑婆,并每年隆重举办迎神庙会,明显受到海播文化的影响。  正由于信仰的过于庞杂繁琐,泰宁的众多的信徒们也就根本弄不清那些神的名称、职同,他们往往把佛教和道教的神像供在一起,让他们睦邻友好,和平相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家每户都把佛教的“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道教的“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供在大厅神龛的正中,两边再配上世俗的土地神和自家的祖先,让他们一起享受香火。每遇上有诸如除病、消灾、驱邪、祈福、求子等请示时,则买上香烛供品到庙里烧香许愿,请示菩萨庇佑,并许愿说如果让他达到愿望,则如何如何,把一个个菩萨都当成贪赃受贿的腐败分子,对他们进行贿赂,表现得很不恭敬。  在节庆习俗方面,泰宁节庆甚多,但最受重视的却是七月半的鬼节,其它节庆则等而次之,如重阳则有“有钱过重阳、没钱烧火烤”(土语“阳”“烤”谐音)的俗语。鬼节就是中元节,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宗,表达了泰宁人民深厚的祖宗情结,中元节不但要祭祀祖先,晚上还要到岔路口去“烧路钱”给孤魂野鬼,有点近似闽南的“普渡”习俗。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的祭祀式民间舞蹈---傩舞,舞姿原始古朴,奔放粗犷;每年元霄节前后舞闹的稻草灯、桥灯、场面热闹有趣,令人赏心悦目。  泰宁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可能与泰宁历史上曾出现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空前盛况有关。表现在有一座规模恢宏的文庙,祭祀孔圣人。此外,家家还在正厅的神龛上交上“天地君亲师位”的神主牌,把“师”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各宗族的族田中也单列出一项“学田”,用于奖励宗族子孙读书上进。另外街头巷尾还普遍建有“字纸炉”,用于焚烧字纸,防止污秽,表现了乡人对文化的高度尊重。  泰宁人崇尚风水,旧县志“虽文庙之重,不惮五迁”的记叙讲的就是因惑于风水而不惜劳民伤财,五次拆迁文庙的故事。流弊所至,至今农村建房造坟都是先请风水先生选地址、择朝向、捡日子,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在婚丧习俗方面,泰宁的传统婚嫁讲究“六礼正娶”,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道完婚的程序。传统婚姻不兴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委托媒人替儿女物色对象,婚前很多男女青年都互不相识,直到订婚以后,未婚夫妻才开始走动,也有一些地方订婚以后也不来往,直到完婚的那天晚上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才看清女方的长相。在迎亲的时间上,泰宁城关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大都选择在上午10点左右出发,午前将新娘迎娶回来,与前来贺喜的亲友一起赴午宴。但也有晚上迎娶回来,新娘在天亮前到达男家,有人认为夜间迎亲是客家人的习俗,白天迎亲是福建人的习俗,就这一点来看也表现了族种边缘区的特色。  从丧葬习俗来看,泰宁也同时存在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习俗。一次葬叫正葬,在山坡上平行掏出个地道,将棺材推进去,封死地道口,再竖块墓碑即可。正葬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做法,符合中国人死者入土为安的观念。二次葬叫旁葬,是一种临时性的葬法。采用这种葬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丧家一时没有找到好的风水地,随便找个地方先葬下去,待过了七八年,死者皮肉全部腐烂以后再将骨骸捡起来,装进一个瓦瓮或小棺材中,正式下葬,反正旁葬的风水是不作数的。另一种情况是正葬以后,葬家运气很坏,干什么事都不顺利,怀疑是风水出了问题,于是迁坟再葬。二次葬被人们认为是客家特有丧葬习俗,但谢重光教授却认为它是古百越民族的旧俗,是客家先民与闽粤赣土着相互融合的一种习俗。  关于泰宁的方言,1993年版《泰宁县志》说:“泰宁县古代属邵武军、邵武府。方言原来也是闽北方言,至今还有一些语音特点和词汇同闽北方言相近。然而在数百年间,由于这里和赣东的抚州、南城、黎川等地往来密切,不少江西人来此经营手工业、商业、并陆续在此定居,这里的方言就渗透了许多赣方言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以闽方言为老底,赣语化的方言区。  但是由于泰宁境内多山,来往不便,在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人们很少出门交往,于是在语音和常用词汇方面又形成了很多个各自独立的小方言区,表现了很不统一的特点。  凡此种种,都充分显示出金湖的民俗文化既具备了客家文化系列的基本属性,但同时融合吸收了闽北文化和赣东文化的许多精华,显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泰宁风俗习惯具体有哪些

3,泰宁风俗习惯是什么

泰宁老城,除了看的,玩的,更少不了吃的。丰富的传统土特产和富有掌故轶闻的风味小吃也是古城的魅力之一,“碧玉卷”、“状元糍”、“尚书酒”、“暖菇包”等独特的小吃准保你走遍中国都吃不到第二家。碧玉卷(又名韭菜糍)每年立夏日,城乡居民制作这一风味小吃。由于薄饼色泽碧绿,酷似碧玉,故誉为“碧玉卷”。碧玉卷的馅料有荤素两种:荤的馅料以猪肉、香菇、笋丝、酸菜、长豇豆、葱、辣椒粉、味精、香油炒熟;素的馅料则用香菇、豆腐干、腌菜、长豇豆、薤子等做成。这种风味小吃,趁热食之,清香松软柔滑。水酒金湖酿酒,俗称“酒兑酒”,为泰宁民间固有的特产之一。该酒原以家酿成品“水酒”,兑入新酿成的纯酿酒而成。该酒系甜型黄酒,酒度8°,采用优质糯米为原料,以白药曲为发酵剂酿制而成,是糖、酒、酸协调的低浓度酒精饮料,酒呈黄褐色,酒味香甜醇正,酒性平和可口。状元糍原料为质地纯正、色泽透明的糯米。先将糯米放水里浸泡三、四小时,用旺火蒸熟,倒入石臼里,用木制杵头一上一下轮番舂打成糊团,然后趁热双掌托起用力一掷,整臼的糍粑便完整地置于事先准备好的簸箕里。周围等待捏糍粑的人双手蘸些油料,将糍粑分成三、四个小糍团搓成磨菇状,从拇指与食指缝间挤出许多乒乓球大小的糍团,甩到放有黄豆粉、花生粉、芝麻、食糖等调料的盆子里,不断滚动,当洁白的糍团沾满粉料后,一粒粒糍粑颜色变成淡黄,软韧适度,香甜可口。若不马上食用,则不用沾上粉料,而是整齐地摆放开来,慢慢风干。风干的小糍粑,吃法更是多种多样,煎、炸、煮、烤都行。状元糍除了待客食用,也是一种馈赠亲友的好礼品。暖菇包子(又称包糍)泰宁民间每年在“春社”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远近的亲朋好友都相互往来品尝,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泰宁特产泰宁湖上岩茶“甘露桂”、“状元红”两种岩茶均来自泰宁梅口茶场。该场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其种植、加工均按有机技术的管理办法执行。该茶有着令人神往的武夷山“岩韵”,是茶中精品。泰宁美食特产:红菇、莲子、鱼干、藤茶泰宁特色纪念品:木制品、竹制品、碳制品旅游路线D1:明珠大酒店接团、步行青铜雕塑群、游玩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的泰宁——古城,一座隐于喧嚣红尘的化外之都,。(泰宁大饭店用中餐)餐后游天下第一丹霞湖山——金湖,亿万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湖景象万千的水上丹霞奇观。浩瀚幽深的湖水与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完美结合,如百里风光长卷,山水交融,如诗如画。晚上住泰宁大饭店D2:早晨后、赴华东东区最美的漂流——上清溪,上清溪漂流九十九曲、八十八滩,上清溪蜿蜒于荒无人烟的赤石翠峰之间,天为山欺,水求石放。乘一叶竹筏翩然而下,一路水声盈耳,满溪美景在望,在千回百转间,畅快体验野、幽、奇、趣的原生态漂游乐趣。
泰宁古城位于福建的西北部,武夷山支脉杉岭山脉的南麓,山南向阳,故旧称“杉阳”。民俗文化融洽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风情。  泰宁人民尊宗敬祖,仅城关地区就建有十几二十座宗祠,如民主街的陈氏宗祠、肖氏宗祠,岭土街的梁氏宗祠、涂氏宗祠、江氏宗祠、欧阳宗祠,水南街的邹氏宗祠等等。祠庙建筑恢宏。祠堂春秋两祭,庄严肃穆,祭罢,集体会餐并每人分发猪肉,梗米糍果各一份,名曰“福果”,表示分享祖宗余荫的意见。具有客家人宗族意识浓郁的特征。  旧泰宁保留了中原妇女的缠足陋习。“男主外,妇主内”,妇女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以及从事土布纺织等家庭劳动,一般不得抛头露面,这一点与汀州八县劳动妇女放大足的习俗迥异。但现在的妇女不再裹足了。  在服饰方面,民国时期,泰宁男人理光头,穿对襟上衣,筒腰裤管,女人穿大襟衣服、筒腰裤。未出嫁的姑娘扎一根长辫子,婚后挽成发髻,这些又与客家人大同小异。  泰宁的宗教信仰非常繁锁庞杂,除佛教、道教,以及清末民初传播进来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四大宗教之外还有不少地方民间信仰,旧泰宁城关建有关帝庙,崇拜关羽;将军崇拜张巡、许远、雷万春;城隍庙,崇拜城隍;五谷庙,崇祀炎帝神农氏;玉虚宫崇祀南安古佛;二王庙,崇祀陈、汪二圣;定公庙,崇祀明初泰宁县令定定;各乡村水口普遍建有阳公庙和土地庙,崇祀里社神阳公和土地公等等,这些都与宁化、清流、明溪等客家县相似。与此同时,还建有妈祖庙,本地人称妈祖庙为姑婆,并每年隆重举办迎神庙会,明显受到海播文化的影响。  正由于信仰的过于庞杂繁琐,泰宁的众多的信徒们也就根本弄不清那些神的名称、职同,他们往往把佛教和道教的神像供在一起,让他们睦邻友好,和平相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家每户都把佛教的“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道教的“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供在大厅神龛的正中,两边再配上世俗的土地神和自家的祖先,让他们一起享受香火。每遇上有诸如除病、消灾、驱邪、祈福、求子等请示时,则买上香烛供品到庙里烧香许愿,请示菩萨庇佑,并许愿说如果让他达到愿望,则如何如何,把一个个菩萨都当成贪赃受贿的腐败分子,对他们进行贿赂,表现得很不恭敬。  在节庆习俗方面,泰宁节庆甚多,但最受重视的却是七月半的鬼节,其它节庆则等而次之,如重阳则有“有钱过重阳、没钱烧火烤”(土语“阳”“烤”谐音)的俗语。鬼节就是中元节,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宗,表达了泰宁人民深厚的祖宗情结,中元节不但要祭祀祖先,晚上还要到岔路口去“烧路钱”给孤魂野鬼,有点近似闽南的“普渡”习俗。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的祭祀式民间舞蹈---傩舞,舞姿原始古朴,奔放粗犷;每年元霄节前后舞闹的稻草灯、桥灯、场面热闹有趣,令人赏心悦目。  泰宁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可能与泰宁历史上曾出现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空前盛况有关。表现在有一座规模恢宏的文庙,祭祀孔圣人。此外,家家还在正厅的神龛上交上“天地君亲师位”的神主牌,把“师”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各宗族的族田中也单列出一项“学田”,用于奖励宗族子孙读书上进。另外街头巷尾还普遍建有“字纸炉”,用于焚烧字纸,防止污秽,表现了乡人对文化的高度尊重。  泰宁人崇尚风水,旧县志“虽文庙之重,不惮五迁”的记叙讲的就是因惑于风水而不惜劳民伤财,五次拆迁文庙的故事。流弊所至,至今农村建房造坟都是先请风水先生选地址、择朝向、捡日子,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在婚丧习俗方面,泰宁的传统婚嫁讲究“六礼正娶”,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道完婚的程序。传统婚姻不兴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委托媒人替儿女物色对象,婚前很多男女青年都互不相识,直到订婚以后,未婚夫妻才开始走动,也有一些地方订婚以后也不来往,直到完婚的那天晚上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才看清女方的长相。在迎亲的时间上,泰宁城关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大都选择在上午10点左右出发,午前将新娘迎娶回来,与前来贺喜的亲友一起赴午宴。但也有晚上迎娶回来,新娘在天亮前到达男家,有人认为夜间迎亲是客家人的习俗,白天迎亲是福建人的习俗,就这一点来看也表现了族种边缘区的特色。  从丧葬习俗来看,泰宁也同时存在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习俗。一次葬叫正葬,在山坡上平行掏出个地道,将棺材推进去,封死地道口,再竖块墓碑即可。正葬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做法,符合中国人死者入土为安的观念。二次葬叫旁葬,是一种临时性的葬法。采用这种葬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丧家一时没有找到好的风水地,随便找个地方先葬下去,待过了七八年,死者皮肉全部腐烂以后再将骨骸捡起来,装进一个瓦瓮或小棺材中,正式下葬,反正旁葬的风水是不作数的。另一种情况是正葬以后,葬家运气很坏,干什么事都不顺利,怀疑是风水出了问题,于是迁坟再葬。二次葬被人们认为是客家特有丧葬习俗,但谢重光教授却认为它是古百越民族的旧俗,是客家先民与闽粤赣土着相互融合的一种习俗。  关于泰宁的方言,1993年版《泰宁县志》说:“泰宁县古代属邵武军、邵武府。方言原来也是闽北方言,至今还有一些语音特点和词汇同闽北方言相近。然而在数百年间,由于这里和赣东的抚州、南城、黎川等地往来密切,不少江西人来此经营手工业、商业、并陆续在此定居,这里的方言就渗透了许多赣方言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以闽方言为老底,赣语化的方言区。  但是由于泰宁境内多山,来往不便,在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人们很少出门交往,于是在语音和常用词汇方面又形成了很多个各自独立的小方言区,表现了很不统一的特点。  凡此种种,都充分显示出金湖的民俗文化既具备了客家文化系列的基本属性,但同时融合吸收了闽北文化和赣东文化的许多精华,显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泰宁风俗习惯是什么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