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皇家京业酒业有限公司如何何去,北京皇家京都酒业

本文目录一览

1,北京皇家京都酒业

  坐落在天安门正南十二公里的南苑东高地北树桥,专门从事酿酒生产销售,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年生产各种京都牌系列白酒一万吨。主要有乾隆泉牌乾隆御酒、京都将军酒和京都二锅头等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作为能唤起人间真、善、美的独特酒品,京都系列酒时刻都在力行着酒品和人品一样重要的格言。  京都系列酒,以酒液清澈透明酒味香醇可口、饮后回味悠长、令人心旷神怡的悦人感觉和标新独特的风味而著称。北到丹东,南至三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四百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国际连锁超市,并远销加拿大、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不仅把京都酒卖到全国各地,而且把皇家京都的美誉真情送往天涯海角,带给四面八方,在国人和东南亚国家几地区华侨心目中嬴得了崇高荣誉,异口同赞皇家京都系列酒,从内在质量到外型包装档次上都能上得桌、待得客、下得乡、出得国,既能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又能入选政府迎来送往的国宴,还能作为社交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京都牌系列白酒先后被评为国家计量合格单位,北京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全国酒文化优质企业,全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京都商标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京都酒被评为北京市优质产品,中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还远征泰国国际博览会,一举获得金奖,几十年来京都系列酒就是以其荣获和蝉联市优、部优、军优和国际金奖等国内外十多项大奖而名扬四海,享誉国内外。公司2003年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张震、总政部主任杨白冰、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傅崇碧、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刘逢君以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等领导同志和罗马尼亚军事代表团、俄罗斯商务考察团都曾先后亲临公司视察指导,并对公司业绩给予高度评价。  皇家京都闻名京城、畅销不衰、雄居市场的奥秘,是凭借其独特的酿造诀窍,先进的生产技术,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完美的售后服务,以及全体员工团结、拼搏、严肃、创新的企业精神。我们将不负众望,再创辉煌,视质量为生命,以品种求发展,以货真价实的优质产品来感谢社会各界对京都的厚爱,愿皇家京都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福音,带来好运,带来身心健康和欢乐。

北京皇家京都酒业

2,在大清亡后那些皇室子弟们都过得如何

在大清亡后,那些皇室子弟们都过得如何?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一道退位诏书,这标志着统治了中国296年之久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了。爱新觉罗家族,崛起于东北苦寒之地。这个家族的崛起,最初只是为了报杀父之仇。但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他们的志向和目标也逐渐升级,并一步步征服了天下。在爱新觉罗家族296年的统治中,满清皇族的子弟,也从入关时的数百人,发展到了清末时的十万余人。那么,当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革命的炮火中土崩瓦解之后,那些习惯了享受官银、俸禄,过着优渥生活的清朝皇族子孙,都去了哪里呢?一、 皇室成员及亲王的去向溥仪1924年,在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溥仪住进了父亲载沣的家里。不久又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搬到了天津,并且一住就是7年。后来,他又奔赴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抗战胜利后,溥仪作为战犯被押赴苏联。后回国,在辽宁抚顺监狱度过了10年的改造生涯。1959年溥仪被特赦,成为一名普通公民。1967年,溥仪因病去世,终年62岁,并未留下子嗣。载沣溥仪的父亲,曾经的摄政王。清朝灭亡后,载沣的生活平静而低调。他不曾参与任何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为安全考虑,载沣带着全家搬到了天津租界居住。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持下建立伪满洲国后,载沣去长春住了一个多月,即回到北京。1951年,载沣在西扬威胡同的一所普通四合院内去世,享年68岁。除载沣之外,清朝灭亡时,还有9位亲王。他们全部都居于北京或天津,大部分在民国初期去世。溥杰一直追随在哥哥身边的溥杰,在清朝灭亡后,先是与溥仪一起去了东北,后又一同成为战犯。1959年被特赦后,进入政协工作。溥仪还有一个弟弟叫溥任,一直跟随父亲载沣生活,后来也成为北京政协委员。溥仪共有7个妹妹。除了大妹韫媖1925年就已病逝之外,其余几个妹妹,都跟随父亲载沣一起生活在北京,并且自食其力。二、其余皇族子孙的去向 留在北京爱新觉罗家族的根虽然在东北,但是经过近300年的繁衍生息,他们早已把京城当作了自己的家。因此,清朝灭亡后,虽然皇室的日子不在了,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皇室成员隐姓埋名,留在了北京,守着自己的家业。但是,因为近300旗人始终享有特权,从小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因此他们大多数不事生产,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当后来政府停止了旗饷之后,这些坐吃山空又无一技傍身的满清贵族,顿时没了收入来源。只能靠变卖家产、古玩来维持生计。比如,乾隆的五世孙镇国将军毓朗,在清亡10年后就已穷困潦倒。康熙六世孙载泽,也迅速成为穷人。溥仪堂兄弟溥涧,在吃完家产后,只能靠卖字画为生。民初的报纸上,时常可以看到“世子王孙倒毙城门洞,郡主命妇坠入烟花院”的新闻。甚至还有人流浪街头,沿街乞讨。当然,也有一部分自食其力的,以教书、画画、剃头、卖菜、街头卖艺、拉人力车为生。

在大清亡后那些皇室子弟们都过得如何

3,明朝灭亡后皇室后裔都去哪了

1644年,紫禁城火光冲天,大明王朝宣告终结。皇帝自缢前,杀掉了所有后宫女眷,将生的希望留给了三个皇子。虽说,皇权覆灭,但是,流落在外的三个皇子却成了朱家王朝的最后希望。只要他们活着,哪怕不能在有生之年重回紫禁城,就算是为皇室血脉开枝散叶,大明也有复兴的可能。李自成的百万起义军迅速占领了京城,昨日的明朝已成“前朝”,天下在一夜之间易主。作为前朝遗孤,三个流落在外的皇子是各方势力重点关注的对象,没过多久,三个皇子就被李自成的部下抓了起来。李自成是纯粹的反贼,他不会做出宋朝皇帝安顿柴氏后裔的蠢事,之所以留着三位皇子的性命不杀,只是因为,他想除掉吴三桂。而这三位有着朱家血脉的皇子,正好是牵制吴三桂的绝佳筹码。令李自成措手不及的是,吴三桂根本没给这些明朝遗孤面子。之后,他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大打出手,还联合清军共抗闯王。李自成在连番攻击中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放弃繁华的京城。在撤军之初,三个皇子仍被起义军挟持着,可是,随着起义军逐渐被各地明朝残余势力与追兵打散,这三位皇子趁乱逃跑,行踪成谜。虽然,他们都消失了,但是,身为“皇子”的政治价值仍在。入主中原的满族人假仁假义的将崇祯皇帝安葬,并对外宣称:“进入山海关是为了替明朝报仇,还承认明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并不以其他残余的明朝势力为敌。”在这样的环境下,三个皇子的身价水涨船高,倘若,他们能在此时站出来,向满人索要失去的天下,想必,入关的满清统治者根本无法拒绝。毕竟,满人是打着“靖难辅国”的旗号入主中原,倘若,不归还明朝的江山,难免会陷入到舆论声讨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朱太子”就站了出来,在清朝的早期统治中闹出不少风波。在一个深夜里,前朝国丈周奎家门前,一个仆人把一个来历不明的年轻人赶了出去。那个年轻人站在大门前不住叫骂,周家主仆则隔着院墙与之对骂。巡夜的士兵发现后,立即过来盘查。那个年轻人自称:朱慈烺,是消失已久的太子。巡夜的小兵根本不敢自作主张,连忙将这个年轻人“请”到刑部,请求上司定夺。刑部官员认为,这个年轻人是真的太子无疑,所以,逐级上报,听候多尔衮差遣。而周奎一家则立即上书朝廷,说:“这名年轻人就是个骗子,并非朱慈烺。”多尔衮哪里知道真正的太子相貌如何?所以,他只能找来一群前朝太监进行辨认,最终,几乎所有太监都说年轻人就是太子无疑;为了进一步验证,多尔衮又找来十几个曾经的太子身边的锦衣卫前来辨认,没想到,这十几个贴身侍卫一见到年轻人就跪了下来,并信誓旦旦的说这就是前朝太子。多尔衮顿时觉得头昏脑涨,这太子出现的太不是时候了。满清刚刚名正言顺的占领了北京,没想到屁股还没有坐热,紫禁城真正的主子就回来了,这让满清统治者做何感想?倘若,朱慈烺还活着的消息传到各地,那么,前朝官员和老百姓必定会拥立朱慈烺登基。而此时,清朝的统治尚未稳固,没准努尔哈赤的基业会随着太子复辟烟消云散。对于满人来说,不论年轻人的身份为何,他都是个“冒牌货”,也必须是“冒牌货”。但是,多尔衮没资格指认太子是假的,所有满人都没有这个资格。于是,他只能自导自演一场辨别太子的闹剧。多尔衮先是让太子的亲戚前来辨认,随后,又叫来前朝宫人辨认。前朝的皇室们均认定这个年轻人就是太子,长平公主最先站出来指认,周奎破口大骂,并打了长平公主一记耳光;前朝晋王心里明白了几分,改口说:“自己并未见过太子真容,不能确认年轻人的身份。”最终,第一批被召进皇宫中指认太子的太监们均被处死。似乎,太监们的死给后来者提供了警示,第二批前来指认的太监们都异口同声的说这个年轻人是假冒的。多尔衮听取了太监们的意见,第二年四月,狱中的“假冒”太子被处死,这场轰动全国的太子案宣布结案。但是,有趣的是,满清朝廷还特别昭告天下:“倘若有人能够提供真太子的行踪,朝廷必会将太子迎回紫禁城‘恩养’,提供行踪的人将会得到重赏。”这份诏书一度在全国掀起寻找太子的热潮,老百姓都认为太子若重回紫禁城,就算不能拿回江山,也会被优待。可是,所谓的“恩养”究竟是什么呢?在清军扫清所有残余的明朝势力后,原本被“恩养”在京城的十几个明朝藩王全都横死。清廷对前朝皇族进行了大规模的肃清,这才让老百姓反应过来,原来,这就是所谓“恩养”!正当京城被太子案闹得满城风雨时,由前朝遗老组建的南明王朝也冒出一个朱慈烺。有个年轻人流落到南方,对外宣称自己是逃亡的太子。听说此事后,南明朝廷第一时间将这名年轻人“请”进皇宫。南明皇帝朱由菘派老太监李继周前去迎接年轻人,李继周见到年轻人后,觉得面前的年轻人十分眼熟,且器宇轩昂,就跪下磕头说:“奴才给小爷请安。”年轻人说道:“我见过你,但是,我忘了你的名字。”李继周立即报上姓名,希望年轻人能与自己回宫。年轻人又问道:“你让我随你进宫,是要让我当皇帝吗?”李继周哪敢妄言,只能老实答道:“这种事我一个奴才怎么会知道呢?”得不到准确回答的年轻人拒绝进宫。过了一段时间,朱由菘面见群臣,说道:“有个年轻人自称是先皇的儿子,倘若,他的身份是真实的,那么,我会将他视同己出,也会抚养优待,不能让先皇的血脉受委屈。”注意,朱由菘的说法十分巧妙:首先,一句“自称”就已将此事拟定了基调;此外,朱由菘并未许诺将皇位还给朱慈烺,而是说要抚养优待。紧接着,朱由菘派出两名太监,去年轻人的住所辨别真伪。两名太监一见到年轻人,立马走过去抱住他失声痛哭,他们看年轻人的衣服非常单薄,还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其遮寒。当然,这两名太监已认定面前的年轻人就是朱慈烺。朱由菘听说这件事后不置可否,只是赐李继周自尽,随后,处死了两个太监,算是表了态。南京老百姓听说太子就在城内,纷纷要求南明朝廷迎回太子。至于,年轻人的身份,朱由菘从三个太监的表现上已猜了个大概,但是,他根本不可能将来之不易的皇位拱手让人。为了拖延时间,朱由菘再次进行了冗长的辨识行动,他派出一批有一批官员前往年轻人的家中。名为探望,实则辨别真伪。当然,并不是每个明朝遗老都曾目睹过太子的真容,所以,对年轻人的身份大家纷纷莫衷一是。朱由菘不想让事态随意发展,索性就将年轻人“请”到宫里,命令侍卫严加看管。朱由菘拿捏不定,最终,只能找来马士英等一众官员商讨。马士英早就察觉到朱由菘的态度,立马借坡下驴指证年轻人就是假冒太子,还说出三个理由:首先,太子离开李自成后为什么没有立即来南京避难,反而在南方流窜?其次,听说太子是个不苟言笑的人,表情严肃且不善言谈,然而,此人却很健谈。最后,京城的满清朝廷也在审理太子案,不知北方的太子是真是假。马士英一口咬定年轻人就是个冒牌货,一边建议朱由菘询问年轻人其他两个皇子兄弟的生辰年月以及深宫里的制度,另一边请来三个曾教育过太子的官员前去辨认。最终,审问开始了,年轻人拿着紫禁城地图,将每个宫殿的作用与居住的人物娓娓道来。此时一个官员突然发问:“公主现在身在何方?”年轻人说道:“我不知道,我觉得她已经死了。”而当三位曾经教育过太子的老师出现时,年轻人只认出了方拱乾。方拱乾便问年轻人当年授课的地点与内容,结果,年轻人都没答对。此时,又有官员问嘉定伯的真实姓名,年轻人答不出来。后来,杨维垣指认年轻人叫王之明,是曾经驸马都尉的侄孙,根本不是什么太子。最终,年轻人被认定为假冒的太子,南明太子案告破。由于,这场案件的审理太过扑朔迷离,结果,各地官员和百姓均表示不服。南明王朝本来根基就不牢固,太子案使原本格局不稳的南明王朝更加松散。没过多久,清军大举南下,朱由菘仓皇出逃,被关进监狱中的年轻人王之明被老百姓救了出来,且以朱慈烺的身份成了南明皇帝。但是,可惜的是,这个年轻人登基不满五天,南京城就被清军攻占,最终,这个年轻人也被押赴京城处死,到死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不是真的朱慈烺。其实,除了众人皆知的南北太子,还有不少关于太子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太子未死,被当年东宫讲读之一李士淳带回其老家广东省梅州市,并采访到李家后人保留的东西可供参考:首先,三百多年来,至今在李家后人所处的梅州,都会在农历三月十九拜太阳,此举实为纪念崇祯。其次, 李家现存明末修建的世徳堂,其建筑竟采用皇家规格,楹联隐含“保明”二字。还有,李家保留的一块石碑,上有“赵云阿斗兼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 。

明朝灭亡后皇室后裔都去哪了

4,清皇室为何选择和平退位而不是继续负隅顽抗

1912年,对于中国来说这注定是一个可以永载史册的日子,就在这一年,中国结束了近2400年的封建历史,走向了民主共和时代。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诏书中说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清朝同意颁布退位诏书,也就意味着清廷完全接受了袁世凯和南方民军所提出的建立共和政府的主张。随着清帝退位诏书的颁布,中华民国正式取代清朝,成为中国唯一之合法政府。此时,很多人或许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隆裕、载沣、奕勖等清朝上层统治阶级,他们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清朝276年的基业拱手让于他人,这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让清朝统治者如此轻松的就将手中的权力交给民国政府呢?首先,个人认为清朝统治者之所以答应和平交权,而不是继续负隅顽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掌控,就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东三省”,清廷此时亦也无法继续控制,可以说此时清朝早已失去地方的支持。同时,清廷不但失去对于地方的控制,还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此时的清廷已经没有任何的可战之兵可供调动,北洋六镇被袁世凯和其亲信所掌控,地方新军更是早已沦落为地方实权派的“私兵”。1912年1月25日至26日,这二日发生的事情,更是佐证了清廷已经彻底失去了对于军队的掌控。25日,湖广总督段祺瑞向清朝内阁发去《为感懿旨公决政体及各将领来言请战事》的电报,在电报中,段祺瑞这样说道:“迩来各将领不时来言人民进步非共和不可,……昨闻恭王、泽公阻挠共和,多愤愤不平,要求代表各路统将亦来联衔,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就是近来我节制的新军将领都在说中国要想强大就一定得实行共和,在昨天他们听闻恭亲王溥伟、镇国公载泽等意欲出手阻扰共和的推行,那是十分的愤怒,此时我如果去压制他们的言论,恐怕就会引起新军暴动,反之我不压制,更是可能引起更大的动荡。段祺瑞这份电报的言外之意,其实很明显,那就是如果清廷不同意推行共和,我辖下的湖广新军就会发生兵变,到那时候,湖南、湖北就会脱离清朝的统治,甚至与南方革命军结盟,一起联合进攻清朝,如此真等到那时,后果可就不是清朝皇室所能承受的了。26日,段祺瑞见清廷还是有点无动于衷,于是就直接联合姜桂题、张勋等46位新军将领,联名致电内阁:“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这份联名电报的发出,对于清廷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47位地方实权派的联合“兵谏”,就等于是赤裸裸的告诉清廷:“你已经失去了对于军队的控制,如果你还不答应退位,并实行共和,我们就只有起兵造反了,后果如何,你们掂量着办吧”。如此,一个众叛亲离,又无兵无权的清朝,隆裕等清朝上层统治阶级,他们又拿什么跟袁世凯、南方革命军斗呢?如果清廷继续负隅顽抗下去,一旦袁世凯真正与南方革命军联合起来对抗清朝,清朝皇族的结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当然,在1911年,清朝的局势并没有如此糟糕,那时清朝地方还未完全脱离清廷的控制,北洋六镇这支精锐的中央军也还在清廷的手中,因此局势远没有1912年那样的糜烂。那为何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清朝的局势会变得如此的糟糕,究其原因就在于皇族内讧。晚清,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再加上满清八旗的无能,清廷被迫将财政权、军事权、用人权下放给地方督抚,如此督抚的权力日益显赫,而在当时,地方督抚多为汉臣,因此致使被压制百年的汉人势力开始重新崛起,此时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汉臣开始掌控清朝地方大权,成为显赫一时的权臣。因此,因汉族官员权力的日益显赫,对于汉人的看法,清末的皇族逐渐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主张“以汉保满”,即在保证皇族利益的前提下,用高官厚禄去拉拢汉人,让汉人替满人治天下。另一个则是主张“扬满抑汉”,即限制对于汉人官员的任用,加强皇族的权力,借此削弱清廷对于汉人的依赖。初期,以摄政王载沣、肃亲王耆善、镇国公载泽为首的“扬满抑汉”派系掌权,因此袁世凯等汉臣皆被抑制,或明升暗降,或借口贬黜,总之清朝的大权是逐渐被满人重新掌控。在当时若不是出现武昌起义,汉人的势力还真的有可能被排挤出最高权力中心,只是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再加上“扬满抑汉”派系头目摄政王载沣的下台,以庆亲王奕劻为首“以汉保满”派系开始得势,如此袁世凯等汉臣又再次被起用。实际上,清朝最高权力旁落于袁世凯的原因,就是因摄政王载沣与庆亲王奕劻之间的争权夺利。当时若清朝皇族之间能够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的话,袁世凯断然不会再有掌权的机会,只是可惜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即使是同族之间亦不例外,清朝皇族为了各自的利益,是丝毫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而当时隆裕之所以会那么轻易的就答应签订退位诏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皇族之间的内讧。因皇族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伐,致使隆裕失去了最后的倚仗,在内无内援,外无外援的情况下,隆裕与溥仪这对孤儿寡母,他们除了投降还能做什么呢?1911年12月,袁世凯遭遇袭击的时候,隆裕太后曾为此召集清朝皇族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希望他们能给出到底是战,还是和,而这些皇族居然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和”,而不是战。此后,随着坚决主战的宗社党领袖良弼的被炸身亡,一部分皇族中人更是纷纷出逃,前往上海、天津的租界避难。再之后,隆裕召开的讨论清朝该何去何从的会议,诸王公是“亦有鲜至者”,此时他们是连来都不敢来了。与此同时,清朝皇族不但不给予隆裕相关的建议,且连隆裕希望他们出钱去帮助清朝平定叛乱,“所存款项,分别提回,接济军用”的请求,他们都是置若罔闻。要知道,当时隆裕太后只是求他们将自家的钱财暂时借给清廷平叛,一旦叛乱平定,她就会全部归还。可是就连这样的请求,那些皇族都是装聋作哑,不为所动,据《恽毓鼎澄斋日记》所载:“奕劻近捐银五万,载泽捐五千金,以行贿所得不能兑现之大清银行期票抵之”,奕劻这位在国外存有百万银两的亲王居然就只捐出五万两,而且还是不能兑换的银票,这是何等的可笑。当然,就连隆裕这位最高决策者亦也是如此,她也没有将国家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上,而是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比如,当年恭亲王溥伟曾请求隆裕利用内库钱财去让冯国璋镇压起义,可隆裕并不答应,因为她认为“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好笑,在国家都快灭亡的情况下,隆裕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不敢与想要灭掉自己国家的敌人打一战,这样的清朝焉能不亡。如此,连皇族这些清朝真正的拥有者都不愿意去拯救自己的国家,你还希望其他人去救吗?也正是因为清朝皇室的碌碌无为,甚至是出卖自家天下的举动,终让一些曾经还忠于清朝的官员们彻底寒了心。要知道,当时包括资政院等一些清朝重要部门依然还是支持清廷的,1912年1月5日,资政院还曾为清朝对南方革命军到底是战是和举行过谈话会,此时大部分议员认为革命军行为无常,“决意请将停战媾和等约即行取消,速为开战,孤注一掷,毋再着议让步”,他们认为根本无需再谈,也无需再去讨论协议的内容该当如何,只需孤注一掷与南方军开战即可。可就算忠于清朝的官员如此的有胆魄,有决心,但他们毕竟不是决策者,真正能够决定清朝是战是和的,是那些清朝皇族。可这些清朝皇族,却个个都没有资政院那些官员们的胆魄,每当隆裕召集他们讨论该如何面对这局面时,他们只会是“群臣列坐二三刻钟之久,惟彼此闲谈,不提及国事”。如此这些皇族的做法,自然是让那些忠于清朝官员寒了心,他们纷纷或逃或隐,彻底脱离清朝,“凡从前所百计钻营而惟恐不得者,或挂冠归隐,或告病乞休,或缺未开人已先行,或缺已补而人终不到,甚至一缺而更易数人,一人而替兼数缺,非但京师部院十缺九空,即外省行政官亦决然舍之”,这时清朝京师六部皆是十去九空,地方府衙亦也不例外,各个行政机构彻底陷入瘫痪,整个清朝的运作陷入了彻底的瘫痪。正如《恽毓鼎澄斋日记》中所说:“皇家自愿亡国,真中国三千年历史未有之奇,列祖列宗乃生此等子孙,岂非气数”,清朝会灭亡,纵容有千万种理由,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清朝皇族自己的咎由自取,若不是他们之间作死,清朝断然不会如此轻松的就被他人所夺。只得说,这真的是清朝气数已尽,非人力所能挽回的。当然,清朝会主动退位,还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袁世凯提供的退位条件的确是很优厚。首先,袁世凯答应清皇室,只要溥仪退位,不但他的皇帝尊号不变,中华民国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同时“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清朝所册封的爵位,民国也一概承认,依旧可以世袭罔替。此外,溥仪退位后,民国还会每年给予他岁用四百万两,其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想想看,单凭以上这数条优待条件,就是历朝历代亡国之君都从未享受过的待遇,可以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又有数百万银两可用,其他的王爷亦可保留爵位,试问这样的待遇,对于已接近亡国的清朝皇族来说,他们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呢?如此,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最终促使隆裕答应颁布退位诏书,将清朝对于天下的统治权交由民国,袁世凯也因此得以顺利的从清廷手中接过中国的统治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