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上海齐元酒业有限公司,茅台镇哪家的酒最正宗

本文目录一览

1,茅台镇哪家的酒最正宗

贵州茅台。贵州茅台位于贵州茅台镇,是酱香型白酒的代表,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为知名和白酒之一,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贵州茅台酒具有酱味突出,典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持久香等特点。贵州茅台酒业!性价比高,也是好的酒,有面子。非常时尚又好喝。

茅台镇哪家的酒最正宗

2,中国最早的啤酒是那家牌子

我国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但是市场消费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纪末随帝国主义洋枪洋炮一起进来的。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1958年我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我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然而,我们啤酒业真正的大发展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80年代,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总产量达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第三,(到1993年跃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从而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啤酒大国。啤酒的种类9千我国最新的国家标准规定:啤酒是以大麦芽(包括特种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的、低酒精度(2.5~7.5%)的各类熟鲜啤酒。 酒醴——中国古代的啤酒 啤酒生产是采用发芽的谷物作原料,经磨碎醣糖化、发酵等工序制得。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清代末期开始,国外的啤酒生产技术引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啤酒生产大国。像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样,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 华夏第一啤 我国最早建立的啤酒厂是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办的乌尔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哈尔滨历史编年》)。清末的啤酒厂基本上都控制在外国人手中。到1915年,才先后在北京建立了由中国人投资的双合盛啤酒厂及广东五羊啤酒厂。1949年前,我国只有七、八个啤酒厂,绝大多数由外国人所控制,酒花和麦芽主要从国外进口,啤酒的销售对象也主要是在华的外国商人及军队,还有一部分“上层社会”的人士。普通老百姓几乎无法享受。1940年,全国啤酒产量达到4万吨,其中大多数为日本侵略者军用。到1949年,全国的啤酒年产量仅达到七千余吨。还不足目前一个小型啤酒厂的年产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啤酒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业的调整和发展阶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厂,啤酒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虽有所放慢,但啤酒产量仍增长1.4倍。到1978年,我国的啤酒年产量达到40万吨。在这一阶段,在啤酒科学研究、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啤酒工业的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1979年后,啤酒生产全面发展。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啤酒厂,全国除轻工系统外,其他部们如商业、农业、机械、国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厂。一些啤酒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在1980年,我国共生产啤酒68.8万吨。 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有的省份,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据1987年的统计,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厂104个。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人才,加快了啤酒工业的发展,如从国外引进了啤酒生产线,尤其是啤酒灌装线。产量翻番的时间缩短,如1982年,全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吨,到1985年,啤酒产量就达到310.4万吨。1988年,啤酒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654万吨。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可说是中国的啤酒工业进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业继续以高速度发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对啤酒的质量,啤酒工业的经济效益更加重视,啤酒工业的规模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厂被大型啤酒厂兼并。

中国最早的啤酒是那家牌子

3,杨德龄的历程

巴拿马汾酒一举夺魁后,其声名鹊起引起了山西督军阎锡山的高度关注。他决定对汾酒进行提倡,遂指定专人与杨德龄协商合营,但由于双方意见不统一,合营之事搁浅了。阎锡山的副官张汝萍见公商两家合议不成,便打算私人集股办理。他络了一些朋友共同商议,拟集股开设推销酒的商店。他们再次与杨德龄商议。商议结果:决定由张汝萍等5人,各认股金500元,计2500元,义泉泳以酒入股,认2500元,组成晋裕汾酒有限公司。1919年1月,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在太原正式成立。经营方式为由义泉泳供酒,晋裕公司经销。经理均由杨德龄担任。杨德龄在以往经营义泉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有限公司”的一般章程,形成了晋裕汾酒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的“五项基本制度”。即资金股份制、管理分权制、薪俸三三制、人事避亲制、新式会计制度。晋裕汾酒公司每年召开一次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三年一选,监事会一年一选。遇有重大事件,召开联席会议商决。历届董事、监事,除张汝萍等发起人外,以后陆续增选的有冀贡泉(汾阳人,曾任山西大学法学院院长、山西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傅瑶(汾阳人,曾任山西省银行副理)等许多山西省要员。“薪俸三三制”即:薪俸由月薪、红利、红包三部分组成。月薪按优良、普通、劣等三个等级确定,劣等留用一年,表现好可晋升普通级,如仍无长进,年终即行辞退。“红包”又名“赏钱”,一年只有一次,奖优罚劣。“红利”以入股额、利润之多寡决定,年底一次分红。当时中国普遍使用的分配制度是年劳金制,而这种有特色的月薪制不仅有一定的先进性,并形成了激励和约束机制。此外,杨德龄还推行了新的会计制度,并主张用人不用亲眷的“避亲”原则。尽管杨德龄孙满堂,但无一亲人跟随其左右。义泉泳与晋裕公司共合作8年。1927午,义泉泳因供酒价与晋裕公司的售出价悬殊太大,要求提价,晋裕公司不矛调整。加之义泉泳起了内讧,决定不再供应晋裕公司汾酒,杨德龄在义泉泳的经理职务也被撤去。此时的晋裕公司,资本已达5万元,在山西500家酒业中居于首位。杨德龄被撤去义泉泳经理一职时,带走了义泉泳的半套人马,专任了晋裕公司的经理。并于当年在杏花村购得房产,成立了晋裕公司酿造厂,自产自销。其规模与义泉泳相当。分裂后的义泉泳因经营方式陈旧,管理不善等原因日见衰落,到1932年晋裕公司便以9600元的价格购买义泉泳的一切房产、招牌及生产工具。晋裕公司兼并义泉泳之后,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晋裕公司1930年的纯收益为3683元8角。收购义泉泳之后,利润大幅增加,1935年纯收益上升为8377元2角。1936年又增加到12544元7角,每股红利7.5元,红利率高达5%。日产酒达到2000斤,并新建扩建了太原罐头厂、新华泰料器厂、平遥面粉厂、杏花村晋裕酿造厂和义泉泳造酒厂,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白酒企业。 1923年5月4日,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商标史上第一部《商标法》。1924年,杨德龄高瞻远瞩,率先注册了中国白酒业的第一枚商标——高梁穗汾酒商标。该商标上印有汾酒荣获巴拿马赛会甲等金质奖章图案、山西展览会最优等奖章图案,商标图案由一株高梁穗和23颗饱满的高梁组成。并注明“总酿造场山西汾阳县杏花村义泉泳记”、“总发行所山西太原省桥头街晋裕公司启”等字样,商标四角印有“环球驰名”四字。同时还有一段文字说明:“此杏花村汾洒前在美洲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经世界化学、医学名家确实化验,共称品质纯粹,香味郁馥,酒精虽多,确于卫生有益。本公司为保持名誉、便利顾客起见,特设总发行所于山西省城,凡大雅客商须认明本公司高梁穗商标,惠顾是荷。”在该商标最下面还印有晋裕汾酒公司的“消费者热线”:“电话二百七十一号”。 1933年春天,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一位20多岁的青年来到山西杏花村探究汾酒酿造的奥秘。他就是后来的中国酒文化研究会会长、现代著名微生物发酵专家方心芳。在以后的十多天里,他白天搞调查、做笔记、分析化验;晚上一盏油灯两杯汾酒,和汾酒掌柜杨德龄促膝交谈、推心置腹。经过对汾酒酿造过程进行详细调查、系统研究后,方心芳写出了中国制曲酿酒的经典论文《汾酒酿造情形报告》,道出了汾酒人千年酿酒实践中的七大秘诀:“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粮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这七大秘诀,包含了汾酒酿造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原料、器皿、工艺及酿酒人等各种因素的严格要求。而杨德龄从事汾酒酿造已60多年,是当时中国最顶级的酿酒大师。也是真正的“汾酒通”。自1904年起,义泉泳在杨德龄的带领下,大规模研制配制药酒、果露酒。他们以老白汾酒为基酒,先后试制成功“葡萄”、“黄汾”、“茵陈”、“五加皮”、“木瓜”、“佛手”、“玫瑰”、“桂花”、“白玉”、“状元红”、“三甲屠苏”等10余种低度配制汾酒露,加上清初大学者傅山先生配方的竹叶青生产工艺,形成了中国白酒业第一个以白酒为主、配制酒为辅的完整的品牌体系。其中“白玉、竹叶青、状元红、玫瑰”与“老白汾酒”并驾齐驱,成为杏花村五大名酒。 明清时期以汾酒为代表的山西酒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尤其是汾州商人。为汾酒的推广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进入20世纪初,中国十大商帮逐渐失去了当年的勃勃生机,多数走向衰落。称雄商界500年的晋商也红极而衰,大多淹没在时代变换的浪潮之中。只有为数寥寥的晋商,经艰难转型,由以异地贩运贸易为主的封建商人转变为现代工商业企业家。汾酒商人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其掌舵人就是杨德龄。他推行的资金股份制、管理分权制、薪俸三三制、人事避亲制、新式会计制度等类似于现代企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将晋商在明清时的辉煌得以延续。随着汾酒销售市场扩大,杨德龄带领公司改进包装,增设批发、零售网点,在汾阳县城开设了通信诚销售商号,在山西各县市及省城各大饭店、商号设点代销,同时在北平的前门大街、大栅栏、琉璃厂和天津的法租界、南京的中正街、市府路以及上海、石家庄等地设立了分公司或代销店。据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工商社团志》记载:1935年,上海有关酒业的同业公会共有6家,其中酒类专业协会3家,参加汾酒公会的业主数量高达226家,是当时上海最大的酒类专业协会。以山西大本营和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石家庄省外五大城市为中心,汾酒及其系列产品很快辐射到全国各地,成为当时中国遥遥领先的第一大名酒。1937午,抗日战争爆发。为汾酒事业奋斗了66年的杨德龄老以79岁高龄辞职返归故里。连年战乱加上军阀、政界的腐败,晋裕公司经营日见衰竭,奄奄一息。1949年,新政府以8000元的代价收购了晋裕公司在杏花村的酿造厂。晋裕公司以这笔钱与另一私商合并经营文具业务,1951年倒闭。晋裕汾酒有限公司遂成为历史。

杨德龄的历程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