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竹林七贤都是哪七位啊

本文目录一览

1,竹林七贤都是哪七位啊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竹林七贤都是哪七位啊

2,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朝初期的七位名人雅士,他们是阮籍、嵇康、刘伶、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这七个人,他们这几个人但是都喜欢在竹林里一起玩耍、喝酒、吟诗作赋,所以被称为竹林七贤。这几个人都是非常有个性而且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思想虽然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品德和道行都是很高的。当时那个朝代还能酣畅淋漓的在竹林里喝酒,不理朝政的文人真的是值得钦佩的。阮籍和嵇康他们的思想都是偏向于老庄之类的道教学说,而王涛和王戎他们两个人虽然也是支持老庄的言论,但是他们的思想还受到了一些儒家学说的影响,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家了。向秀就和他们都不一样,他支持的是教与自然合一。这七个人都是非常不拘小节的人,他们不像普通得读书人那样拘泥于礼法,他们想干嘛就干嘛。他们经常聚集在竹林里高谈论阔,喝酒赋诗,而且他们的作品基本上都在讽刺当今朝廷的虚伪。朝廷多次的想要收纳竹林七贤,但是这七个人根本就不理睬朝廷,所以朝廷一气之下就对他们展开了追杀。嵇康因此被杀,阮籍装疯卖傻逃过一劫,山涛和王戎被迫投奔朝廷,因为朝廷的干预,竹林七贤就地解散。对于竹林七贤的竹林还是有争议的,有些学者觉得这个竹林就是在嵇康家中旁边的一块竹林,但是也有些学者觉得所谓的竹林七贤其实并不是先有的竹林才有的七贤,而是七贤先有,后来经过一些人的记载幻想出了一个所谓的竹林而已。但是史学家经过史料记载和地理考察也发现来当初山阳一代的确是有竹林的区域,所以竹林七贤的竹林是确有其事的。无论竹林七贤是否真的是在竹林里,这七个文人雅士还是值得我们学习钦佩的,他们都是勇者。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3,竹林七贤分别指哪七位

中国魏晋时代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称,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祀为宗师。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分别指哪七位

4,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之际的一个名士集团,他们是嵇康、阮籍、阮成、山涛、向秀、王戎、刘伶这七位名士,他们曾经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的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嵇康是聚会的东道主,也是这个小团体的核心。《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孙盛(302—373)《魏氏春秋》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后《世说新语·任诞》又说:“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这样看来,“竹林七贤”之首是嵇康,他和阮籍、山涛构成七人小组的第一方阵;比他们年轻一些的其余四人则为第二方阵。嵇康(公元224—263年),安徽宿县人,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回归自然,厌恶烦琐的礼教,其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在感情上,他亲近曹魏皇室,因为他娶了魏谯王曹林的女儿。但嵇康不愿意参与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自认为没有能力而为之,所以他只能开始了自我放逐,把目光投向了山阳县。后因拒绝入朝为官被当权者所不喜,于公元263年,年仅40岁被司马昭杀害,史称广陵绝响。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尉氏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官职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主张把“自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他常常蔑视礼教,以白眼(斜眼看人)看待他说人为的俗人,以青眼(正眼看人)看待志趣相投的朋友,被人称之为“青白眼”。山涛(公元205—283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字巨源,西晋时期名士,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直到四十岁才做了官,当了郡主簿。眼看仕途有所起色了,却忧虑朝堂之中的暗潮,于是弃官43岁来到了竹林。嵇康所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写给他的,这也让后人对他有诸多非议。二十年后,他顾念旧情,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官,可见他来从来没有忘却过旧友之情,之前种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向秀(约公元227年—272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著有一书、一论、一赋,皆是难得的佳品,后人无可比肩。后在山涛的引荐下,与嵇康、阮籍相识。刘伶(约公元221年—300年),沛国(今安徽宿县)人,字伯伦。曹魏末期曾做建威参军,晋初期,他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反对黑暗统治,被统治者所不喜,后遭罢黜。为了躲避迫害,刘伶嗜酒放浪,肆意妄为,著有《酒德颂》一篇。《晋书》里记载: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后世辛弃疾有“醉后何妨死便埋”,清代的敦诚也曾经这样悼念曹雪芹:“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插葬刘伶”。王戎(公元234—305),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字濬冲,竹林七贤之一。年少成名,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等职,与阮籍、嵇康等人常在竹林之游,他是七贤中年龄最小、最庸俗的一位,被其他几位戏称为“小俗物”。阮咸(约公元222—278年)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字仲容,著有《律议》传世,是阮籍之侄,叔侄二人并称为“大小阮”。精通音律,尤其善弹琵琶,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长颈琵琶就是以“阮咸”为名的。竹林七贤皆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髓,但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迫于统治阶级的威压,他们往往不能正面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只能采用比喻、隐喻、象征等方法,侧面反映自己对当时政权的不满与无奈。

5,竹林七贤是哪七贤啊

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称。他们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6,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其中谁的才华最高

竹林七贤都是魏晋名士,有阮籍,阮咸,嵇康,刘伶,向秀,山涛,王戎等七人。竹林七贤中谁的成就最高?这个“成就”,个人理解不应该是指政治上的成就,因为这七个人中虽然有从政经历者,但他们不是中途辞官就是被杀,压根就没想过在政治上有重大作为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归隐山林,做个清谈者。笔者理解的“成就”,应该是文学方面的“成就”,那就非阮籍莫属。因为,在正始时期,阮籍是首创以组诗表现内心复杂情怀的诗人,这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开先河,对后世诗人在创作同类作品中,影响深远。自古诗人莫不通过诗词表达志向,来用以抒怀,开国领袖毛泽东把此类作品予为“诗言志”。如屈原作《离骚》,张衡作《四愁诗》,曹操有《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曹植有《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都是表现内心情怀之作。但首创组诗的形式来抒写内心复杂情怀的,阮籍是第一人。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子。阮籍少年时犹其喜爱读诗书,勤学以成才。曹爽曾召为参军,但鉴于曹爽与司马懿争权的险恶政局,他托病辞归。正始十年,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司马懿独专朝政,阮籍不满其弄权,又深感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了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与嵇康、山涛等曾一度隐逸竹林。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司马氏曾多次派人打探其政见,他在发言时东拉西扯,以“口不臧否人物”理由来应付。司马昭知道阮籍有个女儿,不仅漂亮又有才学,于是托人求亲,让阮籍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这其实这是拉拢阮籍的手段,可哪想到,阮籍就是不接招,媒人一上门提亲,他就喝得大醉,竟然以连醉六十天使提亲告吹。但是,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他又不得不敷衍应付,先后做过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从事郎中、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为晋公,写过“劝进文”。阮籍生逢乱世,面对政治上的恐怖高压,他经常处于仕隐荣辱、生死去就的矛盾痛苦之中。阮籍内心的极度苦闷忧伤无法排遣,故借诗以抒怀,写一篇、两篇,甚至几篇,都不能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怀,所以便创作了以“咏怀”为题的组诗。《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他不同时期创作的同题组诗的总汇,也是他一生经历和思想的真实记录。《文选》李善注曰:“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咏怀诗》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感叹身世之作,其中有自述平生经历和志向的,如其五首 之“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其十五首之“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其三十八首之“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其六十一首之“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岂若英杰士,功名从此大”。作品中更有忧生之嗟叹,如其一首“夜中不能寐”中的“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其十七首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其三十三首之“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四首之“临觞岁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还有表现远害避祸思想的,如其六首之“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其二十四首之“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三芝延瀛州,远游可长生”,其五十八首之“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等,均表示想离开官场隐居之意。《咏怀诗》融注了阮籍的身世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深入而全面,因而也更深痛,加之玄学思潮的影响,也显得更深邃。钟嵘的评价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颇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黄节的评价是“情伤一时,心存百代”(《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叙》);连鲁迅都认为阮诗“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得,其诗具忧愤深广、诗旨深远、意蕴深邃的特点。”《咏怀诗》首创中国大型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对后世影响极远深远。左思的《咏史》八首,郭璞的《游仙》十四首,陶渊明的《饮酒》 十首,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等,都与阮籍作品的文风一脉相承,从这一点上来说,阮籍对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为竹林七贤中成就最高者。

7,竹林七贤那几位

阮籍、稽康、刘伶、向秀、山涛、王戎、阮咸
阮籍、阮咸、向秀、刘铃、嵇康、山涛、王戎
向秀,阮咸,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嵇康。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8,竹林七贤是哪 七个人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獮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9,历史上的竹林七贤是哪七个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中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是魏正始年间的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10,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那七个人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1、嵇康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2、阮籍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这是司马昭正式实施其篡权的重要一步。按照例行公事,由曹魏傀儡皇帝曹奂下诏加封晋爵,司马氏谦让一番,然后再由公卿大臣"劝进",当时阮籍担任步兵校尉之职,也被受命执笔,但阮籍依旧喝酒,等到使者来催稿时,阮籍只好带酒拟稿塞责。阮籍死于景元四年(263)冬,也就是在他写了《劝进表》之后的一二个月,享年五十四岁。3、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能选贤用能。在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时,他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后来天下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其所言。4、向秀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 ,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消极无为。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5、刘伶刘伶(生卒年不详),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6、王戎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7、阮咸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 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晋武帝认为阮咸好酒虚浮,于是不用他。因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记恨,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享年56岁。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林七贤

11,竹林七贤是哪几位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百度百科朋友,百度一下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去百度网页搜就行了,何必如此浪费

12,竹林七贤是指哪些人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南三十公里处吴村镇境内。《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但关于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传统说法认为“竹林”位于嵇康在山阳的寓所附近。嵇康与其好友山涛、阮籍以及竹林七贤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间畅饮聚会,因而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这种说法见于《晋书?嵇康传》及《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条。陈寅恪认为,“竹林七贤”的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竹林”,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Vlenuvena)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竹林七贤”。王晓毅不认同陈寅恪的观点,从汉晋时期佛经中“竹林”这一译名的出现频率质疑了陈提出的“托天竺竹林精舍”一说,并结合史料实地考察发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确实种植有“竹林”,之后又从时间和地点上论证了竹林七贤聚会的可能性,从而认为传统说法对于“竹林七贤”一名由来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