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袖添香由何而来有什么典故
红袖添香 [ hóng xìu tiān xiāng ]释义:红袖:借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添:增加。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出处: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例句: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寿简斋先生》诗,见《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
席佩兰,原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因性喜画兰,自号佩兰,清昭文(今常熟)人。诗人袁枚女弟子,深得袁枚赏识,引为“闺中三大知已”之一。有《长真阁诗集》七卷。其夫孙原湘,著名诗人。
2,红袖添香出自哪里有什么故事
出自清代还是明代的《花月痕》楼主可以百度的,“红袖添香夜读书”大概就是说书生要考功名有美人在旁陪伴,可以磨墨点灯啥的,求采纳啊楼主!!!抱腿ing
-- 红袖添香(转) 红袖添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富有诱惑力的词语。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然而,对于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这只是一种远景诱惑,只能画饼充饥而已。于是许许多多的读书人便企盼着眼前会发生某种奇迹和艳遇,而红袖添香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 对于读书人来说,红袖添香之所以极具诱惑力,因为除了能找到一个陪读的伴儿——而且这个伴儿是一位可人的红袖——以消除漫长读书生涯的寂寞与疲劳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红袖添香所营造的那种温馨的情调和令人心醉的氛围。 这就对添香的红袖有了更高、更完美的要求。红袖的穿着打扮应该是陈逸飞油画世界里的女性样式:上身是高竖领、斜对襟、镶着金色滚边的中式长衫,当然还要有宽舒的露着玉腕的红袖;下身是一袭素雅的长可及地的襦裙;柔美的秀发向脑后梳一个发髻;脸部轮廓分明,活鲜生动,闪动着灵异的光彩,但却并非是明眸皓齿般的真切,因为太真切了反而就不真实了,就像油画里所表现的那种似真似幻的视觉效果。在历史的灯影下,这种形象经过一代又一代读书人耐人寻味的加工和打磨,最终被定格和贮存在人们的脑海深处。 红袖除了有姣好的形象外,还必须有高雅的气质,她既要秀外也要慧中。她是立体的,又是富有动感的。她能知热知冷,知心知肺,甘苦以沫;她能共和诗画,共弹琴瑟,共剪西窗。总之,她不是单纯的一幅画,她是有血有肉,有内涵有思想有灵性的一位红颜知己。 有了红袖这个最重要的前提和最重要的角色,我们便可以打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飞翔在历史的时空里。 我们有理由可以设想出这样一种情景:一桌、一椅、一盏青灯和满屋厚重的古卷,映衬着读书人那单薄而孤寂的身影。窗外,月光如水,或是雨雪霏霏,偶尔有一两声遥远的犬吠,给这夜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这时,门轴“吱呀”一声,先是闪进来一只红灯笼,亮着迷蒙的光,接着便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轻盈的身影翩然而至。于是小屋里便有了温暖,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有了诗情画意,有了温馨的情调。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残酷性,红袖添香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都不能美梦成真。于是人们便编织了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小说、戏曲和诗文来安慰读书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崔莺莺待月西厢,张生跳墙赴约;张生夜读,崔莺莺前来红袖添香,虽几经波折但最终花好月圆。这故事使许多读书人为之沉醉,为之痴迷,为之癫狂,为之跃跃欲试。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虽然离奇怪异,但仍吸引了不少读书人心向往之。而《聊斋》里那些“夜半来,天明去”的花妖狐仙,也为许多读书人平添了不少的希冀和慰藉。 回望历史,红袖添香无论是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也好,还是作为一种镜花水月中的幻影也好,它确实给历代的读书人带来一些浪漫主义的情调,给读书人枯燥的苦读生涯增添了几许亮丽的色彩。即便是作为一种幻想,有时也可以撩起厚重的历史和现实的帷幔,使读书人暂时搁下手中沉重的书和心中的累而得以放飞自我、放飞心灵。 然而到了今天,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已把读书人压缩和改造成一种只能按指令行事的模块,喧嚣和浮躁的空间里再也容不下浪漫主义的情调,烦扰而沉闷的生活已经太久地关闭了通往童话世界的窗口,红袖添香只剩下了一个美艳的故事躯壳,一个遥不可及的且即将幻灭的梦境。 我为读书人精神空间里的苍白感到无奈,更为社会缺少一种古典文化情调和文化气质而感到悲哀。
3,含有红袖添香的诗词有哪些
1、《纪事二十四首》 清·梁启超卿尚粗解中行颉,我惭不识左行怯。奇情豔福天难妬,红袖添香对译书。2、红袖添香: 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3、出处: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4、“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5、对联: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6、古人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艳福。此谓家中新增添了美女,以贺新婚。红袖,原指女子的艳丽衣衫,代指艳妆女子、美女。例:“从此添香红袖,其愉快为何如耶!”7、《鹊桥仙》宋·赵彦端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南风吹酒玉虹翻,便忍听、离弦声断。 乘鸾宝扇,凌波微步,好在清池凉馆。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碗。
席佩兰《天真阁集》、魏子安《花月痕》、《画堂春.冬忆》中含有“红袖添香”。(1)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2)魏子安《花月痕》:“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3)《画堂春.冬忆》:“何处青钱沽酒,谁人红袖添香”。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送母回乡》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谁氏子》选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王安石《十五》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蒋士铨《岁暮到家》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舆恭《思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倪瑞
4,红袖添香有什么典故
-- 红袖添香(转) 红袖添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富有诱惑力的词语。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然而,对于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这只是一种远景诱惑,只能画饼充饥而已。于是许许多多的读书人便企盼着眼前会发生某种奇迹和艳遇,而红袖添香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 对于读书人来说,红袖添香之所以极具诱惑力,因为除了能找到一个陪读的伴儿——而且这个伴儿是一位可人的红袖——以消除漫长读书生涯的寂寞与疲劳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红袖添香所营造的那种温馨的情调和令人心醉的氛围。 这就对添香的红袖有了更高、更完美的要求。红袖的穿着打扮应该是陈逸飞油画世界里的女性样式:上身是高竖领、斜对襟、镶着金色滚边的中式长衫,当然还要有宽舒的露着玉腕的红袖;下身是一袭素雅的长可及地的襦裙;柔美的秀发向脑后梳一个发髻;脸部轮廓分明,活鲜生动,闪动着灵异的光彩,但却并非是明眸皓齿般的真切,因为太真切了反而就不真实了,就像油画里所表现的那种似真似幻的视觉效果。在历史的灯影下,这种形象经过一代又一代读书人耐人寻味的加工和打磨,最终被定格和贮存在人们的脑海深处。 红袖除了有姣好的形象外,还必须有高雅的气质,她既要秀外也要慧中。她是立体的,又是富有动感的。她能知热知冷,知心知肺,甘苦以沫;她能共和诗画,共弹琴瑟,共剪西窗。总之,她不是单纯的一幅画,她是有血有肉,有内涵有思想有灵性的一位红颜知己。 有了红袖这个最重要的前提和最重要的角色,我们便可以打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飞翔在历史的时空里。 我们有理由可以设想出这样一种情景:一桌、一椅、一盏青灯和满屋厚重的古卷,映衬着读书人那单薄而孤寂的身影。窗外,月光如水,或是雨雪霏霏,偶尔有一两声遥远的犬吠,给这夜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这时,门轴“吱呀”一声,先是闪进来一只红灯笼,亮着迷蒙的光,接着便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轻盈的身影翩然而至。于是小屋里便有了温暖,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有了诗情画意,有了温馨的情调。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残酷性,红袖添香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都不能美梦成真。于是人们便编织了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小说、戏曲和诗文来安慰读书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崔莺莺待月西厢,张生跳墙赴约;张生夜读,崔莺莺前来红袖添香,虽几经波折但最终花好月圆。这故事使许多读书人为之沉醉,为之痴迷,为之癫狂,为之跃跃欲试。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虽然离奇怪异,但仍吸引了不少读书人心向往之。而《聊斋》里那些“夜半来,天明去”的花妖狐仙,也为许多读书人平添了不少的希冀和慰藉。 回望历史,红袖添香无论是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也好,还是作为一种镜花水月中的幻影也好,它确实给历代的读书人带来一些浪漫主义的情调,给读书人枯燥的苦读生涯增添了几许亮丽的色彩。即便是作为一种幻想,有时也可以撩起厚重的历史和现实的帷幔,使读书人暂时搁下手中沉重的书和心中的累而得以放飞自我、放飞心灵。 然而到了今天,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已把读书人压缩和改造成一种只能按指令行事的模块,喧嚣和浮躁的空间里再也容不下浪漫主义的情调,烦扰而沉闷的生活已经太久地关闭了通往童话世界的窗口,红袖添香只剩下了一个美艳的故事躯壳,一个遥不可及的且即将幻灭的梦境。 我为读书人精神空间里的苍白感到无奈,更为社会缺少一种古典文化情调和文化气质而感到悲哀。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寿简斋先生》诗,见《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席佩兰,原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因性喜画兰,自号佩兰,清昭文(今常熟)人。诗人袁枚女弟子,深得袁枚赏识,引为“闺中三大知已”之一。有《长真阁诗集》七卷。其夫孙原湘,著名诗人。
5,红袖添香的具体有什么含义
曾在杂志上看过《红袖添香》,这么一篇文章。作者认为,女人有两种,一种为菊花古剑,另一种为红袖添香,前者宜为友,后者宜为妻。菊花古剑者,英姿飒爽,豪气干云,乃巾帼之英雄者也;红袖添香者,温柔可人,善解人意,实淑女之典范者也。 然而,当今社会又有多少男子愿意身边的女子只是菊花古剑的类型,同时大多数女孩也都希望在别人眼里是红袖添香,而非菊花古剑。如此,菊花古剑般女子委实难觅了。 我年少的时候,生活当中充斥着的女孩,无非是光着脚丫子,扎着马尾,还不时拖拉着鼻涕的野丫头,至于英姿飒爽,豪气干云的女子,从未闯入我年少的心灵。不过,那个时候我倒从未想过身边要有这么一个女生。随之,年龄不可思议地快速增加,不知觉中便步入了高中时代。在此期间,我不经意间读了许多书,从金庸传统却不入俗套的武侠系列到倪匤玄妙奇幻的科幻世界,从亦舒清新畅达的男女情爱到张爱玲那仿佛一件华丽的旗袍爬满了蠕虫的沧桑。我开始希望有个女孩子聆听我的感悟,分享我读书的喜悦。然而,许多善良的念头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升学的压力,时代的步伐,无情地踩啐了我这小小的心愿。这么着,我唯有埋首书从,掩卷长叹。 上了大学,空余时间多了。不单可以一个人泡在图书馆里一整天,偶有逸兴飞扬的时候还可以写下一些幼稚的文字,不单没有冲淡了那份渴望,反而愈发浓烈起来了。只是大学时代的女生,似乎个个那么漂亮迷人,然而,她们的美丽仿佛只是瓷瓶里的塑料花,美得毫无生气且经不起品味。于是乎,我不住地追寻那个有着茶香、书香气息的女子。终于,我在竹林听海遇见了她。 袅袅竹子清香,阵阵碧水清涟,娉娉女子,皓皓明月,柔情才识弥于一室,一笔一纸,话尽风情万缕。此情此景,人世难觅。于是,那几缕淡淡的思恋、幽幽的情怀,成了一只翩飞的蝶儿,携着流云,林间翩飞;于是,那一丝悠悠的牵挂、一声深深的祝福,成了一纸久远而深长的呼唤,淌过水一行,山一道。
千古文人佳客梦,却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素腕秉烛,灯如红豆,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中人欲醉。 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红袖添香,便是古典中国一个隽永的意象。我们这没有文化的一代,也就知道将一支细细的线香,插入香炉之中,自挑寒灺自添香罢了。焚香由来以久,如宋人“贝经清课图”中,就有侍者手捧香盒,拈香入炉的画面。古人焚的香,多是以“合香” 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饼之类。金瓶梅第四十回中,潘金莲“瞧了瞧旁边桌上,放着个烘砚瓦的铜丝火炉儿,随手取过来,叫:‘李大姐,那边香几儿上牙盒里盛的甜香饼儿,你取些来与我。’” 红楼梦里,宝玉闻得黛玉袖中一股幽香,便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儿的香。” 都从侧面说明当时的焚香方式。红袖添香,绝非将一粒香丸放入香炉直接燃烧那么简单。古人焚香,必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先将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入香炉中,然后用细香灰填埋。在香灰中戳些孔,再放上瓷片、银叶、金钱、或云母片制成的“ 隔火”盛香。小小的香丸香球香饼,就是借着这炭火微薰,缓缓将香气散发。香不及火,舒缓而无烟燥气,却自香风袅袅,低回悠长。香丸一旦焚起来,还须加以持护。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所以需不时以手试火气紧慢。“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便是此事一写照。若是香味太烈,须取起隔火。加灰再焚;时间长久,香味散尽,就需要添香了。“一双十指玉纤纤,不是风流物不拈” ,以食指与拇指轻轻捻一粒如梧桐子,如弹丸,如鸡头米的小小香丸,点入香炉,自是引人暇思绮想。若是女子一人“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 ,则不免大煞风景。此外还有种球状香炉,可置于被下,寝时暗香盈盈,更有销魂情味。法门寺地宫出土物中,有一涂金缕花银薰球。外壳镂空,球体内置两个同心环,环内有一以轴承与圆环相连的圆钵。此中安放燃炭和香丸,任它如何翻滚,圆钵都始终保持水平,不会倾翻,真是匠心独具。焚香过程琐琐,如评茗一样,被士人当成高妙纯粹的享受。李渔甚至认为“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 当然,一般的读书人,还是希望有一红颜知己,案塌之畔,夜半焚香。却是“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