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菱的性格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脂砚斋评香菱)
2,说说宝玉黛玉宝钗熙凤湘云的性格特点
宝玉:怜香惜玉、愤世嫉俗 黛玉:多愁善感、冷傲孤僻、才学横溢宝钗: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凤姐:伶牙利齿、心辣手狠、两面三刀、阿谀奉承 史湘云:心直口快,不拘小节
宝玉是个痴情种子,对家里的丫头们没有等级观念;黛玉从小寄居贾府,特殊的身世使她时时在意,处处小心,形成了孤僻敏感的个性;宝钗知晓大体,深知人情世故;熙凤八面玲珑,精明强干;湘云素性开朗豪放,无小女儿之态。
宝玉娘娘腔,黛玉娇嫩,宝钗通情达理,熙凤阴险,湘云豪放。
3,红楼梦中香菱的性格特点
我个人觉得香菱是大观园中最苦命的人。本出身小康之家,家道殷实,眉清目秀,又是父母掌上明珠,可是却被拐子拐走,长大后还以为能遇到冯渊,终身有靠,可谁知又遇上薛蟠这样的呆霸王,最终香消玉陨。身世之惨,人生际遇变换之大,大观园中恐无人能及。
我们想起晴雯、袭人等人时,都很容易便想到他们的性格和人物特点,即使是小丫头坠儿,也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可偏偏看到香菱时,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她的凄惨身世。之后再想她的性格,却觉得难以描述。
脂砚斋对香菱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
是啊,香菱如果没有受到命运的捉弄,她也将成为一个大家闺秀,诗书奇才。可是,她却遭遇了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折磨。我认为香菱是坚强而又懦弱的,她的坚强表现在勇敢面对命运的嘲弄,可是同时她却又不能反抗也无力反抗。
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门子(也就是当初的小沙弥)说他老婆曾向香菱说起过,冯渊是不错的,以后会对她好的,香菱此时感到:以后总算苦尽甘来了,可见香菱以前受到了怎样的折磨,而她一直都默默忍受。后来,在遇到薛蟠那样的人物后,我认为香菱的一生就这样完了,可是香菱都能苦中作乐,可见其坚强。我认为香菱身上有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即使面对困难,也能寄期望于美好的事物。所以,才有了笔墨较重的“香菱学诗”一回。
香菱相貌本不俗,可是由于不会作诗,被宝玉认为“我曾想她这么个人,竟也俗了”,可是,对于文采的渴求让香菱“由俗变雅”,从这一回中,我们看到了香菱的可爱、勤奋、聪敏、好学,这是香菱在这一回中最突出的人物性格,也给了我恨深刻的印象。
从曹雪芹的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出,香菱的形象是荷花,可见她的性格应该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遭遇磨难而又始终保存内心的高洁,始终保持着对人世的美好想象,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另外,我认为香菱是善良的,而她的这种善良却使她更加懦弱。在夏金桂进门之后,她被动地改了名字,这是多么让人悲哀。而这只是开头,在夏金桂接二连三地羞辱、欺负中,她只能被动的接受,而无力反抗。所以,我认为她既坚强又懦弱,生性善良而命运多劫,聪敏贤淑而又遇人不淑,命运的捉弄让她心中存有的对人世温暖的浪漫渴求也渐渐消磨,最终“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
4,求红楼梦中各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最后的下场急急急
一、黛玉确实夭亡了,但不是在宝玉娶妻的当天,而是因宝玉出海未归,担忧成疾,在梦到宝玉溺水而死的心灰意冷之下,旧病缠身而逝。著名的黛玉焚稿也已经有各大剧种来体现过了。无生最喜欢陈晓旭版的黛玉,形神兼备,楚楚动人。另外,越剧里的王文娟也很有黛玉的风骨
二、宝钗确实是在黛玉死后嫁给宝玉的,而不是因为什么“调包计”。首先从凤姐的角度来说,如果她真想给宝玉找一位夫人,她绝对不会挑选能干到可以分享她的权势的宝钗,反倒是不通世事的黛玉才是上佳之选;何况从前八十回来看,凤姐也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把宝黛二人相提并论的。黛玉死后,宝玉回来了,万念俱灰之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任家人摆布地娶了宝钗(有可能是为了给家族留下一个后代),但是他那时应该就已经看破了红尘,对家族的兴衰不抱什么期望了
三、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潦倒后出家为僧。荣宁二府被查抄后,不可能像续书所写的,后来获得了什么特赦;应该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家族分崩离析,重要人物或者死去(包括鸳鸯等人的自尽)或者被卖。宝玉是被贾芸和小红(就是红玉)设法从狱中救出的唯一一人,续写中把贾芸写成了恶人,毫无根据。但是宝玉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开了,途中曾经遇到过着安稳富足的平淡日子的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他只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就又不辞而别了(剧中巧妙地交待是因为蒋玉涵把宝钗接来了的缘故,宝玉是有意与宝钗失之交臂)。宝玉后来也曾遇到过被迫卖身为娼的湘云,但是当时沦为乞丐的他并没有能力让湘云脱离苦海,只能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他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湘云被花船上的恩客们拖走并划船远离,听她哭叫着“艾哥哥”(二哥哥),满心凄惨。一直陪伴在宝玉身边的,只有黛玉曾经戏谑地形容他们是渔翁渔婆时给他的玻璃绣球灯;后来被官差无赖打破,他仍然留着那些碎片,他对黛玉的深情与专情,可见一斑。最后,他的结局如果不是死去,就肯定和惜春一样,遁入空门,逃避俗世的烦恼,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四、凤姐最后的结局是贫病交加死于狱中。无生很喜欢凤姐,也喜欢邓婕版的凤姐,除了她,没人能演活那个角色。她在最后被草席拖出去的镜头完全吻合她个人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可是她实在是个厉害角色,放在今天,绝对是一流的女强人,超级白领。但是有件事她为自己留了后路,就是曾经善待过刘姥姥,因此老人感恩而从青楼的火坑中救出了凤姐的独女巧姐。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太精明的人,无法留下男孩子当后代的吧!曹老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点迷信色彩的,呵呵!
一部红楼史,其实就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把主要人物的结局弄懂了,也就能理解“满纸荒唐言”,从而痛洒“一把辛酸泪”了——都云读者痴,各解其中味吧!
答案补充
详细地址 http://wenwen.sogou.com/z/q727845991.htm
5,求一篇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薛宝钗 纷飞蝴蝶绕楼院,暖逐东风扑几回。扇影乱摇忙玉腕,粉痕斜溜湿香腮。偶因游戏间消遣,岂为迷藏暗捉来。恰怪亭中私语久,防人忽把绮窗开。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封建各种礼束的守卫者,并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如在每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不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细,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人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在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往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里,为人圆滑。总之,薛宝钗是个深受封建束缚的人。
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有一个女孩,真应怜(甄英莲)她三岁随家里人到街上看元宵节的花灯被人拐走,几经周折,期间心酸自是不用多说。好不容易要嫁于人,不想世家子弟为她争风吃醋将那人打死,并霸占她。嫁入豪门的她并不幸福,处处磨难……历经艰辛,却不改她天真聪颖之情,假山让宝玉背过身就换衣服,从黛玉处学诗她美丽善良,却哀愁于世(后面自己写吧,香菱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很有说的话题!!!)
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红楼梦》 作者简介: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 内容简介:《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1. 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 续书的总称。这120回的本子,总字数达1075000字左右。 2.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事件: 1、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2、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3、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3、刘姥姥初进大观园 人物性格: 1、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 2、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3、贾宝玉: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4、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是读者都知道晴雯的美丽出众,是因为曹雪芹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一些反感晴雯的人从口中说出来,这就使得晴雯的美丽更加突兀。 晴雯早在第五回就轻描淡写的出场了,是说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卧室睡觉,有四位丫鬟服侍他,其中有晴雯。然而第一次描述晴雯的长相,就到了七十四回,是出自最恨晴雯的王善保家的口中,她向王夫人进谗言:“………宝玉屋里的晴雯,杖着她生的模样比人标致些……”,至于如何标致,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话之后就想起来了,是“水蛇腰,削肩膀”,这个“水蛇腰削肩膀”就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标准体形,在王夫人把病重的晴雯叫到眼前的时候,在王夫人的眼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晴雯是个“美人”“病西施”,晴雯的美丽不言而喻,是荣府上下一致承认的。 晴雯聪明智慧高傲泼辣,深得宝玉的重用和赏识。可以说在怡红院的大丫鬟中,宝玉尊重的是袭人、信任的是麝月、喜爱的是晴雯。凡是他和黛玉私下传情的事情,都是差遣晴雯去办理,晴雯也深深理解宝黛的感情,传话送物爽朗飒利。象宝玉病中惦念黛玉,给黛玉送旧手帕,就不能让袭人等发现而偷偷的让晴雯送去。 晴雯机敏而又尖刻,高傲而又善妒、不媚上但是对下严酷。对袭人被王夫人暗许做宝玉的妾,虽然作者没有明述晴雯的嫉妒,但是从晴雯的话里话外却能够明显看出来她的羡慕和嫉妒。晴雯敢爱敢恨敢说敢骂,快言快语,有的话语不用作者介绍,读者就知道是出自晴雯之口,在她跌了扇子而顶撞宝玉的时候,袭人劝解,晴雯就连讽带刺回敬了袭人:“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服侍爷的,我们原没服侍过,因为你服侍的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哎哟!这屋里单你一个人记挂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不一而足。 有些事情也只有晴雯敢于做出来,比如撕扇子做千金一笑,比如病中勇补孔雀裘。比如冬天的夜晚穿着单衣吓唬人,一个顽皮、灵巧、任性的美的形象确实赢得了许许多多读者的怜爱。 晴雯在大观园中的所作所为是光明磊落的,她虽然和宝玉情投意合但却不会象袭人那样“鬼鬼祟祟”的有肌肤之亲,虽然无依无靠家境贫寒却不会象别的小丫头那样偷偷摸摸,她看不起那些狗杖人势欺负奴才的奴才,在抄检大观园的一幕里,晴雯的言行象一颗瞬间升起的绚烂的流星,刹那间照亮了大观园那黑漆漆的夜晚。 因为晴雯早夭于《红楼梦》前八十回,所以我们看到了出自曹雪琴笔下的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风流灵巧高傲尖刻的晴雯给人们留下了“空牵念”的世代遗憾,乃至于红楼迷们念念不忘那“夜夜长空霁月光”!
史湘云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怀着诗情画意,浓墨重彩地塑造的一个具有中性美的女子形象。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富有“真、善、美”的豪放女性。 《红楼梦》以史湘云画像“写儿女之笔墨”的面目出现,这有作者顾忌当时政治环境的因素在。因而,书中所塑造的众多的代表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子,从她们的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来看,经剪裁、提炼,被综合在小说形象中的原型人物的个性、细节等等,恐不一定只限于女性。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她的婶母待她并不好。因此,她的身世和林黛玉有点相似。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胸襟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不过,另一方面,她也没有林黛玉那种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在史湘云身上,除她特有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被赞扬的某些文人的豪放不羁的特点。 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还在八十回以后。根据这个曲子和脂砚斋评注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至于传说有的续写本中宝钗早卒,宝玉沦为击柝的役卒,史湘云沦为乞丐,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妻,看来这并不合乎曹雪芹原来的写作计划,乃附会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而产生。其实“白首双星”就是指卫若兰、史湘云两人到老都过着分离的生活,因为史湘云的金麒麟与薛宝钗的金锁相仿,同作为婚姻的凭证,正如脂批所说:“后数十回若兰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那么,“提纲”是怎么“伏”法呢?这一回写宝玉失落之金麒麟(他原为湘云也有一个而要来准备送给她的)恰巧被湘云拾到,而湘云的丫鬟正与小姐谈论着“雌雄”“阴阳”之理,说:“可分出阴阳来了!”借这些细节暗示此物将来与湘云的婚姻有关。这初看起来倒也确是很象“伏”湘云与宝玉有“缘”,况且与“金玉姻缘”之说也合。黛玉也曾为此而起过疑,对宝玉说了些讽刺的话。其实,宝玉只是无意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就象袭人与蒋玉菡之“缘”是通过他的传带交换了彼此的汗巾子差不多。这一点,脂批说得非常清楚:“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个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末回《情榜》中对黛玉的评语,意谓‘用情于多情者的人 ’)”绘画为使主色鲜明,另用一色衬托叫“间色法”。湘云的婚姻是宝钗婚姻的陪衬:一个因金锁结缘,一个因金麒麟结缘;一个当宝二奶奶仿佛幸运,但丈夫出家,自己守寡;一个“厮配得才貌仙郎”,谁料“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最后也是空房独守。“双星”是牵牛、织女星的别称(见《焦林大关记》),故七夕又称双星节(后来改为双莲节)。总之,“白首双星”是说湘云和卫若兰结成夫妻后,由于某种尚不知道的原因很快离异了(也可以说是阴阳永隔),成了牛郎织女。这正好作宝钗“金玉良缘”的衬托。《好了歌注》:“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脂批就并提宝钗、湘云,说是指她们两人。可见,因回目而误会湘云将来要嫁给宝玉的人们,也与黛玉当时因宝玉收了金麒麟而“为其所惑”一样,同是出于误会。 史湘云心意明媚,行动亦不犹抱琵琶,举手投足。 史湘云的旷达不是一种出世孤傲,而是一种入世的情趣。趁兴时大块吃肉,忘形时挥拳拇战,偶尔男儿装扮, 白日里佻达洒脱, 顾盼间神采飞扬,须眉也须自拙。在大观园中,史湘云的身世既富且贵,虽因家道中落、不复为富,却也不端着贵族的空架子。她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 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无功利之心。 史湘云身为女子却有男儿的疏朗与开阔胸怀,她不为女儿的皮囊所累。在三十一回的阴阳之辨中,翠缕的喋喋不休、 史湘云的循循解答,使主仆间弥漫着一片宛如姐妹师生的平等气息。而史湘云如此深入浅出的思辨, 却不像那些见风落泪对月伤怀的深闺怨女.当她如春风般掠过我们的视野时,人们都陶醉于她的风度而浑然忘却她的庐山面目。 我们在《红楼梦》里,似乎没有见过湘云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对于她这一性格特点,作者不仅在判调和红楼梦曲中作过点化,而且曾多次做过诗意的彩绘。她第一次出现,作者就表现了她"大说大笑"和"咬舌"的性格特点,并且说她陷入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她的到来,使黛玉两面吃醋,与宝玉发生争吵。第二天清晨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 只有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湘云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着那—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 通过两人睡态的描写,表现不两个迥然不同的性格,并且将黛玉的处事精密与湘云的大而化之作了鲜明的对比。 在大观园中,史湘云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 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无功利之心, 这和宝钗、黛玉大为不同。宝钗虽识大体又善施小惠, 但人事的轻重在她的行事中是层次清晰的;黛玉虽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封建社会的等级高下, 在她的心中亦是泾谓分明的,小姐绝然不会和丫鬟是平等的,孤芳自傲是黛玉的本性。 曹雪芹在塑造美女形象时,从不把人物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而往往是写成美玉微疵。如黛玉的弱症、宝钗的热症、鸳鸯的雀斑等。这些“微疵”不仅未影响人物形象之美,反而增加了特色,使人物形像更加鲜明。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也运用了这一美学上的辩证法。他不仅使这一美丽的少女有“咬舌”小疵,而且让她于抚媚中杂染了一些风流倜傥的男风。她在穿着上总是喜欢男装。一次下大雪,她的打扮就与众不同:身穿里外烧的大褂子,头上戴着大红猩猩昭君套,又围着大韶鼠风领。黛玉笑她道:“你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妆出个小骚达子的样儿来。”众人也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与宝玉、平儿等烧鹿肉吃。黛玉讥笑他们,湘云回击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这会子腥的膻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就是写诗,她也会吟出“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的诗句,俨然以隐女自居。俏丽抚媚杂染些风流偶傥,使史湘云这一形像更富有魅力了。 曹雪芹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像时,还表现了她的热情豪爽和心直口快。她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是“话口袋子”,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香菱要学诗;不敢啰唆宝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为此,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她表里如一,心直口快,说话不防头儿。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像林姐姐。”为此得罪了黛玉,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有一次,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让宝玉下了“逐客令”。有人说,这表现了湘云封建意识浓厚。其实并非如此,而恰恰说明她的天真烂漫。后来她到贾府,总与宝钗同住,受其影响是有的,但劝宝玉的那些话,绝不是湘云自己的思想,只不过订担斥杆俪访筹诗船涧是鹦鹉学舌罢了。 作者还表现了湘云超逸的才情和诗思的敏捷。芦雪庵联句、凹晶馆联句以及每次诗社赛诗,湘云的诗来得最快,也来得最多,并且表现出了她那潇洒迭宕的风格。咏白海棠,她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竞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芦雪庵联诗时,由于她吃了鹿肉,饮了酒,诗兴大作,争联既多且好,竟出现了薛宝琴、宝钗、黛玉共战湘云的局面。众人都笑道:“这都是那块鹿肉的功劳。”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圃”,写得笔酣墨饱,热闹非常,而史湘云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大家划拳猜枚,饮酒赋诗,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庭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玩了一回,散席时却忽然不见了湘云: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已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 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掺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这是画,这是诗,是诗情画意化的史湘云。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谁不觉得可爱呢?谁不为之倾倒呢? 然而那样好看的花最终还是谢了,醉情溢言、酡红沉梦的日子最终还是在落花飘摇着的影子中远去了。虽然湘云的结局至今亦是众说纷云,但不能否定,湘云的出现始终像几缕飞云一像悄然,她的离去隐约着许多温暖却没有痕迹。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大约最适合用在湘云身上。她那种清朗的悠远、飞动的飘逸,那种漫不经心的和谐, 应该是史湘云永远的形象。 判词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注释] 这一首是写史湘云的。 1.“富贵”二句——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对她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襁褓,婴儿裹体的被服,这里指年幼。违,丧失,死去。 2.转眼吊斜晖——程高本作“展眼吊斜辉”。吊,对景伤感。斜晖,傍晚的太阳。这句即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从后面《红楼梦曲》中我们知道湘云后来是“厮配得才貌仙郎”的,(“脂砚斋本”有“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等批语,她可能就是嫁给卫若兰的。)只是好景不长,丈夫可能早卒。 3.湘江水逝楚云飞——诗句中藏“湘云”两字,点其名。同时,湘江又是娥皇、女英二妃哭舜之处。楚云则由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一事而来。所以,这一句和画中“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似乎都是喻夫妻幸福生活的短暂。 参见《红楼梦曲·乐中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