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时期勾践是什么王
越王
越王
越王。为任务而来
越王
2,勾践王是什么意思啊
勾践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越国国王,他最出名的是被吴国打败之后,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吞灭吴国的故事
越王
勾践,越国人,曾经被吴王打败,后来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打败吴王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又称勾践王。
勾践所统治的越国是和吴国并称吴越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他与妻子在越国与吴国的战争战败后给吴王当仆人,于是就有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当时周朝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王,所以当周朝国力衰败后,诸侯国也逐渐称王。于是就有了“越王勾践”这一称号。
如果,王念第四声那么就是勾践称王的意思,如果不是,就是勾践为王的意思。
3,低醉酒度的酒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低醉酒度是2008年1月丰谷酒业与四川大学强强联合,开始深入低醉酒度项目研究,项目研究,应用工作2010年3月全部完成。所以低醉酒度的酒正式出现应该是2010年吧。并且丰谷酒业在“低醉酒度”科研项目中还完成了“四大突破”:首次找出了影响浓香型白酒醉酒度的主要因子;首次建立了科学的白酒醉酒度评价动物模型;首次确定了生产低醉酒度白酒的关键技术;首次实现了低醉酒度白酒的规模化生产。低醉酒度的面世,对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低醉酒度,其实就是指饮用同等量、同等酒精度的酒,其醉酒的不适反映程度低。而目前市面上通过“低醉酒度”成果鉴定的白酒,就有丰谷酒业的丰谷酒王。
在蒸馏技术出现前 都是低度数的酒 考古学家在公元前2000余年的龙山文化遗址里,找到了陶制酒器,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酒;而在商代的出土文物中,酒器占七成。春秋战国时期,百酒杂陈,谷物酿酒工艺愈趋高超。《吕氏春秋》中记载,越王勾践在会稽(今绍兴)卧薪尝胆时,曾把酒倒在江中,百姓喝了后,勇气陡増。低醉酒度是指饮用同等量的酒其醉酒的不适反映程度低。低醉酒度的产品就算是饮用过量,也会让人醉得舒适,醒得快;而高醉酒度产品往往使人身体不适,醉后长时间不能恢复。2008年7月丰谷酒业和四川大学合作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建立低醉酒度评价动物模型,利用动物模型筛选低醉酒度优质浓香型白酒,并初步探索低醉酒度优质浓香型白酒在降低急性和亚急性的酒精性肝损伤作用的可能性。
4,卧薪尝胆中的越王勾践为了完成复仇大计卧薪尝胆终于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成功。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坚持,不懈的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传说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然而这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记载春秋史事的古书,当推《左传》和《国语》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传》中“定公”和“哀公”两部分,《国语》有“吴语”和“越语”,都详细记述关于越王勾践之事。但那里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始述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东汉赵晔作《吴越春秋》,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时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传说。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查“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那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文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由于苏轼是个大文豪,所作文章影响巨大,故到南宋时,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官吏、学者,就在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不过与此同时,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至明代张溥作《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骕编《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记:“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 综上所述可见,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左传》、《国语》中,丝毫没有这样的事;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开始记有“尝胆”,但还未见卧薪;唐宋间的一些诗文中,出现了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卧薪尝胆”一语,北宋的苏轼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学者们对卧薪尝胆者,一说为勾践,一说是夫差;至清初《纲鉴易知录》料《东周列国志》问世,方成定论”。 说“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有的学者表示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人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蓼薪”)来刺激。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苦菜刺眼,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练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所以关于他尝什么胆就更加弄不清楚了
5,卧薪尝胆中越王勾践被关念那豪气的诗是第几集
第26集 勾践回来后便刻诗于竹简,主动提出要见夫差,并献诗于他。 夫差北上心切,不听伍子胥劝阻,不切实际要攻打齐国。出征之日,伯嚭特意将勾践带去送行。勾践献媚,甘当夫差的上马石。伍子胥深知夫差此去恐遭偷袭,凶多吉少。正当夫差受突围之际,伍子胥率军前来救驾,且于危乱之中为夫差挡了一箭。夫差大为感动,醒悟自己不听忠言,狂妄轻敌,认伍子胥为亚父。 伯嚭献上范蠡的百牢宴之计,被伍子胥阻拦,让夫差用勾践的头颅做宴会供奉。宴会上,勾践当着诸国使臣的面高声颂诗,赞美夫差,以示臣服。夫差飘飘然忘记了杀勾践的许诺,伍子胥愤而离席。夫差追上失望而欲离开吴国的伍子胥,发誓不会放勾践回国,劝伍子胥不要抛弃吴国。
26
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传说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然而这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记载春秋史事的古书,当推《左传》和《国语》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传》中“定公”和“哀公”两部分,《国语》有“吴语”和“越语”,都详细记述关于越王勾践之事。但那里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始述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东汉赵晔作《吴越春秋》,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时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传说。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查“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那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文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由于苏轼是个大文豪,所作文章影响巨大,故到南宋时,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官吏、学者,就在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不过与此同时,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至明代张溥作《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骕编《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记:“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 综上所述可见,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左传》、《国语》中,丝毫没有这样的事;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开始记有“尝胆”,但还未见卧薪;唐宋间的一些诗文中,出现了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卧薪尝胆”一语,北宋的苏轼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学者们对卧薪尝胆者,一说为勾践,一说是夫差;至清初《纲鉴易知录》料《东周列国志》问世,方成定论”。 说“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有的学者表示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人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蓼薪”)来刺激。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苦菜刺眼,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练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所以关于他尝什么胆就更加弄不清楚了
6,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为什么几千年后还是那么锋利
人们生活中的金属用具,经常会生锈,俗话也有:“快刀不用黄锈生”的说法,但是越王勾践剑经历2000余年却仍是锋利如昔。据《考工记》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铜与铅、锡比例也有所不同。这样的冶炼技术领先西方国家近千年。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越王勾践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除了工艺超群,越王勾践剑千古不锈与其保存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但由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夫差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
可见相时铸剑的工艺是多么的先进
工艺精良呗
因为是神器~
不想说什么科学观~即使以今天的科技照样仿造一把也不一定有原件好。
战国越王丌北古剑 1987年6月3日在安庆市迎江寺东王家山市二水厂工地一座坍塌的战国木椁墓中出土的越王丌北古剑,是战国初期越国青铜兵器,全长38厘米。棱脊锋锐,首似喇叭形,圆茎实心,上有圆凸箍二首,饰云雷纹。出土时剑身中断,并缺少一截,后按原样修复。剑格两面均有铭文,正面10字:“古北丌王(越)铖口(越)王丌北古”;背面10字:“自(剑)佥用(作)乍自自乍(作)用佥(剑)自”。均系鸟篆体阴文。字的排列,每间隔1字,则错金1字,在32字中,计有错金铭文16字。铸造工艺精湛,通体无锈蚀,刃锋锐利,错金鸟篆体铭文线条优美,细如毫发,金光灿然。越王剑在全国发现约有20把,但铭文之多以此剑为最。曹操对锋利刃 这是一把刀式的古剑,一九一八年出土于山东济宁西关古墓中,因其护手处有篆文“曹操对锋利刃”而得名。 剑身长为三尺二寸四分,宽约一寸二分,重一斤七两,贴护手处铸有三朵小花。剑镦与护手皆嵌银精铸,其柄与护手均似刀形。 但历史书对这剑的记载很少,不是出于何处。越王勾践剑 为春秋越国君主勾践所用。湖北江陵县望北一号墓出土。剑通体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上有铭文,曰:“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即勾践。 蔡国国君佩剑1999年初冬,丹江口库区水位空前下降,许多没来得及发掘的古墓大片地暴露出来,急需趁枯水季节抢救发掘。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帮助下,为了防止文物被盗,李桃元等专家来到北泰山庙墓群的吉家院墓地,最终选定了41座墓进行发掘。其中的19号墓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小墓,令人吃惊的发现就出现在这个墓里——墓里竟然出土了一柄嵌有6个错金铭文的青铜古剑。 经辨认,铭文中有“蔡侯”两个字,剑上还有嵌着兽面纹图案的宝石。“这应是一把蔡国国君的佩剑!这个蔡国国君是谁?他的剑为什么会出现在楚墓里?”由于考古工作繁忙,专家一时无法弄清答案,便按有关规定,将剑封存在丹江口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专家们认为,这主要是这把剑埋藏的环境条件所致。
万全文介绍说,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望山一号楚墓处在现代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三。
至于越王勾践剑是否还如出土时锋利,万全文表示“后来就一直没有做过类似试验”。
7,越王勾践 的故事
勾践 (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后二十余世,至於允常。勾践允常子也。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允常去世,继位越王。 名菼执,勾践、鸠浅同声相通。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勾践即位,时值楚国联越制吴,吴、越冲突初起,而越国 实力尚弱。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兴师伐越。勾践统兵抗击来攻的吴军于槜李“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以军中罪人成列自刎惊乱吴军而侥幸得胜,一举打败吴军,射伤吴王。使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导致吴、越矛盾激化。 吴王阖闾临终告诫儿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后,遵照遗训,日夜勤兵,矢以报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鲁哀元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欲攻越以报父仇,打算欲先伐吴国,主张“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勾践不听大夫范蠡劝阻,发兵攻吴。吴王夫差闻之,亲率精兵击越,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椒山)。终因力不能敌,惨败于夫椒(今太湖中西洞庭山,一说今浙江绍兴北),勾践率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今绍兴东南)。夫差追而围之。勾践非常后悔,对范蠡说:“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柰何?”危急之际,纳范蠡委曲求全、以退为进之谋,卑辞厚礼以求和,派文种向吴求和。 初,吴王夫差纳伍子胥之谏,勿许。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文种谏而献“以美女宝器厚赂吴太宰嚭”之策,向夫差请求称臣纳贡。终于使夫差同意赦越,罢兵而归。夫差不听相国伍子胥要他坚决灭掉越国的忠告,答应了勾践的请求,但要勾践夫妇到吴国为他服役。勾践将国内事情托付给文种等大臣,带着夫人和范蠡去吴。大臣们见国君为保国复仇甘受屈辱,都哭着向他保证一定要治理好越国,百姓也都哭着为他送行。 勾践五年(前492)五月,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夫差有意羞辱他,囚于石室。要他住在阖间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时间过去3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伯嚭不时接受文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勾践七年(前490)归越,勾践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衣不加修饰。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自己养蚕织布。 越国遭受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丁。规定男20、女17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受罚;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姑娘为妻;妇女临产前要报官,由国家派医官检查照顾;生男奖酒1壶、狗1条,生女奖酒1壶、猪1头;家有两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两个。 从此卧薪尝胆,苦心焦思,发愤图强,富民兴国。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自奉极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实府库,垦其田畴;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奖励生育,训练士兵。纳相国范蠡建议,选四达之地筑城立廓,以图霸王之业。先建小城,后建大城。于是人民殷富,社会安定,士民皆欲与报吴耻。志在灭吴的深刻用心,在范蠡、文种辅佐下,励精图治,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发展实力。 伍子胥早已察觉勾践所作所为意在复仇,多次劝谏,不仅未被夫差接受,反而引起夫差的反感和怀疑。公元前485年,夫差为争霸而北上伐齐,伍子胥不赞成,指出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听,继续伐齐,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获胜而归,夫差十分得意,不久又听信了伯嚭的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前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伍子胥死后,吴王将政事交给伯嚭管理。勾践得知伍子胥已死,拟起兵伐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还需等待。 勾践二十一年再次伐吴,自周元王元年(前475)开始,对吴都吴(别称姑苏,今江苏苏州)实施长达三年的围困,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遂派王孙雒袒衣膝行向勾践求和。勾践于心不忍,正要应允,范蠡上前说:“大王您忍辱受苦20余年,为了什么?现在能一旦抛弃前功吗?”转头又回绝王孙雒说:“过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要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求和不成就自杀而死,临死时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勾践葬吴王而诛太宰伯嚭。终于勾践二十四年(前473)一举灭吴雪耻。 随后又乘胜率兵北渡淮水,会中原齐、晋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向周元王致贡。周元王命使臣赐勾践胙(送来祭肉),封勾践为“侯伯”,晋伯位。自此,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完成。于是迁都琅琊,称霸中原。为春秋霸主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死后,子王鼫与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也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遂灭吴。
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