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泸州御伯年酒业有限公司,泸州酒木盒三十年窖藏右边竖着写浓香型白酒三十年窖藏左边

本文目录一览

1,泸州酒木盒三十年窖藏右边竖着写浓香型白酒三十年窖藏左边

价格应该在260元左右包大拿包装技术有限公司在百度上找

泸州酒木盒三十年窖藏右边竖着写浓香型白酒三十年窖藏左边

2,这种酒多少钱一瓶泸州老窖52度浓香型白酒

128元!
百年泸州老窖 分30 60 90年,零售价分别是两百多 四百多 六百多!各地区差价不一样 大致价钱 注意 必须是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才是正宗 其他的 都是山寨 一件百十元足矣!

这种酒多少钱一瓶泸州老窖52度浓香型白酒

3,别人送的一对泸州酒 52度 500ml一瓶 典藏30年 泸州金谷酒厂出的 大概

估计价值在150元左右,现在提价了,也不会超过200元哈。泸州最好的酒师“泸州老酒股份有限公司”出的系列酒哈,这个牌子的酒是其他一般的小酒厂生产的,不值钱,我都没有见过这样的酒哈。
你好!销售价:¥139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记得给问豆啊!

别人送的一对泸州酒 52度 500ml一瓶 典藏30年 泸州金谷酒厂出的 大概

4,泸州总厂专供52度25年窖藏白酒价格

泸州酒总厂应该是一家小作坊做的,如果打印的是“泸州老窖有限公司”应该价值会高一点,现在泸州老窖系列的产品太多了,看一下防伪标上有没有“泸州老窖”四个字,而且标的大小也有关系,正方形的属一类产品标,二线的比一线要小,三线的产品标更小。如果没有“泸州老窖”四个字的防伪标,那这瓶酒在市面流通价大约在60元~120元之间。一般小厂泸州酒标价都高,包装大气,但酒水不行,常存在亏度现象。
泸州52度25年窖藏貌似没有,有20年的市场价格68-78

5,泸州30年陈这种酒有谁用过怎么样红色瓶的52度500ML价格

我见过类似的泸州老酒,很像,大约在两三百多左右。如果是那种或差不多,三十年的陈酒价格大约要番十几倍。也就是三四千左右
【商品名称】:泸州老酒坊喜字坛【酒 精 度】:38度【 容 量 】:500ml【商品介绍】:其色晶莹剔透,纯净如山间清泓;其香浓郁丰满而不过,丝丝沁人心脾;其味绵甜净爽,平和悠长。其代表着浓香型白酒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观色——晶莹剔透,纯净一如山间股股清泓;闻香——窖香浓郁而不过,丝丝沁入心脾;品味——绵甜爽净、回味悠长。价 格: 48.00

6,泸州御酒御樽的价格是泸州老窖公司出品的

泸州御酒是泸州老窖公司出品,御樽属于高档礼品酒,市场价格550左右。适合送礼
泸州老窖分为好多种 泸州老窖 38度国窖1573 298.00 泸州老窖 52度国窖1573 368.00 泸州老窖 38度百年老窖 145.00 泸州老窖 38度精品特曲 110.00
正品泸州老窖年份酒–八年老窖名酿(铁盒)52度500ml,80元包邮 | 什么最划算 http://www.rex7.com/20111015/shop/360buy/101041.html

7,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是什么

1、语音系统的代表不同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2、发展时期不同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3、声母数量不同《诗经》所代表的上古声母有30个左右。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切韵》所代表的的中古音有36字母,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近古音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语语音
区别如下;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古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古音中国历史上分上古音与今音两种音律,古音与今音略有不同,一般写诗词,格律会运用到。基本解释1. 古代的语言及发音。汉语的古音系统。2.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古音,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把两者统称为古音,前者称上古音,后者称中古音。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 ,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先秦两汉韵,等于古韵。引证解释1. 古乐。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岁律及郊至,古音命《韶》《韺》。"2. 宋人称 隋代陆法言 《切韵》以前汉语音韵为古音。对《切韵》以后各韵书称今音而言。现称前者为上古音。隋、唐、宋语音为中古音,统称古音。 杨树达 《序》:" 峻既遵余教,益以师授,遂於古音颇有省悟。"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