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中正白酒什么意思,酒是什么啊

1,酒是什么啊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这些成份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   饮料酒中都含有酒精,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分子式:CH3─CH2─OH,分子量为46.   糖转化成乙醇的化学反应式:   C6H12O6 → 2CH3CH2OH + 2CO2 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   人体本身也能合成少量的酒精,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0.003%的酒精。 血液中酒精浓度的致死剂量是0.7%。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考古学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而且,我们可以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据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许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藁城县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时还有发酵作用,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考点》中亦有芳香的药酒意思的解释。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周代,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且具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
酒是一种粮食,水果等含淀粉的物质经发憉酵制成的含乙醇的带刺激性的饮料。

酒是什么啊

2,酒的定义及分类

酒,是人们最重要的饮料之一,它几乎是同人类文明一起来到人间的。自古以来,还没有任何一种饮料似它这般深受不同民族、不同习俗的人们的普遍喜爱;更没有任何一种饮料,似它这般有无数的传说故事、诗词歌赋,含有这般广义的文化意义。  那么,什么是酒?  1999年版的《辞海》对酒是这样定义的:“酒,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它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如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  而1992年版的《汉语大词典》则作如下解释:“酒:1、饮料名。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2、饮酒。3、酒席、酒筵。4、姓。”  以上对酒的定义和解释,都是在人们的常识之中。但了解到在我国的大家庭中,还有姓“酒”的成员,却也让人感到惊奇。  因此,可对“什么是酒”归纳为三点:  酒是一种饮料;  酒含有酒精(乙醇);  酒是经发酵酿制而成的。  至此,似乎已详尽的回答了“什么是酒”这个问题。但酒是一种如此浪漫而神奇的饮料,以致于千百年来,无数的人们歌之、饮之;也有数不清的人恨之、禁之。酒,一定还有它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我国东汉时期的大学者许慎对酒却有独特的见解。他在《说问解字》中说:“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清朝段玉裁注:宾主百拜者,酒也;淫酗者,亦酒也。)┄┄一曰造也,(段注:造古读如就)吉凶所就起也。”许慎认为酒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就”,还有一种解释是“造”。古时,“造”读作“就”。所以,“吉凶所造起”也就是“吉凶由就(酒)起”,意思是好事与坏事都是酒引起的。  许慎在约两千年前对酒的定义和解释概括了酒的精髓,对酒的内涵,尤其是它矛盾的性格表达得很深很透。正如“酒犹水,可济可覆”。即,酒,既可助善成礼,又可招祸致失;既可成人之美,又可暴人之恶。  酒,真是一种神奇的饮料。它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极其矛盾的性格,在浸润整个社会的同时,也为自己酿造了一部多姿多彩、醇香四溢的酒文化史。  酒可分为那几类?  酒的种类繁多,没有人能说得上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酒。这是由于可用于酿酒的原料种类和品种非常多,酿造方法和技术各异,也就形成了“酒”这一万紫千红,百花争艳,多姿多彩的大家庭。但是,我们仍然可根据不同的类型,将酒进行分类。虽然对酒的分类方法不统一,但习惯上将酒按照酿造工艺的主要特征分为三大类:  发酵酒(又称酿造酒):即用原料经酒精发酵后获得的酒,其酒度通常较低,如黄酒、啤酒、葡萄酒和其它水果酒等。  蒸馏酒:即在原料酒精发酵后采用蒸馏技术而获得的酒,也就是用发酵酒通过蒸馏将酒度提高后的酒,起酒度较高,如构成世界六大蒸馏酒的白兰地、威士忌、金酒、伏特加、朗姆酒和中国白酒。  配制酒:即一蒸馏酒或发酵酒为基础(酒基),人工配入一定比例的甜味辅料、芳香原料或中药材、果皮、果实等,混合陈酿后饿热获得的酒,其酒度界于发酵酒和蒸馏酒之间,如各种利口酒、味美思、桂花陈等。  我国商业上按传统的分类习惯,将酒分为七大类,即: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果露酒、药酒、其它酒。其它酒,是指除前六类酒以外的酒,如白兰地、威士忌、金酒、伏特加、朗姆酒等所谓洋酒。  此外,采用同一种酿酒原料,因酿造方法和工艺不同,也可获得不同的酒如用红葡萄品种(红皮白肉)酿酒,采用发酵法,可获得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葡萄酒,用葡萄酒蒸馏,可获得白兰地;采用特殊工艺,可获得利口酒、味美思等。所以,用葡萄为原料可酿造葡萄酒、白兰地(蒸馏酒)和利口酒(配制酒)。  我曾经以饮用酒的种类,周围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标准,即贫穷水平喝白酒,小康水平喝啤酒,富裕水平喝葡萄酒。这虽然并不是个绝对的标准,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的消费热潮正悄然兴起。

酒的定义及分类

3,古诗如梦令是什么意思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有用麻烦给好评或者采纳奥。
意思是: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我坐在溪亭里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只觉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蝴蝶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荷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荷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莲蓬却依然挺立在荷叶中,莲蓬上嵌满了绿宝石似的碧绿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望上去,一株荷花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夏日荷花图》。看着这美妙绝伦的景象,我深深陶醉其中,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株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我坐在溪亭里一边观赏着这只有天上人间才有的美景,一边品尝着千年陈酿。没想到我如此不胜酒力,才喝了几杯,就酩酊大醉了,坐也坐不稳,只觉得自己的身子飘飘悠悠,仿佛自己来到了人间仙境。我又觉得自己真是快活似神仙呀!不知不觉中,天已经渐渐暗淡了下来,直到自己的兴致被时间的流逝给消耗得差不多了,才想起自己该回家了。我摇摇摆摆的走上小舟。可这时,我还有些醉意,早就把回家的路线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只好凭着自己朦胧的记忆前进。可是自己摇橹的手不听指挥,你让它往北摇,可是它偏偏和你作对,把橹往南摇;你让它把橹往南摇,可它却往北摇。行的船跌跌撞撞,好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一样。没想到,我竟然把小舟给摇到了藕花的深处。此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顿时酒也醒了,看到自己身处在藕花的深处,四周都被荷花给笼罩着。我顿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我拼命的摇着船橹,可这荷花比我人还要高,怎么划也无济于事。可我摇橹的声音却惊动了荷叶丛中一群水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直上云霄。我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瘫在了船舱里,在这种无人之境的环境中我该如何是好呀!最终,我只得在船舱中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夜。那一夜以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

古诗如梦令是什么意思

4,系统白酒知识介绍

内容相当多,提供一篇参考:中国的白酒分类,可按以下六种方法进行:  一、按使用的主要原料可分为:①粮食酒。如:高粱酒、玉米酒、大米酒等。②瓜干酒(有的地区称红薯酒、白薯酒)。③代用原料酒。如:粉渣酒、豆腐渣酒、高粱糠酒、米糠酒等。  二、按生产工艺可分为:①固态法白酒。原料经固态发酵,又经固态蒸馏而成。为我国传统蒸馏工艺。②液态法白酒。原料经过液态发酵,又经过液态蒸馏而成。其产品为酒精,酒精再经过加工如串香、调配后为普通白酒,俗称大路货白酒。③调香白酒。用固态法生产的白酒或用液态法生产的酒精经过加香调配而成。④串香白酒。液态法生产的白酒或用液态法生产的酒精经过加香调配而成。  三、按糖化发酵剂可分为:①大曲酒。用大曲(指曲的形状)酿制的白酒。②小曲酒。用小曲酿制的固态或半固态发酵白酒。因气候关系,它适宜于我国南方较热地带生产。用小曲制成的酒统称为米香型酒。③快曲酒。  四、按香型可分为:①浓香型(亦称泸香型、五粮液香型和窖香型)白酒。②清香型(亦称汾香型、醇香型)白酒。③酱香型(亦称茅香型)白酒。④米香型(小曲米香型)白酒。⑤其他香型(亦称兼香型、复香型、混合香型)白酒。  五、按产品档次可分为:①高档酒。是用料好、工艺精湛、发酵期和贮存期较长、售价较高的酒,如:名酒类和特曲、特窖、陈曲、陈窖、陈酿、老窖、佳酿等。②中档酒。工艺较为复杂、发酵期和贮存期稍长、售价中等的白酒,如:大曲酒、杂粮酒等。③低档酒。亦称大路货,如;瓜干酒、串香酒、调香酒、粮香酒和广大农村销售的散装白酒等。  六、按酒精含量可分为:①高度酒(主要指60°左右的酒)。②降度酒(一般指降为54°左右的酒)。③低度酒(一般指39°以下的白酒)。
中国白酒的特点、名称和起源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其余五种是白兰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国白酒在工艺上比世界各国的蒸馏酒都复杂得多,原料各种各样,酒的特点也各有风格,酒名也五花八门。 中国白酒在饮料酒中,独具风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白酒相比,我国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拟的风味。酒色洁白晶莹、无色透明;香气宜人,五种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气馥郁、纯净、溢香好,余香不尽;口味醇厚柔绵,甘润清冽,酒体谐调,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净、变化无穷的优美味道,给人以极大的欢愉和幸福之感。 我国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数这样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罕见的。近几年,国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数,有不少较大的酒厂,已试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现市场初期,大多数消费者不太习惯,饮用起来总觉着不够味,“劲头小”。90年代初,城市消费者已经开始习惯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好的品种了。 白酒以前叫烧酒、高粮酒,建国后统称白酒、白干酒。为什么叫白酒、白干和烧酒?白酒就是无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掺水的意思,烧酒就是将经过发酵的原料入甑加热蒸馏出的酒。 白酒的名称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为原料生产出来的酒。有的以产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兰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还有的按发酵、贮存时间长短命名,如:特曲、陈曲、头曲、二曲等。二锅头、回龙酒等,则又是以生产工艺的特点命名的。二锅头是我国北方固态法白酒的一种古老的名称。现在有的酒仍叫二锅头。现在的二锅头是在蒸酒时,掐头去尾取中间馏出的酒。真正的二锅头系指制酒工艺中在使用冷却器之前,以古老的固体蒸馏酒方法,即以锅为冷却器,二次换水后而蒸出的酒。所谓回龙酒,就是将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为回龙酒。 我国白酒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尚无定论。 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中国白酒的香型 我国白酒的香型,目前被国家承认的只有5种:即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和其他香型。 白酒的香型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发酵、设备等条件。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生产工艺、发酵方法和什么样的设备,就能生产什么样香型的酒。如:酱香型白酒是采用超高温制曲、凉堂、堆积、清蒸、回沙等酿造工艺,石窖或泥窖发酵;浓香型白酒是采用混蒸续渣工艺,陈年老窖或人工老窖发酵;清香型白酒是采用清蒸清渣工艺和地缸发酵;米香型白酒是采取浓、酱两种香型酒的某些特殊工艺酿造而成;其他香型的酒如西凤董酒、景芝白干等,其生产工艺也各有千秋。 酱香型白酒:亦称茅香型,以茅台酒为代表,属大曲酒类。其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清澈透明,色泽微黄。以酱香为主,略有焦香(但不能出头),香味细腻、复杂、柔顺。含泸(泸香)不突出,酯香柔雅协调,先酯后酱,酱香悠长,杯中香气经久不变,空杯留香经久不散(茅台酒有“扣杯隔日香”的说法),味大于香,苦度适中,酒度低而不变。 浓香型白酒:亦称泸香型、五粮液香型,以泸州老窖特曲及五粮液为代表,属大曲酒类。其特点可用六个字、五句话来概括:六个字是香、醇、浓、绵、甜、净;五句话是窖香浓郁,清冽甘爽,绵柔醇厚,香味协调,尾净余长。浓香型白酒的种类是丰富多采的,有的是柔香,有的是暴香,有的是落口团,有的是落口散,但其共性是:香要浓郁,入口要绵并要甜(有“无甜不成泸”的说法),进口、落口后味都应甜(不应是糖的甜),不应出现明显的苦味。浓香型酒的主体香气成分是窖香(乙酸乙酯),并有糟香或老白干香(乳酸乙酯),以及微量泥香(丁乙酸等)。窖香和糟香要谐调,其中主体香(窖香)要明确,窖泥香要有,也是这种香型酒的独有风格,但不应出头,糟香味应大于香味,浓香要适宜、均衡,不能有暴香。 清香型白酒:亦称汾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属大曲酒类。它入口绵,落口甜,香气清正。清香型白酒特点的标准是: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谐调,余味爽净。清香纯正就是主体香乙酸乙酯与乳酸乙酯搭配谐调,琥珀酸的含量也很高,无杂味,亦可称酯香匀称,干净利落。总之,清香型白酒可以概括为:清、正、甜、净、长五个字,清字当头,净字到底。 米香型白酒:亦称蜜香型,以桂林象山牌三花酒为代表,属小曲酒类。小曲香型酒,一般以大米为原料。其典型风格是在“米酿香”及小曲香基础上,突出以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与b-苯乙醇为主体组成的幽雅清柔的香气。一些消费者和评酒专家认为,用蜜香表达这种综合的香气较为确切。概括为: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甘冽,回味怡畅。即米酿香明显,入口醇和,饮后微甜,尾子干净,不应有苦涩或焦糊苦味(允许微苦)。 其他香型酒:亦称兼香型、复香型、混合香型、属大曲酒类此类酒大都是工艺独特,大小曲都用,发酵时间长。凡不属上述四类香型的白酒(兼有两种香型或两种以上香型的酒)均可归于此类。此酒的代表酒——国家名酒董酒、西凤酒。口感特点:绵柔、醇甜、味正、余长,其特有风格突出。 中国白酒知识介绍 - 博览群识

5,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这是《增文贤文》中的句子意思:两个好友相逢,如果不喝几杯就分手各走各的路的话,就是洞口的桃花也会嘲笑他们的。这句话反映了古人的尚饮之风。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阳春之后有炎夏,金秋之余乃严冬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我见白头喜。世上若要人情好。百世修来同船渡。竹篱茅舍风光好,安乐值钱多。随分耕锄收地利。人而无信。平生莫作皱眉事,富贵似花枝,问事不知,胜读十年书,收之实难。醉后乾坤大,绣花虽好不闻香,一夜受孤凄。闲时不烧香,醉后添杯不如无。一年之计在于春。有儿贫不久,求人不如求己。三人同行。道吾好者是吾贼。有福伤财。顺天者存。宁可人负我,省者全无。莫道君行早,家计渐渐退,贤女敬夫,无失其时。天眼恢恢。大抵选他肌骨好。路遥知马力。好言难得,人穷志莫穷。蒿草之下,花无百日红,其不善者而改之。客来主不顾。一举首登龙虎榜,卖了屋。欺老莫欺小,反顾无益。人生似鸟同林宿。逢人且说三分话,一举成名天下知。座上客常满,贵人头上不曾饶,将心比心。一字入公门,退步思量事事难。惧法朝朝乐,壶中日月长。好事不出门。遇饮酒时须饮酒,无子富不长,天闻若雷。一毫之恶。争他一脚豚,为恶难逃,得意浓时便可休,久住难为人。因风吹火,恕己之心恕人。伤人一语,神目如电。宁可正而不足。常将有日思无日,不是知音莫与弹,马瘦毛长。苗从地发,有钱难买针。不信但看筵中酒。莫信直中直。长江后浪推前浪,风流浪子莫教贫。钱财如粪土。幸生太平无事日。万事不由人计较。秋至满山多秀色,世间无水不朝东,欺人心不明。点塔七层。路不行不到,留与子孙耕,乍贫难改旧家风,为酒所伤,金秋之余乃严冬观今宜鉴古,儒为席上珍,事到头来不自由,怎得见波涛。利刀割体痕易合。人生一世。记得少年骑竹马,免得百日之忧,家富小儿骄。黄金未为贵。英雄行险道。是非只为多开口。知我者为我心忧,马善被人骑,识人多处是非多,树向枝分,死不认尸,到老终无怨恨心。与人不和。死生有命。为学始知道,不如暗处一灯。相逢不饮空归去,疏而不漏。茫茫四海人无数,无心插柳柳成阴。当时若不登高望。在家由父。若争小可,好事不如无。相逢好似初相识,时来铁似金,命里无时莫强求。用心计较般般错。有花方酌酒,怨生莫怨死,无事早归,为土所防,做客莫在后,虎落平阳被犬欺,人老偷闲且是闲,醒眼看醉人,官从何处来。官有正条。宁向直中取,兄弟和而家不分,劝人莫作。百年成之不足。君子安平。万事劝人休瞒昧。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求到处人情好。贞妇爱色。急行慢行,便失大道。见者易,远亲不如近邻。父子和而家不退。城门失火,贫穷不必枉思量。无限朱门生饿殍,看看又是白头翁。命里有时终须有。杀人一万,只待雨淋头。见官莫向前,恶化有余。今朝有酒今朝醉,及第必争先。在家不会迎宾客,风流不用着衣多,劝人架屋,知过君子,退一步,无钱堪买金,有书不读子孙愚。济济之士。守口如瓶,孝义为先,无福伤己,一旦败之有余。河狭水急。富贵定要安本分,莫添一口。触来莫与说,行船又遇打头风,一马不行百马忧,鸡鸣早看天,大限来时各自飞,一生都是命安排。近水楼台先得月。欺人是祸。假缎染就真红色。翻覆之水。善有善报。道院迎仙客。君子爱财,便作等闲看,道吾恶者是吾师,一日之计在于寅。见事莫说,富贵在天,积谷防饥,子孙愚兮礼义疏,从奢入俭难,一字值千金。若要断酒法。人情似纸张张薄。为官须作相。世上万般皆下品。欲求生富贵,恶人须用恶人磨,无衣懒出门,哪个男儿是丈夫。忍得一时之气。去时终须去。忍一句。人生不满百,财多害自己。力微休负重,未可全抛一片心。清清之水。灭却心头火。知事少时烦恼少。不求金玉重重贵。一言既出,昏昏醉到酉,不饮从他酒价高,鱼为奔波始化龙,应恐是痴人。念念有如临敌日,报应甚速。未晚先投宿,草生一春,若涉远必自迩,从前恩爱反为仇。点石化为金。仓廪虚兮岁月乏,一世如驹过隙,反失一肘羊,事久见人心。许人一物。积金千两。出家如初,虎生豹儿,无钱语不真,仁义值千金,恶事传千里,神钦鬼伏。国清才子贵,酒不解真愁。酒中不语真君子,再三留不住。红粉佳人休使老。养子不教如养驴。合理可作。人为财死。受恩深处宜先退。龙生龙子,哪个人前不说人。庭栽栖凤竹,恶语伤人恨不消。知止常止,成佛有余。他人观花,何不回头把自量。你急他未急,便是是非人,壁有耳。渴时一滴如甘露。兄弟相害,静处安身。有田不耕仓廪虚,痴汉不会饶人。莫把真心空计较,胜造七级浮屠,输人算人之机。人生知足何时足。但行好事。世间好语书说尽,神灵庙祝肥。小时是兄弟。运去金成铁,事不为不成,只争来早与来迟,世事如棋局局新,百人传实。谁人不爱子孙贤,取之有道,不击乃无烟。从俭入奢易,饶人是福。药能医假病。有钱堪出众。一人有庆。善必寿老,人熟不堪亲,莫问前程,日子不到,逆天者亡,爱月不梳头,必有近忧。为善最乐。人无横财不富,得高歌处且高歌。贫穷自在,莫把无时当有时,殃及池鱼,终须一别。若登高必自卑。与人不睦。贤妇令夫贵,可以无饥矣。千里送毫毛。酒逢知己饮,麝过春山草木香。但将冷眼看螃蟹。贫无达士将金赠。闹里有钱。求人须求大丈夫。责人之心责己,家亡莫论亲阳春之后有炎夏,樽中酒不空,人无两度再少年。黑发不知勤学早。山中也有千年树。易涨易退山溪水。公道世间唯白发。饶人不是痴汉。差之毫厘。道路各别,覆水难收。是非终日有,莫恋浅滩头。万事皆已定。无钱方断酒,用在一朝。凡事要好,莫向虎山行。晴天不肯去。闲事休管,急难何曾见一人。得宠思辱,水平不流。养军千日,终身不辱。近来学得乌龟法。同君一席话,见恶如探汤,息一怒,快心事过恐生殃,不可邪而有余,恶有恶报,知心能几人。养儿待老,亲不亲。人老心未老,谁人不爱千钟粟。茅茨之屋,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须防仁不仁,相见不如初,盗贼出于贫穷。爽口食多偏作药,一醉解千愁,千金不移,世上难逢百岁人。息却雷霆之怒。种麻得麻,不可曲中求,夜眠八尺。儿孙自有儿孙福,子孝父心宽,耳闻不如目见。结交须胜己,不学亦徒然。两人一般心。强中更有强中手。龙游浅水遭虾戏,百世姻缘。国乱思良将,得耐且耐,读书须用意。众星朗朗,非亲却是亲。天眼恢恢,天必佑之。龙归晚洞云犹湿,心各有见,有理无钱莫进来。礼义生于富足。但有绿杨堪系马,不知其可也。会使不在家豪富,他人未知忙,富贵多忧,更有早行人。人情似水分高下。自家心里急,无古不成今。信了肚,向阳花木早逢春,人至察则无徒,言轻莫劝人,民有和约,钟不打不鸣。宁添一斗。酒债寻常行处有,终须还到老,诗向会人吟,举头三尺有神明,九牛拖不出,千人传实。千经万典,前程暗似漆,地利不如人和。三思而行。画水无风空作浪,安居虑危。人不通今古,第一莫欺心,不愁无处下金钩,阿魏无真,池养化龙鱼。流水下滩非有意。数家之口,懵懵作公卿。衙门八字开,世上新人赶旧人。一家有女百家求,恶必早亡。入山不怕伤人虎,春来无处不花香,夜夜防盗,乡中水。水太清则无鱼。会说说都是。使口不如自走,夫妻义重也分离。得忍且忍,运去雷轰荐福碑,鸦有反哺之义。人情莫道春光好。圣贤言语,不到白头死。年年防饥。谁人背后无人说,小利莫争,鸟为食亡。人恶人怕天不怕。妻贤夫祸少,临老始看经,剔起佛前灯。平生只会量人短。救人一命。人间私语,出家从夫,官法如炉,出外方知少主人,前程只有多少路。相识满天下,饶一着,烦恼皆因强出头,与人方便,马无野草不肥。一毫之善。羊有跪乳之恩。屋漏更遭连年雨,老大徒悲伤。美不美,观看容颜便得知,防意如城,世上无直人。但能依本分,礼轻仁义重。士者国之宝,自损三千。莫待是非来入耳。乍富不知新受用,富在深山有远亲,无月不登楼,急时抱佛脚,岂可教人枉度春,几多白屋出卿,不涉你足,兆民咸赖,明日愁来明日忧,用力不多。家中无才子,十年身到风凰池。少壮不努力。留得五湖明月在。不以我为德,穷人思眼前,恶语易施,人到中年万事休。父母恩深终有别,白云出岫本无心。黄河尚有澄清日。画虎画皮难画骨,故乡人,失却半年粮。相论逞英雄。庭前生瑞草,大海终须纳细流,不涉你目。一日夫妻。知足常足,不听自然无,枣花虽小结实成,反以我为仇,刀利伤人指。近水知鱼性。光阴黄金难买,心心常似过桥时。知己知彼,谁信东流海洋深,日食一升。白酒酿成缘好客。磨刀恨不利。莫笑他人老,处处有路透长安。是亲不是亲,半点不由人。三十不豪,也被旁人说是非,他时饱满谢苍天,贫因不算来。十年窗下无人问。世事明如镜,病有高人说药方。富从升合起。天时不如地利。莫将容易得,思量唯有读书高。善化不足,恐逢年老不多时,但愿儿孙个个贤。人不劝不善。人心似铁,终须无烦恼,五行不是这题目。人见白头嗔,去似微尘。笋因落箨方成竹,莫为儿孙作马牛。入门休问荣枯事。来如风雨。良田万倾。口说不如身逢。莺花犹怕春光老,一生之计在于勤。自恨枝无叶,浮生空白茫。一人道好,似我不如无,人心犹未足。痴人畏妇。知音说与知音听,人善人欺天不欺,岂可人无得运时。大厦千间。来说是非者。宁可信其有。官清书吏瘦。求财恨不得,情理难容,千世修来共枕眠,或有兰香,长大各乡里,世上应无切齿人,洞口桃花也笑人,不是才人莫献诗,黄金散尽为收书,执其两端。但存方寸土,切莫我负人,驷马难追,达人知命,近山识鸟音,海水不可斗量。富人思来年,财上分明大丈夫,日月如梭。惜花须检点。路逢侠客须呈剑,四十不富,看你横行到几时,遭难莫寻亲,知人知面不知心。光阴似箭,琴瑟与笙簧。三杯通大道。虎生犹可近。马行无力皆因瘦,道院僧堂终不如。杀人可恕,须下死工夫,不学者如蒿如草。惺惺常不足。无钱休入众,罢却虎狼之威,人急计生。凡人不可貌相。远水难救近火,只怕人情两面刀,杯杯先劝有钱人。贪他一斗米,事过心清凉。再三须慎意,公候肚里好撑船。牡丹花好空入目,马牛如襟裾。善事可作。不因渔父引,一人一般心。人贫志短。黄金无假,不擦红粉也风流,失之千里。大家都是命。不忍不耐。螳螂捕蝉,家贫思贤妻。明知山有虎。路逢险处难回避。深山毕竟藏猛虎。暗室亏心。人有善愿。墙有逢,赊去物件莫取钱,须问三老。相见易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有茶有酒多兄弟,不可信其无。成事莫说。时来风送腾王阁。鸡豚狗彘之畜,或有侯王。妒财莫妒食,易反易覆小人心,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上众星皆拱北,得缩头时且缩头,莫怨太阳偏,只怕秋来有冷时,终身不耻。既坠釜甑,看看又是白头翁,常怀千岁忧,不如自生。人无千日好,小人穷斯滥也。休别有鱼处,劝人养鹅。山中有直树,纳之以礼,欺公日日忧。多少少年亡,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会说无礼,不如明解经书,恶妇令夫败。贼是小人,五十将来寻死路。善恶到头终有报,小事成大,不如孤月独明,养女不教如养猪。知者减半,利如刀割。他人碌碌,济人须济急时无。人无远虑。贫居闹市无人问,世事如云任卷舒。不是不报势败休云贵。见善如不及。将相胸前堪走马,人生七十古来稀。生不论魂,书堂隐相儒。莫饮卯时酒,一家之计在于和,养家一般。击石原有火,再思可矣,田地勤耕足养家。隐恶扬善。久住令人贱。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不风流只为贫。送君千里,恶事莫为,频来亲也疏,岂知黄雀在后。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各有心。但看三五日。饶人算人之本,树正无愁月影斜。池塘积水须防旱。人善被人欺,人闲心不闲。学者如禾如稻。君子固穷。莫骂酉时妻。人贫不语。根深不怕风摇动。枯木逢春犹再发,必有我师。夫妻相合好。一人传虚,种豆得豆,学者难。有钱道真语展开
这是《增文贤文》中的句子意思:两个好友相逢,如果不喝几杯就分手各走各的路的话,就是洞口的桃花也会嘲笑他们的。这句话反映了古人的尚饮之风。

6,如梦令是谁写的什么意思

现存的李清照如梦令就两首,我不知道你找的是哪首,所以都给你解释了。 如梦令,只是一个词牌名,没有什么意思的。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写的。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赏析二】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是一个词牌名,规定了所写的词的格式,有时甚至是韵脚。类似的,还有“沁园春”、“念奴娇”、“蝶恋花”等等,也都是词牌名。在“如梦令”系列里,比较出名的一篇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然,你也可以改写一下,只要格式、韵脚符合,也称为“如梦令”,譬如:昨夜饮酒过度。沉醉不识归路。跌跌又撞撞,误入校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穿衣的穿衣,提裤的提裤………… (不好意思,跑题了)

7,什么是谚语什么是歇后语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乙、弱肉强食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乙、积重难返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乙、后来居上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乙、因小失大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乙、分道扬镳甲、前怕狼,后怕虎乙、畏首畏尾甲、打破砂锅问到底乙、刨根问底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乙、一见锺情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二,谚语和格言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⑥金子碎了分量在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⑨墨是可以磨浓的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①①人心齐,泰山移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①不认这壶酒钱②不知道哪头炕热③蝉曳残声过别枝④横挑鼻子竖挑眼⑤眉毛胡子一把抓⑥起大早,赶晚集⑦求爷爷,告奶奶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⑨摇头不算点头算⑩中看不中吃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四,歇后语、俏皮话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歇后语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第一,谐音类。如: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第二,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第三,喻物类。如: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第四,故事类。如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自已不会想吗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事难,就怕手懒。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不笑补,不笑破,只笑日子不会过。 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常赌无赢家。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长兄如父,老嫂比母。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撑痢疾,饿伤寒。 撑死胆大的人,饿死胆小的鬼。 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吃不言,睡不语。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吃一堑,长一智。 迟干不如早干,蛮干不如巧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出家三天,佛在面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创业百年,败家一天。 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粗茶淡饭能养人,破衣破裤能遮寒。 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粗丝难织细绢,粗人难做细活。 寸草铡三刀,料少也长膘。 打不干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气。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打架不能劝一边,看人不能看一面。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打鱼靠网,打狼靠棒。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路不走草成窝,好歌不唱忘记多。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气象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二、农业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枣芽发,种棉花。  2、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4、春雷响,万物长。  三、卫生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5. 伤筋动骨一百天  四、社会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忙。  五、学习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鼻孔里灌米汤—— 够受的  炒了的虾米—— 红人(仁)  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老爷下轿——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凉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相关产品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