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特产有哪些可以带走的
1、雨花茶是南京的传统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生产雨花茶。南京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环境,土壤肥沃,降水充沛,非常适合雨花茶树的生长。雨花茶在清明前后采摘,采用传统的炒茶工艺炒制而成,最后所制作出来的雨花茶色泽幽绿,带有白毫,茶香浓郁,滋味醇和,回味持久,饮后沁人肺腑,唇齿留香。2、状元豆是江苏南京的传统特色小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相传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状元豆的制作其实十分简单,选用黄豆,枣,水发笋为主要原料。放入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熬煮,最后加入红曲米,红枣,五香粉等配料,大火收汁,所制作出来的状元豆吃起来咸香爽口,香气扑鼻,软嫩可口。3、南京盐水鸭是江苏南京极具传统特色的小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出名了。南京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环境,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养殖鸭子。南京盐水鸭正是选用本地养殖的鸭子为主要原料,再配以料酒,花椒,八角等佐料制作而成,所制作出来的盐水鸭,肉质细嫩,肥而不腻,鲜香味美,十分美味,还被列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名菜”之一。4、洪蓝玉带糕是南京溧水的传统特色糕类小吃,在清朝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久负盛名的溧水无想寺,寺内和尚甚是高兴,当即沏好香茶,奉献上当地特产“白云片糕”,盛情款待。乾隆皇帝一面品尝,一面点头称赞说:“此糕玉白,其味美哉!” 次日乾隆启程,寺内和尚又以此糕送行,乾隆皇帝欣喜收下,入布袋系其腰间,笑曰:“此糕及朕之御带也!”从此,洪蓝御(玉)带糕便广为流传,沿革至今,成为当地特长而享有盛名。5、金陵折扇中国南京地区传统手工艺品,是一种用竹木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其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收拢呈线形,可收于袖间,既是传统祛暑纳凉的实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主要品种包括竹制折扇、木制折扇、绢宫扇等。
2,南京的名人至少10
刘勰在南京定林寺著《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经历了宋、齐、梁三代。自幼丧父,20岁又丧母,家境贫寒。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居丧三年后,24岁投靠高僧僧祜,寓居定林寺。除了校经、读书以外,写作《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定林寺的主要事业。大约33岁时,开始提笔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写成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是却不为“时流所称”。不过刘勰对他著作的成就有充分信心,他决心取定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可是沈约地位高,门阀观念重,刘勰没有资格直接拜访,只好背着书稿,装成小贩等沈约车出,上前谒见。沈约读后,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置于案头,以便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也可能是沈约的推荐,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39岁离开定林寺,走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管理文书),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步兵校尉(负责东宫警卫),东宫通事舍人(管理章奏)等职务。任太末令时,“政有清绩。”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受到当时另一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接”,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晚年,梁武帝命刘勰入定林寺和僧人撰经。于是他离开宦海又回到定林寺。最后,刘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大约在中大通四年(532年)逝世。史传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可见他在当时是负有盛名的作家,可惜他的文集早已失传。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建剡山石城寺石佛碑》两篇保存下来。 刘勰一生与钟山定林寺关系密切,他曾三入其寺。第一次是从齐永明六年(488年)到梁天监二年(503年),有16年之久,刘投依僧祜协助他搜集佛典,校定经藏,《梁书》本传就说:“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同时,他还写了不少碑铭,如永明九年(491年),刘勰27岁,入定林寺的第4年,撰写《钟山定林上寺碑铭》、《建初寺初创碑铭》(《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永明十年(492年)释超辩逝世于定林上寺,葬在寺南,刘勰作碑铭(《高僧传》)。延兴元年(494年),刘勰30岁,入定林寺的第7年,释僧柔去世,即葬钟山之南,刘勰作《僧柔法师碑铭》。更重要的是,刘勰还撰写了《文心雕龙》。第二次是在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以“法海浩瀚,浅识难寻”,敕建康庄严寺沙门僧曼“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缵《众经要钞》一部,共八十八卷,至翌年夏四月即成。这次刘勰入寺不到6个月。第三次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他奉武帝敕与沙门慧震又入定林寺撰经。据《梁书》本传:“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就是不到一年一代文星与世长辞了。终年68岁。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钟山上定林寺是名列前茅的。自建寺以来,这里高僧辈出,如昙摩密多、僧远、法献、僧柔、智称、超辩,僧祜等皆居于是。就以僧祜来说,当时他是“德炽释门,名盖净众”的大法师,黑白门徒多达一万一千多人。这里寺院经济雄厚,藏书丰富,而且环境优美,“埒美嵩、华”的钟山,加以“山房寂远,泉清松密”,正是读书胜地。刘勰前来投依,僧祜当然欢迎,这是送上门来的难得助手。刘勰与僧祜居处的十多年中,“广讯众典,披览为业”,除了刻苦阅读释典之外,更积极地钻研经史百家和历代文学作品,往往“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因而“博通经论”,“深得文理”,不但校定了寺内的经藏,而且写成了不朽的著作《文心雕龙》。 王安石与南京 王安石(1021—1086年),宋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生于江西临川,字介甫,号半山,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死后谥文公,所以又称王荆公、王文公。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王安石十七岁那年,因父亲王益任江宁通判而随迁来南京居住。两年后,即在宝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葬于中华门外的牛首山。于是,王安石就在南京钟山守孝,锐志读书,“虽寝食,手不释卷”。他读书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不拘守原有传注,注重学以致用,正如苏轼说的,他是“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斯新人”的。他还经常进行调查访问,对于那些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往往无所不问。因此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比较深刻和准确。 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一举考中进士,名列前茅,从此踏上仕途,就以“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的气概,投身于改革。嘉祜四年(1059年),他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就给宋仁宗赵祯写了一封万字《言事书》,建议朝廷全面改革当时的法度,主张以管好财政作为整个改革的中心。但是得不到宋仁宗和当政大臣们的重视。嘉祜八年(1063年)八月,王安石母亲吴氏逝世,他就趁机辞掉了知制诰(替皇帝起草命令、文告之类的官)职务,回到江宁来守丧。守丧期满后,王安石仍然留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写了《洪范传》等著作,批驳了天人感应的谬论,体现了天变不足畏的思想。 在定林寺昭文斋中,他结识了李公麟。据说王安石病重时,曾嘱咐李公麟为他画一张大的骑驴图,李熬了整整十个昼夜,终于画出来了,送去的时候,王荆公已逝世,李公麟用两只枯瘦的手拍打着灵柩,失声痛哭,抖抖索索地把那张特大的《王荆公骑驴图》挂在灵柩前面,众人都感动得掩面大哭。 王安石在南京期间,写了许多美丽而深沉的诗篇词章,抒发了他的忧国爱乡情。写钟山的诗尤其多,已发现有近百首。对钟山的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如《玉涧》诗:“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草木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而《忆蒋山》一诗写得更为出色:“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山高水深鱼鸟乐,车马绝迹人长闲。云埋樵声隔葱蓓,月弄钓影临潺滠。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他这样观察,这样描写,这样讴歌,是因为深深地爱上了钟山。 王安石生前热爱南京,南京历代士大夫和广大人民也是热爱王安石、怀念王安石的。不管元韦占时保守派如何贬低他、谩骂他,人们仍然年年上坟、祭祀。《道山清话》说:“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坐于颜、孟之下,十哲之上。”《清波杂志》也说:“当时士大夫道金陵未有不上荆公坟者。五十年前,彼之士子节序亦有往奠者。” 王安石的故居半山园,坐落在现在的海军学院内。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该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能供人参观,对精神文明建设当会大有助益。 谢安与江宁东山 江宁东山,又名东土山、土山,因东晋名将谢安(320一385)、谢玄(343—388)在此筑有别墅,淝水之战时谢安坐镇此,从而声名大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作为历史古迹和风景区,明末清初时代,还把它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称之为“东山秋月”。今日所见的东土山,周二公里,高六十公尺。它的山顶为一平地,有数亩广阔,中心可供建造馆、阁、厅、楼之类,四周可以建亭。山的西、北部多黄土层;东北为黄土包红筋石;而在南坡,则是松松的砂土小块石,现呈五级台坪状,平均每台坪高十公尺,明显看出是人工加筑的地相。今一、二、四级坪上,有建筑,表明它的基础很好。东南角山腰,亦有台坪一条,今建有“东山秋月”阁。其下更有一坪,从地面砌起高壁,今存六层比较完好,东西宽21公尺。石壁上层,杂砌雕龙云头、石栏杆等,说明它在明代或在宋代曾重修过。这台坪,是凉台建筑的遗迹。石壁南,今见有水池,称戴家塘。该山西麓有井,人称谢公井。山正南,昔有深水池。统览全貌,确可见当年谢公别墅的大轮廓。 谢安筑别墅于江宁东山,并在此指挥淝水之战,《晋书》谢安传、王羲之传都有详细的记载,简文帝司马昱时,谢安已五十多岁,谢玄三十岁,他们就已在此居住,“高卧东山”了。孝武帝司马曜太元时(公元376年以后)秦符坚入侵,安拜为上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即命弟谢石、侄谢玄征讨。太元八年,战事紧急,“玄入(指入安南京宅第)问计,……安遂命驾出山墅(指江宁东山),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这,也就是谢安在此指挥淝水之战的历史形貌,这是多谋善断、沉着指挥的崇高‘形象。关于他在此东山筑馆,晋书传中亦有明确记载,称其“善行书……性好音乐,……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又说,“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 诚然,会稽的东山和江宁的东山,它们都是美的;但前者是“东山再起”的悟性之地,后者是“起来为苍生”的“高世之志”所在地。又《晋书·谢安》中提到,谢安“吟啸自若”、“性好音乐”,然每游赏,“必以妓(伎)女从”。唐人李白来江南亦盛赞“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他在《东山吟》中更这样说:“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荒之咏何必奇。”这里,李白把东山称作“东土山”是很对的。诗中所说的“白鸡梦”即安死前的梦,事见谢安传。“梦后三百岁”,即指唐李白的时代。“洒酒浇君同所欢”指他李白与谢安在三百年后共同欢乐。李白确实是很了解谢安的,他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中,又称:“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王羲之)言。……”李白还有《忆东山》二首,其中再提谢安,说“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对于上述新亭,李白亦有诗吟此,称“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李白对谢安,真是亦步亦趋!唐末的温庭筠,亦有《谢公墅歌》,称:“朱雀航南绕香陌,谢郎东墅连春碧”,说明虽然路“绕”了一点,但毕竟给人春草碧碧之感。该诗中又说,“对局含情见千里,都城已得长蛇尾……未许符坚过淮水”。此“对局”云云,即指谢安在此与甥对弈。 谢安的祖地为河南阳夏,如今,南京城郊尚见到几种“阳夏”字文的晋砖,这当然是很有意思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至今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年了,可这谢氏之砖,至今仍是原物,此当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 "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舀系。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他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目帖》、 《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 《乐毅论》最著名。 葛洪(284-364) 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少年好学,家贫,卖柴以换纸笔。常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他涉猎经、史、百家著作,遂以儒学著称。不善交游,好神仙导养之法。初从郑隐学道,悉得炼丹术,后就学于南海太守鲍玄,兼学医术,久居建康。成和初,司徒王导召为州主簿,转司徒掾,升任谘议参军等职。晚年,闻交趾产丹沙,要求到句漏当县令,到达广州,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他综贯道、儒思想,一生著作甚多,有碑诔诗赋100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10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3lO卷,金匮药方1 00卷,《肘后要急方》4卷。最著名的有《抱朴子》,外篇50篇,坚持儒家的纲常思想,反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内篇20篇,是一部完整的炼丹术著作,贯穿道家思想,其中《金丹篇》和《黄白篇》记载了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的情况, 《仙药篇》主要记载了用植物治疗百病的情况,是较为原始的药物学。《金匮药方》卷帖浩繁,为携带、运用方便,摘取书中主要实用部分,编为《肘后卒救方》3卷,经后人增补,扩为8卷,称《肘后备急方》。书中所收药方,大都选用易得、有效、价廉的,并使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孙权(182--252) 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建者。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东汉末年,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据有江东六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 采用火攻,在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东吴立国基础。东汉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来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在楚国 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修筑石头城。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储藏军械、粮食等物 资。在石头城南置烽火台,为军事重镇。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国号吴。同年九月,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建都的开始。孙权在建业改建“太初宫”· 官周长500丈。并将建业城修建成一座真正的古代城市,城周20里19步。孙权在江乘, 溧水、湖熟等县设典农都尉管理农业。派屯兵3万,在句容至云阳(今丹阳县)开 凿一条名“破冈渎’’的运河,沟通了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往来。在建业城西南开运 渎,又凿东渠(青溪),开潮沟,并使秦淮河两岸成为商业繁荣地区。孙吴宫中有 上千名从事丝织的宫女,这是南京丝织业的开端。西南的冶城,是冶炼和铸造的中 心。孙权重视航海事业发展,曾派万人船队航行到夷州(台湾)、辽东半岛、海南 岛;又派使者航行到高丽(朝鲜)、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部)和南洋群 岛各国。还兴建了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公元252年,孙权病逝,葬于钟山南 麓,以后名吴大帝陵、孙陵冈、吴王坟(今名梅花山)。如果不够的话到下面的网址去找找: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564929.html?fr=qr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