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不是经销商 怎样进入旺旺经销商网站
1.旺旺经销商网有经销商的账户和密码要进去看必须有密码。每个经销商都有上海统一注册账户。因为里面有旺旺所以产品的盘价,和每个月的返利很重要。
二.网上销售从哪里找客户?
1.在网上搜相关需要你们产品的公司,直接联系在相关产品网站论坛上发帖,如阿里巴巴注册用户,建立产品资料库,等客户上门!
三.经销商如何选择新产品?
1.经销商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选新品是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项目,许多经销商老板在新品引进后出现失利的状况时,往往把责任推在产品烂或是抱怨市场环境不好。
2.其实,这个产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经销商的经营体系,适合当地市场的区别。再说了,厂家也没拿着枪顶在经销商脑门上逼着引进新产品,接与不接,都在于经销商自己的选择,要是经销商自己在挑选新品时看走了眼,带来的后果当然要自己承担了。
3. 与正规企业决策层所不同的是,经销商老板决定是否来承接这个新产品很少有进行理性的市场系统研究与专项分析,而更多是依据个人的市场操作经验和阅历来作为分析基础,再融合一些经销商老板个人对新产品的直观感觉,就这样做出了判断。
4.而实际上,经销商承接新品的平均成活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下的水平,而企业上马新产品的平均成功率基本可以保持在70%以上,区别在那里?
5.不是规模和资本的区别,而是研究判断方式的区别。理性的系统的分析判断方式自然要比感性的个人的分析判断方式要科学的多,也有用的多,毕竟极少有人能够引导或是制造潮流。
6.作为商业中间流通体的经销商,绝大多数只有跟随潮流的份,但很多经销商过于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认为自己的经历已经能够来洞察市场并准确的预测,结果常常是自己种的苦果自己咽。
7. 笔者在做经销商的时候,就曾遇到这样的问题。96年做冷饮生意,当时山东有个厂家的销售经理向笔者推荐一种据说在安徽北部卖得异常火爆的产品,名字叫“七个小矮人”,就是一个大点的包装袋里装着七支人物造型的小冰棍。
8.笔者尝了下口味,很一般,包装也并不是很出彩,这不就是把一根大冰棍拆分成七个小的嘛,这有什么呀,口味一般,包装一般,价格一般,不进!
9.得,那位销售经理于是又找了本市的另外一家冷饮经销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产品上市后火爆异常!市区零售冰柜的普及率高达80%以上!
10.笔者几乎天天都能接到下面二批商的订货要求,就是要那个我当时看起来很一般的七个小矮人!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找另外那家冷饮经销商去调货,同行照顾价,每箱加一块给调给我,被这家伙狠狠的宰了一刀,但也没办法,谁叫自己看走了眼,到手里机会拱手让给别人。
11.后来,笔者仔细分析过这个产品为什么这么火爆,冷饮产品市场在笔者所在的城市有三分之二是十五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群体支撑起来的,这个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更注重冷饮产品上“玩”的功能。
12.七支小冰棍,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分享,又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相对价钱一般的中档冷饮又相差不大,等于说同样的钱买七支冰棍,对小朋友来说当然有吸引力了。
13.而笔者是从一个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产品的市场前景,以为我不会买这个七个小矮人,别人也就不会买,其实,完全错了,成人的眼光和小朋友的眼光完全不是一回事,价值观根本就不一样嘛。
14. 无独有偶,97年的时候,笔者经销北京某著名品牌的果汁饮料。在去厂家的中转仓看样提货时,笔者对苹果口味的特别喜欢,由于又想当然的认为别的消费者也会喜欢,对芒果口味不是很适应,便也同样认为芒果口味很难卖的。
15.于是在下单时,苹果口味的产品货最多,芒果口味只有一百来箱而已。没想到的是,在展开销售后,芒果口味的产品在当地异常受欢迎,一周不到销售一空,后来紧急又调了一车芒果口味的产品也不够卖。
16.而最早进来的那么多苹果口味的产品一直卖到秋风起的时候才勉强亏本处理完。后来进行批发商及部分零售终端进行口味了解的时候才知道,由于强力牌芒果汁连续几年的口味培育工作,许多消费者已经能适应芒果汁的味道了,而笔者自己是从来就是喝不惯芒果汁的,就以为大家都喝不惯芒果汁,自己喜欢苹果汁的口味就想当然的以为大家也都能喜欢苹果汁,结果把一车苹果汁砸在手里。
17. 那么,有那些原因导致经销商在承接新产品的时候看走了眼呢?又是根据那些因素来做出是否承接这个新产品的呢?
18.主要就是经销商过于相信自己的眼光了。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以自已眼光来观察世界,以自己对事务的理解能力来理解事务。
19.当然,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来说,这没什么,也很正常,但要是放在商业场合,还是以自己的眼光和角度来分析判断商业机会,恐怕就不是那么太合适了。
20.企业在招聘市场部经理时有一点是很忌讳的,就是候选人动辄”我以为、我认为”,只以自己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怎么能做到彻底全面呢?
21.同样做生意也是如此,所引进的新产品最终是要来满足当地大多数消费者群体的需求,而不是满足了经销商老板个人对产品的需求。
22.经销商自己对产品的感觉判断和消费群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混为一体了,这样的判断方式当然存在着一定盲目性和片面性。
23. 还有一个因素是经销商老板对自我的过于认可,以为自己能把生意做的这么大,完全都是依靠了自己的超群智慧和眼光,现在生意能做到今天的局面,应该都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及对市场的高度了解,以为自己非常了解生意之道了。
24.其实,生意无道,时刻都在变,谁又能说自己的个人判断能到那个程度?如果说经销商个人的视角和专业度存在一定的局限,那么,利用下属员工群体的多角度观察分析,再进行综合判断,那么这样出来的结果不是要安全许多吗?
25.但是,许多经销商坚持认为在经销商的公司内部,老板最聪明,员工的智商按照级别一直往下排,自然是听不进下属的意见,老板以为怎么样就该怎么样。
26. 笔者有位经销商朋友,在新品引进的分析问题上做的较好,在每次遇到老厂家或是新厂家的新品推荐时,他都会召集内部员工进行新品引进讨论会,老板不对产品表态,完全随着各位员工发言,且是按照事先设定的不同层面先后提出意见和疑问,经常会引起内部争论。
27.这样争论的好处就是能把大部分的问题都争出来,在分行分别摆出来逐一分析,在基本有个内部意见后,再把让员工把新产品的样品资料送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批发商或是终端客户那里去进行客户评论。
28.当天下班时,大部分员工还可以带一些新产品的样品回家,通过员工的家人来从完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评估,最后汇总多方意见,再来权衡评估这个新产品是否要引进。
29.通过使用这套新品引进评估方法后,笔者这位经销商朋的新品引进数量只有七个,但有效成活了六个。 在进行新品推荐时,许多厂家会出具一大堆的材料案例说明,来证明新产品具有多么广阔的市场空间,具有多么灿烂的市场前景,具有多么丰厚的利润收益。
30.但是,经销商也不能完全听从厂家的宣传话语,脑袋还是得长在自己的肩膀上面。但不只能靠自己的那颗脑袋来进行单方面的决定,应充分发挥调动下属员工的群体智慧和多视角观察能力,并结合部分下游客户与消费者的评估意见,综合之后再做决定,争取在新品引进方面进一个,活一个。
四.Levis有官方的网上专卖店?
只有官方网站。并没有网上专卖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