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钧台之享
二里头遗址
因为缺乏文字等文明特征物,国外考古界一直不承认中国河南‘二里头’遗址是文明朝代“夏”(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而只承认是新石器时代,进而确立“商”才是中国第一个文明朝代,所以中国文明只有3500年,没有5000年?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商汤建立商朝。虽然有详尽的历史记载,但还需要历史文物来佐证!这是符合西方科学精神的:现在二里头遗址已经发现了文字符号(比甲骨文更古老?),还有许多青铜容器和玉器等文物,其文化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东西达600公里,南北达500公里,向四周辐射的范围更为广大。最近的调查与钻探结果表明,二里头遗址的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实际面积可能还要大。
2. 钧台之享时间
豫菜的历史更悠久。
豫菜悠久的历史哪个菜系都不能比。新石器时代,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祖先们已经会“蒸”东西吃了。夏启在河南禹州均台坡办的中国第一筵“钧台之享”,豫菜登上国宴菜舞台。
“中国烹饪圣祖”商五代宰相伊尹创立豫菜文化核心理论“五味调和”说,奠定了中国烹饪文化的理论基础。
西晋末年五胡入侵,中原氏族大批南迁;北宋“靖康之难”,宋室逃往江浙建立南宋;明成祖迁都北京,豫菜文化北上;最后明末,明朝皇室逃到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南迁北移的豫菜,绝活儿倾囊相授,代代相传,成就了形成于清末的八大菜系。
3. 钧台之享酒
钧台,古台名。“钧台”有二,一曰西钧台是黄帝驻跸、奏钧天广乐之地。二曰东钧台,禹之子夏启在这里建台飨餐众诸侯成立霸业,也称夏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
古文献《竹书纪年》、《左传》、《史记》等多有 “钧台之享”的记载,称古帝夏禹逝世后,其子夏启继位,在钧台举行开国大宴,宣告结束政权“禅让制”,开端“父传子家天下”,标志华夏第一国的诞生。钧台在华夏文明史上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
《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
杜预注:“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怅钧台之未临,慨酆宫之不县。”
4. 夏启有钧台之享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建立者是“尧”。
夏代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
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
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
5. 大禹钧台之享
夏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夏禹,第二个皇帝是启,夏禹的儿子,在位29年。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6. 钧台之享故事
夏朝 约前2070-约前1600,夏启即天子位至汤伐夏桀,约470年。
商朝 约前1600-约前1046,商汤即天子位至武王伐纣,约554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 ,共790年。
夏朝重要事件有:鲧禹治水、涂山之会、九州 、三苗 、皋陶作刑 、钧台之享、灭有扈氏、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夺位、少康中兴、五十而贡、孔甲乱政、鸣条之战等。
重要人物有姒启,姒太康,姒少康,姒桀等。
商朝重要事件有:商汤灭夏、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辅政、九世之乱、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等。
重要人物有商汤、武丁、盘庚、商纣等。
西周重要事件有: 武王克殷、封邦建国、周公辅政、三监之乱、周公东征 、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穆王西征、昭穆嬉游、夷王伐戎、犬戎之祸等。
重要人物有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
7. 钧台之享的享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春秋有五位霸主,称作“春秋五霸”,也就是“五伯”。伯仲叔季,伯就是长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如果春秋是一个班级,周王是个比较随和的班主任,五伯就是五位不同时期的班长。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有本名叫《周驯》的书,记载战国后期东周昭文公对共太子的教诲。昭文公的训诫包含上起尧舜,下至战国中期的众多史事。
《周驯》里面有句话“子以六王、五伯之念”,书里具体提到了“舜放逐商均”“禹谓启”“汤谓太甲”“昌(周文王)谓发(周武王)”“发(周武王)谓诵(周成王)”,可以将“六王”明确为尧、舜、禹、汤、文、武六王。
五伯,《周驯》提到“秦穆公贰其后嗣”“越王勾践贰其后嗣”“齐桓公贰其后嗣”,可以推测“五伯”至少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践,可能还有吴王阖卢。
但是春秋确实真实存在过“五伯”么?我们可以仔细来看看。
在当时传诵古史上的圣王、贤君的事迹是一个很流行的事儿。我们可以选取相关文献来看“五伯”到底指的是哪几位?
《左传》昭公四年楚椒举提过六王二公的事迹,“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这里只有二公,是齐桓、晋文。
《左传》里面也提到过“五伯”,成公二年记载宾媚人说的“五伯”,杜预解释是“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同样是齐桓、晋文。
《战国策·秦策一》有“苏秦始将连横”,苏秦举的是“五帝三王五伯”的例子。“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这里的五帝是指神农、黄帝、尧、舜、禹,三王指汤、文、武,五伯是以齐桓为始。与《孟子·告子下》:“五霸(伯)桓公为盛”是一样的说法。
可以发现,所谓春秋五霸(伯),是有两种说法的。一是杜预说的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二是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等战国时期所认为之春秋五伯。后一种说法明确见于《荀子》。
《荀子·王霸》中有“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以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等为春秋五伯。这说明五伯存在夏、商、周三代五伯与春秋五伯的区别。
传统认为齐桓、晋文、楚庄必属春秋五伯,而《周驯》的发现动摇了这一说法。目前看来,较稳妥的说法是春秋五伯中应以齐桓、晋文最为固定。
无论哪一种,齐桓公、晋文公都排在前面,他们两人是名副其实的霸主,为各国公认,他们的“霸业”也最为典型。
成为一个霸主,首先要“尊王”。齐国当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就是要重振周王室的声威,以霸主为领袖,率领大家来朝见周王,在表面上让周王恢复共主的地位。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曾平定王室内乱,受到王室册命。春秋时期周王室经常内乱,有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公子、王子争夺王位,屡次引发动乱,最后只能由霸主出面干预,帮王室平定内乱,扶立一个新的王。王室平定之后,周王就要按照西周的规矩来册命他,他就成为名正言顺的诸侯霸主了。
其次是“攘夷”。霸主要领导中原华夏诸国抵御戎狄的侵袭。
齐桓公就曾经抗御赤狄,有段时期太行山地区的赤狄很容易就通过太行山的几个隘口进入河北平原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邢台的邢国,还有安阳附近的卫国。这两个诸侯国都曾一度灭亡,齐桓公抵御赤狄,“存邢救卫”,伐山戎救燕。
晋文公则挫败了楚国。南方的楚国在春秋早期逐步壮大,齐桓公时,楚人已经开始北上,有“邵陵之会”。到晋文公的时候楚国当政者是英明君主楚成王,他正式开始北上争霸。晋文公的一个重要功业就是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
第三个就是“盟会”。
齐桓公的时候只有齐国比较强大,周围还没有一个能和他对抗的势力,这个时候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到晋文公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楚国北上,晋文公要确立霸业,就必须挫败楚人扩张的势头,双方就会发生碰撞,于是就产生了春秋时期的第一场争霸战争——城濮之战。
如果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就要举行一个盟会,在这个盟会上按照大家的实力强弱和地位高低排定顺序,歃血为盟。这个盟誓就像现在签订的国际公约一样,凡是参与盟会,签订了公约的,以后不能破坏这个约定。
如果谁破坏了盟约,霸主就有义务率领大家去讨伐破坏者。史书说,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就是九次会盟诸侯,葵丘之盟,确立了齐桓公春秋首霸的地位。晋文公有“践土”和“翟泉”两次大的盟会。
葵丘之盟,这次会盟也是自平王东迁后,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大集合。会盟前后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予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和大路等物。《左传》僖公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第二次是在同年九月再次盟会诸侯于葵丘,并订立盟约。据《孟子》记载,这次会盟仪式中仅捆绑了祭祀用的牺牲,订立了载书,而没有进行歃血。《左传》僖公九年记为“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孟子·告子下》中记载了葵丘会盟的条约内容,即“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次会盟是齐桓公众多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首位霸主。
践土之盟,是继葵丘会盟之后,最为重要的一次会盟,确立了晋国作为诸侯霸主的地位。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修筑王宫,欲盟会周天子和诸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前632年5月,晋文公与郑伯盟于衡雍,同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俘,周天子还派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参与会议,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赏赐晋文公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以及虎贲三百人。后在王廷,王子虎代周天子盟会诸侯,并立下誓约“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
清华大学藏楚简《系年》第七章中也记载了城濮之战和踐土之盟的内容,即“文公率秦、齐、宋及群戎之师以败楚师于城濮,遂朝周襄王于衡雍,献楚俘馘,盟诸侯于践土”。从《系年》中的记载来看,周襄王是到过衡雍与晋文公会盟,《左传》为尊者讳而记述周天子的代表参与会盟。
8. 钧台之享名词解释
烹饪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以陶器的成熟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在中原地区的考古中有大量这一时期的陶器遗存。四千多年前,夏启在钧台(今河南省禹县城南)为诸侯设宴,史称“钧台之享”,是中国最早的宴会。商代都殷时期,中原烹饪完成了食物、食法、食制的规模体制。周代宫廷的饮食,制度条理,分工明确。
中原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庖厨图和宴饮图对烹制和饮食活动情景的描写,反映了汉代的烹饪操作过程。至北宋时期,中原烹饪文化在汴京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正店(酒楼)、食店遍布全城,南北风味同台献艺,品种、技术五彩纷呈。被今天的学者形容为“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行业内人士则以“中国烹饪大词典”来评价当时餐饮业的技术水平。历史上,中原饮食文化随受到外来少数族裔饮食文化的冲击,但仍然顽强地保留着中原烹饪文化的基本传统和特色并延续至今。
豫菜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菜系,豫菜是中国各大菜系的渊源,被中国烹饪界称为中国八大菜系的“母菜”,有“烹饪鼻祖”和“中华厨祖”之称的伊尹便出生于河南杞县,豫菜在历史上曾作为宫廷菜而风靡全国。豫菜始于夏、商、经过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不断充实发展,到北宋时,已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当代豫菜是在原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和民间菜的基础上,根据中原物质条件,逐步积累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中原地区饮食文化的特色也是这种“中”与“和”的思想的体现,口味居中,和众家之长,兼具南北特色,正因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经过各方研究后,亲自决定将豫菜定为国宴菜,任河南师傅为主厨,直到现代,中国的国宴仍旧是以豫菜为基准来烹调的。
9. 钧台之享怎么读
翟的读音是[zhái]、[dí] 。
1、部首:羽
2、五笔:NWYF
3、总笔画:14
4、解释:[zhái]姓;[dí]长尾山雉(野鸡);古代乐舞用的雉羽;古同“狄”,称中国北方的民族。
5、组词:
翟袆[ zhái huī ]:即翟衣。
容翟[ róng zhái ]:有车帷的丧车。
白翟[ bái zhái ]:见“白狄”;鸟名。白雉类。
阳翟[ yáng zhái ]:中国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禹州,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阳翟也曾为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
6、例句:
兴起于明代前期,弘治时为诸翟市,万历时称诸翟巷市。
吴淞江以南有三条,最东一条相当于诸翟、新市、柘林一线。
1951年5月组织18家农户建成诸翟乡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顾小弟互助组。
鹤皋在至正年初(1341年),独资重修诸翟玄寿观,使其也名声鹊起。
今诸翟乡大涞庙前双井之一的东井,传为鹤皋事败后沉兵书、战图处。
诸翟村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总户数314户,其中户籍人口1340人,有6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