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三年自然灾害为什么茅台增产,中国年年发生灾害为什么粮食还能增产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年年发生灾害为什么粮食还能增产

中国地域宽广,每年都有部分地区发生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但不太可能全国同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近几年中国就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总体而言还属于风调雨顺的年景。近几年粮食还能增产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农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比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了南方水稻产区的粮食产量。二是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使我国产粮地区在水利、化肥、农机、农药各方面得到改进,提高了农业劳动的效率。三是国家不断提高粮食的收购价,让种粮食的农民能够获利,也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中国年年发生灾害为什么粮食还能增产

2,困难时期茅台为什么不停产

因为大跃进需求量大。根据《茅台酒厂志》及《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志》茅台酒的产量为:1959年820吨,1960年912吨,1961年347吨,三年合计2079吨。从历年产量来看,1959、1960年的确出现了大跃进情况。国营茅台酒厂,是1951-1953年从解放前在仁怀县茅台镇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私营酿酒烧房或收购、或接管后合并而成的。其产量,1949年为50余吨,1952年75吨,经大力发展,至1957年达283吨,但1958年一跃而至627吨,进而1960年达912吨,为1977年前的最高峰。从中可以看出,1958年到1960年的茅台生产的确是大跃进。

困难时期茅台为什么不停产

3,李兴发的主要成就

时代背景茅台酒传统工艺传承千年。解放前的茅台酒生产以“华茅”(成义烧坊)、“王茅”(荣和烧坊)、“赖茅”(恒兴烧坊)为主,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了三家烧坊,成立了茅台酒厂,由曾先后任原三家烧坊名师郑义兴任酒师兼生产技术指导员,使茅台传统酿造工艺得以继承并由李兴发、王绍彬、季克良、许明德、汪华等人传承至今。[5]新中国成立后,1951~1952年三家烧酒坊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合并为国营茅台酒厂。华茅老板华问渠祖上即为贵州政商两界的要人,解放后华问渠作为统战对象曾担任贵州省商业厅副厅长。赖茅的老板赖永初后来担任贵州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委员,在任期内去世。公私合营后,国营茅台酒厂的技术副厂长郑义兴,就曾是赖茅的掌火师(酿酒师)。郑义兴后来又培养出得意弟子勾兑大师李兴发。1958年“大跃进”中,在“高指标”的影响下,茅台酒的生产陷入重数量轻质量的误区,一些传统的生产工艺被篡改,茅台酒产量猛增,质量下降,当年产623吨,次年产820吨,1960年生产912吨,三年共产2355吨,比前6年增长1.2倍,然而不合格茅台酒大大超过合格率,后来只得作为红粮窖酒处理。这期间,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县内粮食大幅度减产,茅台酒原料奇缺。为保证茅台酒生产,1960年,仁怀县内党政干部和粮食部门干部职工背着大米走村窜寨兑换红粮外,并通过省主管部门从毕节、铜仁、黔东南、贵阳、遵义等专州的部分县调入红粮58.5万公斤,通过中央粮食部从四川江津调入35万公斤,保证了当年生产。此后连年从四川调入补缺。茅台酒在此期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副厂长李兴发根据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议的结论,深刻总结了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发现了酱香、窖底香、醇香三个典型酒体,并用这三个典型酒体按适当比例勾兑调配,命名为“酱香型”白酒。这个研究成果,是茅台酒科技史上划时代的飞跃,成为现代茅台酒生产的质量标准。1961年至1965年,茅台酒总产量达到1530吨,年均产量306吨。1963年外贸机构建立后,茅台酒外销划归外贸部门经营。1966年至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产量比前期下降,这5年总产茅台酒1435吨,年均287吨。

李兴发的主要成就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