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余姚哪里白酒真,余姚市泗门镇有没有酒吧在哪

1,余姚市泗门镇有没有酒吧在哪

你好,有宾馆,酒店,有迪吧,有网吧,肯定没有酒吧,因为泗门镇不具备有酒吧的条件,如果在那开酒吧,老板会亏死,酒吧一天开销要5万左右,不知道你说的是什麼类型的酒吧,酒吧一般在市区的中心点,最繁华的地段,要不就是集中在酒吧街区,
网管 广告派单 酒楼打杂都可

余姚市泗门镇有没有酒吧在哪

2,余姚绿豆烧酒哪里有卖

余姚电台一直有做广告,汝湖牌绿豆烧,家家福有卖。

余姚绿豆烧酒哪里有卖

3,梁祝酒业是做什么的

梁祝酒业有限公司座落在中国经典爱情故事"梁祝化蝶"的故乡浙江绍兴,占地面积100余亩,是绍兴市重点扶持发展的民族企业。企业秉承先祖千年酿酒经验,顺应余姚河姆渡、杭州良渚数千年黄酒历史文化,结合当代人们健康保健意识,采用现代高科技酿酒技术,开发出一系列中高档黄酒,并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梁祝"作为商标注册命名。 梁祝酒业有限公司投注资金3个亿,建有现代化黄酒生产车间、全自动灌装生产线,开发出"梁祝蝶恋"、"梁祝传奇"、"梁祝经典"等系列中高档黄酒,预计年产值数亿元。冬酿花雕:因坛外雕花,史称花雕;于冬至开酿,故名冬酿。上品黄酒属花雕,上品花雕当冬酿。酒性养真韵格、柔和温润;色呈琥珀光,饮来有陈香,方可称冬酿花雕。梁祝冬酿花雕350ml酒性养真韵格、柔和温润;色呈琥珀光,饮来有陈香,方可称冬酿花雕。养是柔和温润的心灵、真是至真至纯的姿态、韵是柔和雅致的风韵、格是平和高远的风骨。养真韵格既是绍兴梁祝冬酿花雕的酒性特点,也是梁祝倡导的酒艺精神,更是人生在世的一种态度。

梁祝酒业是做什么的

4,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指什么节日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且当醉,一滴何曾到黄泉。”---清明节,出自高菊荀《清明》
清明
指的是清明节。四月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满山花烂漫,以泪染红;烧纸成灰,片片随风飞起。
高翥高翥 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 高翥是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 所著《菊□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信天巢遗稿》,有《四库全书》本。 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且当醉,一滴何曾到黄泉。”---清明节,出自高菊荀《清明》

5,古文入蜀记翻译

《入蜀记》译文 【原文】(七月)十四日,晚,晴。开南窗观溪山。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有如银刀。垂钓挽罟者弥望,以故价甚贱,僮使辈日皆餍饫。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鱼。及饮之,水味果甘,岂信以肥故多鱼邪?溪东南数峰如黛,盖青山也。 【译文】(七月)十四日,傍晚,天晴。打开船舱中向南的窗,观看河山风光。姑熟溪中有很多鱼,不时冲开水面跃出来,夕阳照映溪水,如同银刀一样。垂竿钓鱼、拉网捕鱼的人满眼都是,因为这缘故,鱼价很低,家僮差役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当地的人说,这溪水很肥,适于鱼的生长。等到我唱了这溪水,觉得水味道真根甜,难道当真是因为水肥的缘故吗?溪的东南许多山峰像青黑色的颜料染过一样,原来是青山啊。 【原文】(八月)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 【译文】(八月)十四日,(船从富池出发西行)拂晓,下雨。经过一座小石山,(这座山)笔直得像从山顶一刀削去一半,跟余姚江边的蜀山很相似。行船在江上,遇到一木筏,宽十多丈,长五十多丈。 【原文】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杈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中。 【译文】上面有三四十户人家,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没有见过的。驾船的人说,这还是小的呢,大的可在竹筏上铺上土作菜田,或开酒店,大得却不再能开进小水湾,只在大江中行进罢了。这天刮逆风,(纤夫)用力拉船,从天亮到日落才走了十五六里。船在刘官矶停泊,这里古代蕲州边界。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个小湖,面积很大,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想要再看个究竟,恰好看见路旁设有打捉野兽的工具,怀疑有虎狼,于走不敢再向前走了。”刘官矾,传说走蜀汉昭烈帝刘备到吴国去,曾在这里拢船上岸。晚上,看见大鳖在水中沉浮。 【原文】(八月)二十一日。过双柳夹,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晚,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译文】(八月)二十一日,(船从黄州上游戚矶港出发)经过双柳夹,回头望江上,远山重重深幽清秀。从离开黄州,虽然行进在双柳夹中,也都空阔辽远,地形渐渐高了,大多种些豆子、谷子、荞麦之类的粮食作物。晚上,在杨罗洑停泊,这里堤岸宽大,柳树高密,居民稠密众多。鱼像土般便宜,一百个铜钱(买的鱼)可以使二十个人吃饱;又都是大鱼,想找点小鱼养猫,不能找到。 【原文】(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洁无一枝乱。挂帆,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 。买羊置酒。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译文】(九月)九日,(船行至荆州石首县境内)早上,往拜土神的庙。路旁的民屋,覆盖房顶的茅草都有一尺多厚,整齐得没有一根乱草。张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三十里,在塔子矾停泊,塔子矾是江边的大山。从离开鄂州,到这里才见到山。买羊买酒,在村庄旁的水边停船,因为是重阳节的缘故,杀了一只羊,几条船分买了,不一会就吃完了。在江边的人家那里买了几枝菊花,芳香可爱,因此就喝得醉了。夜里下起雨来,非常寒冷,这才开始盖被子了。 【原文】(十月)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译文】(十月)二十一日,(船过归州)在船中望石门关,才能通过一个人,真是天下最险的地方。晚上,船停泊在巴东县,大江和山川都很雄伟壮丽,远远超过了秭归。街市上很萧条冷落,县城里才一百多户人家,县令办公的地方以下都是茅草屋,没有一片瓦。代理县尉的是秭归的县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薄是右迪功郎杜德先来,都是四川人。拜见寇莱公词堂,登上秋风亭,下面挨着长江。这一天天阴很重下着小雪,天气凄冷,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怅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于是又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堂下原先有寇莱公所栽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然而南山峰峦很多,秀丽可爱。白云亭是天下最幽奇最绝妙的地方,群山环围着,一层一层显现出来,古木繁密茂盛,往往都是二三百年长起来的。亭栏外面有两个瀑布直流进山涧中,像珍珠在跳跃,像玉屑在飞溅,冷气侵入骨间。它的下面是慈溪,奔流着与长江会合。我从江浙进入湖北,行程五千余里,经过了十五州,最美的风景没有超过白云亭的,只在县尉办公之地的后方。巴东知县一点事也没有,作县令的可以睡觉、吃饭都在亭子中,那种乐趣简直无边,可是县令空缺动不动就是二三年,没有谁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

6,郑日奎游钓台记全文解释

《游钓台记》译文  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先生的风度气节,映照千古,我素来仰慕他。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但是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  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一路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只有)点头表示赞美罢了。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过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见云端两座山峰挺拔对峙,急忙呼叫船夫说:“这不是钓台吗?”船夫回答说“这就是了 ”迫近细看,人们所说的两台,实际是两座山峰。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险峻的山岩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态高傲。山峰上的树多是松树,疏疏落落各处种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态;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水波流动,那样子好像要飞起来。山峰下面,严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 ”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走出船中一步,有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显得多了吗?所以说: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虽然是这样,有少文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来答谢山的神灵呢?”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游钓台记[1]·(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2]。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3],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4],得藉先生以传[5],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6],奉檄北上[7],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测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8],由衢抵严[9],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10],未暇问名,颔之而已[11]。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12]。 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13],觉有异,急乎舟子曰:“若非钓台耶[14]?”曰:“然矣。”舟稍近,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跱[15],相距可数百步。石铁色,陡起江干[16],数百仞不肯止[17]。巉岩傲睨[18],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19]。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20];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21],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蒨[22]。欲舣舟一登[23],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24],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25],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26],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27],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28]、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29],如振衣最高处[30]。下瞰群山趋列, 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31]。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思稍倦,隐几卧[32]。而空蒙滴沥之状[33],竟与魂魄往来。于是乎并以梦游。觉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34]。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之中景何若?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35],何如奇也?”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36],孙兴公遥赋天台[37],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38],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何处一焉以谢山灵[39]?”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0 0:55:06编辑过]2005-5-8 19:59:00 塌鼻子先生 等级:状元 文章:3574 积分:486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2月28日第 2 楼 -------------------------------------------------------------------------------- 注释: [1]钓台:山名,在浙江桐庐县富春江畔,一名严陵山,有东西二钓台,据说是汉代严光隐居垂钓处。 [2]严先生:严光,字子陵,汉代会稽余姚人。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招他为谏议大夫,不就,归耕富春山。 [3]夙:昔,平素。 [4]富春:指富春山、富春江。桐江:浙江上源,在桐庐县南。 [5]藉:同“借”。 [6]顾:但是。 [7]奉檄:奉官府文书。檄,文书。 [8]常山:县名,今属浙江。 [9]衢:衢州府,常山是其属县。严:严州府,桐庐是其属县。 [10]第:只,但。 [11]颔(hàn):点头。 [12]七里滩:在钓台西,也称七里濑、严陵濑,是富春江的一段,水流湍急,两岸山峦夹峙,连亘七里,故名。 [13]崭然:高峻貌。秀峙:挺秀对立。 [14]若:此。 [15]跱:同“峙”。 [16]江干:江岸。干,岸。 [17]仞: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18]巉(chán)岩:高峻的山石。睨(nì):斜视。 [19]岸然:高傲、庄严貌。 [20]偃(yǎn)仰:俯仰,高低。 [21]垂纶:垂钓。纶,钓丝。 [22]幽蒨(qiàn):幽深葱茏。蒨,草盛貌。 [23]舣(yì):通“檥”,整舟靠岸。 [24]强:勉强。 [25]俯仰:犹瞬间,表示时间极短。 [26]飓(jù):大风,具四方之风。此指自四方吹来的风。 [27]陆羽:字鸿渐,唐代著名品茶家,著《茶经》三篇,天下名泉由他品出名次。 [28]绎:寻究。 [29]磴:山上的石阶。 [30]振衣:抖擞衣服,有振奋精神之意。 [31]云台:汉代宫廷台榭名。东汉光武帝恢复汉室,功臣有邓禹、马成等二十八人。明帝永平三年(60年),把这二十八功臣的肖像画在云台,以示表彰。 [32]隐(yìn)几:靠着几案。隐,凭倚。 [33]空蒙:迷茫貌。滴沥:水珠下滴。 [34]渚(zhǔ):小洲。 [35]云物:犹“景物”,风景。 [36]宗少文:名炳,南朝宋人。好琴书,善画,尤好游山水,长年在外远游。老年时把自己一生游历的山水都画成图,挂在室内,说:“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卧以游之。” [37]孙兴公:名绰,晋人。游历山水十余年,曾回忆天台山,作《天台山赋》。天台,一名桐柏山,在浙江天台县北。 [38]微:无,要不是。 [39]处一:二者居其一,选择一种表达方式。2005-5-8 19:59:00 塌鼻子先生 等级:状元 文章:3574 积分:486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2月28日第 3 楼 -------------------------------------------------------------------------------- 这是一篇颇为奇特的游记。作者道经七里滩,并没有登钓台游览,但他写目游、鼻游、舌游、神游、梦游、耳游,善于变化想象,景物生动如画,引人入胜。

7,入蜀记全文的意思

《入蜀记》的译文:七月十四日,傍晚,天晴。打开船舱中向南的窗,观看河山风光。姑熟溪中有很多鱼,不时冲开水面跃出来,夕阳照映溪水,如同银刀一样。垂竿钓鱼、拉网捕鱼的人满眼都是,因为这缘故,鱼价很低,家僮差役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当地的人说,这溪水很肥,适于鱼的生长。等到我喝了这溪水,觉得水味道真很甜,难道当真是因为水肥而鱼多的缘故吗?溪的东南许多山峰像青黑色的颜料染过一样,原来是青山啊。八月十四日,(船从富池出发西行)拂晓,下雨。经过一座小石山,(这座山)笔直得像从山顶一刀削去一半,跟余姚江边的蜀山很相似。行船在江上,遇到一木筏,宽十多丈,长五十多丈。上面有三四十户人家,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没有见过的。驾船的人说,这还是小的呢,大的可在竹筏上铺上土作菜田,或开酒店,大得却不再能开进小水湾,只在大江中行进罢了。这天刮逆风,(纤夫)用力拉船,从天亮到日落才走了十五六里。船在刘官矶停泊,这里古代蕲州边界。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个小湖,面积很大,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想要再看个究竟,恰好看见路旁设有打捉野兽的工具,怀疑有虎狼,于是不敢再向前走了。”刘官矶,传说走蜀汉昭烈帝刘备到吴国去,曾在这里拢船上岸。晚上,看见大鳖在水中沉浮。(八月)二十一日,(船从黄州上游戚矶港出发)经过双柳夹,回头望江上,远山重重深幽清秀。从离开黄州,虽然行进在双柳夹中,也都空阔辽远,地形渐渐高了,大多种些豆子、谷子、荞麦之类的粮食作物。晚上,在杨罗洑停泊,这里堤岸宽大,柳树高密,居民稠密众多。鱼像土般便宜,一百个铜钱(买的鱼)可以使二十个人吃饱;又都是大鱼,想找点小鱼养猫,不能找到。九月九日,(船行至荆州石首县境内)早上,往拜土神的庙。路旁的民屋,覆盖房顶的茅草都有一尺多厚,整齐得没有一根乱草。张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三十里,在塔子矶停泊,塔子矶是江边的大山。从离开鄂州,到这里才见到山。买羊买酒,在村庄旁的水边停船,因为是重阳节的缘故,杀了一只羊,几条船分买了,不一会就吃完了。在江边的人家那里买了几枝菊花,芳香可爱,因此就喝得醉了。夜里下起雨来,非常寒冷,这才开始盖被子了。十月二十一日,(船过归州)在船中望石门关,才能通过一个人,真是天下最险的地方。晚上,船停泊在巴东县,大江和山川都很雄伟壮丽,远远超过了秭归。街市上很萧条冷落,县城里才一百多户人家,县令办公的地方以下都是茅草屋,没有一片瓦。代理县尉的是秭归的县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薄是右迪功郎杜德先来,都是四川人。拜见寇莱公词堂,登上秋风亭,下面挨着长江。这一天天阴很重下着小雪,天气凄冷,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怅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于是又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堂下原先有寇莱公所栽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然而南山峰峦很多,秀丽可爱。白云亭是天下最幽奇最绝妙的地方,群山环围着,一层一层显现出来,古木繁密茂盛,往往都是二三百年长起来的。亭栏外面有两个瀑布直流进山涧中,像珍珠在跳跃,像玉屑在飞溅,冷气侵入骨间。它的下面是慈溪,奔流着与长江会合。我从江浙进入湖北,行程五千余里,经过了十五州,最美的亭台没有超过白云亭的,只在县尉办公之地的后方。巴东知县一点事也没有,作县令的可以睡觉、吃饭都在亭子中,那种乐趣简直无边,可是县令空缺动不动就是二三年,没有人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祠堂里原来有数百乌鸦,送走客人,迎来新舟。【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很高兴为您解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望采纳——
《入蜀记》译文 【原文】(七月)十四日,晚,晴。开南窗观溪山。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有如银刀。垂钓挽罟者弥望,以故价甚贱,僮使辈日皆餍饫。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鱼。及饮之,水味果甘,岂信以肥故多鱼邪?溪东南数峰如黛,盖青山也。 【译文】(七月)十四日,傍晚,天晴。打开船舱中向南的窗,观看河山风光。姑熟溪中有很多鱼,不时冲开水面跃出来,夕阳照映溪水,如同银刀一样。垂竿钓鱼、拉网捕鱼的人满眼都是,因为这缘故,鱼价很低,家僮差役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当地的人说,这溪水很肥,适于鱼的生长。等到我唱了这溪水,觉得水味道真根甜,难道当真是因为水肥的缘故吗?溪的东南许多山峰像青黑色的颜料染过一样,原来是青山啊。 【原文】(八月)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 【译文】(八月)十四日,(船从富池出发西行)拂晓,下雨。经过一座小石山,(这座山)笔直得像从山顶一刀削去一半,跟余姚江边的蜀山很相似。行船在江上,遇到一木筏,宽十多丈,长五十多丈。 【原文】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杈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中。 【译文】上面有三四十户人家,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没有见过的。驾船的人说,这还是小的呢,大的可在竹筏上铺上土作菜田,或开酒店,大得却不再能开进小水湾,只在大江中行进罢了。这天刮逆风,(纤夫)用力拉船,从天亮到日落才走了十五六里。船在刘官矶停泊,这里古代蕲州边界。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个小湖,面积很大,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想要再看个究竟,恰好看见路旁设有打捉野兽的工具,怀疑有虎狼,于走不敢再向前走了。”刘官矾,传说走蜀汉昭烈帝刘备到吴国去,曾在这里拢船上岸。晚上,看见大鳖在水中沉浮。 【原文】(八月)二十一日。过双柳夹,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晚,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译文】(八月)二十一日,(船从黄州上游戚矶港出发)经过双柳夹,回头望江上,远山重重深幽清秀。从离开黄州,虽然行进在双柳夹中,也都空阔辽远,地形渐渐高了,大多种些豆子、谷子、荞麦之类的粮食作物。晚上,在杨罗洑停泊,这里堤岸宽大,柳树高密,居民稠密众多。鱼像土般便宜,一百个铜钱(买的鱼)可以使二十个人吃饱;又都是大鱼,想找点小鱼养猫,不能找到。 【原文】(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洁无一枝乱。挂帆,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 。买羊置酒。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译文】(九月)九日,(船行至荆州石首县境内)早上,往拜土神的庙。路旁的民屋,覆盖房顶的茅草都有一尺多厚,整齐得没有一根乱草。张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三十里,在塔子矾停泊,塔子矾是江边的大山。从离开鄂州,到这里才见到山。买羊买酒,在村庄旁的水边停船,因为是重阳节的缘故,杀了一只羊,几条船分买了,不一会就吃完了。在江边的人家那里买了几枝菊花,芳香可爱,因此就喝得醉了。夜里下起雨来,非常寒冷,这才开始盖被子了。 【原文】(十月)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译文】(十月)二十一日,(船过归州)在船中望石门关,才能通过一个人,真是天下最险的地方。晚上,船停泊在巴东县,大江和山川都很雄伟壮丽,远远超过了秭归。街市上很萧条冷落,县城里才一百多户人家,县令办公的地方以下都是茅草屋,没有一片瓦。代理县尉的是秭归的县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薄是右迪功郎杜德先来,都是四川人。拜见寇莱公词堂,登上秋风亭,下面挨着长江。这一天天阴很重下着小雪,天气凄冷,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怅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于是又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堂下原先有寇莱公所栽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然而南山峰峦很多,秀丽可爱。白云亭是天下最幽奇最绝妙的地方,群山环围着,一层一层显现出来,古木繁密茂盛,往往都是二三百年长起来的。亭栏外面有两个瀑布直流进山涧中,像珍珠在跳跃,像玉屑在飞溅,冷气侵入骨间。它的下面是慈溪,奔流着与长江会合。我从江浙进入湖北,行程五千余里,经过了十五州,最美的风景没有超过白云亭的,只在县尉办公之地的后方。巴东知县一点事也没有,作县令的可以睡觉、吃饭都在亭子中,那种乐趣简直无边,可是县令空缺动不动就是二三年,没有谁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

8,为什么人要喝茶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有多少年了,我们现在还无法具体的考证。但是,人饮茶的原因还是从诸多的文献中找到答案的。一、 茶被我们祖先利用是从药、食开始的我们就可知道,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荼,令人少眠”的说法。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联系起来的。荼与茶通,是唐显庆年间苏恭、长孙无忌等人详注《唐本草》定荼为茶以前茶的异体字。 有关荼的最早的正式文献记载是《诗经》,其***有多处提到荼字,如《邶风·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郑风·出其东门》中的“有女如荼”,《豳风·七月》中的“采荼薪樗”,《豳风·鸱鴞》中的“予所捋荼”,《大雅·绵诗》中的“堇荼如饴”,和《周颂·良耜》中的“以薅荼蓼,荼蓼朽止”,意思分别为苦菜、茅花和陆地秽草,与后来用于饮用的茶并无非常明显的联系。《礼记·地官》中有“掌荼”一职,只是其所掌所聚之荼也只是茅花,用于丧事,所谓“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疏按:既夕礼为茵之法,用缁翦布谓浅黑色之布各一幅,合缝著以荼。荼用作丧事,与后来用于饮食的茶完全毫不相干。《晏子春秋》有“苔菜”之文 ,唐朝陆羽在《茶经》中将其引为“茗菜” ,后人也多相援引,但也无法断定这就是后来的茗饮。茶之进入饮食的确切事实当在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语,烹当然是为了食的。此外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成书于三国魏的字书《广雅》中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可见茶之最早进入饮食,正如后来陆羽所说是从加入葱、姜、橘皮等物煮而作茗饮或羹饮,形同煮菜饮汤,用来解渴或佐餐,饮食兼具,还不是单纯的饮品。所以唐时尚有“茶之为食物,无异于米盐”的说法 。茶成为纯粹的饮品大抵是在唐中期陆羽《茶经》之后,由于陆羽及其《茶经》的提倡和引导,人们在茶中的添加物才遂渐减少,茶也才慢慢地变成单纯的饮品。可见,茶最初进入饮食是食、饮兼具或药用的物品,而当茶用作食物时,与礼等庙堂文化毫不相干。二、 品茶求道古时有人向高僧问道,高僧只说“吃茶去”三字。究竟到何处吃?吃什么茶,什么时候去,都无交代。据闻求道的智者竟对此三字深有所悟,这可以让我们得知,茶与中国的道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1、茶道之清:清,也就是无杂。古人认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与俗人饮茶是有违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来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说。我们在从古往今来的众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和叙述。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明人陆树声和徐渭都作有《煎茶七类》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陆树声说:“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也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同时代的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论客”一节中说:“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辨,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陈继儒在其所著的《岩栖幽事》中则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由此可见,品茶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否则就落下了“施茶”的话柄。张源在《茶录》中亦有类似的说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饮茶活动本身就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就茶道来说,在历来的文章中讲静多于讲清。因静是清的结果,静比清来得更为直接,更为表面化。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写:“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韦应物所写的、“性洁不可无,为饮涤烦尘”皆是写茶之性本洁,而饮茶之人必须性清才能相得益彰。试想本是雅事,品茶之时却仍想着蝇营狗苟之事,岂不败兴。所以说茶道的精神之一应当是——清。 2、茶道之真: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3、茶道之和:在茶道中和主要表现在中和,人和、和气、和谐、和悦等几个方面。 俗话说水火不能相容,但在茶道中水火不仅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风能兴火,火能熟水。”当然这也只是和在茶道中的一种最为简单直接的表现,亦是最为朴素的天地和谐的表现。 在茶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和则是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和悦。这一点在古往今来有关茶道的著述中提得也是最多。如明代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中对人的要求是 “夜深共语,洞房阿阁,宾主款狎”,明代冯可宾也有“茶宜:佳客会心文童”的要求。在不宜中许次纾认为:人事忙迫和相宜之事相违背的都不可;冯可宾在茶忌中则认为:主客不韵忙冗。此皆有背和的宗旨。人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而饮茶则使这种美益甚。人和则生和悦之情。心情和悦则人世间是万事万物都会因此而彰显和美之意。这就是和的最终作用,亦是最主要的作用之一。 4、茶道之净:茶道之净的境界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就是饮茶环境的净,另一个就是饮茶茶具的净,只有这两条做到了才能真正的做到茶道的境界,才能真正的享受品茗带来的乐趣。我们再来看前人对于饮时“净“的高论。 茶宜 明窗净几 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 茂林修 竹小院焚香; 茶忌 恶具 主客不韵 冠裳苛礼 荤肴杂陈 案头多恶趣。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对饮茶的环境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所以在此我们把净作为茶道的主旨之一,这并非是空穴来凤。 5、茶道与人性:儒家思想的主张是崇尚礼乐,他们在人们日常的品茗中亦发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中挖掘出了处世的进退之道。 早在南北朝以前更早的时期,茶就被用在祭礼之上。茶道重礼,这和儒家重礼异曲同工。陆羽甚至认为,在进行茶道时,“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茶道礼仪之严,可见一斑。 我国自唐朝以来,宫廷中的重要活动(春秋大祭、殿试,以及举行的群臣大宴等等)都有一定的茶仪茶礼,以示尊重。进入宋代,儒家更将茶礼引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就是所谓的家礼之中,如普通家庭中的婚丧嫁娶修屋筑路待客等大事,无不举行茶礼。甚而有“无茶不成礼”的说法,客来敬茶的说法也是因此而来,由此可见儒教的礼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之深入。 儒家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清醒,更可以使人更多的自省,可以养廉(茶以养廉),可以修身,可以修德。 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人品和茶品的高度统一,就无意中达成了心灵与自然的自然契合,这正是儒家所要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6、茶道与境:古人对饮茶品茗的环境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人不能多(人多曰施),亦不能杂,境要清幽,干净整洁为佳。欧阳修在其《尝新茶》一诗中,记他得到朋友馈赠的新茶而不用来待客时,有“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之句。很显然,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对品茶的环境也是有相当要求的。从欧阳修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品茶的环境诸如天气、品茶地景色,饮茶的人(须佳客),所用茶具(洁净),泡茶用的水(甘泉)的讲究是很高的。 到了明代,人们对品茶的环境要求日趋严格。冯可宾就有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之说,所谓的“十三宜”是指: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含、会心、赏鉴、文僮;“七忌”乃是: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徐渭则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总而言之,都是反复强调在品茶时对茶、水、器、环境、人、心情等等的要求。 明代又人最讲究品饮环境,这在明人表现的画卷中也可以看出。明季文士往往把品饮活动置于大自然的环境中,独览山水之胜,饱尝林泉之趣,使整个品饮活动充满了诗情画意,颇合于天地之道。 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那么,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青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客来。”我国人民历来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古代的齐世祖、陆贽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以为饮茶除了可健体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德”。 古人不仅喜欢茶、善饮茶,还将饮茶上升至“道”的境界———茶道。儒、道、佛各家均有自己的茶道流派,且形式与价值取向也大不相同:佛家谓人要青灯孤寂,要明心见性;道家饮茶寻求的是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则以茶励志,提倡沟通人际,积极入世。虽各有不同,但不同中有大同,那便是“和谐、平静、闲雅”。要不,古人也不会弃酒不顾,而只把品茗作为“清醒朋友”了。曾见古书中有茶酒争功的记载,后经水来调解,欲其同登榜首,勿再相争。可实际上,在我国古人心中,尤其是古代文人心中,鲜明、热情、外向的酒,还是不如清幽、儒雅、隽永的茶来得讨人喜欢。这在唐宋时期的诸多文人雅士的佳作中得到印证。 将饮茶之神态、功效描写得最为传神的当属唐代诗人卢仝了,其《走笔谢孟谏议宪证新茶》曰:“一碗喉勿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严和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其中“两腋习习清风生”被嗜茶者奉为千古绝唱。白居易《何处堪避暑》对茶之功效也有传神描写:“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大诗人苏东坡饮茶之后,感觉也不错:“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俗谚来的更直白:“早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一杯茶胜似数味药。
兴趣爱好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