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茅台酒需经历多少工序,茅台酒的传统工艺有什么特别的吗

本文目录一览

1,茅台酒的传统工艺有什么特别的吗

茅台酒从制曲、制酒、贮存、勾兑到包装,经过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其传统工艺总结为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其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其工艺特点为: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以此形成茅台酒独特的酿造风格。
酿酒角度没什么特别的。从香型角度看就是增加了堆积、酒曲使用高温大曲、流酒温度也偏高。这样的酿酒工艺能够富集香味物质,最终蒸馏时候带入白酒中。

茅台酒的传统工艺有什么特别的吗

2,茅台酒制作工艺流程是什么

00:00 / 02:05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茅台酒制作工艺流程是什么

3,把新鲜高粱变成一瓶瓶成品酒需要多少道工序历时多少天

主要有以下这些过程:粮食粉碎、酿造发酵、蒸馏、贮存、勾兑、化验、灌装、销售。白酒香型不一样,企业标准不一样,最短一个月出厂,最长可以达到3年以上。
白酒中的名酒是按香型评定的。现分为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其它香型(董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等)。 1 贵州名白酒:茅台酒,董酒 酱香型名白酒有贵州茅台酒,四川郎酒等酒。贵州茅台酒和四川郎酒虽产于两个不同的省,但是茅台酒的产地贵州仁怀和郎酒的产地四川古蔺在地理位置上却是非常接近的。这两地都分布在赤水河畔,前者位于黔北,后者位于川南。赤水河经贵州仁怀,习水,再流经四川古蔺等县,至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酱香型名白酒中以贵州茅台酒最为著名,有国酒之美称。 在清代,由于川盐入黔,赤水河是川盐从长江经泸州,合江等地的一条水上通道。清代诗人郑珍曾写道:"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正是频繁的盐业运输,促进了赤水河两岸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当地酿酒业的发展与兴旺。贵州茅台酒的美名开始流传开来。 茅台酒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特殊风格,酒液清亮,醇香馥郁,香而不艳,低而不淡,闻之沁人心脾,入口荡气回肠,饮后余香绵绵。茅台酒最大的特点是"空杯留香好",即酒尽杯空后,酒杯内仍余香绵绵,经久不散。茅台酒在历次国家名酒评选中,都荣获名酒称号。茅台酒还是许多重大的外事活动的见证人,因而被誉?quot;国酒","外交酒"。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茅台酒能治百病,曰本前首相也称茅台酒是美酒。茅台酒的独特风味,除了独特的酿造技术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产地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茅台酒厂在赤水河之畔,该水系受国家有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周围不允许建有污染源的工厂。更为独特的是,川黔这一带的湿润,闷热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菌群。这些微生物在酒曲和原料上的繁殖,其复杂的生物代谢机理,使茅台酒的风味成份更加复杂,协调。这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模拟的。在贵州茅台以外的地区建厂,即使严格按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技术生产,也无法酿制出真正的茅台酒。 董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董酒厂,1929年至1930年由程氏酿酒作坊酿出董公寺窖酒,1942年定名为"董酒"。1957年建立遵义董酒厂,1963年第一被评为国家名酒,1979年后都被评为国家名酒,董酒的香型既不同于浓香型,也不同于酱香型,而属于其它香型。该酒的生产方法独特,将大曲酒和小曲酒的生产工艺融合在一起。 2 汾酒 汾酒产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东岳,晋中盆地西沿的汾阳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作为我国白酒类的名酒,山西汾酒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名酒。清代成书的<>中所列的数十种全国名地名酒,汾酒名列第一。清代名士的笔记文学中,曾多次盛赞山西汾酒。汾酒属清香型白酒。 3 四川名白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和沱牌曲酒 我国的各省名白酒中,四川所产的占的数量最多。原有五种国家名酒,素有"五朵金花"之美称,后又增加到六个。在第五次全国名白酒评比中,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四川沱牌曲酒荣获国家名酒称号。除郎酒属酱香型白酒外,其余都属于浓香型白酒。 五粮液,原名为"杂粮酒",产于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该酒由高梁,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五种谷物为原料酿制而成,相传创始于明代。现在该厂还有明代一直留传下来的酿酒老窖,宜宾市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杂粮酒"的技术秘方。1929年定名为"五粮液。五粮液酒具有"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被认为在大曲酒中,以酒味全面著称。该酒四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泸州老窖特曲酒,作为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以"醇香浓郁,清洌甘爽,饮后尤香,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历届国家评酒均获"国家名酒"的称号。 剑南春产于四川省绵竹县。其前身当推唐代名酒剑南烧春。唐宪宗后期李肇在<>中,就将剑南之烧春列入当时天下的十三种名酒之中。当然,当时所指的剑南,是指剑门关之南,唐代所谓?quot;剑南道"之省称,绵竹作为当时剑南道属下的一个县。现今酒厂建于1951年4月。剑南春酒问世后,质量不断提高,1979年第三次全国评酒会上,首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把新鲜高粱变成一瓶瓶成品酒需要多少道工序历时多少天

4,一瓶普通茅台从投料到出厂要几年

一瓶普通茅台从投料到出厂要五年时间。历经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其酿酒工艺被称为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贵州茅台酒从闻名国内到走出国门,贵州茅台酒厂的四万多名各个岗位的员工功不可没。茅台酒厂的员工已高达4万余人,这种坚持人工投产的匠心,正是贵州茅台酒酱香醇厚、美名远扬的重要原因之一。鉴别真假茅台酒瓶盖上的茅台标志(即防伪标)应正对正前方,生产日期则在正后方。瓶盖上的茅台标志应在火漆外面,是热封的。茅台有“五星”和“飞天”两种标识,酒质完全是一样的,何时间段生产何种图案的酒。“飞天”的仙女头上有两颗珍珠,用五倍放大镜可以看到。

5,尸体要经过多久才白骨化如题 谢谢了

死后,各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由这些变化所呈现的现象为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有以下几种: 1、尸冷: 人死后,产热停止而散热仍继续,尸体逐渐变冷。尸冷的快慢受尸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大。身体本身的因素有年龄、身体状况、死因等原因。一般身强体壮的成人、肥胖者、破伤风等人死前发生强烈的痉挛以及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热性死者,尸体温度下降较慢;而小儿、老人、瘦弱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则尸温下降较快。尸体的穿着、铺盖、棉被等是否单薄也有影响。一般衣着单薄的在死后3—4小时内尸体的温度就和环境温度相一致。 尸体和环境的温差越大,则尸冷的进展越快。体格一般的成人尸温在室温的环境中,平均每小时下降0.5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低(2——6摄氏度),则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高达40摄氏度,则不发生尸冷。 2、肌肉松弛: 表现为肌肉松弛、肢体变软,瞳孔散大,眼微睁,皮肤失去弹性,各关节极易屈曲等。括约肌松弛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尤其是妇女死后极易出现(见图1)。在受压迫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形状相应的压痕,尸体的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柔软部位和突出部位与硬物接触后被压成平边状态,可借偏压的部位来推测尸体的位置有无移动,但也有死亡瞬间忽然发生尸体痉挛,此时不仅看不到肌肉松弛,死时手中拿的物品还可能握的很紧。 尸僵是重要的早期尸体现象之一,虽然只有一部分肌肉出现尸僵,即可确认死亡。尸僵有时能提示死者临死的姿态,也可根据其进展程度推测死亡时间。至于影响尸僵的因素,一般小儿老人体弱者的尸僵发生和消失都较快。婴儿有时死后10—30分钟即已发生。成人及肌肉发达者正相反。一般高温能促进化学过程而能加速尸僵的发生或消失。但烧死者的僵直是高温引起的蛋白凝固而不是尸僵;低温时出现与消失都慢,但冰冻尸体的僵硬主要是尸体的冻结(汗啊,我知道是废话……) 一般情况下,尸僵会在死后1~3小时内开始出现,表现为咬肌、颈肌、颜面部肌肉僵硬,下颌关节固定;经4~6小时,尸僵扩延到全身。12~24小时发展到顶峰,24~48小时开缓解;完全缓解需要3~7天。尸僵缓解的顺序与其发生的顺序相同。 在死后4~6小时内,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尸僵不久后仍可重新发生,但强度较原来尸僵为弱。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若死后超过6~8小时,遭破坏的尸僵将不能发生再僵直。 对于尸僵发生的原因,现在学术上有争议,较主流的理论是,尸僵是由于死后肌肉中三磷腺苷(ATP)分解所致。这个理论的解释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ATP存在时才能保持其弹性,如除去ATP,则肌肉失水,形成僵硬的肌动球蛋白凝胶,结果使肌肉收缩、僵硬。人体死亡后,由于ATP继续分解,而不能得以正常补充,于是形成尸僵。 此外还有尸体痉挛,一般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一直持续到正常尸僵的出现,集中发生在精神高度紧张或脑损伤时,如溺死者紧握水草,自杀者手中紧握致伤物。 尸体表面不断蒸发水分,尤其是在覆盖层薄而湿润或创面的部位,每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变得干燥。通常在死后数小时可见唇口发暗,皱缩、稍变硬。(见图3)如果眼睛是睁开的,露出的球结膜表面逐渐变成浑浊、皱缩,呈黄灰色三角形斑,此斑可作为死亡的确证。角膜因失去水分而浑浊,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一般死后6—12小时为轻度浑浊,15—20小时混浊加重,但仍可透视瞳孔,经48小时则强度浑浊,已不能透视瞳孔。眼睛闭上或在水中的尸体也可发生角膜浑浊。 干燥的发生和进展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高、干燥、风大或通风良好的环境能加速尸体局部的干燥,反之则干燥发生的慢。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的低下部位移动,坠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并使其扩张,透过皮肤显出紫色斑,称为尸斑。 尸班最早在人死后30分钟出现,一般在死亡1---2小时开始出现。尸斑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尸斑形成的最初阶段,称为坠积期。此期在死后5---6小时内达到明显可见。可持续6---12小时。坠积期尸斑被按压尸斑退色或消失,出去按压则尸斑又重现。在此前阶段如果变动尸体位置。尸斑也随之改变,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 尸斑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扩散期。从死亡后发展到扩散期约需8小时,延续至26---32小时。此期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浸透到周围组织,此时按压尸斑已经不能完全消失,只是稍许退色,停止按压后尸斑恢复原色也慢。变动尸体位置,部分尸斑可能移位,部分尸斑则保留在原来形成的部位。 尸斑发展的第三阶段为浸润到组织中的时间较久,此期用手指压迫尸斑不再改变颜色,也不再消失,变动尸体位置则尸斑不再转移。 某些中毒尸斑颜色特异,一氧化碳中毒时呈鲜红色,氧化物中毒呈樱桃红色,亚硝酸盐、氯酸钾中毒呈灰褐色,冻死时呈红色。 尸斑的分布:一般出现在尸体底下部位并按尸体姿态各异。仰卧时见于背、腰、臀、枕部、颈部、四肢,有时见于侧面甚至上身倾斜处(如锁骨区),俯卧时可见于颜面、胸膛、四肢的腹侧面,尸体悬直或直立时,见于下肢、两手及前臂。 影响尸斑出现的因素:内在与死因有关,急性失血、贫血、衰竭或恶体质者出现较慢,猝死和窒息死的尸体因血液呈流动性,尸斑出现的快而强,其色暗紫。外界因素中尸体低下部位压迫处由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压到别处故无尸斑形成,呈苍白色容易与形成的尸斑对比 晚期尸体变化: 1、尸臭 很遗憾,生前再美丽的人死后也会发出一种难闻的臭味。尸臭是尸体腐败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死后,呼吸道、大肠里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腐败臭气(硫化氢、甲烷、氨等),这些气体通过口、鼻及肛门排出体外所致。尸臭通常从死后第2---3昼夜开始产生。有时,甚至在人将死未死之时就会产生少量这种臭气,会引来那些嗅觉灵敏的鸟类。所以,在太平间停放尸体时,需将死者的口鼻以及肛门等孔道用卫生棉堵住,有防止尸臭外溢的作用 、尸绿和膨胀 腐败一般开始于大肠,主要是肠内细菌引起,通常死亡1天后出现腹部膨胀。死亡1---2天后在右下腹的皮肤上出现绿色斑块,称尸绿(见图6)。并有可能继而出现腐败水泡和腐败血管网。然后扩延至全身,在死亡3---7天后腐败气体进入皮下组织,颜面肿胀呈黑色,眼球突出,口唇变厚、舌尖挺出,腹部膨隆,呈所谓巨人观,由于腹腔内的腐败气体的压力作用,使口鼻腔流出血性泡沫液体,排出大小便,阴囊与阴茎膨大成球状,子宫内胎儿娩出,即死后分娩。 、白骨化 在腐败过程中,尸体所有软组织分解消失露出白骨。在空气中白骨化所需的时间随季节不同,成人尸体在夏季需半个月至1个月以上。在土中白骨化经过时间长,季节变化少,在成人需7---10年,小儿尸体4---5年,幼儿尸体2---3年,新生儿尸体大约1年。 尸体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不经过一般的分解过程而长期保存其原形。这是特殊的尸体变化,如木乃伊与尸蜡等。 尸僵出现的时间和顺序: 尸僵通常自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于下颌部,经4~6小时扩延到全身,12~16小时整个尸体强直发展到高度。其发展顺序有所谓下行次序和上行次序,以下行次序多见,先由咬肌、颈肌开始,其次为颜面肌,以后则为躯干、上肢及下肢。上行次序则由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但这种情况罕见。尸僵经过24—48小时开始缓解,冬季可持续72小时或更久。尸僵完全缓解多发生在死后3—7天。尸僵消失的顺序常与发生的顺序相同。 影响尸僵的因素: (1)外界环境:温度高则尸僵出现早,消失也早;反之,则尸僵出现迟,消失也迟。水分多,湿度大的环境中,尸僵发生缓慢。 (2)个体差异:肌肉发达的健康人尸僵出现较缓而程度强,持续时间也长;男性尸僵一般比女性明显;老人、小儿尸僵出现较早而程度弱,持续时间也短。 (3)死因:死前肌肉有痉挛者,如破伤风、士的年中毒、急性热性病、有机磷农药中毒、异烟肼中毒者,尸僵出观早而强;毒蕈中毒、败血症、全身衰弱者,尸僵出现迟而弱。
这个不好说啊,因为可以把尸体放在冰天雪地的地方那这个尸体就不会白骨化...如果是放在水中的话,不用多久的,,只要有半个月的时间就行了,,
死后,各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由这些变化所呈现的现象为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有以下几种: 1、尸冷: 人死后,产热停止而散热仍继续,尸体逐渐变冷。尸冷的快慢受尸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大。身体本身的因素有年龄、身体状况、死因等原因。一般身强体壮的成人、肥胖者、破伤风等人死前发生强烈的痉挛以及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热性死者,尸体温度下降较慢;而小儿、老人、瘦弱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则尸温下降较快。尸体的穿着、铺盖、棉被等是否单薄也有影响。一般衣着单薄的在死后3—4小时内尸体的温度就和环境温度相一致。 尸体和环境的温差越大,则尸冷的进展越快。体格一般的成人尸温在室温的环境中,平均每小时下降0.5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低(2——6摄氏度),则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高达40摄氏度,则不发生尸冷。 2、肌肉松弛: 表现为肌肉松弛、肢体变软,瞳孔散大,眼微睁,皮肤失去弹性,各关节极易屈曲等。括约肌松弛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尤其是妇女死后极易出现(见图1)。在受压迫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形状相应的压痕,尸体的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柔软部位和突出部位与硬物接触后被压成平边状态,可借偏压的部位来推测尸体的位置有无移动,但也有死亡瞬间忽然发生尸体痉挛,此时不仅看不到肌肉松弛,死时手中拿的物品还可能握的很紧。 尸僵是重要的早期尸体现象之一,虽然只有一部分肌肉出现尸僵,即可确认死亡。尸僵有时能提示死者临死的姿态,也可根据其进展程度推测死亡时间。至于影响尸僵的因素,一般小儿老人体弱者的尸僵发生和消失都较快。婴儿有时死后10—30分钟即已发生。成人及肌肉发达者正相反。一般高温能促进化学过程而能加速尸僵的发生或消失。但烧死者的僵直是高温引起的蛋白凝固而不是尸僵;低温时出现与消失都慢,但冰冻尸体的僵硬主要是尸体的冻结(汗啊,我知道是废话……) 一般情况下,尸僵会在死后1~3小时内开始出现,表现为咬肌、颈肌、颜面部肌肉僵硬,下颌关节固定;经4~6小时,尸僵扩延到全身。12~24小时发展到顶峰,24~48小时开缓解;完全缓解需要3~7天。尸僵缓解的顺序与其发生的顺序相同。 在死后4~6小时内,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尸僵不久后仍可重新发生,但强度较原来尸僵为弱。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若死后超过6~8小时,遭破坏的尸僵将不能发生再僵直。 对于尸僵发生的原因,现在学术上有争议,较主流的理论是,尸僵是由于死后肌肉中三磷腺苷(ATP)分解所致。这个理论的解释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ATP存在时才能保持其弹性,如除去ATP,则肌肉失水,形成僵硬的肌动球蛋白凝胶,结果使肌肉收缩、僵硬。人体死亡后,由于ATP继续分解,而不能得以正常补充,于是形成尸僵。 此外还有尸体痉挛,一般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一直持续到正常尸僵的出现,集中发生在精神高度紧张或脑损伤时,如溺死者紧握水草,自杀者手中紧握致伤物。 尸体表面不断蒸发水分,尤其是在覆盖层薄而湿润或创面的部位,每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变得干燥。通常在死后数小时可见唇口发暗,皱缩、稍变硬。(见图3)如果眼睛是睁开的,露出的球结膜表面逐渐变成浑浊、皱缩,呈黄灰色三角形斑,此斑可作为死亡的确证。角膜因失去水分而浑浊,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一般死后6—12小时为轻度浑浊,15—20小时混浊加重,但仍可透视瞳孔,经48小时则强度浑浊,已不能透视瞳孔。眼睛闭上或在水中的尸体也可发生角膜浑浊。 干燥的发生和进展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高、干燥、风大或通风良好的环境能加速尸体局部的干燥,反之则干燥发生的慢。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的低下部位移动,坠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并使其扩张,透过皮肤显出紫色斑,称为尸斑。 尸班最早在人死后30分钟出现,一般在死亡1---2小时开始出现。尸斑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