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对于人们不仅仅是餐桌上的“口粮”。更是百味生活的调剂,是沟通友谊的桥梁,是亲友欢聚的必备品……一壶好酒,能够让自己的饮酒体验获得提升,而一瓶好酒的酿造有诸多要求具体如下!
1、酿造白酒要用什么水,有什么讲究
原材的选择和配比出现了失误,那么,这酿出的酒也绝不会是佳酿,好酒的原材一般都是以粮食为基础,以水和酒精为辅,但,在这其中,每位酿酒师都把水源看的非常重要。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酒也一样,它是多种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水里对酒有作用的矿物质很多。其次,就是周围的粮食作物,也比较独特。这并不是说一方的人只能喝一方的酒,只是说这一方的酒代表着一方的人,其次,酒是一种饮品,无论人们把他当成什么,终究都会一口喝掉它,所以,水源的重要性也就突显而出了。
毕竟,纯粮和水源都是代有天然性质的,谁也无法保证它存在的期限,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其重要性。其实,不管是酿酒的过程中,还是最后的品酒时,水源依旧是重中之重,没有好的水源,酿出的酒也就失去了灵魂,喝起来,也体会不到清醇的香气。
2、酿酒工艺全程五大步骤,你知道多少
(1)、粮食的预处理
如果是粮食的话呢,首先就要把粮食浸泡24小时左右,让粮食吸收足够的水分,然后把粮食煮熟或者蒸熟。怎么把粮食熟化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煮还是蒸,都要把粮食彻底的熟化。
(2)、下曲
下曲的意思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粮食中加入酒曲搅拌均匀,市面上的酒曲比列通常为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十左右,我们操作的酒源酒曲用量是千分之六。也就是100市斤蒸熟或者煮熟的粮食按照6市两的比例加酒曲。如果是水果酿酒,就直接在水果浆液中加入酒曲。下酒曲的温度也很重要,不同的酒曲适应的温度范围不同,常见的是26至35度数。
(3)、发酵
加入酒曲搅拌均匀之后,将已经拌入酒曲的粮食或者水果浆液放入容器中,然后用塑料纸或者保鲜膜密封,加盖。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防止杂菌进入,操作的容器要用开水消毒。发酵的时间控制在粮食酒10天左右,水果酒5天左右。
(4)、蒸馏
蒸酒有些地方叫做烤酒或者烧酒,各地的称呼不同,再此不一一赘述。容器中的粮食或者水果,在经过一段时间发酵之后就会产生很浓的酒香味,这时就可以蒸馏酒了。使用加热设备,柴、气、煤都可以作为加热的燃料,尽量选择安全、方便、环保的方式进行加热。蒸馏一锅大概需要2-3个小时。
(5)、装酒
蒸馏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看到清纯的酒从冷却器的出酒口出来了,接酒的容器可以用桶或者酒罐等都可以,使用之前做好杀菌消毒处理。
3、不同的酿酒原料,做出来的酒口感、风味和品质不同
用谷物类农作物、薯类物质酿出来的酒,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粮食香味。比如红薯白酒的薯味重;玉米白酒带有玉米的甜味,且味道较浓,因玉米胚芽中含有较多的脂肪,若处理不好会生成过量的杂醇油。
高粱的蛋白质少,脂肪少,少量的单宁是芳香族物质的主要来源,所以酒味香。在所有的酿酒原料中,高粱酒的香味是较为突出的。原料中油脂成分多生成高级脂肪酸酯多。五碳糖生成糠醛多,糠醛多的酒有焦苦味。生产白酒,原料是基础,白酒风味一定程度上受到原料质量的支配。
4、白酒,酿造历史非常悠久
在中国,关于酒的起源,有三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传说:猿猴造酒、仪狄造酒和杜康造酒。
(1)、猿猴造酒
在中国的许多历史文献中,都对一些“猴子酿酒师”有着详细的记载。一群生活在黄山的猿猴,聪明的他们总要在花果繁茂时多多采集野果,以便储藏起来留到寒冬食用。但是山上的野果太多了,贪心的他们只能把吃不了的果子囤积在岩洞和石洼之中。
久而久之,这些含有糖分的野果日益腐烂发酵,连猴子们自己都忘了。直到有一天,他们闻到了香甜的酒气悠悠飘出,才发现这汪琼浆,大的甚至有几十石之多!后来,上山之人就把这些酒挑回家中,称为“猿酒”。
(2)、仪狄造酒
仪狄造酒是流传广泛的造酒传说。相传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酒味醇美。仪狄把酒献给了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
但是据更多的史料记载,酒在禹之前就出现了,这与传说中并不一致。所以大师郭沫若提出“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这种说法似乎更为可信。
(3)、杜康造酒
杜康造酒的说法主要由于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提到“何以解优,惟有杜康”而流行。在这里,杜康是酒的代名词,因此人们把姓杜名康的这个人当作了酿酒的祖师。现代还有不少注释这首诗的人把杜康解释为最早酿酒者。
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人到农业杜会,人们的主要食物也变成了谷物,于是又出现了谷物酒。而在谷物酒的酿造中,因谷物不能直接与酵母菌发生作用而生成酒精,故谷物中的淀粉必须先经过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后再发酵成酒精,即是先糖化,后发酵,再酒化的过程。
天长地久,大自然中野果、谷物的自然酒化现象,经过人们的长期观察总结,终于使酿酒逐步变成了人类自觉、有意识的生产行为。
5、地域差别对白酒酿造的影响
酿酒需要发酵容器,最初人们用的是陶器。但山西的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陶缸直接放在地面上,没办法控制温度,酿不成酒。山西人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然后把缸放进去,缸与缸之间可以灌水,如果太热就灌冷水降温,太冷就灌热水加温。
再往南走来到陕西,代表的地产酒是西凤。西凤酒的香型以凤香来命名,实际上是复合了清香型和浓香型的特点。
清香型酒的酿造技术传到陕西后,当地经济不如山西发达,当地人也没有晋商那么有钱,所以买不起缸,于是人们用黏土糊内壁,避免水分流失,开始直接用土窖酿酒,结果是—他们做到了,土窖也能酿酒!
不过,只要有泥的地方,就有己酸菌和丁酸菌,然后就会产生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这两种正是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气。所以西凤酒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香型白酒的风味。可是人家还是一心追求清香型风味,这些泥土带来的细菌真的很烦啊。于是陕西人想出了“毁窖”的办法,每年把土窖的泥挖掉一层,再添上新土重新建窖,尽量避免细菌在里面休养生息壮大队伍。此外,人们还尽量把窖池挖大,减少酒醅和窖池壁接触的机会,避免产生丰富的香气。
再往南,就到了水土丰饶的四川盆地。土窖发酵的技术传到这里之后,人们也跟着学习“毁窖”法,但是不管怎么换土,温润的气候还是让微生物们疯狂繁殖,根本挖不完,它们各显神通,制造出了丰富的香味。久而久之,四川人习惯并且爱上了这种复杂的香气,发展出了浓香型白酒。
浓香型白酒也分为两派,一个是以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为代表的四川派,一个是以双沟、洋河、古井为代表的江淮派。
因为四川是个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所以产生了独特的川酒风格,即浓中带陈(也叫浓中带酱)。而淮河流域的江淮地区山冈起伏,雨多风大,年平均湿度和温差比四川大很多,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相比四川较少,这造就了江淮派独到的风味,生产出来的酒味淡雅柔和,别具一格。所以即使同样使用五种粮食酿造,造出的酒也不一样。
接着往南,来到贵州。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属于侵蚀低山河谷地貌,窖池容易受到河水侵蚀而崩塌,所以贵州人用当地产的砂石来加固四壁,保留一个泥底,就是我们所说的“石壁泥底”。
此外,人们并没有忘记“毁窖”的传统……可是石头的池壁没办法挖掉一层再贴一层。所以人们在窖池内烧炭,把细菌烧死,茅台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
总之,酿酒是个既辛苦又细致的工作,它也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意味着酿酒的时间,地利,意味着酿酒的原材,而人和,则是意味着酿酒的工艺,这三点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