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喝酒的时候要祭奠
喝酒第一杯的时候,有的人习惯用手沾几滴往地下滴,有的人习惯倒在地上一点,前者一般都是祭奠自己的长辈亲人,后者一般是祭奠晚辈和朋友 。统一的说就是祭奠自己身边已故的亲朋友好友。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一种迷信吧!或许是一种祭奠的方式吧!
因为在人们有意识观念里死亡的路上都是一片黑暗,人们为了让死都能够一路上好上,所以才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为他们点蜡烛。
2,人死为什么要用白酒擦身
这个应该是先人留下的,可能是容易腐烂,不造蚂蚁蛇虫的啃食吧
3,拿自己家里的洒去祭拜死去的亲人好吗
在我们这里只有直系亲属才拿酒和糕点去祭拜死去的亲人。一般远亲和朋友,是拿五色纸,和香去祭奠,拿酒的一般没有。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的乡俗不一样,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自己的心意到了,就可以了。 用不着太讲究用什么方式祭奠?
你不拿自己家的,难道拿别人家的?
一般都是自己去买酒,然后去祭拜,总不可能去拿别人的酒祭拜,这只是一种形式,谈不上好不好。
这是没问题的。
哦 然后呢?
4,祭奠老人可有白酒吗老人生前喝酒的
祭奠老人可有白酒吗?老人申请喝酒的。祭奠老人也可以用白酒的。没剩钱,他爱喝酒哇喜喜欢那一头儿。
5,为什么瞻仰遗容后要白酒洗手和吃饼干
瞻仰遗容后,用白酒洗手和吃饼干等做法是传统习俗的转化和变化。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悼念、祭拜逝者后,逝者的家人要安排简单的宴席招待客人,以尽主人之礼。现在的丧礼仪式往往安排在殡仪馆,无法设宴招待客人,于是就演变成了在殡仪馆准备点白酒和饼干,象征性地招待客人。各人可以吃几块饼干,喝一口酒。但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往往不会吃饼干,而是扔掉;也不一定会喝酒,而是用酒来洗手。这样就形成了白酒洗手、吃饼干的做法。
因为那种地方阴气比较重,白酒洗手而后吃饼干主要是为了消毒杀菌,不占晦气。
传统
1. 祭奠告慰2. 消毒清洁3. 怀念逝人
6,为什么有的地方人死了火化还得叫亲戚去还得拿烟酒是为什么
有的地方人死了,火化还得叫亲戚去,还有拿烟酒 。这是一种风俗习惯 ,也是我国的丧葬文化 。毕竟都是熟悉的人 ,去世以后 ,送他一程 ,这也是对故人的一种哀悼 。
7,为什么人死后纪念或者祭奠要用奠
奠这个字在篆书中从酋。酋,酒也。下面是一个“丌”,表示供桌。意思就是用酒来祭祀。后来就引申为初死时的备供品敬礼的意思。
奠祭为丧礼的一种,未葬之祭均称为奠,既葬后祭称为丧祭。《礼记·檀弓篇下》仪礼士虞礼「以吉祭(古代的丧礼,在安葬以前称为奠,在安葬之前,哭泣无时。既葬而祭称为虞,行卒哭礼,称为吉祭。《礼记·檀弓篇下》「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礼为丧礼」)易丧祭」。奠的意思是,赠礼,在供桌上设置供品,酒席,金银纸钱祭拜,而祭的意思是祭拜的仪式.奠在喜事如奠雁,奠基,奠都,奠定.奠在丧事如香奠,公奠,家奠,奠竁.奠竁(cuì)是把棺木置於墓穴的意思奠祭时请鬼神来接受祭拜供品,诗经商颂烈祖「来假(享)来飨(享),降福无疆」,又「以假以享,我受命漙将」祭:原指祭祀中占卜用的神龟,后指为死者祈福,是一种仪式,出于自身的精神活动。奠:在供桌上设置供品,请鬼神,如奠基石中的基石就是供品,奠就是请土地公施法让房子坚固。简单说:下葬前是奠祭,如花圈是奠,我们去送死者并请神仙祝福死者的行为是奠过程的祭仪式。下葬后是祭奠,花圈烧了,我们再去就是缅怀死者,是自身的怀念,而不是请神仙,因为已经奠过了,花圈这个供品烧了。
8,去殡仪馆去死者后要吃饼干和用白酒洗手是什么意思
瞻仰遗容后,用白酒洗手和吃饼干等做法是传统习俗的转化和变化。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悼念、祭拜逝者后,逝者的家人要安排简单的宴席招待客人,以尽主人之礼。现在的丧礼仪式往往安排在殡仪馆,无法设宴招待客人,于是就演变成了在殡仪馆准备点白酒和饼干,象征性地招待客人。客人可以吃几块饼干,喝一口酒。但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往往不会吃饼干,而是扔掉;也不一定会喝酒,而是用酒来洗手。
9,祭奠先人是的酒为社么要洒在地上
农历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 中元之意由元宵节延伸而来。古代以正月第一次月圆称为上元(故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七月为岁中,七月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中元,因以为节名。
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节,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于是益加普及。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传沿袭成为中元节。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中元节又称亡人节、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10,为何意大利人看死者的时候要把酒水倒入坟墓
意大利看死者的时候,将酒水倒入坟墓,跟中国在死者的墓碑前浇一杯酒的,寓意差不多。这都是出自于对于死者的尊重,也有向死者敬酒的意思,他们认为这样子做可以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喝到酒。而意大利人本身就特别喜爱喝酒,他们的葡萄酒饮用量略次于法国占世界第2位,他们每人每年平均饮掉约63公升的葡萄酒。意大利的葡萄酒价格便宜,且意大利的酿酒历史已经超过了3000年,这就代表着在意大利并不是富裕的人群才喝葡萄酒,而是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可以喝葡萄酒,喜爱喝葡萄酒。这个习惯也自然影响到了他们丧葬时候的习俗。同时在意大利发布丧葬讣告是一件大事,这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意大利的城郊或者是乡间村镇,死者的讣告张贴在当局办公地的公告报告栏上,目的是希望更多人知道某人去世了,他们希望能够有尽量多的人来参加葬礼。所以参加葬礼也成了意大利社会生活中一种基本的集体活动。在意大利,信奉天主教的人数更多,有的人死后他们的家人会把他的尸体摆到教堂,然后请来神父主持葬礼,主要葬礼环节为守灵、出殡、下葬。细化的各种环节,在不同的地方会具有不同的展现方式,许多神父会为死者念上一段祷告词,然后通过洒圣水、读经、为亡者奉香等方法向亡者致敬。不过倒酒水这项活动并不属于宗教信仰中的一部分,在宗教中更多的是通过洒圣水的方法致敬死者,这是源于意大利喜爱喝葡萄酒的习惯。例如这种习惯到了中国就演变成了洒白酒,国内上坟的时候会带有杯子和白酒,到了墓前倒满满满的一杯,然后慢慢地倒在墓碑的前面呈横线,这也是表达对死者的尊重。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做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主要都是祷告纪念死者。
11,为什么人死了都要写这个奠呢
尊重的一种表现手法
古代丧礼包含两大理路,一是对死者遗体(魄)的处理,二是对死者精神(魂)的处理。从下文的沐浴、梳洗,一直到埋葬棺柩,都是对遗体的处理;而此时开始的奠祭,则是奉事死者精神的开始。什么是奠祭呢?上古时期,人们将器物放在地上叫"奠"。丧礼中把作为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称为奠祭,或者径称"奠"。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祭祀呢?原因有三,第一,古人认为,尽管死者的灵魂已经离开体魄,但灵魂依然要享食,只要亲人摆上酒食,灵魂就会来附,所以供品就是鬼神的凭依之处;第二,丧家遽逢大丧,哀痛欲绝,不免诸事仓促,所以祭祀的仪式也就因陋就简;第三,古人以死者为鬼神,正式祭祀鬼神要立"尸",尸由未成年的孩子担任,在祭祀时代表受祭者。但死者新亡,家属一时不能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不忍心马上就用鬼神之礼祭祀,所以把死者生前食用过的酒食端来,放在死者的右侧,含有依然侍奉他进餐的意思。
古人把从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统称为"奠"。治丧期间,凡是有新的仪节,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举行奠祭,所以有始死奠、小殓奠、大殓奠、朝夕哭奠、朔月奠、荐新奠、迁柩朝庙奠、祖奠、大遣奠等等的名目,下面择要介绍。
小敛奠是小敛时在室内进行的奠祭,祭品是醴酒、脯醢和牲肉。牲肉放在俎上,俎的两端是牲的左右两髀,内侧是左右两肩,再向内是两胁,带有脊骨的肺放在最中间,牲肉都倒扣着放,骨的根部都朝前。
大敛奠是大敛时进行的奠祭。祭席设在室内西南角,席面朝东。俎上的食物,鱼头朝左,鳍朝前,一共三列,每列三条鱼;腊肉的骨根朝前。在席前设豆,最右边是盛菹的豆,左边是盛肉酱的豆,菹豆南边是盛栗脯的笾,栗东边是盛干肉的豆。豚俎在豆的东边,再往东是鱼俎。腊肉单独放在两俎的北边,醴、酒放在栗笾之南。
朔奠或称朔月奠,是大敛后如果适逢朔(初一)而举行的祭祀。祭品是一只小猪、鱼和风干的兔肉,都放在俎上,此外还有醴、酒、菹、醢、黍、稷等。陈设的位置是:盛肉酱的豆在北、盛菹的豆在南,豚俎在两豆之东,鱼俎又在其东,腊肉单独放在俎豆之北。盛黍稷的敦放在大敛时放笾的位置。醴、酒的位置与大敛时一样。牲肉上用巾遮盖。
现代社会的火化相当于古代的落葬,追悼会一般在火化之前进行。生者将花圈放在死者遗体的周围,上面写着"奠"字,正是古代奠祭的孓遗。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奠”的释义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辞海》“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汉语大词典》释“奠”云:“谓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
》“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对死滴人的尊重呗
12,朋友母亲过世后首次聚会第一杯酒有何讲究
从远古以来,酒便是祭祀丧葬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地区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已逝故人,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下面小编就详细给大家说说我国各地区的丧葬酒礼习俗,一起来看看吧!各地区的丧葬酒礼习俗在我国,旧时认为酒有沟通天地的灵性,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到了阴间,世人为其供奉酒食,死者便能享用到。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及长久以来我国流传着的灵魂不死的观念,许多民族都存在着丧葬礼俗中用酒祭奠死者的习俗,以表达生者对其的哀思与敬意。因而人死后,人们常常要举行丧葬礼仪,并用酒祭奠死者的亡灵。在其中,丧葬酒尤为典型。如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主人家当然得置办酒席,盛情款待吊唁的宾朋,名为“开吊酒”。这便是一般我们俗称的“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 “吃豆腐饭”。一般席上都吃素食,同时酒也一定是少不了的。此外,在死者出殡前还要喝“动身酒”以及下葬以后主人家酬谢送葬者的“送葬酒”。此后,每逢“做七”和“忌日”,也都要以酒成礼,以酒来纪念死者,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丧葬酒俗名目繁多。其实,丧礼中为死者奠酒的仪式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了。当时先人拿酒肉供奉亡灵,把酒倒在地上献给死者喝,其中隐含着为死者饯行之意。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另一种远行,是以阴间为目的地的不归之旅。丧葬酒俗历经千年,不断流传、演变和发展。关中和陕北出殡最忌棺材见太阳,在出殡之日的凌晨就要起灵,于东方微明、太阳未出时就要下葬。但关中的韩城则要在午后才出殡,陕南一般也是午时过后起灵。启动灵柩时要吹奏哀乐、鸣放鞭炮,孝子在礼宾生的指引下,跪在灵前明烛、拈香、烧纸、献饭、奠酒,读“起柩文”。全体孝男孝女大哭,在礼宾生一声“起灵”的号令下,孝子和众乡邻迅速将灵柩抬起,移出门外,平稳地安放在棺罩内。安徽奠祭之日,宾朋齐集,丧家设宴款待宾客。皖南歙县民间,一定要等所有亲属到齐,方能大殓。入殓时,用白布将尸体吊入棺内;尸体摆正后,将死者头部裹着丝绵的嘴巴处剪开,俗称“开密口”。此时,儿孙披麻戴孝跪献果盒,将少量糕点放入死者口内,并滴洒告别酒。富有之户,让死者口含珍珠,左手持金,右手握银,以望来世更富有。祭奠亡灵是追悼死者的重要仪式,皖南徽州特别讲究,故称之“徽祭”。据《休宁县志》记载,本县丧祭,通常由12位礼生组成,一行顺序进入灵堂,俗称“牵羊祭”。礼生各有职司:正、副“赞”各一人(又叫“通”,即祭礼的司仪),分立于上堂左右的高凳上,指挥祭礼进行;正、副引二人,正引在前,引导主祭的孝子行跪拜礼,副引在后,司樽、司盥、司祝(读祭文)、司帛各一人,无职小礼生四人。祭堂设上、中、下三案,置香烛,陈山珍海味祭菜和猪羊。两廊置盥具、酒樽等。一切仪式均按正赞所发号令依次进行,有条不紊。讲气派的人家,尚有用“虾须祭”的。“虾须祭”由16位礼生组成,分两行进入灵堂,故名。礼生的职司分工大致与“牵羊祭”相仿,仅增加了“引”、“樽”、“盥”、“祝”四人。因为“虾须祭”时间长,走动频繁的礼生须轮流替换。这两种祭礼形式,均有徽州特色,外地人称为“徽祭”。谢孝。丧事办完,通常在“五七”之后,孝子对前来吊唁的人登门叩拜致谢,俗称“谢孝”;并置办酒宴酬谢丧期办事的人。亡者若为过60岁者,即为满寿、全寿,酒宴往往办得隆重热闹,称为“寿酒”。客人往往将用的盏打碎了,“寿”便到了。另外主办人家还要给来客一条白毛巾(旧时多为土布大手巾)。孝子守孝三年不饮酒、不看戏、不娱乐,以灰布鞋为标志。满三年大祭,烧灵位“除孝”,变常服。广东白事酒席,先上三牲(猪肉、鱼子、鸡子),一般不必多拘泥。客家酒席的最后一道菜是青菜。酒席用酒,红事喜庆用酒不拘,但白事酒一般只用黄酒和白酒。饮白事酒时,忌猜拳行令、喧哗及饮醉闹事。中国的丧葬酒礼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在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细颈陶酒壶,就是一件随葬的酒器,也是开始在丧葬场合使用酒和酒器的证明。
13,为什么人去世了就要弄个奠字
从甲骨文的奠字看,在酒坛底下放东西让酒坛稳定,奠字本来就是“垫”。但为什么会成为祭祀的意思呢,估计是从远古建筑要牺牲奠(垫)基,这种具有宗教意味行为的引申而来。奠基石是垫在坑底的,估计是其叫“奠”的原因,房屋地坪下的土方在古代本身的名字就叫“垫”。死尸和奠祭品也是要埋到墓穴这个坑里的。
古代丧礼包含两大理路,一是对死者遗体(魄)的处理,二是对死者精神(魂)的处理。从下文的沐浴、梳洗,一直到埋葬棺柩,都是对遗体的处理;而此时开始的奠祭,则是奉事死者精神的开始。什么是奠祭呢?上古时期,人们将器物放在地上叫"奠"。丧礼中把作为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称为奠祭,或者径称"奠"。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祭祀呢?原因有三,第一,古人认为,尽管死者的灵魂已经离开体魄,但灵魂依然要享食,只要亲人摆上酒食,灵魂就会来附,所以供品就是鬼神的凭依之处;第二,丧家遽逢大丧,哀痛欲绝,不免诸事仓促,所以祭祀的仪式也就因陋就简;第三,古人以死者为鬼神,正式祭祀鬼神要立"尸",尸由未成年的孩子担任,在祭祀时代表受祭者。但死者新亡,家属一时不能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不忍心马上就用鬼神之礼祭祀,所以把死者生前食用过的酒食端来,放在死者的右侧,含有依然侍奉他进餐的意思。 古人把从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统称为"奠"。治丧期间,凡是有新的仪节,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举行奠祭,所以有始死奠、小殓奠、大殓奠、朝夕哭奠、朔月奠、荐新奠、迁柩朝庙奠、祖奠、大遣奠等等的名目,下面择要介绍。 小敛奠是小敛时在室内进行的奠祭,祭品是醴酒、脯醢和牲肉。牲肉放在俎上,俎的两端是牲的左右两髀,内侧是左右两肩,再向内是两胁,带有脊骨的肺放在最中间,牲肉都倒扣着放,骨的根部都朝前。 大敛奠是大敛时进行的奠祭。祭席设在室内西南角,席面朝东。俎上的食物,鱼头朝左,鳍朝前,一共三列,每列三条鱼;腊肉的骨根朝前。在席前设豆,最右边是盛菹的豆,左边是盛肉酱的豆,菹豆南边是盛栗脯的笾,栗东边是盛干肉的豆。豚俎在豆的东边,再往东是鱼俎。腊肉单独放在两俎的北边,醴、酒放在栗笾之南。 朔奠或称朔月奠,是大敛后如果适逢朔(初一)而举行的祭祀。祭品是一只小猪、鱼和风干的兔肉,都放在俎上,此外还有醴、酒、菹、醢、黍、稷等。陈设的位置是:盛肉酱的豆在北、盛菹的豆在南,豚俎在两豆之东,鱼俎又在其东,腊肉单独放在俎豆之北。盛黍稷的敦放在大敛时放笾的位置。醴、酒的位置与大敛时一样。牲肉上用巾遮盖。 现代社会的火化相当于古代的落葬,追悼会一般在火化之前进行。生者将花圈放在死者遗体的周围,上面写着"奠"字,正是古代奠祭的孓遗。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奠”的释义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辞海》“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汉语大词典》释“奠”云:“谓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
diàn【释义】①用祭品向死者致祭:祭奠。②使稳固;建立:奠都|奠定基础。【奠定】 #diàndìng稳固地建立。〖例句〗小时候的基本功训练,为他在绘画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奠基】 #diànjī奠定建筑物的基础。〖例句〗今天,学校全体同学都出席了新校舍的奠基仪式。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奠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东西的基物。本义:设酒食以祭。 同本义。特指初死时的备供品敬礼 奠,置祭也。――《说文》 于以奠之。――《诗·召南·采苹》 共其奠牛。――《周礼·牛人》。注:“丧所荐馈曰奠。” 舍奠于其庙。――《礼记·祭统》。注:“非时不而祭曰奠。” 故既奠。――《礼记·郊特牲》。注:“谓荐熟时也。” 有司以几宴舍奠于其墓。――《礼记·檀弓》 奠汝又不见汝食。――清·袁牧《祭妹文》 又如:祭奠(为死者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奠馔(置食物以祭 奠 diàn ①对死者陈设祭品表示悼念。 ②奠定:~基。 【奠定】建立、打下(基础):~事业的基础。 奠dìng 存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