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贵州省玉屏双寿酒厂,2014年12月年贵州省玉屏记录退伍人员做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1,贵州有哪些民间手工艺

播娜摩簸箕画 播娜摩簸箕画是贵阳市的少数民族农民画,播娜摩,布依族语,指雄踞市郊的云雾山。一个个寻常的农家常用簸箕,经生花妙笔将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日月山川、神州传说、人间趣事等绘制上去,便成为一件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播娜摩簸箕画洋溢着浓郁的乡情,极富民族特色。 大方漆器 闻名海内外的大方漆器,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名大定)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誉称。 大方漆器的特点是,图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 当前,大方所生产的漆器品种有碗、盘、盒、壶、瓶、杯、屏风、一家具、玩具等280余种,其中对外销售的为126个品种。大方漆器选料精良,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一般一件制品需经过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制作工艺,可分为制坯、漆地、装饰等几个重要环节。比较复杂的是装饰。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浮花、平花、暗花三个类型。这些工艺都极为精湛,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大方漆器,做工精致、细腻纤巧、五彩缤纷,显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贵州布依地毯 布依族在贵州省分布广泛,是至今保留本民族传统习惯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特别是妇女制作蜡染、刺绣、编织、挑花的技艺保留至今并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为贵州独特的民族民间精湛技艺和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安顺地毯厂生产的布依地毯,就是在这块民间艺术沃土上开出的新花。她融汇了民族民间优秀纹样,推陈出新,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为中外人士喜爱并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图案有代表自由、幸福、长寿的“石榴、桃子”,有象征着快乐、美满的“蝴蝶、鱼和花”等。它选用优质羊毛精工织造而成,富有弹性,产品纹样清晰、活泼,有立体感,新颖别致。配色一般为白和蓝,使人感觉淡雅、明快、朴实和富有乡土气息。布依地毯现有九十道、一百二十道等品种。 贵州蜡染 蜡染是贵州著名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贵州蜡染的图案造型以行云、流水、花草、鱼、虫、禽、鸟、几何图纹为主,。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蜡染艺术风格亦多姿多彩,并因当地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各个特色。比如有的工整严谨,突出对称;有的以几何图形为主题结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的蜡染加红黄两色,使其色调深厚,层次更加丰富;还有的大蓝底白花上再用彩色丝线刺绣,就更加五彩斑斓,别具韵味。 贵州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采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芦笙的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会规模宏大,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 遵义丝织品 遵义丝绸,历史悠久,是贵州丝绸的发源地。清乾降时,由外传来了柞蚕放养和巢丝法和技术。到清道光年间,遵义就已成为贵州丝绸贸易中心。近年来,所生产的丝绸织品畅销国内,甚至销到南洋各地,产品质量与杭绸不相上下。 此外,遵义的丝织品还有工农被面、缎背经、美丽绸等。丝织品的特点是:绸身紧密,手感光滑柔软,温润如玉,轻飘而绚丽,具有桑蚕丝所特有的天然光泽。遵义的丝织品,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地。生丝、和服绸还外销日本,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原木艺术 原木艺术是以自然界中和种带表皮的木本、藤本及草本植物作为材料,因而作品既淳朴自然又具现代美感,表现出贵州地方原始文化的远古、神秘、纯朴和粗犷的美学情趣。其伤口有的气势磅礴,有的隽永深邃,有的活泼可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陈白秋原木艺术展",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其中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贵阳市白云区设有原木艺术展馆。 玉屏箫笛 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制作,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 苗族刺绣挑花 心灵手巧的贵州苗族妇女,大都善于飞针走线。在她们绣衣最明显的部分,往往绣着各式各样的优美图案:有金花银果,彩蝶鸟禽,游龙飞凤,还有千奇百怪的鱼虾虫蟹,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令人目眩。 在各种喜庆的日子,诸如“四月八”、“六月六”、“姊妹节”、“跳花场”、“斗牛”等节日,苗族姑娘都要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绣花衣,梳妆打扮,竞相比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聪明灵巧,赢得小伙子的爱慕。 苗族刺绣针法繁多。常见的针法有平绣、破绣、布贴绣、打籽绣、盘绣、辫绣、线绣等数十种针法。这些刺绣针法具有朴实优美、平滑光亮的特点。苗族刺绣针法有强烈的装饰意趣,耐人寻味。苗族刺绣的纹样,因地区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贵州黔东南台江、施秉等地区刺绣图案常用祭奠祖先“龙公”的图腾纹样;施洞地区则喜爱雀、兽、鱼、虾;从江地区偏爱花、草、家禽。这些刺绣在配色上多用鲜明的对比色,强烈感人。 贵州苗族妇女除刺绣技艺外,还擅长于挑花,其中尤以花溪苗族挑花最为著名。花溪挑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古老的花溪挑花图案严谨,以鱼刺纹为主。现在的花溪挑花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更为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挑花图案题材广泛,但花溪挑花常用植物纹样,如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鸡冠花等,很少有动物和人物纹样。构图形式一般采用对称式,二方连续,单独纹样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挑花用色较为单纯。以白、红、黄、桃红、绿五种颜色为主,极少杂以其他颜色。十字挑花因受十字针脚的工艺限制,因此,造型概括、简练,形体“几何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意趣。在挑绣过程中,为了不使绣品弄脏,挑花能手大都用双股或单股丝线从反面挑绣,形成了花溪地区独特的“反排正看”的艺术风格。贵州苗族刺绣挑花常被应用在服饰、坐垫、壁挂、背包等日用生活品之中,具有朴素美丽的装饰效果。贵州苗族刺绣挑花现已销往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雄精雕刻 “雄精”是雄黄矿中的结晶体,属斜方晶系,色橙黄,半透明。用雄精雕刻工艺品,独具特色,是贵州传统工艺品之一。雄黄是贵州的特产之一。但是提炼“雄精”却很困难,因而产量很小,非常名贵。雄精雕刻在清代就已盛行。历史上贵阳所产雄精雕刻工艺品,有仙佛像、三星(福星、禄星、寿星)、历史人物、如意及其它摆件、佩件、玩器等。 贵州民族织锦 贵州民族织锦,当地群众叫做“织花”。她是祖国兄弟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山花,播馥传俏于贵州高原清水江两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传,是贵州各族妇女朝暮接触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 贵州民族织锦的织造,是用土机进行手工数纱挑织,即挑经织纬和纬线起花。它分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属通经通纬织造,如黔东南从江一带的侗锦和丹寨的苗锦。彩锦则多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相结合,其织造工艺较素锦要复杂得多,如黔西南的兴义市依锦和黔东南台江一带的苗锦。贵州民族织锦多属几何图案,其取材主要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之类。在织锦图案的造型上,少数民族妇女在挑、编、织、绣方面,一个个无不都是巧夺天工的能手,在图案造型上独具匠心。根据织物经纬结构的规律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她们凭借自己对于自然物象的直观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所需饰物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变形夸张,从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古朴优美的民族纹样。其用色多以暖调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约。着重强调对比、鲜艳和明快,以达到五彩绚烂、艳而不俗的效果。 苗锦中的彩锦,流行于清水江一带,其代表作莫过于苗家妇女着盛装时围在百褶裙前面的“红围腰”了。它是古老苗锦中的明珠,可谓“彩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岁就学织花,到十二三岁始学挑织,待十五六岁才基本学会红围腰的织造。它是聪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结晶,是她们借以显示手艺、寻偶择配、寄托终身和憧憬未来的珍贵织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全身的银饰,这是珍贵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织着姑娘们挑、编、织、绣才华的锦装而服。这主要是上装的衣袖花和下装的围腰花。围腰花,远看色彩斑斓醒目,近看龙盘鸟舞,花团锦簇。其比起衣袖花来,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们“游方”、“踩鼓”和“吃姊妹饭”对比巧斗艳的奇珍佳品。

贵州有哪些民间手工艺

2,2014年12月年贵州省玉屏记录退伍人员做什么

只是普查退伍人员的状况和人数!

2014年12月年贵州省玉屏记录退伍人员做什么

3,贵州有哪些著名的民间工艺品

播娜摩簸箕画 播娜摩簸箕画是贵阳市的少数民族农民画,播娜摩,布依族语,指雄踞市郊的云雾山。一个个寻常的农家常用簸箕,经生花妙笔将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日月山川、神州传说、人间趣事等绘制上去,便成为一件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播娜摩簸箕画洋溢着浓郁的乡情,极富民族特色。 大方漆器 闻名海内外的大方漆器,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名大定)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誉称。 大方漆器的特点是,图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 当前,大方所生产的漆器品种有碗、盘、盒、壶、瓶、杯、屏风、一家具、玩具等280余种,其中对外销售的为126个品种。大方漆器选料精良,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一般一件制品需经过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制作工艺,可分为制坯、漆地、装饰等几个重要环节。比较复杂的是装饰。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浮花、平花、暗花三个类型。这些工艺都极为精湛,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大方漆器,做工精致、细腻纤巧、五彩缤纷,显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贵州布依地毯 布依族在贵州省分布广泛,是至今保留本民族传统习惯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特别是妇女制作蜡染、刺绣、编织、挑花的技艺保留至今并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为贵州独特的民族民间精湛技艺和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安顺地毯厂生产的布依地毯,就是在这块民间艺术沃土上开出的新花。她融汇了民族民间优秀纹样,推陈出新,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为中外人士喜爱并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图案有代表自由、幸福、长寿的“石榴、桃子”,有象征着快乐、美满的“蝴蝶、鱼和花”等。它选用优质羊毛精工织造而成,富有弹性,产品纹样清晰、活泼,有立体感,新颖别致。配色一般为白和蓝,使人感觉淡雅、明快、朴实和富有乡土气息。布依地毯现有九十道、一百二十道等品种。 贵州蜡染 蜡染是贵州著名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贵州蜡染的图案造型以行云、流水、花草、鱼、虫、禽、鸟、几何图纹为主,。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蜡染艺术风格亦多姿多彩,并因当地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各个特色。比如有的工整严谨,突出对称;有的以几何图形为主题结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的蜡染加红黄两色,使其色调深厚,层次更加丰富;还有的大蓝底白花上再用彩色丝线刺绣,就更加五彩斑斓,别具韵味。 贵州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采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芦笙的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会规模宏大,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 遵义丝织品 遵义丝绸,历史悠久,是贵州丝绸的发源地。清乾降时,由外传来了柞蚕放养和巢丝法和技术。到清道光年间,遵义就已成为贵州丝绸贸易中心。近年来,所生产的丝绸织品畅销国内,甚至销到南洋各地,产品质量与杭绸不相上下。 此外,遵义的丝织品还有工农被面、缎背经、美丽绸等。丝织品的特点是:绸身紧密,手感光滑柔软,温润如玉,轻飘而绚丽,具有桑蚕丝所特有的天然光泽。遵义的丝织品,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地。生丝、和服绸还外销日本,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原木艺术 原木艺术是以自然界中和种带表皮的木本、藤本及草本植物作为材料,因而作品既淳朴自然又具现代美感,表现出贵州地方原始文化的远古、神秘、纯朴和粗犷的美学情趣。其伤口有的气势磅礴,有的隽永深邃,有的活泼可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陈白秋原木艺术展",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其中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贵阳市白云区设有原木艺术展馆。 玉屏箫笛 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制作,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 苗族刺绣挑花 心灵手巧的贵州苗族妇女,大都善于飞针走线。在她们绣衣最明显的部分,往往绣着各式各样的优美图案:有金花银果,彩蝶鸟禽,游龙飞凤,还有千奇百怪的鱼虾虫蟹,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令人目眩。 在各种喜庆的日子,诸如“四月八”、“六月六”、“姊妹节”、“跳花场”、“斗牛”等节日,苗族姑娘都要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绣花衣,梳妆打扮,竞相比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聪明灵巧,赢得小伙子的爱慕。 苗族刺绣针法繁多。常见的针法有平绣、破绣、布贴绣、打籽绣、盘绣、辫绣、线绣等数十种针法。这些刺绣针法具有朴实优美、平滑光亮的特点。苗族刺绣针法有强烈的装饰意趣,耐人寻味。苗族刺绣的纹样,因地区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贵州黔东南台江、施秉等地区刺绣图案常用祭奠祖先“龙公”的图腾纹样;施洞地区则喜爱雀、兽、鱼、虾;从江地区偏爱花、草、家禽。这些刺绣在配色上多用鲜明的对比色,强烈感人。 贵州苗族妇女除刺绣技艺外,还擅长于挑花,其中尤以花溪苗族挑花最为著名。花溪挑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古老的花溪挑花图案严谨,以鱼刺纹为主。现在的花溪挑花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更为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挑花图案题材广泛,但花溪挑花常用植物纹样,如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鸡冠花等,很少有动物和人物纹样。构图形式一般采用对称式,二方连续,单独纹样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挑花用色较为单纯。以白、红、黄、桃红、绿五种颜色为主,极少杂以其他颜色。十字挑花因受十字针脚的工艺限制,因此,造型概括、简练,形体“几何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意趣。在挑绣过程中,为了不使绣品弄脏,挑花能手大都用双股或单股丝线从反面挑绣,形成了花溪地区独特的“反排正看”的艺术风格。贵州苗族刺绣挑花常被应用在服饰、坐垫、壁挂、背包等日用生活品之中,具有朴素美丽的装饰效果。贵州苗族刺绣挑花现已销往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雄精雕刻 “雄精”是雄黄矿中的结晶体,属斜方晶系,色橙黄,半透明。用雄精雕刻工艺品,独具特色,是贵州传统工艺品之一。雄黄是贵州的特产之一。但是提炼“雄精”却很困难,因而产量很小,非常名贵。雄精雕刻在清代就已盛行。历史上贵阳所产雄精雕刻工艺品,有仙佛像、三星(福星、禄星、寿星)、历史人物、如意及其它摆件、佩件、玩器等。 贵州民族织锦 贵州民族织锦,当地群众叫做“织花”。她是祖国兄弟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山花,播馥传俏于贵州高原清水江两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传,是贵州各族妇女朝暮接触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 贵州民族织锦的织造,是用土机进行手工数纱挑织,即挑经织纬和纬线起花。它分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属通经通纬织造,如黔东南从江一带的侗锦和丹寨的苗锦。彩锦则多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相结合,其织造工艺较素锦要复杂得多,如黔西南的兴义市依锦和黔东南台江一带的苗锦。贵州民族织锦多属几何图案,其取材主要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之类。在织锦图案的造型上,少数民族妇女在挑、编、织、绣方面,一个个无不都是巧夺天工的能手,在图案造型上独具匠心。根据织物经纬结构的规律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她们凭借自己对于自然物象的直观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所需饰物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变形夸张,从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古朴优美的民族纹样。其用色多以暖调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约。着重强调对比、鲜艳和明快,以达到五彩绚烂、艳而不俗的效果。 苗锦中的彩锦,流行于清水江一带,其代表作莫过于苗家妇女着盛装时围在百褶裙前面的“红围腰”了。它是古老苗锦中的明珠,可谓“彩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岁就学织花,到十二三岁始学挑织,待十五六岁才基本学会红围腰的织造。它是聪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结晶,是她们借以显示手艺、寻偶择配、寄托终身和憧憬未来的珍贵织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全身的银饰,这是珍贵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织着姑娘们挑、编、织、绣才华的锦装而服。这主要是上装的衣袖花和下装的围腰花。围腰花,远看色彩斑斓醒目,近看龙盘鸟舞,花团锦簇。其比起衣袖花来,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们“游方”、“踩鼓”和“吃姊妹饭”对比巧斗艳的奇珍佳品。

贵州有哪些著名的民间工艺品

4,贵州三宝指的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哪里能买的到

 漆器与茅台酒、玉屏萧笛并称“贵州三宝"。 漆器   简介   漆器源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大方漆器开始只会利用牛马皮脱胎,经过二十九道生产工序, 贵州漆器 制成烟叶盒,专供少数民族需用。到清朝初年,逐渐生产皇宫中用的 凤冠霞帔、顶子盒、朝珠和妇女用的花箱、蝴蝶针筒、针红盒以及文具盒、茶叶瓶等。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生产从业艺人达500多人。   特点   将皮纸脱胎技术改为用棉麻布脱胎,颜色上也由过去的黑红两色改进为以部分颜料作色。由过去的明花、影花、明光、退光逐步扩大到印漆、银刻、金花、台花、薄科花、五彩霞花 等,产品增至9大类400多个品种。 特点:大方漆器技艺精湛,表面绘有金花、影花、龙凤、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并书有古代名人诗词歌赋,古雅庄重。它具有能保色、保味、防潮、防蛀、不传热、经久耐用的特点。   历史   据史料记载,大方漆器的生产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袭贵州宣慰使期间,在向朱元璋进贡的“方物”中,就有许多漆器珍品。   清朝民间的大方漆器工艺技术比明代更为完美。道光年间的大方皮胎描金等漆器独具特色,与北京雕漆、山西云雕等齐名并载入史册。  民国时期,大方专门从事漆器工艺的有“万寿宫”、“义森公”等漆器作坊10多家。其艺人手艺娴熟,尤以造型、整型技艺为高,质量以型准、缝口密合、做工细致而驰名。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运河开通的万国博览会上,贵州大方漆器与江苏扬州漆器双双获得银质奖,随后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1949年后,大方漆器从成立生产合作社,到组建国营大方漆器厂,老艺人的技艺得到充分发挥,年轻艺人得到培养和锻炼。除了继承传统工艺外,还派人到福州学习先进工艺,使大方漆器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漆器花色品种达200多种,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同时出口到东欧。  改革开放后,大方漆器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品发展到400多种,获得省优、部优称号,多种旅游工艺品获奖,珍品被中央美术馆收藏,1984年还被选为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纪念品。  然而,大方漆器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创造了许多辉煌,却又几经波折、几经坎坷。如今,全县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只有3家,即大方漆器工艺制品厂、大方宏发漆器工艺厂、大方雕刻工艺厂,均属民营企业。此外,还有10多家小作坊。曾经一度辉煌的国营大方漆器厂已停产两年,目前厂房闲置,工人全部流失。  《大定县志》有言曰:“漆树生山间,其汁可髹物,其实可以作蜡,最切于人生日用之需,惟实则每岁皆结,而汁则必间岁而始割,否则,不惟无汁,反于树有损。其臭气甚烈,骤触之令人痛肿,故卫生家宜远避之。”  大方生漆产量很高。民国28年(公元1939年)生漆产量就达25吨,解放以后,政府一直重视生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发展较快。1987年,全县有成熟产漆树2600万株,生漆产量超过80吨,占全省生漆总产量的20%,居全省各县产漆量的首位,在全国生漆主产县中列居第六位。1991年,生漆产量达90多吨。[3] 玉屏萧笛    简介   贵州玉屏县的萧笛是一种著名的民族民间乐器,早在公元一世纪时古玉屏所在地就有萧笛流传。 玉屏萧笛 玉屏萧笛始制于明永乐年间,明、清两朝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玉屏萧笛获得银质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它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之一。    特点   玉屏箫笛从选料到制作十分讲究。它是用当地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制作的。这种竹节长、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细。砍竹的时间很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为好。因为这时的竹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制作要求更是严格,从伐竹到制成有几十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是那样的协调和谐,娓娓动听[2]。"   制作工艺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制作有24道工序,调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  1、取材   制作玉屏箫笛的材料要求非常严格,须采用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为材料。这种竹子竹节长、肉厚,通根粗细基本一致,拇指般大小。砍竹时间也很讲究,须在立冬后两月内为好。这时的竹子含水和糖份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选取的竹材须杆直,头尾大小(取材部分)匀称,竹节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长三年以上的水竹。制作玉屏箫笛的材料多取自于本县的飞凤山和太阳山上。这两山上生长的一种质地极优良,产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制作高档产品的好材料。取材环节共有四道工序:选材、下料、烘烤校直、检验入库。   2、制坯  ①刨外节:也称粗刨,就是刨平竹子的节头部分;   ②刮竹:将竹材刮去外皮;   ③选材、下料:根据需制作产品品种的长度、粗细,挑选符合要求的竹材下料;   ④通内节、打头子;   ⑤再次烘烤加热校直(称为精校);   ⑥刨二道节(也称精刨);   ⑦弹中线、滚墨线;   ⑧打音孔;   ⑨水磨;   ⑩修眼。  箫的制作须增加"开叫口""开花窗"二道工序。制坯工艺中,以传统扁箫制作过程中的夹扁竹和开叫口最为关键。夹扁竹技艺为当前国内箫笛制作仅有的一项绝艺。解放前,这一绝艺属郑氏专有,秘不外传。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得以公开。夹扁竹是处理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将竹料烤"熟",用铁钳从头至尾依次轻夹竹管,使之渐成椭圆形扁竹,并以木夹校直。"叫口"即箫的吹孔,开得不适、音量、音色、音准都受影响。  3、雕刻   箫笛雕刻分刻字、刻图。传统产品最初只刻店铺字号、日期。1930年起,始有龙凤、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内容其后逐步丰富。雕刻大致分为脱墨磨字、粘贴图样、雕刻、水磨纸屑四道工序。  刻字用单刀。行、草、篆为阴雕,隶为阳刻。传统雕刻,按"永字八法"归纳为搠、戮、划、剔、凿、挑、剜、拓8种刀法。在运刃上,按竹质纤维分竖刀、横刀;按字体笔画分顺刀、逆刀;按材料与字体结合分竖顺竖道、横顺横道,斜顺斜逆等。  刻图,初用单刀,运刃须滑回,速度较慢。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改用双刀刻图。各种刀法皆一挥而就勿须滑回,横竖顺逆,运用自如。构图采用条幅式,阴雕。1980年起,始有盘龙浮雕。  4、成品   经过烘烤上镪水、水磨洗涤、填色、揩去颜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艺为主。原始打磨用骨节草,擦去箫笛表面尘垢,再用玉钏子打磨光亮。1958年后,改用水砂擦笛,寿珠子打磨。此艺沿袭至今。只需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个精工细作环节,方可制作出工艺精美,音色纯正的箫笛。[4]    溯源与传说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据记载,其中的平箫系由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的郑维藩所创,玉笛则始创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箫玉笛往往被人们当作礼品赠送或收藏,与茅台酒等一道被列为"贵州三宝"。   有关玉屏箫的记载,首见于清乾隆《玉屏县志》:"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关于玉箫笛的由来,在玉屏侗族群众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据传,300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爱好音律的郑氏将制作箫笛的技艺视为传家宝,代代坚守其业,故郑氏箫笛在明万历年间便已名声在外,明清两代,玉屏箫笛都被皇室点为贡物,上奉朝庭。清代咸丰年间,郑氏传人因家境萧条而被迫卖箫糊口,由此开始专制平箫,挂牌出售。后因产品供不应求,始打破嫡传规训,向外招徒传艺,扩大生产规模。至抗日战争时期,玉屏箫笛的生产有了大的发展,仅城区就有箫笛店铺三十余家,从业者八十余人。[4] 茅台酒    简介   茅台酒,素有中国“国酒”之称。曾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荣获金质奖。它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名甲天下,成为国内外市场的“酒中名珠”。    特点   中国的茅台酒,产于贵州仁杯县的茅台镇(原为村),迄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茅台酒 享有“风来隔壁千家醉, 雨过开瓶十里香”之美名。这种“特殊的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凡盛过茅台酒的杯子,瓶子隔了多天仍然芳香馥郁,被誉为“空杯香”、“瓶瓶香”。由于茅台酒因郁而不猛、柔和芬芳,故清代诗人郑珍对其曾赋予“酒冠黔人国”的美称。位于赤水河畔的茅台,自古以酿酒出名。清人曾有咏句为“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赞美赤水河,而茅台酒的出名,这或许与当地水质优良有关,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仁怀 附近的酒曾以“甘美”而受汉武帝的赞赏。北宋时在茅台镇附近便生产出优质大曲酒,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以它质量佳美载入酒史。至清康熙四十三年经反复试验,无数次改进和提高,终于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酿造技术,制造出别具一格的茅台酒来。《黔语》云:“寻常沽贯,皆烧春也”,时称“茅台春”。茅台酒经过不断酿制提高,便成了名满天下的中国名酒。   茅台酒为酱香型大曲白酒。它是用高梁和小麦作原料,再加上当地的优质矿泉水,应用传统独特的工艺精酿而成。整套工艺长达8个月这久,比其它酒类发酵时间长得多。成酒后,清亮透明,浓郁醇香。然后入库三年,方准出厂。据专家们分析,其酒内含有70多种成分,因此构成了酱香、醇甜香和窑底香合成的特殊风味。虽酒度为53度到55度。但酒液晶莹透明,口感醇厚柔和,无烈性刺激感,入口酱香馥郁,回味修长,余香绵绵,为酱香型白酒的曲型。从而形成了茅台酒举世无双和独有奇特风格。    品鉴   感官鉴别茅台酒真假的方法如下:   (1)生产厂家鉴别   茅台酒厂没有和其他任何厂家联营,也没有把它的商标许可权与任何厂家共享,更没有设立过一厂、二厂和分厂等。凡是注明为联营厂、一厂、二厂,分厂生产的“茅台酒”,完全可以肯定是假的。   (2)注册商标鉴别   茅台酒全瓶贴“贵州茅台酒”注册商标,是用进口100克钢板纸印制的,500毫升容量酒瓶的商标纸规格为90毫米×125毫米。内销酒商标的图案分三部分:中间是一条从右上方到左下方的60毫米宽白色斜带,上下分别有两条黑色细线和四条黑色粗线,把红色的“贵州茅台酒”五个字夹在中间。斜带和左上角的相接处有13毫米宽的金色条,条上有“中外驰名”四个黑字。左上角为一红色色块,中间有直径为35毫米的套金色边的白圈,圈内有从上至下的环形麦穗,金色齿轮和红五角星图案。斜带和右下角的相接处有一条细金线。在右下角的红色色块上,有“中国茅台酒厂出品”八个白字,白字下有“53%VOL,500mL”的标明酒度和容量的黑字。酒瓶背面说明的规格为65毫米×85毫米并以红色套边,套边四周留有宽10毫米的白边,出厂日期为蓝色阿拉伯数字。商标印刷精美,色彩准确,切边均匀。   假“茅台”的商标和背贴都是用普通纸张印刷的,商标规格为 100毫米×140毫米,背贴规格为133毫米×85毫米。各种图案配色混乱,层次不清晰,颜色偏淡,规格不一致,所用字体也与真商标有明显区别,出厂日期字迹有红色的,也有其他颜色的。   (3)包装材料鉴别   茅台酒的酒瓶是乳白色玻璃瓶,封口为大红色螺纹扭断式防盗铝盖,顶部有“贵州茅台酒”五个白字,瓶口无内塞。整瓶酒外包一张优质正方形皮纸,装在彩盒中:外包装彩盒用的是进口白版纸加细瓦楞。盒上字体和色泽与商标、背贴上一致。   假“茅台”的封口用深浅不同的红色胶帽,有透明无字的,也有假造“茅台”两字的,瓶盖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盖子也壁纹各异有黄色扭断式铝盖,也有塑料盖外套扭断式黄色铝帽的。内塞有螺旋式、带腰线、平顶等几种。外包装盒用的是不合格的劣质皮纸或其他材质。   (4)感官特点鉴别   茅台酒是用小麦制曲,经八次发酵,贮存二三年后方可出厂的。它的独特感官指标是酒液无色透明,饮时醇香回甜,没有悬浮物及沉淀,酒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经久不散。假“茅台”多为用高梁酒、白干酒、配制酒等冒充的,很难具有茅台酒的色、香、味特点。 [6]    不可克隆的秘密    茅台酒是我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深受世人的喜爱,被誉为国酒、礼品酒、外交酒。它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其优秀品质和独特风格是其他白酒无法比拟的。   第一个秘密:独特的地域环境   茅台酒因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有关专家曾用茅台酒工艺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术人员进行异地生产,所出产品均不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也充分证明了茅台酒是与产地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茅台酒不可克隆,为此茅台酒2001年成为我国白酒首个被国家纳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第二个秘密:特有的红缨子高粱  茅台酒生产所用高粱为糯性高粱,当地俗称红缨子高粱。此高粱与东北及其他地区高粱不同的是,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质地状,十分有利于茅台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使茅台酒每一轮的营养消耗有一合理范围。茅台酒用高粱皮厚,并富含2%-2.5%的单宁,通过茅台工艺发酵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台酒香味的前体物质,最后形成茅台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这些有机物的形成与茅台酒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关,也是茅台酒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酒富含一定的多酚类物质,适量饮用,不伤肝,能治糖尿病、感冒等疾病。   第三个秘密:复杂的酿造工艺  如果说茅台酒具有独特的地域和特殊的原料是自然天成之作,那么茅台酒独特的酿造工艺就是能工巧匠之妙。概括茅台工艺的特点为三高三长。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高是指茅台酒生产工艺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茅台酒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高达63℃,比其他任何名白酒的制曲发酵温度都高10-15℃;在整个大曲发酵过程中可优选环境微生物种类,最后形成以耐高温产香的微生物体系,在制曲过程中首先做到了趋利避害之功效。高温堆积发酵是中国白酒生产敞开式发酵最为经典和独创之作,也是其他名白酒工艺所不具有的。高温馏酒:蒸馏工艺本身是固液分离的技术,但茅台酒生产工艺的蒸馏与其他白酒完全不同。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长主要指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大曲贮存时间长;茅台酒基酒酒龄长。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须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而其他名白酒只需几个月或十多天即可。茅台酒大曲贮存时间长达6个月才能流入制曲生产使用,比其他白酒多存3-4个月,这对提高茅台酒基酒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他白酒的4-5倍。茅台酒一般需要长达三年以上贮存才能勾兑,通过贮存可趋利避害,使酒体更醇香味美,加上茅台酒高沸点物质丰富,更能体现茅台酒的价值,这是其他香型白酒不具有的特点。   茅台酒工艺的季节性生产指茅台酒生产工艺季节性很强。茅台酒生产投料要求按照农历九月重阳节期进行,这完全不同于其他白酒随时投料随时生产的特点。采用九月重阳投料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节;二是顺应茅台当地气候特点;三是避开高营养高温生产时节,便于人工控制发酵过程,培养有利微生物体系,选择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阳是中国的老人节,象征天长地久,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