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酒桌上又出现了另外一种饮酒的说法“我正在吃头孢”,吃了头孢就不能饮酒。由于这些药物对乙醛代谢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持续时间甚至可能长达数天,因此,建议在用药一周内都不要饮酒,还要避免含酒精成分的药物和食物,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藿香正气水、酒心巧克力等。
1、吃了头孢能喝啤酒吗?吃了药多久才能喝酒?
“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酒桌上道一声“我是开车来的”已成为婉拒饮酒的充分理由。现在,酒桌上又出现了另外一种饮酒的说法“我正在吃头孢”,吃了头孢就不能饮酒?头孢 美酒,是致命毒药还是只是拒酒托辞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先来聊聊酒精的代谢之路:无论是白酒、红酒或者是其他酒类饮品,其中主要的成分都是乙醇,乙醇经口进胃,再通过胃粘膜吸收入血,绝大多数随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肝脏,在这里,乙醇先被肝脏里的代谢酶转化为乙醛,继而变为乙酸,最后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在这个过程当中,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具有扩张血管、心跳加速、神经紧张等作用,是引起“醉酒”的重要原因,评价酒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肝脏对乙醛的处理能力,能将乙醛迅速转化为乙酸者,就可以“千杯不醉”;反之,难以代谢乙醛者,往往会“逢杯即醉”。不少人试图通过多喝酒来增长酒量,其实,乙醛代谢的能力完全取决于先天遗传背景,频繁的“酒精考验”并不能让乙醛转化加速,只不过让人体更加熟悉和适应乙醛中毒状态,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有一种反应叫做“双硫仑反应”:通过之前的简要科普,我们不难了解到:乙醛浓度过高会引起醉酒症状。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乙醛蓄积呢?最容易想到,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当然是过量饮酒,大量乙醇在短时间内进入血液,造成乙醛浓度迅速升高,犹如滂沱大雨诱发山洪爆发,另一种情况则是相对少见,却更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虽然饮酒不多,但由于某种外界原因造成乙醛代谢障碍,导致乙醛浓度升高,这就是本文主角――双硫仑反应。
双硫仑本身是一种戒酒药,能够抑制乙醛向乙酸的转化,服药后即使极少量饮酒也会出现面部潮红、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从而使嗜酒者建立起对酒精的厌恶反射,最终达到戒酒的目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很对药物也和双硫仑具有类似的化学结构,同样会导致乙醛蓄积,诱发中毒反应。最常见的莫过于大家非常熟悉的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美唑、头孢替安等,
此外,甲硝唑、替硝唑、沙丁胺醇、氯霉素、酮康唑、胰岛素等常用药物也有诱发双硫仑反应的副作用。双硫仑反应大多发生在饮酒后半小时内,其严重程度与服药剂量、饮用酒量呈正相关,常表现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头痛头晕、步态不稳、烦躁不安等症状,少数人甚至出现休克、肝损伤、心肌梗死乃至死亡,症状轻微者可以自行恢复,但对于病情严重者,则需要即使给予催吐、洗胃、利尿、吸氧等治疗,促使症状尽快消失,预防严重后果的发生。
由于这些药物对乙醛代谢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持续时间甚至可能长达数天,因此,建议在用药一周内都不要饮酒,还要避免含酒精成分的药物和食物,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藿香正气水、酒心巧克力等,对于老年人、幼儿、心脏病患者、酒精敏感者等特殊群众,尤其需要重点防范,曾有家长给发热的宝宝服用头孢类抗生素,之后又用酒精棉球为宝宝檫浴退热,微量酒精经皮肤吸收入血,加上头孢药物的双硫仑作用,结果导致宝宝出现头痛、心慌、胸闷、面色潮红等症状。
和酒驾一样,双硫仑反应也会给人们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生活中,大家要像“开车不饮酒”那样,严格遵守“吃药不饮酒”的原则。一旦发现有人饮酒后出现相关的不适症状,特别是当饮酒量与其平时酒量明显不符时,也需要考虑双硫仑反应的可能性,应立即停止饮酒,必要时要及时将不适者送院治疗,毕竟,有心之过易避免,无意之失最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