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为什么这么独特中国白酒的定义,有权威的国家行业标准,在《GBT208222007》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中,它是这样被定义的。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造成了一个天一个地的口味差异,从而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喝白酒,二是中国的白酒企业对外宣传不够。
1、中国白酒香型众多,为什么只有酱香型白酒被认为是健康型白酒呢?
看到这个标题就像看到提问者故意引导消费者跑偏,先说说固态工艺吧!大曲清香,大曲浓香,大曲酱香,都是固态工艺,只是发酵的方式方法和用曲略有不同,为什么就喝酱香的健康呢?很明显这样的说法的动机不纯,关于喝酒健康纯属是在忽悠消费者,因为不管什么酒主要成分都是乙醇,什么里面含有什么什么氨基酸,什么营养成份,都是噱头!想要健康营养不如多吃点水果蔬菜,何必喝酒?当然泡制药酒另当别论了,因为它是药不单单是酒了!所以说只要是纯粮食酒,是无添加的酒,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但是不管什么酒喝多了对身体都不会有好处!建议大家健康饮食适量饮酒!。
2、同是烈酒,伏特加能卖遍全世界,为什么白酒感觉只有中国人喝?
谢邀,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喝白酒?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解释起来也很复杂。在此,小食就从中国白酒的起源、发展,来尝试解读一下,中国白酒,为什么这么独特中国白酒的定义,有权威的国家行业标准,在《GBT208222007》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中,它是这样被定义的:“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
”这个定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国的白酒,是一种蒸馏过后的粮食发酵酒,而用“曲”酿酒,才是中国白酒区别于其他粮食发酵酒的主要特征。用粮食酿酒,比用水果酿酒要更难,因为果糖可以直接转化成酒精,但粮食里的淀粉不行,要先变成单糖类,然后才能变成酒,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是要先让粮食糖化,然后才能酒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使用了“曲”,使粮食直接糖化,而外国则是先让粮食发芽,形成糖化,而后转化成酒精,
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造成了一个天一个地的口味差异,从而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喝白酒。通常意义上的中国白酒,我们也才接受没多久粮食酿造酒在我国由来已久,9000年前,当时还是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酿造历史(河南贾湖发现了盛酒陶器碎片)。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而酒在9000年前就已出现,酒的历史比中国还长,这话没毛病。
但是现在我们喝的高度白酒,出现的历史就要短得多,在古代,诗人们动不动就“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水浒传里面的好汉,喝了十七八海碗酒还能行侠仗义。这里面固然有文学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也能从背后发现一个事实——受制于早期的酿造工艺,早期的酒普遍度数不高,在没有掌握蒸馏技术之前,中国人喝的都是没有经过提纯的低度酒,有点类似今天的黄酒。
这一类酒,通常情况下,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发绿,有点浑浊,所以诗人要说:“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水浒传里,吃酒要先拿个筛子来筛,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古代酿酒的现场条件往往很差,酒曲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总是要混点乱七八糟的东西进去,所以看起来就是绿的,混的。直到元朝时期,蒸馏术从西方传过来,中国本土的酿酒术结合西方蒸馏技术,搞出来的酒才有点今天白酒的样子了,
度数也能达到40度以上。这样的高度酒,李白怕是来不了三百杯了,武松来三海碗,估计要给老虎当午餐,即使是白酒出现后,人们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黄酒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社会主流。连“白酒”这个统一名称,都是建国后才确定的,之前都是这个“春”那个“烧”各叫各,从近代以来的民俗风情来看,白酒成为社会主流,至少也是建国后的事情,在这之前,老百姓们还是喝黄酒的居多。
孔乙己不就老拿茴香豆下黄酒嘛,所以,外国人接受不了白酒很正常。一是因为白酒用酒曲酿造,口味独特,喝不惯,其实别说外国人了,连很多中国人都喝不惯,小食在写这篇问答时,坐在电脑桌对面的同事就喝不了白酒,每次聚餐都喝啤的;二是通常意义上的白酒,历史本就不长,还有待推广和普及,酒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向全世界推广、普及,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