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红色的高梁酒
白酒属于蒸馏酒,原酒应该近似于透明的,红色的肯定添加了色素,是人工还是天然就不得而知了!而象白兰地类蒸馏酒的棕色则是渗入了橡木的颜色!
2,酒是那个朝代发明出来的
据说酒是杜康发明的, 有一天,杜康想研制一种可以喝的东西,可是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制作方法,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翁来到他面前,对他说:“你以水为源,以粮为料,再在粮食泡在水里第九天的酉时找三个人,每人取一滴血加在其中,即成。”说完老翁就不见了。
杜康醒来就按照老翁说的制作。他在第九天的酉时(5点--7点)到路边寻找三人。不一会来了一个书生,文质彬彬,谦虚有礼,杜康急忙上前说明来意,岂料书生欣然允诺,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里;书生走后,又来了一队人马,带头的是一位威武英气的将军,杜康上前说明来意,将军也捋臂挽袖,支持杜康,也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里;这时酉时已经快过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马上到七点了)可杜康还没找到第三个人,他有些着急,转念一想,只要是人不都可以吗,于是他找到了村子里的一个无亲无故并且傻乎乎的乞丐,按住他,扎破他的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里,疼的乞丐一会大喊大叫,一会晕头晕脑。有了这三滴血,杜康终于制作成了,可是他又犯愁了,起什么名字呢?他一想,这饮品里有三个人的血,又是酉时滴的,就写作“酒”吧,怎么念呢?这是在第九天做成的,就取同音,念酒(九)吧。这就是关于酒来历的传说。 其实这并不可信,相传我国夏朝时已有酒,这样算下来,商,周,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商
杜康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有一部叫《世本》的书上说“仪狄始作酒醪”,也就是说:酒是一个叫仪狄的人发明的。
3,酒是什么时候有这个名字的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传说,发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名叫“久”,后来才有“酒”字。增加“酒”的历史典故。酒产生于何时,现已无可考。
相传酒是上古时夏朝人杜康发明的,而酒字却是夏禹的妃子仪狄所创造的.
仪狄是夏禹的妃子,是属于妾而非居正室的妻.为了长期获宠,仪狄便挖空心思不断地变换手法,去讨夏禹欢心.有一天,仪狄从宫外得知,杜康发明了酒,当时它还不叫酒,叫什么饭糟水,是一种喝了会令人飘飘欲仙的物质.仪狄便叫人前去要回一坛,待到了晚上哄夏禹喝下一定的分量.结果夏禹美酒下肚,顿觉心花怒放.周身发热!而且飘飘然有一种欲泄而后快的感觉.于是夏禹与仪狄当即便宽衣解带,颠鸾倒凤做起爱来.事毕,夏禹酣然入睡,仪狄却因此陷入了沉思之中.
显然这是夏禹难得的一次酣畅淋漓!仪狄在欣喜的同时,心中又为明天夏禹清醒后,该如何交待,绞尽了脑汁,因为夏禹毕竟是一个明智与理性的君王.
当然,首先得给这种稀有物质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然后才考虑应对之策.仪狄能得到夏禹的宠爱,自然非泛泛之辈!她不可能延用那俗不可耐的"饭糟水"之名,她要自己为它取一个别具一格的名字!由此仪狄便根据"饭糟水"的性能和夏禹畅饮后的生理反应来确立它真正的内涵.第一,喝者都有一种飘飘然潇潇洒洒的感觉,就从"洒"字着手,"洒"带水旁,而"饭糟水"也是一种水,两者暗合.第二,仪狄从夏禹的生理反应看出,最大的特点就是夏禹的阳具比未喝之时明显壮大.坚硬.炽热,而且持久!那就用一横的"一"来代表直挺的"阳具",但这个"一"放在"洒"字的何方?最后仪狄思虑再三依照"阳具"在人身体中的相对位置,把"一"放在"西"字中间的偏下方,而成"酉"字."酉"是指下午5点至7点,太阳落山鸡入笼时分,与仪狄晚上和夏禹同房时间又相符;并且经过检测,"氵"与"酉"构成的"酒"字,又符合天干五行理论而相生,"酉"属金,金生水!这样"饭糟水"名字的形状便被形象地勾勒出来,剩下的就是读音的问题了.夏禹喝"饭糟水"后给仪狄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做爱的时间"久"了,阳具比以前烫了,有一种"灸"的感觉.那就干脆读"JIU"好了.如此"酒"的音.形.义便全部俱全,"酒"字也就终于诞生了!
第二天夏禹醒过来后,发觉窗外艳阳高照,知道自己误了早朝,耽搁了正事,又联想起昨晚与仪狄疯狂的缠绵,后悔不已!而仪狄却正自高兴,她原想夏禹一定会称赞她的聪明与能干,乘机讨个封赏什么的,没有想到却招来夏禹的一阵痛骂!
当夏禹明白了酒的乱性后,便开始渐渐疏远了仪狄,他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禁酒令".酒的酿造在夏禹的时代是给禁止了,但"酒"字却经仪狄之手而传了下来.
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