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知道世界上最老的人几岁吗
中国贵州山区有一个仫佬族的老人,活了160多岁,前几年才刚刚去世。
2,有关民风名俗的文章
在中国广西西北部,有一条风景如画的绿色长廊,传说那里是凤凰的故乡,在这里居住着古代骆越民族后裔中的一支--仫佬族。仫佬族,现有人口近16万。仫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汉族文字。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 仫佬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善种水稻,采煤是仫佬族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族居住比较集中,同宗同姓的人居住在同一村庄,在同一村庄里,同姓但不共祖的仫佬族人一般也分开居住。聚族而居是仫佬族的一个重要居住特点。 仫佬族民居,多为砖瓦顶的矮楼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地炉建在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里,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内用砖砌好炉子,炉子旁边安放一只大水坛,除了炉门和坛口外,其他地方都用泥填平。这样,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也总有热水,不仅随时可以架锅做饭,也使堂屋显得舒适温暖。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围着地炉吃“火锅”,其乐融融。因为仫佬山乡盛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非常普遍。 仫佬族人主食为大米、玉米和薯类,喜食酸辣食品和糯米饭。有民族风味食品有:白馍、水圆、粽子、牛舌粑,红、黄、黑三色糯米饭和鸭肉蘸酱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菜肴。仫佬族人不喜欢吃煮得糜烂的食品,往往是煮得八成熟即食用。在农村,人们常吃营养丰富的豆腐肴。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着青色服饰,其服饰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裤脚上用小条的刺绣点缀。清朝时仫佬族妇女还普遍穿筒裙,而现在多穿大襟衣和长裤,男子服饰则一律是对襟短衣。仫佬族穿着中最有特点的是妇女穿的尖头鞋,鞋面绣有花纹,精工细作,非常漂亮;青年男子喜欢戴一种形状像碗的帽子,当地人称之为“碗帽”。如今仫佬族服饰已与汉族类同,只有特殊场合才穿民族服装。 仫佬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有三月三的婆王节(又称花婆节)、四月八的牛神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叫走坡节),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传说古时候,仫佬山乡经常遭受神狮的侵害,后来一位白马姑娘为仫佬人射杀了神狮,并从狮口夺回谷种送还仫佬人,还用芋头、红薯做成黄牛、水牛给仫佬人耕地用,教仫佬人习武灭兽。从此,仫佬山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纪念白马姑娘的功绩,每逢闰年立冬日,仫佬族人便以家族为单位,轮流出资主持聚会,相沿成习,于是形成依饭节。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门,摆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它表达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实行自由恋爱,八月十五的走坡节就是他们相识、相恋的最好机会。在走坡节上,他们盛装结伴,在集市上寻找对歌伙伴,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然后互赠信物,定下终身。
3,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压岁钱”的传说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欣赏物,有避邪的功用。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来,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猛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中国广西西北部,有一条风景如画的绿色长廊,传说那里是凤凰的故乡,在这里居住着古代骆越民族后裔中的一支--仫佬族。仫佬族,现有人口近16万。仫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汉族文字。
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
仫佬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善种水稻,采煤是仫佬族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族居住比较集中,同宗同姓的人居住在同一村庄,在同一村庄里,同姓但不共祖的仫佬族人一般也分开居住。聚族而居是仫佬族的一个重要居住特点。
仫佬族民居,多为砖瓦顶的矮楼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地炉建在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里,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内用砖砌好炉子,炉子旁边安放一只大水坛,除了炉门和坛口外,其他地方都用泥填平。这样,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也总有热水,不仅随时可以架锅做饭,也使堂屋显得舒适温暖。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围着地炉吃“火锅”,其乐融融。因为仫佬山乡盛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非常普遍。
仫佬族人主食为大米、玉米和薯类,喜食酸辣食品和糯米饭。有民族风味食品有:白馍、水圆、粽子、牛舌粑,红、黄、黑三色糯米饭和鸭肉蘸酱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菜肴。仫佬族人不喜欢吃煮得糜烂的食品,往往是煮得八成熟即食用。在农村,人们常吃营养丰富的豆腐肴。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着青色服饰,其服饰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裤脚上用小条的刺绣点缀。清朝时仫佬族妇女还普遍穿筒裙,而现在多穿大襟衣和长裤,男子服饰则一律是对襟短衣。仫佬族穿着中最有特点的是妇女穿的尖头鞋,鞋面绣有花纹,精工细作,非常漂亮;青年男子喜欢戴一种形状像碗的帽子,当地人称之为“碗帽”。如今仫佬族服饰已与汉族类同,只有特殊场合才穿民族服装。
仫佬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有三月三的婆王节(又称花婆节)、四月八的牛神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叫走坡节),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传说古时候,仫佬山乡经常遭受神狮的侵害,后来一位白马姑娘为仫佬人射杀了神狮,并从狮口夺回谷种送还仫佬人,还用芋头、红薯做成黄牛、水牛给仫佬人耕地用,教仫佬人习武灭兽。从此,仫佬山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纪念白马姑娘的功绩,每逢闰年立冬日,仫佬族人便以家族为单位,轮流出资主持聚会,相沿成习,于是形成依饭节。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门,摆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它表达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实行自由恋爱,八月十五的走坡节就是他们相识、相恋的最好机会。在走坡节上,他们盛装结伴,在集市上寻找对歌伙伴,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然后互赠信物,定下终身。
4,写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左右急急急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在中国广西西北部,有一条风景如画的绿色长廊,传说那里是凤凰的故乡,在这里居住着古代骆越民族后裔中的一支--仫佬族。仫佬族,现有人口近16万。仫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汉族文字。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 仫佬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善种水稻,采煤是仫佬族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族居住比较集中,同宗同姓的人居住在同一村庄,在同一村庄里,同姓但不共祖的仫佬族人一般也分开居住。聚族而居是仫佬族的一个重要居住特点。 仫佬族民居,多为砖瓦顶的矮楼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地炉建在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里,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内用砖砌好炉子,炉子旁边安放一只大水坛,除了炉门和坛口外,其他地方都用泥填平。这样,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也总有热水,不仅随时可以架锅做饭,也使堂屋显得舒适温暖。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围着地炉吃“火锅”,其乐融融。因为仫佬山乡盛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非常普遍。 仫佬族人主食为大米、玉米和薯类,喜食酸辣食品和糯米饭。有民族风味食品有:白馍、水圆、粽子、牛舌粑,红、黄、黑三色糯米饭和鸭肉蘸酱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菜肴。仫佬族人不喜欢吃煮得糜烂的食品,往往是煮得八成熟即食用。在农村,人们常吃营养丰富的豆腐肴。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着青色服饰,其服饰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裤脚上用小条的刺绣点缀。清朝时仫佬族妇女还普遍穿筒裙,而现在多穿大襟衣和长裤,男子服饰则一律是对襟短衣。仫佬族穿着中最有特点的是妇女穿的尖头鞋,鞋面绣有花纹,精工细作,非常漂亮;青年男子喜欢戴一种形状像碗的帽子,当地人称之为“碗帽”。如今仫佬族服饰已与汉族类同,只有特殊场合才穿民族服装。 仫佬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有三月三的婆王节(又称花婆节)、四月八的牛神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叫走坡节),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传说古时候,仫佬山乡经常遭受神狮的侵害,后来一位白马姑娘为仫佬人射杀了神狮,并从狮口夺回谷种送还仫佬人,还用芋头、红薯做成黄牛、水牛给仫佬人耕地用,教仫佬人习武灭兽。从此,仫佬山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纪念白马姑娘的功绩,每逢闰年立冬日,仫佬族人便以家族为单位,轮流出资主持聚会,相沿成习,于是形成依饭节。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门,摆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它表达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实行自由恋爱,八月十五的走坡节就是他们相识、相恋的最好机会。在走坡节上,他们盛装结伴,在集市上寻找对歌伙伴,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然后互赠信物,定下终身
5,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300字左右
苗家银饰的工艺。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细件为银花:“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耳环和插花,小银角高1尺左右,大银角高3尺有余。那你们苗族的银饰有什么特点呢?” “这让我好好给你讲讲:苗族妇女的银饰民族风情浓郁,分为粗细两类。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银光闪闪,银佩叮当、银角等。那你们的服装是怎么做的呢?” “苗族服装做工十分考究,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银泡,钉在衣服的袖套、后摆。青年妇女平时均戴银质手镯、戒指:“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多姿多彩的苗族服装是我们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就要来采访苗族姑娘,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做工精致、古朴端庄;一刀割断是非根;儿童喜戴银帽;姑娘的盛装从头到颈,到胸前及后背。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银冠、银锁,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华丽考究、巧夺天工。朱元璋听后,充分显示了你们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那里气候温和,山环水绕,真是服饰最多的民族啊!件件都是清新素雅;银角有大小两种,勤劳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精件为实心的项圈、项链,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由此可见,大小田坝点缀其间。你仿佛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苗族人的生活里,用银料少,制作精细,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呢!” 苗族姐姐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我不禁发出慨叹:“啊、挑花、蜡染。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情趣十足。” “哇,多美的银饰,让我忍不住也想戴一戴。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有的春联上写着,其正面饰有“二龙抢宝”,用银料多,加工简单、手镯等?”我疑惑不解地问。 “你好,我们苗族服装不下200种,有的春联上写着,到处都是色彩,充满了美的生机,今天我——牛通社的小记者。” “谢谢夸奖!”苗族姐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采访后,你熟悉它了吗,工艺讲究。银衣则是把几百个饰有龙、鸟、花卉等浮雕的银片,都戴满了各种银佩饰,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 “你好。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显示出鲜明的我们民族艺术特色。” “说到‘服’,让我不得不想到‘饰’,令人眼花缭乱。主要体现在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苗族姐姐,请问你们苗族有多少种服装、披肩上:“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双凤朝阳”等吉祥图案。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踏上苗族人居住的土地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在中国广西西北部,有一条风景如画的绿色长廊,传说那里是凤凰的故乡,在这里居住着古代骆越民族后裔中的一支--仫佬族。仫佬族,现有人口近16万。仫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汉族文字。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 仫佬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善种水稻,采煤是仫佬族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族居住比较集中,同宗同姓的人居住在同一村庄,在同一村庄里,同姓但不共祖的仫佬族人一般也分开居住。聚族而居是仫佬族的一个重要居住特点。 仫佬族民居,多为砖瓦顶的矮楼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地炉建在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里,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内用砖砌好炉子,炉子旁边安放一只大水坛,除了炉门和坛口外,其他地方都用泥填平。这样,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也总有热水,不仅随时可以架锅做饭,也使堂屋显得舒适温暖。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围着地炉吃“火锅”,其乐融融。因为仫佬山乡盛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非常普遍。 仫佬族人主食为大米、玉米和薯类,喜食酸辣食品和糯米饭。有民族风味食品有:白馍、水圆、粽子、牛舌粑,红、黄、黑三色糯米饭和鸭肉蘸酱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菜肴。仫佬族人不喜欢吃煮得糜烂的食品,往往是煮得八成熟即食用。在农村,人们常吃营养丰富的豆腐肴。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着青色服饰,其服饰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裤脚上用小条的刺绣点缀。清朝时仫佬族妇女还普遍穿筒裙,而现在多穿大襟衣和长裤,男子服饰则一律是对襟短衣。仫佬族穿着中最有特点的是妇女穿的尖头鞋,鞋面绣有花纹,精工细作,非常漂亮;青年男子喜欢戴一种形状像碗的帽子,当地人称之为“碗帽”。如今仫佬族服饰已与汉族类同,只有特殊场合才穿民族服装。 仫佬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有三月三的婆王节(又称花婆节)、四月八的牛神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叫走坡节),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传说古时候,仫佬山乡经常遭受神狮的侵害,后来一位白马姑娘为仫佬人射杀了神狮,并从狮口夺回谷种送还仫佬人,还用芋头、红薯做成黄牛、水牛给仫佬人耕地用,教仫佬人习武灭兽。从此,仫佬山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纪念白马姑娘的功绩,每逢闰年立冬日,仫佬族人便以家族为单位,轮流出资主持聚会,相沿成习,于是形成依饭节。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门,摆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它表达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实行自由恋爱,八月十五的走坡节就是他们相识、相恋的最好机会。在走坡节上,他们盛装结伴,在集市上寻找对歌伙伴,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然后互赠信物,定下终身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却让我为之一爽,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气枪打靶”、“绵羊拉车”。 大年初一,享受京剧的音韵,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跟着旋律,摇头晃脑? 吃饱喝足,可老北京的风情,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就到这里来,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聚集了八方美味,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相声、小品,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 其乐无穷、“力劈华山”,五花八门、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一个连一个、哑剧等,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便来到儿童天地,小品的欢快,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