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名称及同名牌坊均出现于清光绪年间(1893年,与伟人同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隆中”妥妥的属于近代文物。《万山》诗中的古隆中意境隽永,苏东坡借景喻人,对诸葛先生人格魅力给予崇高礼赞;我们现在看到的古隆中,其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隆中十景”(南阳武侯祠”卧龙岗十景”在襄阳的文化镜像),1893年改现名”古隆中”并建造同名石牌坊。
如何评价《隆中对》?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后人评论诸葛亮及其《隆中对》,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出现溢美和回护之词。《隆中对》中睿智的判断,有时被赋予光艳的色彩;其中的不足,甚至也被认为是美玉的本色。这样就在思想上神化了诸葛亮,增加了理解的混乱。后世更是受《三国演义》影响,对诸葛亮近乎神话似的吹捧,但是脱掉诸葛亮的八卦袍、摈弃其呼风唤雨的本领,他究竟该如何评价?要客观地评价《隆中对》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这比起对《隆中对》 一味赞扬,一味辩解,要有益得多。
凭证据,究形势,验效果,论得失,探缘由,这种科学的研究无损于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只会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隆中对》,更准确地理解诸葛亮的贡献。一、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区别对于诸葛亮,包括其《隆中对》,在作历史评价时应当与其已被千年塑造成型的,象征智慧与忠贞的艺术形象区别开来。我认为,诸葛亮的艺术形象也跟诸葛亮本人的历史贡献一样,同属民 族文化遗产,应当珍惜,即令它并不是或者并不完全是历史的真实,也应当如此。
艺术形象毕竟是艺术创造,没有必要从历史科学的角度一一加 以检验和改造,从而破坏它的艺术价值。艺术形 象也可能有加工和改造的必要,但这未必是历史范畴的事。历史范畴无须干预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再创造,就像无须对《三国演义》情节进行考订修改,使之符合可靠的史籍一样。所以我 认为,让作为艺术形象的诸葛亮和作为历史人物 的诸葛亮两者并存,也许更为适宜。
曹操可以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和文采风流的文士,也可以是权变机诈的奸臣。在京剧舞台上把曹操打扮成道德完美、理想高尚的英雄,已证明是不成功的;把舞台上诸葛亮的言行举止改变成一板一眼、毫不夸张的历史人物,也未必好。反过来说,在历史 研究中也不应该赋予诸葛亮过多的戏剧色彩。学者在描述诸葛亮和论证《隆中对》时,最好还是使用历史的方法和历史的语言,避免以“智慧的化身”、“忠贞的楷模”、“天才的预见”一类艺术的赞语来代替具体的历史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论述。
如果我们要求《隆中对》字字珠玑,应验如 神而没有任何错误,那就是无视认识的规律,也是苛求于古人了。二、《隆中对》近期方略和诸葛亮在实施中的作用《隆中对》的提出,在建安十二年 (207年),即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它无疑是提供给刘备的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以后历史的 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 性。
《隆中对》坚实的事实基础如下:1、曹操已牢固地据有北方,居挟天子以令 不臣之势,必须承认这种现状,不可与之争锋, 也无从与之妥协。2、曹操即将凭借其优势力量,向南方用 兵,而南方长江流域地境则分陈着扬(孙权)、 荆(刘表)、益(刘璋)三股独立存在、彼此尚无联系的力量。这三股力量,尤其是荆、扬力 量,如何因应时局,调整步骤,共抗曹兵,是形势发展的关键所在,须要能动地加以处理。
处理得当,形势发展会有利于抗曹阵营,刘备也会赢得存在和壮大的机会。根据对形势的基本估计,诸葛亮向刘备提出 三个方面的对策作为近期目标:1、取刘表这是可行的一着,但刘备不敢。刘表据荆州已历二十余年,虽然无甚作为, 但是在平常情况下还可以保境安民。刘备是惊弓之鸟,羁旅寄寓,在荆州无根基。只凭数千之 众,欲吞并刘表,需要相当的胆略才识才行,而这正是刘备所缺乏的。
据《三国志· 蜀书·先主传》及注,当北方曹兵猝至之时,刘备自新野急奔襄阳,其时刘表已死,诸葛亮说刘备攻刘表之子刘琮以据荆州,刘备以“不忍”相答。 后人论及此事,大抵以政治信义推崇刘备。但是看看前面的刘备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个人历史, 可知恪守政治信义并非刘备的特点。赤壁之战后刘备拒绝孙吴水军假道攻蜀,说:“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但是没过几年,刘备乘受刘璋之邀的机会而覆刘璋之师,何曾顾及政治信义?所以刘备所谓不忍取荆州,只能用不敢来解释。只是到了赤壁战后刘备成为胜利者的一员,荆州的一部分才自然而然地落入刘备之手。2、取刘璋刘璋偏处西南,无碍大局,尤 其是于当前抗曹没有直接作用,刘备决无溯流千 里,越峡逾巴,冒险取蜀的可能与必要。
但《隆中对》认为,这是刘备植根所在,应当相机取 之。3、承认孙吴力量的存在并与之结盟孙刘 结盟,主动权并不在诸葛亮、刘备而在鲁肃、孙权之手。此时孙权正从太湖背后的闭锁状态中走出来,从京口凝视着长江上游的烽烟。他知道如 果曹军得以久据荆州,下一个将要受害的地方就该是江东了。实际上,在赤壁之战的同时或稍后,曹操与孙权的巢湖之战就已开始。
孙权只有两种选择,降曹或抗曹。即令降曹,也得保住江东基业,这又必须能战才行;不能战,降曹后迟早必被吃掉。不论是降是战,当务之急都是支援 承受曹军主力压迫的刘备。朱熹论及此问题时 说:“孔明之请救,知其不得不救。孙权之救备,须著救也。不如此,便当迎操矣。此亦非 相识,势使然也。”孙刘结盟,是一方求救,一 方不得不救,于双方都需要,都有利。
至于双方 冲突的可能性,此时尚未出现。《隆中对》近期方略,大概如此。三、《隆中对》的远期方略与刘备的作用《隆中对》远期方略,是关于入蜀、治蜀和自秦川、宛洛北伐等事。近期方略与远期方略合而观之,《隆中对》似乎是一个进取的开拓的方略。这个方略能够实行到什么程度,一靠客观条 件,二靠刘备有坚定的追求。但是此时的刘备, 胸中并没有装着《隆中对》。
他是一个不具有明确战略思想的随波逐流的人。虽然这样,历史大体还是顺着《隆中对》的方向步步发展,这证明 《隆中对》大体上符合客观条件,具有无形的力 量。刘备对诸葛亮,始而有知遇之恩,终而有白帝托孤之词,而诸葛亮后来也是鞠躬尽瘁以辅刘禅。这些情况,使历代史家多认为刘备最赏识 《隆中对》,并始终不渝地为实现《隆中对》而奋斗,军政方针悉以《隆中对》为依据,委诸葛亮行事。
其实,情况并非都是如此。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 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先主传》注引 《傅子》载曹操丞相掾赵戬之言曰:刘备“拙 用兵,每战必败”;《陆逊传》亦谓刘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刘备一生的败战记录,是人所共知的。只是到赤壁战后,刘备才恢复了一支可 观的武力,被陆逊视为“强敌”。
但是夷陵一战,正是这个陆逊,使其“强敌”全军覆没。比军事才能的估价更为重要的,是刘备的政治声誉问题。《先主传》注引《魏书》载吕布诸将曰:“备数反复难养。”这是建安初年的事,刘备声誉已是如此。以后刘备又几经反复,才在荆州刘表处暂获栖身之所,而刘表也同样地“疑其心,阴御之”。赤壁战后,刘备据有荆州江南四郡,这本是荆州境内落后之区。
《鲁肃传》注引 《江表传》,周瑜上孙权笺,还说“刘备寄寓, 有似养虎”。以后刘备助刘璋而又叛刘璋,也是如此。我无意偏重以道义原则衡量刘备。道义原则不是认识和评价《隆中对》的主要标准。《隆中对》中虽有道义说教之词,它本身立论,却主要是以利害而不是以道义为出发点。但是道义影响政治声誉,在当时还是起作用的。
刘备的优势,似乎在于《隆中对》中说到的“帝室之胄”的身份。这只是相对于曹操挟持汉献帝一事而言。但是汉室之衰已是无可挽回。何 况汉献帝的法统既然还存在,刘备就不能置之不顾而另外有所标榜。所以帝胄身份并无助于刘备的成功。至于对长江流域的刘表、刘璋而言,刘备连这点名义上的优势也谈不上,因为三刘恰恰都是西汉景帝的后裔,都是帝胄;而且刘表、刘璋,论家世和个人履历,显然都比刘备要强得多;论拥有的潜力,也远在刘备之上。
而且稍前几年还有一个“帝室之胄”刘繇,曾经被安置在扬州牧的位置上。刘繇、刘表、刘璋,东汉的扬、 荆、益三大州的州牧,都是受命于汉帝,名份上刘备与他们也是未可同日而语。刘备终于并吞刘表父子及刘璋势力,不是凭帝胄身份,而是凭他自己闯荡半生的权诈,凭他的对手的愚昧和暗弱可欺。总之,自从草庐作对以后以至刘备死前,刘 备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念,孜孜以求其实 现,当然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运筹帷幄的贴身位置上,大事向他咨询。
为什么涚"古隆中”不古?
“古隆中”名称及同名牌坊均出现于清光绪年间(1893年,与伟人同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隆中”妥妥的属于近代文物。从吃瓜群众的角度看,《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说网友解读“南阳”指南阳郡,比如“南阳之邓县”(习凿齿原话)、“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习凿齿原话);南阳说网友解读“南阳”代指郡治宛城,比如“操困于南阳”(后《出师表》)、“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习凿齿原话)。
个人觉得两边网友都没错,但这些都不是关键,真正问题的在于:“南阳之邓县”是否真如习凿齿所言,跨过汉水管辖一个襄阳隆中之地?同一个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记述“自汉以北为南阳”,直接否定了“南阳之邓县”隆中在汉水南岸;“襄阳有孔明故宅”(《襄阳耆旧记》)又间接否定了“亮家于南阳之邓县”(《汉晋春秋》)。
这位襄阳说鼻祖、“四海习凿齿”到底是史家还是段子手?他的《汉晋春秋》适合做为“襄阳古隆中东汉属南阳”的依据吗?大家讨论讨论。在网上看到一篇网名“白水散人”的贴文《论“襄阳隆中”是如何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视角独特,辩析严谨,感觉挺有启发,也可以说是拨云见日,惊喜。文章概述:“隆中”一名最早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蜀记》中刘弘将军至亮的故宅祭亮一事。
其原话是:“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健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汉水又称沔水,细分是指汉中以上为沔水,汉中以下为汉水。而沔之阳正是指汉中以上之沔水。所以处于汉水中游南岸的襄阳隆中就与“沔之阳”的隆中相矛盾了。
因为那个隆中确在沔之阳,习凿齿怎么编也不能将他的隆中编到沔之阳啊,这也正是习头疼的问题,同时露出的破绽。所以襄阳说者用裴松之引用《蜀记》刘弘去的“隆中”来证明习凿齿讲的“隆中”,从而证明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之邓县(今天的襄阳)隆中是毫无意义的。三点硏判:其一,王隐在《蜀记》中讲的刘弘去的“沔之阳”的“亮故宅”以及后主为诸葛亮立庙于“沔之阳”和习凿齿也承认的“沔之阳”,是诸葛亮北伐时屯垦住居地,或称“沔阳隆中故宅”;而历代典籍中以南阳卧龙岗为隆中者也不在少数,现略举数例:1⃣️裏阳于襄生先生编纂的《隆中志》125页所录明杨士奇《武侯祠记》记载:当汉之际,诸葛武侯隐于隆中。
躬耕陇亩,讴歌梁甫……去南阳城七里,有冈焉,曰卧龙;有井焉,盖公尝汲而饮者也;有祠焉……惟忠武侯,丁汉之际,愍汉之疆,瓜分鼎峙,奋起隆中……卧龙之冈,实公旧庐。昔有祠宇,久焉蓁芜……”;2⃣️《隆中志》194页收录有明代薛瑄《望诸葛草庐》:“……晓出南阳门,马渡消河急。举目眺西冈,林木半苍碧。有祠中岩峨,云是孔明室……及来隆中耕,日以老所益……贤哉刘豫州,三顾何汲汲。
问以当世事,指掌皆历历”。由此可见,上述典籍、诗词中的“隆中”,毫无疑问是指南阳卧龙岗,非指襄阳西隆中。从研史的角度讲,诸葛亮及陈寿讲的“躬耕于南阳、陇亩、野”,徐庶推荐诸葛亮时讲的“卧龙”,应为历史上真正的“躬耕地”(或称“史耕地”),无疑在南阳;如果一定要给隆中粘贴躬耕地属性,那么这个隆中只能是南阳卧龙岗。
其二,襄阳的隆中一名最早见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的著作《汉晋春秋》,他认为诸葛亮的家在南阳的邓县,号称“隆中”。但根据《三国志》、《汉书》、《后汉书》等相关正史中从未记载襄阳城西有隆中这个地方,《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中,东汉和三国时期襄阳城西也没有隆中这个地名,只有阿头山,所以推断襄阳隆中应指阿头山。但习凿齿毕竟是东晋文化大咖,其说法有相当的影响力,所以其后世的历史学者裴松之、郦道元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其著作中没有进行论证就直接引用了。
由于习凿齿定位的襄阳隆中(类似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或湖北襄阳与韩国襄阳),以及后世民间传说乃至《三国演义》的添枝加节,古隆中虽然不是真实的诸葛故居,但以襄阳隆中为素材的文学作品影响巨大,从而形成为一种观念文化。其三、《汉晋春秋》记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个“号曰”说明不是本名,是别号、爱好或者借用,有点附会。
并且这个“隆中”和襄阳的古隆中,还不在同一个位置上,习凿齿指的隆中根据《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应该在汉水以北的南阳。考古研究证实:以习凿齿“号曰隆中”为依据建造的襄阳隆中“古隆中十景”最早出现于清康熙年间,襄阳隆中所在地不符合习凿齿“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定位;襄阳隆中改名“古隆中”并立同名牌坊是在1893年。
你们对襄阳的古隆中了解多少?
感谢网友”鄂小贝”邀答。东晋之前的典籍文献没有任何”隆中”记载。早期的”隆中”先后有东晋王隐《蜀记》隆中(沔之阳隆山—隆中”亮故宅”)和习凿齿《汉晋春秋》隆中(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亮家”隆中)两处记载,其位置大体分处汉水两岸;因上述记述均语焉不详,故均无法在东汉地图上准确定位,导致后人对两处隆中难辨真伪。
以此二”隆中”为雏型,后世文献中出现了多处关于”隆中”的记载,同样是散处汉水两岸,令人莫衷一是。”南阳诸葛庐”所在的南阳卧龙岗,在众多文献和词赋中也被称做”隆中”,时间跨度纵贯数个朝代。清朝光绪年间,曾任权兵备使者的华阳人刘保林撰《隆中草庐碑记》:”昔人云,南阳诸葛庐,武侯亦自谓躬耕南阳。考南阳有诸葛宅,相传即三顾处。
今襄阳距城三十里,又有诸葛庐旧址,历朝士大夫相继修葺,大概皆追仰前徽,好贤慕名之盛心也。……此敦信劝忠之心,诚不必问斯庐之真伪。”刘保林是明白人,在他看来”古隆中”真伪并不重要,”敦信劝忠”才是襄阳人建造”古隆中”的价值所在。苏轼《万山》诗提及了一处“传云(传说)”中的古隆中:”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
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这个”隆中”在万山西北方向,是一处隐然隆起并被桑柘树覆盖的缓丘,显然不是现在位于万山西南的”古隆中”或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南阳隆中(卧龙岗)。个人认为”隆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和《桃花源记》作者、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同时代的王隐、习凿齿二人著述,到底是纪实还是虚指,本身就值得琢磨;况且又历经千百年传承演绎,”隆中”已淬炼成远离实体窠巢的故居文化符号——我们无法解释典藉文献中面貌各异的各处”隆中”所本为何,也无法解释今天的襄阳古隆中,为何位于史载“自汉以北为南阳”的东汉南阳郡地盘之外,正是这个缘故。
《万山》诗中的古隆中意境隽永,苏东坡借景喻人,对诸葛先生人格魅力给予崇高礼赞;我们现在看到的古隆中,其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隆中十景”(南阳武侯祠”卧龙岗十景”在襄阳的文化镜像),1893年改现名”古隆中”并建造同名石牌坊。此一”隆中”历经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数次大规模建设升级,业已成为国内外颇具知名度的风景名胜区和诸葛故居纪念地。
《隆中对》原文赏析如何评价《隆中对》?
《隆中对》,出自《三国志》。是晋朝的陈寿,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编写的。当年刘备询问诸葛亮如何施展抱负,诸葛亮回答了自己策略,所以说叫隆中对。如何来评价《隆中对》呢?现在看来,隆中《隆中对》,并不是一份理想的答卷。咱们可以从刘备,诸葛亮两个方面来评价。请看下面的具体分析。《隆中对》首先表现了刘备恢宏的志向。
刘备自言道,臣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我不自量力,想替天下伸张正义,想替天行道。这就是包藏宇宙之机,并吞八荒之心。什么叫英雄,首先必须有翱翔于九天之志。其次,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招揽人才的智慧。当时,刘备已经是中年人了,而诸葛亮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才俊。一个好老板,必须要吸收年轻有为的人才不断加入。
得人才者得天下。华为的成功,与暴风影音的失败,说到底,人才是关键因素,有了人才才能创新。《隆中对》表现的主要是诸葛亮,刘备干什么去了,当然是去考察,辨别人才去了。实际上问题往往没有那么简单。秦王任用百里奚,与他谈了三天,才把国政交给他。刘备起用诸葛亮,当然要看他说了什么。诸葛亮正是凭借这一番精彩的回答,才折服了刘备。
一,诸葛亮洞彻天下形势,有格局,有大局观。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人家那么强大了,和人家对抗,就等于拿鸡蛋往石头上碰,有个毛用。当年,我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羽翼未丰,势力不济,只能硬生生咽下这口气。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权家底厚实,凭借长江天险,我们不能打他的主意。
实际上,三国争霸,较弱的两方,不能自相残杀,让大国得利。三家分晋,就很形象的揭示了,友弱胜强的道理。这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如果,不是韩,魏倒戈,三家抱成团,那就只有智国,没有三家了。二,诸葛亮为刘备集团制订了具体的方略措施。荆州乃用武之地,北据汉沔,利进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而刘表不能守,所以,先取荆州。
益州险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然后,第二步,拿下益州。第三步,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亲自率领大军出于秦川,这样就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了。先拿荆州,益州开刀,无异是最英明之举,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然而,千里之遥,兵分两路,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毛泽东曾评价,刘备集团始误于隆中对。
看来再英明的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以看出,《隆中对》显示了刘备远大的抱复,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智慧。更表现了诸葛亮经纬天下,腹有良谋的雄才大略。但是,由于局限性,他的思维导图,也致关羽覆亡,刘备溃败于白帝城。益州并不小,如果诸葛亮能制定出更为具体的取信于民的策略,如果关于能不骄于士大夫,是不是就能欲伸大义于天下了?。
作为游客你对于襄阳古隆中与南阳卧龙岗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诸葛亮到底躬耕南阳还是襄阳,已争论了上千年,虽然说国家在八十年代有个专家论证会,盲目肯定了襄阳说,但过后也发现存在不少模棱两可的情况。无论怎样考证,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最近感觉南阳说又占了上风。主要有这几点:其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自己恐怕是最了解自己的行踪吧。
其二卧龙岗在南阳城西四公里。诸葛亮号称卧龙,三国史籍中似乎也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之说,诸葛亮也自号卧龙先生,如果不居住在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又怎能会有卧龙之称?其三夷陵之战后,投降曹魏的蜀汉名臣黄权,于诸葛亮死后,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奠诸葛亮。如果不是诸葛亮躬耕之地,黄权怎会在卧龙岗建庵祭奠?这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就发展成了卧龙岗武侯祠。
不少文人名士在此留下墨宝,以纪念卧龙先生。最为著名的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有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唐诗圣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唐诗仙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唐 白居易 《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为历朝大家们所认可。其四刘备三顾茅庐时,南阳宛地还是荆州刘表的势力范围,应该还没有被曹操所占领。之所以现在不少专家认定襄阳说,是因为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有句记载,说是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
隆中一词来历是什么?湖北古隆中景区和“隆中”含义有关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隆中"一词和"古隆中"景区中的"隆中"有关系的,具体分析如下:1.秦朝统一六国后,隆中隶属南阳郡,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山在此处隆然中起,最高者,得名"隆中‘’也。后因三国史事中,刘备三顾茅庐造访隐士诸葛亮,绘出兴汉蓝图‘’隆中对策"也发生在这里,后建安十二年正名,一直沿用至今。
2.古隆中景区,山水环抱,景色秀美,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当年诸葛亮17岁跟随叔叔从山东来到此处,后拜黄承彦为师,其师娘是荆州名将蔡瑁的妹妹,蔡瑁有二个妹妹,另一个嫁给荆州牧刘表。因诸葛亮仪表堂堂,才华出众,很受黄承彦赏识,最后不惜将自己的女儿黄月英许配给诸葛亮,郎才女貌,成为千古佳话。而这对自外地而来毫无根基和人脉的的诸葛亮而言无疑攀上了一门好亲事,从此以后,经师傅引荐他认识了很多当地达官名士,其中就有徐庶等人,后来名声越来越大,在他27岁时,终于惊动刘备,于是慕名前来,才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