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尊贵宴酒是什么厂,君宴酒53度价格表明细

尊贵宴酒是什么厂,君宴酒53度价格表明细

茅台是什么?虽然大众普遍认为茅台是国酒,但毕竟没有不像国花牡丹那样被官方认定过,只不过是茅台的宣发做的特别好,它给自己打造了一种尊贵的象征。那“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古人为什么称为“两不吃”?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宴席以及它的意义。

白酒收藏排行榜,大家知道有哪些品牌?

本人做酒十几年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现在为止,大家耳目能详的名酒排行榜就是茅五剑,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茅台第一,五粮液第二,剑南春第三!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白酒排行榜已经改变,昔日的茅台还是老大,但是大家对酱香白酒异常感冒,对浓香产品爱理不理,老二五粮液,剑南春老三的位置不保,所以现在收藏还是酱香的好,比如茅台,或者郎酒国台钓鱼台,金沙等名酒厂,毕竟酱香的产品时间越久口感陈化的越好但是无论你怎么存,一定记住存名酒厂的产品,并且是名酒厂直营产品,这样的产品升值,有价值,有面儿,最后也好出手白酒行业水很深,大家切忌跟风,切忌存那些小厂的产品,开发的产品尽量不存,避免以后的升值太难但是好多酒友不知道怎么封存白酒,下次发文告诉大家,超过十年封存方法该怎么做。

酒桌上,你都学到哪些“深刻”的人情世故?

1.如果喝的是茅台,记得在每个座位旁边放一瓶矿泉水2.谁组的局谁买单,即使是领导组的局,也不要因不好意思而抢着买单3.不做第一个动筷子的人,也不做第一个敬酒的人。因为酒局的第一个流程是“大家一起喝一个”4.酒要倒满,但话不能说满5.偶遇的酒局不参加,这跟“留下来吃饭吧”是一个道理6.不要在酒桌上当着大家的面为难服务员,人的素质一览无余7.实在不能喝了,但是总有些讨厌的人逼着你喝,用嘴唇碰一下杯口,直接趴下就行8.不要伸长胳膊去夹菜,更不能站起来。

转盘的作用就是让人保持优雅9.请客吃饭时,即使有正事也要谈的很随意,不经意间插一句,以后就有突破口了。不能让客人带着压力吃饭10.如果桌子上全是领导,那自己的角色就成了服务员,要时刻注意着领导们的酒杯11.不需要主动跟每个人敬酒,永远别把自己当成角儿,而且有人会看不惯这种行为12.别硬喝,送你回家的那个人一定会在心里骂人的13.对酒量的把控往往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原则的把控14.酒桌上讲究气氛和谐,别一激动,就被别人套了话15.先吃好再喝酒,别管他们说你下不下,一开始喊的猛的,最后都持久不了16.哥们儿组的局,能不带人就不带人,比如老婆,但酒后一定要回家17.小心酒后的美人计,别以为这只是电视剧里才有的情节,在商业利益面前,有人能把所有手段用到极致18.跟人喝酒时习惯性放低杯子,即使自己是领导,也要让敬酒的人感受到被尊重人情世故的精髓就是让人感到舒服。

坐标苏北,儿子考上了985高校,升学宴用什么档次的白酒好呢?

我当年考上排名前十的985,啥也没有请。和父亲扛着一个皮箱和两蛇皮袋,一起从村里出发,坐大巴到省城。当晚,转坐绿皮车到武汉。八月底的秋雨,淅淅沥沥,我和父亲坐在车上情绪高涨。火车上啥都贵,更不敢买酒喝。第二天早上到达汉口车站。第一次到陌生大城市,人生地不熟,不免有些紧张。所幸,学校在车站有接待站,顺利到达学校。

因为提前一天到校,宿舍没有开放。为了省钱,我和父亲住在学校旁边的一个小旅馆,一晚40元,两个人挤一张床。父亲喜欢喝酒,当晚我在学校食堂买了两小瓶二锅头,点了三四个菜。喝酒时父亲感慨万千:几代人都是农民,儿子总算出人头地,考上重点大学。对于他来说,不知道啥叫“985”,只知道“重点大学”。父亲和我聊得兴起,两瓶小酒一刻钟就喝完。

我现在回想,应该再买一瓶,父亲当时肯定没有喝够。父亲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但他知道大学好坏。办完入学手续后,我和父亲逛逛校园。他在路上突然说:“儿子,你这学校好。从这头到那头,走路要大半个小时。”我知道他的意思,姐姐提前考上一省属重点,也是他送的。那所学校相对较小,食堂也没有这所大学气派。时间飞逝,转瞬我研二就提前回到老家的省城工作(没毕业没有社保,每月一万多点)。

一年后的夏天,也就是硕士毕业后的两个月,父亲陪我到银行取出儿子的全部储蓄138000元。这是我靠苦干、苦省的血汗钱。我看中了新区的一套小户型,86平,加上借的钱,凑齐了21万作为首付。插一句,当时新区房价6000多,距离市区二十多里路,多数人不愿意来。殊不知,5年后涨到18000元。付了房款,也没有结余给父亲买好酒了。

家里条件差,加上父亲酒量大,一顿能喝一斤,他只能喝劣质酒“解渴”。记得一次,我送他一箱古井贡酒,他说很好喝,我听后很欣慰。 工作四年后,我再次考上一所上海的985大学,攻读博士。此时我已结婚成家,他想陪我一起到上海报到,只是身体原因,正在化疗中,未能成行,也就未能跟当年一起喝酒了。前几天,我儿子两岁生日。

江苏某知名白酒厂做活动100元6瓶的52度浓香酒是纯粮酒吗?

任何资本都是逐利的!咱们先不说这个酒到底是不是纯粮食的酒,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前段时间茅台前董事长在采访时说:现在年轻人不喝茅台,是因为他们都还没有长大,等他们都长大了,自然而然就知道茅台酒的好了。 茅台是什么?虽然大众普遍认为茅台是国酒,但毕竟没有不像国花牡丹那样被官方认定过,只不过是茅台的宣发做的特别好,它给自己打造了一种尊贵的象征。

所以当我们在喝茅台是喝的还是酒吗?不是了,是一种有附加价值的在里面的饮料而已。茅台动辄上千的价格和有价无市的市场就决定了它的定位,所以我们送礼 招待重要客人时拿出来一瓶茅台,就可以让对方看到我对你有多么的重视。以上是针对消费主义对大众的洗脑,换个方向想,其实我们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比如手机,几千万的像素对我们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吗?显然没有,或者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这些东西,我们要的不过是打电话上网而已,那像素的高低就成了附加价值,成了手机定价的一个标准,我们称之为 溢价。

现在让我们回到酒上,什么时候我们在喝酒的时候会问上一句:这酒是浓香型的还是清香型的,是纯粮酒还是勾兑酒...当这些标签给酒打上的时候,就无形的对我们划分了各种集体,在厂家眼里,这群人是喜欢浓香型的,那群人是喜欢清香型的等等,但我们喝酒无非是喜欢喝哪种口味儿,至于那些所谓的标签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不过让我们在对外交谈时更好的跟别人表明我喜欢喝哪种酒。

这时候可以来拿红酒来举例子,我们都知道红酒的水很深,那为什么会深么?因为信息差,红酒是国外的产物,十五六世纪欧洲还是处于农场主时代时,他们会种植很多葡萄,吃不完的就会被酿成红酒保存起来,可以说跟咱们家家户户喜欢喝的小酒是一样的。后来经过大航海时代,这些产能过剩的红酒被销往世界各地,中国开始外贸的时候正好经历过那个惨不忍睹的年代,盲目的相信外国的酒是好的,所以红酒价格被炒到正常人无法接受的地步。

老人言:人生有两饭不吃,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什么意思?

“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是古人有关传统饮食文化中自尊和尊人的谚语。古无虚谚。虽然很多人知道这句谚语,但对其真正含义并不十分清楚。那“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古人为什么称为“两不吃”?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宴席以及它的意义。古人认为宴席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仪,更是区别贵贱身份的象征。

酒敬有钱〈权〉人,上位必贵人。他们认为参加宴席,“位下而上看不饮,位上而下坐更不饮,不居傲也不遭辱乃宴席之风也”。古人认为参加宴席,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这里面有很多礼节性的东西,虽然不可能做得十分周全,但最码要做到“不居傲也不遭辱”。如果参加宴席时碰到“上了菜的宴”或“下了桌的酒”,是该吃还是不该吃呢?高叔被我们村的人称为“老学究”,也是村里唯一一个坐“凳头子”的人。

能得到这样的称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解放前高叔家里比较富有,高叔从小就上过几年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对礼仪仁智信了解透彻,加上他又能说会道,所以村里凡是有办喜事的〈无论红喜还是白喜〉,都要请他去主持。因为农村人最爱讲究传统礼节,普通人是应付不了那个场面的。就比如同样是在堂屋里摆席,客人多和客人少席次的摆法就不同,如果摆得不对,那些爱讲究的人就会不肯入席。

还有就什么人该坐哪里不该坐哪里,懂规矩的人一看就知道。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对比较正式的宴席,在开宴之前和宴席进行到一定时候,主办方先要说好话〈书面叫致词〉,说完后客方也要回好话。如果说得不好或回话回得不好,就会丢尽颜面。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个技术活。我小时候就曾经亲眼目睹过高叔“舌战群儒”的经过,不过那时我还小又事隔多年,具体的过程记不清楚了,但有一点我是记忆犹新的,也是从那次起知道了什么叫“娘亲舅大”,也是从那次起我真正觉得高叔很了不起,很崇拜他。

有一次村里有个叫小六的娶媳妇,听小六说他媳妇家那边的人最爱讲究礼节,并且个个能说会道。在请高叔来主持的前,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高叔,好上高叔有所准备,免得到时尴尬。高叔听了后对小六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尽管放心好了,到时看我的。我记得那是1973年阴历12月初八,因为年少爱凑热闹,所以一大早就围在小六家看热闹。

因为距离小六媳妇娘家路程比较远,所以上午十一点半,抬嫁妆和小六媳妇娘家送亲的人才到家。在高叔的安排下,一切都循规蹈矩地接待了小六老婆娘家人,从小六媳妇娘家人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出,在接待他们的礼节上应该是满意的。但在接下来开席和宴席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插曲。结婚这种宴席是比较隆重的,所以对礼节也很看重,来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场面就会很尴尬,甚至收不了场。

在农村堂屋是中心位置,所以重要客人都会安排在堂屋里就坐。我们那里举办重要的宴席,堂屋里一般放四张桌子,堂屋靠神龛左右各摆一张桌子,靠大门口也是左右各摆一张。靠神龛的两张桌子的位置最重要,也是最重要的客人就坐的。哪个位置该坐什么人必须安排得对。左边桌子靠堂屋中心哪个位置为第一席位,是这次宴席中最重要的客人坐的,比如小六结婚,按礼节这个位置就由小六舅舅坐,并且这一桌8个人,也都是小六舅舅家里人坐,别的客人不得随便坐,除非没有坐够空了座位。

并排右边那张桌子,靠堂屋中心的坐位为第二席,重要性仅次于第一席,按礼节应由小六老婆娘家人最有地位的人就坐,同样这桌8个人都应该是小六老婆娘家人坐。本来这样安排就是对的,但这一次小六媳妇娘家人却不肯就坐,他们说高叔这样安排席位是错的不懂规矩,他们应该坐第一席,理由是他们是新娘娘家人,又是第一次来做客,他们才是这次婚宴的主宾。

高叔却不认同,他说你们也应该称是舅舅家,又是第一次来做客,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主宾,但农村有句俗语叫“娘亲舅大”,既然是舅舅最大,那么最主要的两个席位,第一席和第二席就应该由两个舅舅家人坐,但是小六舅舅家是旧亲,你们是新率,按规矩小六舅舅大过新舅舅家,所以第一席应该由小六舅舅家坐,如果把小六舅舅家安排在第二席,那就说明我不懂礼节。

当然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安排不妥,我可以跟小六舅舅协商,如果小六舅舅同意,也是可以让你们坐第一席,前提是小六舅舅同意。小六舅舅是个识大体的人,考虑到是小六新婚,不愿扫了这份兴,所以也就同意坐第二席。当然,这还是“斗智斗勇”的开始,最重要的是在后面,不过很遗憾的是那时我还小,根本不懂这些礼节,又事隔多年,具体说了什么我也都忘记了,不过我记得在开席时说好话〈致词〉环节(农村人喜欢在这个环节斗智斗勇,斗赢了就觉得很有面子),高叔面对小六媳妇娘家人的轮番“轰炸”,他却对答如流,不卑不亢恰到好处,也正因为这样,这个环节足足“斗”了有20分钟,场面十分热闹。

为了不耽误宴席时间,也好给小六媳妇娘家人一个台阶下,高叔在敬酒时故意犯了个常识性错误,右手特意不托起酒杯底而认输,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高叔在给对方台阶下,当然也有点…。自从这一次以后,我对高叔从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也有了想跟他学习的想法。后来有事没事晚上都要到高叔家玩,听他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大概高叔也看出了我的意思,也就不吝赐教。

开始教我怎样写请柬和辞帖之类,后来就教我些礼节方面的礼数。同时,只要有机会就会带我到处做客,身临其境地学习。记得1982年,我那时在读高中,有一次星期六下午回家,晚上象往常一样去高叔家。高叔看到我就说,回来得好,明天跟我去你一个堂姑家做客,你堂姑爷60大寿。我问她是哪个堂姑,他说是秀秀堂姑。秀秀姑自从她父母被她在外省工作的哥哥接去以后,就很少看到她了。

既然是堂姑爷进60岁,按家族规矩娘家人是要去祝寿的,只因她父母和哥哥都不在家,就由“坐凳头子”的高叔代劳。高叔看到我回来了,就叫上我刚好有个伴,顺便让我见识一下场面。因为秀秀姑家离得有点远,所以第二天早上九点钟吃过早饭,高叔就带着我往秀秀姑家赶,怕到时候赶不上开席时间。一路上也不停憩,紧赶慢赶在一点钟的时候,就到了距秀秀姑家一山之隔的山这边,只要翻过这座山就能看到秀秀姑家了。

高叔看了看戴在手婉上的电子手表,看时间还早,一路上又没休息过,就停下来坐在一块石头上,然后跟我说先休息一下,然后再爬山,翻过这座山就到了。大约休息了10分钟,我们就开始爬山,爬到山顶,高叔就指着山下一座红砖房屋说,那就是你秀秀姑家,你看到没有,好象有很多人,看来客人不少。大概是高叔年纪大了,眼睛看远点东西有点模糊,他只看到有很多人,但没看清楚:那些人坐在席上己经开始吃了。

当我把己经开席了的情况告诉高叔时,高叔还不相信,还问我是不是看错了,因为在他心里,他是代表舅舅家的,是最重要的客人,怎么可能有最重要的客人没到就开席的道理。高叔怕我没看清楚,跟我说,你年轻走得快,先走近些看清楚,如果真的开席就往回走,我们就不去了。本来我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但高叔非得要我走近点看,我只好往前走了约500米,清清楚楚地看见是己经开席了,然后按高叔说的往回走。

我走到高叔跟前,高叔说我们回去,等下到饭店我请你吃包子〈他知道我爱吃〉。在往回走的路上我问高叔,大老远的走到家门口了,为什么又不去了,高叔说等下到饭店坐下来吃包子的时候,我再告诉你不进去的原因。到饭店高叔要了5个包子,给了我3个他自己两个,还炒了一盘回锅肉,边吃包子高叔一边跟我说为什么不进去的原因。他告诉我,以前的老人就说过,“上了菜的宴席”是不可随便吃的,就比如秀秀姑家的寿宴,我们做为最重要的客人,又没有超过一般情况下开席的时间没赶到,他们不等我们到就提前开席,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吃的。

为什么呢?首先,按照农村习惯,我们是秀秀姑娘家人,老话说“娘亲舅大”,我们是这次寿宴最重要的客人,理应等我们到了以后才能开席,那怕是我们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赶到,等也要等我们到了才行。其次,他们不等我们到就提前开席,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不尊重秀秀娘家人,当然也间接的说明秀秀姑在婆家不被尊重。既然他们不尊重我们在先,那我们不去参加寿宴理亏的是他们,不在于我们。

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去参加寿宴,那就是自取其辱,另外也说明我们不懂规矩,所以碰到这种情况,这种宴席是不能吃的。当然,如果是自己没有及时赶到,主办宴席方又推迟了开席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去,去了还要主动自罚酒三杯以示歉意。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人自恃是舅家人,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没赶上开席时间,也都要去参加宴席,甚至大闹宴席的也有,但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不但难为了对方也贬低了自己,最起码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没素质的人。高叔说到这里,我们的包子也吃完了,高叔便起身对我说,走吧,我们边走边说。在路上高叔跟我说,除了“上了菜的宴席”这种饭不能随便吃之外,还有一种酒也是不能随便喝的。我好奇的问,酒虽然也分三六九等,但只是口感和酒的后劲不同而已,如果在宴席上还挑剔别人的酒,岂不是显得自己不近人情?高叔说不是这个意思,参加宴席当然要客随主便,但我要告诉你的不是指哪种酒,而是指“下了桌的酒”,也就是说大家的酒己经喝到尽兴,然后把酒撤下来开始吃饭。

象这种己经开过封的酒,主人再拿出来给客人喝,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这个酒也是不能喝的。至于为什么,高叔没有细说,只问了我一个问题,说一般情况下家里的残汤剩饭是怎么处理的?我说是用来喂猪或鸡鸭。这就对了吗,高叔接着说,喝剩的酒虽然不能用来喂猪喂鸡鸭,但是如果用喝剩的酒,在重要场所拿出来招待客人,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如果碰到这样的酒就不要喝。当然,这种酒只是在重要场所不能喝,如果私下里是两个要好的人一起喝酒,就不需要太多的讲究。首先,能私交甚好,来身就说明双方能互相尊重,不存在看不看得起的问题。其次,说不定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因为有时候,喜欢喝酒的人爱收藏好酒,而这种至爱的好酒是不随便拿出来喝的,只有碰到要好的人才会拿出来,并且是浅尝辄止。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农村俗语更是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哲理性内容,它涵盖了生活中方方面面,是人类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习俗,但现在很多人都把它抛之脑后了,我觉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践踏。虽然这句老话在今天看来有点过时,但我认为它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一个是告诉我们如何尊重他人;二个是教会我们如何自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