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御格二锅头怎么样,喝了这么多年的红星二锅头

曹操的儿子谁武力最高?

曹操虽然个子矮小,其貌不扬,却阻挡不了他征服美女的雄心。据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考证出的曹操妃嫔就至少有16位之多,其中还不乏原本已为人妻,后来被曹操纳入后宫者。曹操有这么多夫人,活动能力也的确非同凡响,史料有载的亲生儿子就有25位之多。另外,还有养子曹真,以及因为母亲被曹操收为夫人,也成了曹操养子的秦宜禄之子秦朗、何进的孙子何宴。

曹操的25个亲生儿子之中,包括称象的曹冲在内的9个儿子早薨。剩下的16个中,比较有名的就是长子曹昂,次子曹丕,三子曹彰,以及曹植。而曹操其他的14名子嗣,除了曹彪在高平陵事件司马懿篡权后,曾经和太尉王凌谋划推翻司马氏,自己称帝以外,另外13名儿子鲜有领兵打仗的记录。曹彪的文治武功都比较差,反叛司马懿的消息一泄漏,就被司马懿轻松平定,自杀身亡了。

曹彪的武力可能都不如诗词歌赋很厉害的曹植。曹植在我们通常印象中,仅仅是一名文人大才子,而实际上,他是文武双全。曹植在15岁时就随曹操开始征战,此后,一直跟随曹操左右。17岁时,还随曹操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只不过,曹植的诗词歌赋才华出类拔萃,才子气十足,沾染了嗜酒的恶习。特别是在竞争世子失败之后,更是有点放纵。

关羽北伐之时,曹仁被困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征虏将军,命其带兵前往解救曹仁。结果,曹植因酒误事,没能接受曹操的命令。自此之后,曹操再也不用曹植,而曹植也失去了展示自己武力的机会。所以,他在四兄弟中只能是最弱的了。曹昂可以说是曹操和丁夫人培养的重点对象,曹操原本有意将世子之位传给曹昂的。曹昂二十岁举孝廉,同样是文武双全。

可惜,曹操征张绣时,没能控制住自己,一时兴起跟张绣的婶婶睡了。这让本已投降的张绣倍感屈辱,发兵偷袭曹操。突围的过程中,曹操的坐骑绝影马腿受伤,无法骑乘,曹昂就将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曹昂歩战护送曹操突围,被围后战死。曹昂作战的事迹实在是太少,其具体武力无法判断。但是,应该是高于曹植的。曹昂战死时,年仅10岁的曹丕也在军中,骑马逃脱了。

曹丕跟随曹操参加了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赤壁之战,后获封五官中郎将,又参加了濡须口之战。荀彧曾称赞曹丕“善左右射”,可见曹丕的武力应该也不弱,也许可以跟曹昂一较高下。曹昂、曹丕、曹植,虽然都是文武双全,相对而言,却越来越偏向文人,大才子方面。武力上相对而言,也是越来越弱。但是,另外一位就完全不是如此了,那就次曹操的“黄须儿”曹彰。

看看《三国志》的描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基本上有“膂力过人”这四个字,那武力都不会差了。就凭这一点,他的其他兄弟们估计就已经打不过他了。更不说还“善射御”,这可是骑马射箭,还要讲究精准度,难度不小于吕布的辕门射戟。曹操曾经让曹彰多读读《诗经》等儒家经典,结果,曹彰直接回答:“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简直是霸气侧漏,大将之风呀。

乌桓造反,曹彰被任命为北中郎将、骁骑将军,率军平叛。途中,突然遇到叛军数千骑,而曹彰仅有步卒千人。曹彰绝对是帅才,他听取了田豫的计策,守住险要,逼退了叛军。等到叛军撤退时,曹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神射手呀,射翻了一堆敌兵。不仅如此,打了半天,曹彰铠甲上也中了数箭,不但没有吓退曹彰,反而是“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曹彰的勇气和武力尽显。曹彰的确如同霍去病一样,日夜奔袭,遇敌再破之,斩首俘虏数千人。鲜卑首领轲比能都被曹彰震慑了,“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投降了。曹彰平定乌桓凯旋之后,还非常谦虚,说功劳是大家一起建立的,高兴的曹操托起曹彰的胡须,大赞:“黄须儿竟大奇也!”曹操对曹彰武力的倚重,在《魏略》中也有记载。

汉中大战时,刘备占据一座山头,让义子刘封下去挑战。曹操当时很生气,大骂刘备,你个卖草鞋的,让一个假儿子来跟我打,“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曹操也是有趣,跟平时打架似的,刘备你给我等着,我马上叫我儿子曹彰来打你。结果,曹操还真急召曹彰。只是,等曹彰赶到长安时,曹操已经退兵了。曹丕篡位之后,也非常忌惮能征善战,武力超强的曹彰。

据传,曹彰是被曹丕下毒害死的。曹操的养子之中,曹真也是一个将帅之才的将领,而且同样是力大勇猛。曹操曾让曹真率领他的精锐骑兵虎豹骑。曹真征伐蜀吴,立功无数,不过,都没有曹彰那种个人的武勇表现,要稍逊于曹彰。总结下来,曹操的亲生儿子,包括养子在内,毫无争议的曹彰应该是武力最高的。只可惜,武力高,还是斗不过心机多的,最后登顶成为王者的还是曹丕。

400块钱左右酱香型的白酒什么比较不错?

我是靳松豪,一个专业做白酒批发的人400左右一瓶的批发价,这个很好解说,现在给大家梳理一下浓香:52度剑南春2300一件(6瓶)52度水井坊井台2550元一件(6瓶)52度水井坊八号1850元一件(6瓶)52度品味舍得2100元一件(6瓶)52度洋河梦3,1850元一件(4瓶)清香:53度汾酒青花20年2150元一件(6瓶)董香:2018年董酒国密2450元一件(6瓶)酱香:53度钓鱼台老国宾2980元一件(6瓶)53度钓鱼台老贵宾2450元一件(6瓶)51度汉酱2150元一件(6瓶)53度王茅祥邦2980元一件(6瓶)(开发)53度习酒1998-2150元一件(6瓶)53度摘要2400元一件(4瓶)53度原装金沙1951,2000元一件(6瓶)53度国台2012国标2480元一件(6瓶)53度国台2013国标2200元一件(6瓶)53度红花郎十年2300元一件(6瓶)以上价格是去年的行情价格,400左右一瓶的上面介绍的已经不错了,属于中端口粮酒,而且我介绍的都是直营的产品,大家下手的话可以放心大胆一点因为白酒价格经常变动,有任何变动以实际价格为准祝大家牛年发财,牛年快乐,牛气冲天。

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在古代,权贵阶级的继承权争斗,是很残酷的,尤其是皇室,为了太子位和皇位,兄弟相残的事情屡有发生。东汉末年,曹操发迹后,朝野上下心里都明白,汉献帝只是个傀儡,这座天下迟早是曹操一家子的囊中之物。那么曹操的儿子,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和动机,去抢夺那个权势滔天的位子。不过,曹操有个儿子,叫曹彰,却非同一般,他是曹操的嫡子,但是对皇位不感冒,志向是‘好为将’,只愿意当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曹彰的胡须偏黄色,因此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众所周知,古代面向迥异的家伙,必然有其他特长,曹彰就是这样,他的臂力过人,爱好是‘手格猛兽’,徒手跟猛兽过招;还能左右开弓,百步外射断胡须头发。有一次,乐浪郡献来了一只老虎,曹彰兴奋异常,抓住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这个画面怎么有点少儿不宜?),史载:虎弭耳无声;南越国献来一只白象(不知道是不是曹冲称象的那只?),曹彰觉得这个大东西,鼻子忒长,捏住大象鼻子,想要跟大象较劲,史载:象伏不动。

既然志向是当个大将军,对于良驹应该没有免疫力,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带回家,就跟现在的男人喜欢跑车是一个道理。据传,曹彰偶然见到一匹骏马,移不开步伐了,非要马主人卖给他,但是马主人面露难色,曹彰马上指着自己的一众美妾,要马主人随便挑,然后以‘马’换马。儿子不好美色,曹操最是喜欢,哪像曹丕,竟然跟自己抢甄宓!所以曹操赎回蔡文姬的时候,就命曹彰带兵前去塞外,若是曹丕,恐怕就是带回来一个儿媳妇了!建安二十三年,乌桓造反了。

曹彰被曹操任命为中郎将,随军出征。当曹彰进军涿郡(今河北涿州),乌桓叛军几千骑兵杀了过来,而曹彰身边,只有步兵一千,马匹几百。照理说,野外骑兵遇上步兵,都是砍瓜切菜,但曹彰率军坚守阵地,乌桓叛军强攻无果后退去。曹彰乘胜追击,只是匆忙赶来的援军,带着旨意说不能深入敌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曹彰不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带兵再追一天一夜,大获全胜。

当时鲜卑还有几万兵马观望,见曹彰这么勇猛,只好臣服曹操,‘北方悉平’,曹彰功不可没,回去论功行赏时,曹彰‘归功诸将’,曹操喜甚。曹彰在北方建功,曹操看在眼里,就让曹彰留守长安,拥兵十万,抵御外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得了重病,深知命不久矣,便急召曹彰前来,只可惜,曹彰还在半路,曹操就已病逝。曹操临死前,曹丕在邺城,而曹植在身边。

曹彰和弟弟曹植交好,觉得父亲唤自己前来,就是想着传位给曹植,要自己给予曹植以武力支持。曹植想着袁绍袁术两兄弟之所以成不了气候,是因为兄弟不睦,如若曹丕曹彰干架,父亲曹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很有可能毁于一旦。曹植的软弱,加上司马懿的劝说,曹彰也想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果断把兵权交了出去。他是曹丕的亲弟弟,又不想当皇帝,想必曹丕不会动他,而南边的刘备孙权未平,领兵打仗这件事,总会落到他头上的。

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册封曹彰为任城王,食邑万户。不过仅仅一年时间,曹彰入京觐见曹丕,突然暴毙,给他的死因,加了一层神秘色彩。曹彰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被毒杀。曹丕和曹彰切磋棋艺时,曹丕命人端来乌枣,做了记号的乌枣是有毒的,曹丕专挑无毒的吃,曹彰蒙在鼓里,遭到毒害;二是自然死亡。毕竟曹彰死时36岁,曹丕活了39岁,曹植活了40岁,他们亲兄弟三人,差不太多,可能有家族病史。

为什么中国古代造反时,由南方进攻北方鲜有胜利?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在史学界很早就有答案,不过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再加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又有点不同观点。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首先分析历史问题,总要先从政治、经济、军事几个方面入手,先来说说政治,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发源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基本处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谁掌握了北方中原腹地,谁就掌握了政治基础,也就是天时。

同样,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我国古代是农业大国,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为战争的后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充实了国库。而军事上北方与游牧的少数民族接壤,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和不断融合下,北方人更善于骑兵作战和培养了彪悍勇武的性格。先进的骑兵加上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冶炼技术)特别是对兵器的改良,产生了强大的战斗力,配合以强大的经济后盾,自然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另外,除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之外,我又有一些新的见解:第一,心理上的优越感,北方作为文明发源中心,从伏羲时代就奠定了以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传统,到了轩辕黄帝打败南方的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一统华夏的时候,一直经历四五千年都维持了这个以中原为中心,所以我国一直以来以中华上国,中心自居,只要占领了北方中原,就可以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这种强大的心理优越感之下,得中原即可得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一般统一战都是从北往南打。第二,地理上的优势,北方平原,是四战之地,久居中原的势力都是久经战阵的部队,中国讲究由下而下,才能势如破竹,地理上上为北,下为南,而且北方地势较南方也高,居高临下,更具优势,等到了南方地势较高的地区,已经是蛮夷之地,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不战就屈人之兵了。

第三,人口和人才方面也是北方人口长期碾压南方,古代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战斗力,人口就是经济实力,而人才方面也是北方多于南方,先进的生产力和长期的军事斗争,培养大批的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和军事政治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人和”的优势是斗争的核心。最后,我在为大家分析一下,历史统一过程中的四次由南向北的统一的特例,其实这些特例也没有能完全逃出由北往南统一的大趋势。

第一次,楚灭秦的战争,第二次,明朝朱元璋明灭元的战争,第三次,中华民国取代清朝,第四次,国共合作消灭北洋军阀的战争。1、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是由楚地发起的,国号称“张楚”,随之后来的项羽的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帅军破关灭亡秦朝为止,可以看做是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战争。2、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朝大军在徐达和常遇春的指挥下攻破元大都,元朝灭亡。

3、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4、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其实仔细看这些战争只是完成形式上的改朝换代,统一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刘邦靠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拿下了关中地区,这才奠定了刘邦打败项羽的基础,直到最后韩信横扫北方各国,与刘邦汇合百万之众才在垓下一战成功,最后建立了大汉王朝的几百年统一大业。

朱元璋也许是个特例,但是也没有逃过历史的宿命,其子燕王朱棣在其死后起兵反叛,由北京起兵攻入南京后又迁都北京。辛亥革命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后来的袁世凯,如果袁世凯支持清朝政府,可能还还会有变数,或者袁世凯废掉清朝皇帝南北开战,还是没有把握能赢的了袁世凯,而后来袁世凯夺取革命的胜利果实,还是其实力的体现。

至于后来的北伐战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共合作与日本的虎视眈眈,不过这次倒是真正的在军事和经济诸多方面南方超越北方的结果。但是这些都只是乱世的开始,英勇的红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经过长征到达陕甘宁根据地,终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牢牢的控制住北方广大的领土,解放战争也是从东北开始,一直打到海南岛,最后实现了一次由北往南的大一统战争。

道光为什么不立政治才能和身体素质更好的恭亲王为皇帝,而是选择了咸丰?

道光帝在清朝皇帝里子嗣不算多的,但照后面几个皇帝绝对是多的了,道光一共九个儿子,老大奕纬出身极为低贱,据说是道光十几岁时心血来潮幸了一个宫女生下的,道光对这个孩子丝毫没有好感,但老皇帝嘉庆非常喜爱这个孙子,因为隔代亲嘛,还是第一个孙子,道光也无可奈何,那时候道光也是皇子,所以对奕纬并不怎么上心,过了发蒙的年龄还没找老师。

所以奕纬打小就养成自由散漫,顽劣成性的性格,道光即位后才开始重视对奕纬的教育,特地给他找个品行端正的饱学之士当老师,无奈奕纬顽劣的性格让老师很头疼,有次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诫他说如果将来为君的话要怎样怎样,奕纬不听还好一听火冒三丈说出一句让老师瞠目结舌的话来,他说将来我要是当了皇帝第一个就把你杀了,老师惶恐万分,赶紧求见皇帝,说起这孩子如何如何,自己要告老还乡,道光帝一听就火冒三丈,立马让人把奕纬喊来,照着他小肚子就踢了一脚,也不知怎么就那么个寸劲儿,不是踢得脾破裂就是踢命根上了,第二天就死了。

这奕纬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皇帝直接打死的皇子。要说道光后不后悔,那肯定后悔啊,一时盛怒还可以理解,出手重了踢死孩子,再冷血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啊。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1808—1831年), 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皇次子 爱新觉罗·奕纲(1826—1827年) ,顺和郡王,幼殇。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1829—1829年),慧质郡王,幼殇。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不予赘述。皇五子 爱新觉罗·奕誴(1831—1889年),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为惇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皇六子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年),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1840—1891年),醇贤亲王,光绪帝生父,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1844—1868年),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1845—1877年),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以上摘自百度百科,是道光的儿子简介,老大奕纬死后,道光帝当时马上五十岁了,但是膝下没有一个儿子,都是女儿,老二老三都是幼殇,道光很着急,暗自祈求上苍,或许是感动了上天,之后道光帝妃子一连串给他生了六个儿子,均长成年,老四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奕詝是在当年的七月初出生的,老五被道光帝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绵恺,老六就是后来的恭亲王奕訢。

老七奕譞,是慈禧的亲妹夫,慈禧的妹妹是奕譞的嫡福晋,他们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光绪帝。溥仪是奕譞的亲孙子。老七醇亲王奕譞老四是孝全皇后所生,老六是静贵妃所生,按清室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轮到老四是板上钉钉的事,但道光帝迟迟没有立储,这就给人以无限猜想的空间,在1831年以前,皇长子只有奕纬一个,没有别的皇子跟他竞争,奕訢的生母静贵妃十四五岁就产了两子,均早殇,道光觉可能觉得立储只有这么一个人选,况且也不招自己喜欢,所以就把立储这事搁下了,等到长子奕纬一死,道光有些慌了,毕竟那时候快50的人了,没有儿子,怎么继承大统呢?前文说过,道光虔诚地祈祷过,然后他的几个妃子接连给他生了六个儿子,孝全皇后生奕詝(也就是咸丰帝)的时候也刚刚24岁,但他的儿子此时是嫡长子,地位是无疑的。

我看到有文章说咸丰的生母生怕奕訢生在自己孩子前面,求了太医一副药,让不足月的咸丰先降生下来。这说法简直就不走脑子,首先那时候没有B超,谁也确定不了未降生的孩子到底是男孩女孩,其次,咸丰和奕訢差了两岁,就是说咸丰必须抢在奕訢龙种种下前一年多生下来。再者,孝全皇后当时是贵妃,两年后,道光的孝慎皇后当年死了,全贵妃被晋封为皇贵妃统管六宫,不久后直接晋封为皇后,那年孝全皇后才27岁。

地位如此显贵的她,完全没有必要拿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当政治筹码。唯一能印证这种猜测的是,老五奕誴的降生,比咸丰小了七天,生母是祥妃,这个孩子后来过继给了道光的弟弟绵恺,奕誴有个儿子后来又过继给了咸丰的堂弟奕志为子,并承袭了郡王封号,他就是义和团祸首—爱新觉罗.载漪。端郡王载漪 (正中)孝全皇后的晋封速度在有清一朝是非常罕见的,这足以证明道光帝对她的宠爱程度之深。

后来的奕訢生母静贵妃,入宫也很早,也比较受宠,但晋封速度就差了一些,早殇的皇二子、皇三子就是她生的,那时候静贵妃才不过十四五岁,有人说两个孩子早夭与静贵妃孕龄过早有关,其实还有一点,清廷内宫,皇帝妃子生产后,孩子照例要找乳母喂养,然后生母喝回奶汤,一来坐月子没那么累,二还还不太耽误皇帝宠幸。这种现象,用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对孩子的健康害处是很大的。

再者,当时的医疗条件确实照现在有很大差距,那时候离抗生素的发明还差一百多年呢。后来的恭亲王奕訢是静贵妃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恭亲王奕訢咸丰帝十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孝全皇后病逝,道光命静贵妃抚养咸丰,那时候奕訢八岁,可以说俩人是一块长起来的,感情很深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二人渐渐长大,不同之处显现出来了,咸丰老成,奕訢好动,这也应了那句老大老实老二精,尽管实际上一个是老四,一个是老六。

道光帝格外喜欢老六,或许是老六身上的许多特点正是自己所不具备的,道光帝是清代皇帝里以简朴著称的,自己穿的衣服补丁打了又打,打一个要五两银子,搞得大臣们也上行下效,纷纷打补丁,甚至新衣也要弄破了打上补丁,他们打补丁只要三钱银子。道光朝大臣曹振镛 眼看两个儿子越长越大,道光也越来越纠结,皇位本应传给老四的,但老六各方面指标均要超出老四一大截,文韬武略方面老六见地颇高,老四水平并无新意。

体格方面,老六习武,咸丰体弱。最关键的是咸丰有次骑马摔了下来,腿摔断了,估计也没找到好的整骨医生,落了残疾,是个瘸子。皇帝是一国之主,道光前的历任皇帝哪有不良于行的。立太子一事一直拖到道光26年的时候才确定下来,那时候道光留在人间的寿命还剩四年。至于是什么促使道光帝最终下定决心立老四为太子的,很多文章或影视剧都讲过,咸丰有个好老师杜受田,他知道他的学生资质要照老六差一截,但道光内心最容易被触动的却是仁孝,于是咸丰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通过了道光的考验,顺利接班。

咸丰帝师杜受田 这个原因可能是道光帝选择咸丰即位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还有两点原因,一个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之分,咸丰的母亲在生咸丰时是贵妃,但最后被册封为皇后,所以咸丰是个根正苗红的嫡子,而且还是长子(前三个都死了),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这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不会有人有异议的。

奕訢是庶子,虽然他的生母死后被追封为皇后,但在道光朝,她最高地位是静贵妃。如果有人还是不太理解嫡庶的概念,我再讲个事情。袁世凯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时,生母病故,袁扶灵回老家项城,要把生母葬入袁家祖坟,但当时的袁家族长袁世敦,也是袁世凯的异母大哥坚决不同意,原因是袁的生母生前只是个妾,没有资格进祖坟。

袁世敦的理由无懈可击,因为礼法制度就是这么规定的,袁贵为疆臣之首,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把生母葬在离项城几百公里远的彰德(今安阳),并发誓不再回项城。还有一个例子是,民国大人物谭延闿,他父亲也是督抚级人物,但自己是个庶出子,家里地位就不高,他母亲地位就更不高了。所以谭的正妻死后,老蒋提出要给他续弦的时候,他很坚决地谢绝了,因为他不想再让嫡庶问题搅扰他了,更不想让他的后代因嫡庶问题痛苦一生。

民间封建礼法制度尚且有这么大的约束力,何况皇家作为百姓典范,尤其要遵守这些礼法制度。再者道光帝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真正的嫡长子继承大统的皇帝,多少也会有一种捍卫这种制度的心理。谭延闿 选咸丰为继任者的第二个原因就与道光帝个人情感有很大关系了,咸丰表现出的仁孝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咸丰的生母孝全皇后是道光帝最有感情的妻子,从她火箭般蹿升速度就可以看出道光帝对她的重视程度。

孝全皇后身后事也备极哀荣,她的谥号是道光帝自己定的,一般后妃死后上到谥号都是相关部门议定后给皇帝一个结果,皇帝同意才算完。这次道光一反常态,亲自出马,可见爱护程度。守灵期间道光帝连续十几天穿素衣亲自祭奠,正式葬入清西陵,道光帝也全程参与了,这在有清一朝是极其罕见的。所谓爱屋及乌,心爱的女人死了,但两个人的结晶还在,或许咸丰的相貌像孝全皇后多一点,所以道光最终选择了他。

乾隆去世,嘉庆是怎样安顿乾隆50多位后宫爱妃的?你怎么看待他的安顿方法?

乾隆皇帝很有意思,当年他60多岁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老了,让他赶紧立储,乾隆很生气,他说我没老好不好,才不要立储。最后在大臣们的三番五次劝谏之下,乾隆也不好太任性。于是,乾隆心生一计,他说康熙爷在位61年,我在位60年就退位,大臣们虽然有点不满,但是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乾隆在位60年的话,都已经85岁了,他能活到那个时候吗?这个问题大家只敢在心里念叨,可不敢说出口来。

长寿乾隆帝乾隆潇潇洒洒一生,直到他85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失算了,他没想到自己真的活了这么久啊,只好退位给嘉庆,但是不放权,让和珅做自己的朝廷代言人,此时的嘉庆就像一个傀儡,看这个狐假虎威的和珅特别反感。终于在乾隆89岁那年,仙逝了。嘉庆长长出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皇帝了,他第一件事,就是除掉碍眼的和珅。

第二步,嘉庆就要处置乾隆皇帝的后宫嫔妃,也就是他的那些“妈妈”们。但是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多位,只有两位。原因也很简单,古代的寿命都很短,70古来稀,但是乾隆却活了89岁,他的妃嫔没都没能熬过他,早在他之前一个个都先走一步了。嘉庆自然不用处置这些妃嫔了,需要安置的实际只有两人,一位是颖贵妃巴林氏,另一位是婉贵妃陈氏。

颖贵妃巴林氏18岁巴林氏入宫,第一年就被封为贵人,凭啥通过选秀的巴林氏一进皇宫就有这么高的起点呢?因为巴林氏的身后是蒙古各个部落,而当时的满蒙联姻是常态,蒙古势力送来的媳妇自然是要给面子,起点贵人,一点毛病都没有。没过几年,巴林氏就升了位份,做了内廷主位,封了颖嫔。 乾隆二十四年,颖嫔又被升为了颖妃,短短几年,一路高升,乾隆对她确实十分宠爱,当然了,其中也有她背后蒙古势力的原因,毕竟乾隆也不敢轻易得罪。

颖妃一生无子,乾隆将令妃所生的永璘托付给了颖妃抚养,颖妃也没辜负乾隆和令妃,带永璘如亲生儿子一般,抚养成人。在乾隆临死之前,他感慨这一生白驹过隙,同时也珍惜颖妃与他的一生守候,他觉得亏欠颖妃太多,于是封了颖妃为贵妃,次年乾隆过世。嘉庆封颖贵妃为颖贵太妃,虽然进行了封位,但是嘉庆却并不喜欢这位颖贵太妃,在颖贵太妃过生日的时候,自己没有前去贺寿,他的弟弟永璘前去给养母送上祝福,被嘉庆知道后,严厉斥责了他的这位弟弟。

颖贵太妃知道永璘被嘉庆斥责,原因是给自己庆生,内心十分痛苦,没过多久,就郁郁而终了。婉贵妃陈氏这个陈氏不是选秀入宫,而是在雍正时期,直接入侍高宗乾隆藩邸,为格格。随后乾隆即位当了皇帝,一路受到晋封,在她33岁的时候,封为了婉嫔,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陈氏与巴林氏的待遇简直天差地别。不过,陈氏也不怨恨,在嫔位上一直待到了78岁,整整40多年,终于在乾隆59年被封为婉妃,这个妃位来之不易,不过婉妃坚持了下来。

一直陪伴着乾隆,从幼年,到暮年。直到乾隆死去之后,嘉庆六年时,嘉庆封了她为婉贵太妃,此时,她已经85岁了。婉贵太妃的命运要比巴林氏起点低很多,但是终点却要比巴林氏强,毕竟“人这一辈子飞多高不重要,关键是能平稳着陆”。一直到嘉庆十二年,婉贵太妃才寿终正寝,这一年,她已经92岁,即使在今天也是绝对的高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