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另一个沙盘没有在中国古代得到发展的原因,相反的地图制作在中国古代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沙盘在中国古代一般叫做“聚米”,或者“聚米画沙”。至于古代影视作品中,在战场出现沙盘之类的东西,只当是一种噱头好了。在电影《赤壁》中,诸葛亮所用的沙盘看似先进,其实对古人来说即笨重又麻烦,一般只用于在家练习兵法和向人展示,在实战中远没有一张描述详尽的地图好用。
沙盘在古代叫什么?
沙盘在中国古代一般叫做“聚米”,或者“聚米画沙”。中国古代最早的沙盘概念,有记载的大约始于秦始皇,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描写其陵墓内的景象: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相当于将他的陆上疆土完全复刻到了地下,但这终究是根据传说所做的描述,没有人知道始皇陵内到底是怎样的场景。
而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将“沙盘”这种方式作用于军事上则最早出现于东汉初期。建武八年(公元32年),已经平定中原的汉光武帝刘秀亲征陇西军阀隗嚣,当行军至扶风漆县时,因其地形险阻,众将领出于刘秀的安全考虑都不建议继续冒险深入。正在刘秀犹豫不决的时候,奉命瓦解隗嚣集团内部的马援恰巧赶到。大喜之下的刘秀连夜召见马援,将众将的意见告诉他,并征求意见。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本是扶风郡人的马援不仅陈述了隗嚣集团内部已经土崩瓦解,更通过自己对故乡的熟悉,凭借米堆完整重现了当地地形,将大军如何行军,如何驻扎介绍的清清楚楚。看着面前的“沙盘”,不,应该说是“米盘”,刘秀感慨道:“敌虏都在我的眼中!”第二天,马上率军行至高平第一城,同时凉州太守窦融也领河西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车五千辆与刘秀会合。
隗嚣军见状,十三员大将及十万余部众不战而降。于是古人讲这个典故称为“聚米成山”,并将类似于马援的这种利用米盘复原山谷地势的行为称为聚米。后来,又将《汉书·张汤传》中:初,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禹俱为中郎将,将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
张安世的“画地成图”合用,并称为“聚米画沙”。不过呢,“聚米画沙”虽然是古代合格将领都掌握的技能,但是却没有得到系统的记载和描述,包括称为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的《武经总要》中都没有介绍这个有趣的技术。大概是因为这个技术看似高大上,但是起点非常的低,只要被点破了,就连小孩子都会。真正应用到实际,其实考验的是将领对地形的了解,兵法要素中“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地利,以及另一门叫做“制图”的技术。
在电影《赤壁》中,诸葛亮所用的沙盘看似先进,其实对古人来说即笨重又麻烦,一般只用于在家练习兵法和向人展示,在实战中远没有一张描述详尽的地图好用。这也是另一个沙盘没有在中国古代得到发展的原因,相反的地图制作在中国古代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最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军事地图的概念,在管仲所著的《管子》中便有最早的记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轩辕之险。
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上个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震惊世界的文物,不过大多数人的目光只集中在那具距今2100年多年,却依然保存完好至今未腐的女尸身上。
鲜少有人知道,当时马王堆中还出土了一张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军事地图。这张绘制于公元前138年之前的军事地图,长980毫米,宽780毫米,上方标有“南”字,左边标有“东”字,内容主区为今天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潇水流域,比例尺大约为1∶8万到1∶10万。它用黑色单线描述山脉走向,标记有九座山头的名称,以湖蓝色标注河流、湖泊的宽窄大小,对描绘的20多条河流中的14条标注了名称。
地图又以黑、红双色框突出标注了9支驻军的位置,并以大小表明军队规模,以红色三角标明城堡,红色圆圈标明居民地,并于旁标注居民户数,再以红线标示守备区的范围,边界线上还标出了留封、昭封、居向封等边塞烽燧点。这张地图,将汉军在当地的军力部署,防御结构,地形地势标记的一清二楚,其精度之高已经达到了现代测绘技术出现之前,实地测绘地图的顶峰。
试想有这样的一张地图,谁还会愿意用沙盘呢?实际上,1811年现代沙盘出现在普鲁士时,最初也只是王宫内的军事游戏。一直到了20世纪初沙盘才逐渐应用到军事训练,再到一战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模拟战场情况的相关技术,沙盘才开始在作战指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至于古代影视作品中,在战场出现沙盘之类的东西,只当是一种噱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