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在襄阳西北二十里。约东汉桓帝时在樊城建城,城址现已淹没在汉水中。”又载“卧龙冈在(南阳)城西南七里……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在湖北襄阳县西。不管我认为诸葛亮在哪里“躬耕垄亩”,都和我没有一毛钱利益瓜葛。第四,豹眼既不是南阳也不是襄阳人,诸葛亮在哪里躬耕,与豹眼没有一毛钱关系。
古隆中到底在现在的哪里?
古隆中到底是现在的哪里?本人既不是胡北人,也不是河南人,不偏向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集团,但从我掌握的史料看,诸葛亮躬耕垄亩的地方,应该是-----先留个悬念,后面作答。我只是以我掌握的浅薄知识,说出我的看法而已,说的对与不对,都是我个人的看法,影响不了任何东西。因此,希望不管是河南的朋友,还是湖北的朋友,不要喷我,因为实在没有必要。
我改变不了任何事情。这个问题应该是《三国演义》诸葛亮引出来的地域问题。(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即今山东临沂)的一个官吏之家。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结果不清楚他们走没走到豫章,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只好改去投奔荆州的刘表。
当时,刘表的治所在湖北常德。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他。也有人说是诸葛亮主动找的刘备。这都无关紧要,不是本文要叙述的主题。一,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有一段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由此,引出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两地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就是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古隆中到底是现在的哪里?(刘备三顾茅庐)说起这件事,还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按照诸葛亮兄弟两跟随叔叔诸葛玄行走的路线,先是从山东临沂出发——到江西南昌赴任——到了南昌听说有人顶替了自己的职务——又改道到刘表办公地点所在的湖南常德,但是第二年,刘表治所,从常德迁到了襄阳。根据这条线路推断,按说诸葛亮所说的“南阳”跟现在的河南南阳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东汉时期的襄阳,和“南阳”两字同样也没有一点关系。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东汉时期河南南阳、湖北襄阳的历史变迁。(一)湖北襄阳的演变历史。秦朝的时候,襄阳分属南郡、南阳郡、汉中郡。西汉初置襄阳县,在今襄阳古城西北筑襄阳城,襄阳开始建城设治。约东汉桓帝时在樊城建城,城址现已淹没在汉水中。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将治所由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迁至湖北襄阳。
建安十三年(公元206年)曹操置襄阳郡。也就是说,襄阳在秦朝的时候曾经归属于南阳郡。但公元206年被曹操改为襄阳郡。而诸葛亮《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这时的襄阳郡已经被人们叫了26年,诸葛亮不可能仍然在文章中按照秦朝时的叫法,称襄阳为南阳。(襄阳)(二)河南南阳的历史演变西汉和东汉置南阳郡,所辖全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西汉时,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成为全国设工官的9个地区和设铁官的46个地区之一。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于河南南阳,成就帝业,因此河南南阳被称为“帝乡”。三国时期:南阳,初时隶属于荆州。后被魏国占领。晋代:南阳曾为南阳国,辖十四县,都宛。隋朝:(公元607年)先将南阳郡改成州,后又将州改郡,今南阳市辖南阳郡、淯阳郡、淅阳郡、淮安郡(包括平氏、桐柏二县),义阳郡的淮源县、舂陵郡的湖阳县等都在今南阳市内。
唐朝,天下设为十道,南阳属山南道管辖。自唐高祖李渊至玄宗李隆基90年间,南阳先后设置纯州、郦州、淅州、北澧州、宛州、淯州、显州、湖州、新州、鲁州和仙州等。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邓州称南阳郡,唐州称淮安郡。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郡称州,县加以合并,今南阳市有泌州淮安郡和邓州南阳郡。
由上述文字可以推断,诸葛亮躬耕之地:十有八九,应该是河南南阳。但是,由此又出现一个问题:诸葛亮跟着叔叔去江西南昌是公元189年的事,公元190年,刘表把治所从湖南常德迁到了湖北襄阳。如果诸葛亮跟着叔叔去投奔刘表,只能去湖北襄阳,而不可能去河南南阳。(东汉南阳郡)二,从诸葛玄去世,到后来,有一段历史,似乎失去了记载因此,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兄弟两一定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辗转到了河南南阳。
这倒符合刘备在新野兵败以后,去南阳拜访诸葛亮的史实。然而,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既然当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随后才有隆中对的说法,那么,刘备求贤若渴,在南阳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可能又跑到湖北襄阳古隆中听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由此,诸葛亮的所谓“隆中对”中的隆中,是不是不是指地名,而是指时令呢?在过去的小人书上,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去拜访诸葛亮时,有一个场景,是天上下着大雪。
不过,这或许也无关紧要,原来最早听说叫“草庐对”,后来是怎么变成“隆中对”的,这里面估计就大有名堂。但不管是有什么隐情,我还是认为,都是因为出于一种美好愿望,这是肯定的。或许这就够了。三,从别的方面找史料另据《三国演义》: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由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两个信息,一是当时在新野的刘关张三人,距离诸葛亮所住之处非常近。
二是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都是大颍川人士。(刘备三顾茅庐)(一)新野到南阳和襄阳的距离1,新野到南阳的距离按照现在公交车线路,64.9公里。步行1.4公里。当时刘关张三人都骑马,自然比步行更快。2,新野到襄阳的距离全程约95.4公里。步行的话,估计得走2公里。当时刘关张三人都骑马,自然比步行更快。
看来,从路程上还的确看不出来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新野到南阳和新野到襄阳的距离差不多。但是古隆中在襄阳西北二十里。这就有点远。不过,刘关张三人骑马,多二十里倒也不算个事。(二)颍川在什么地方这里出现一个地名:颍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禹州市。它在郑州、许昌、平顶山中间地带。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徐元直都是颍川这一带的人。
颍川 ,古代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现在的禹州,在许昌西北方向不远,到南阳全程约203.6公里。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都是颍川人。假如让他们离开曹操占据的许昌,最有可能到达河南南阳,还是到达湖北襄阳呢?这些人都是世外高人,而南阳自古称为帝乡,人才荟聚之处。
尽管他们是为了躲避战乱,但也得多少顾及点自己怀才不遇的高傲性格。因此,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久负盛名的南阳。有人说,当时的南阳是曹操控制的地盘,他们不会去。为什么不会去呢?曹操又不是毒蛇猛兽?他们即使想躲开曹操,在当时南阳这种穷乡僻壤的山里隐居,曹操不管再怎么求贤若渴,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他们。
再说了,当时只要是山里,隐居的这种人太多了,又不是只有他们几个。(颍川,现在河南禹州市)明叶桂章《武侯记》:卧龙岗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上面所述似乎都符合“隆中”在河南南阳的地形、地理特征。
至于襄阳,只有在秦朝的时候,曾经分属于南阳郡,此后,和南阳二字再无瓜葛。但这一点,显然并不能成为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理由,否则诸葛亮一定会说“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综上所述,我个人推断,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应该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当然,我十分理解湖北兄弟姐妹们的心情,不要骂我。
不管我认为诸葛亮在哪里“躬耕垄亩”,都和我没有一毛钱利益瓜葛。诸葛亮是三国名人,又是古代智者的化身,谁不希望这样一个名人、伟人是在自己的家乡常住过呢?另外,还有旅游资源可以享受。假如我是湖北人,我也要争一下。可惜,我们内蒙古离南阳、襄阳都远,够不着。如果够得着,南阳也好,襄阳也罢,都得靠边站,都得撒手让给我们。
我们蒙族小伙子可厉害呢,你们根本不是个儿。三国时期的第一条好汉吕布,大家知道吧?那就是我们内蒙古包头市人。吕布这样的英雄在我们内蒙古遍地都是,想一下,你们湖北人、河南人,谁能打得过他?不过吕布的品质不好,我们内蒙古人在这一点上倒是没有学他。再说我们内蒙古多好呀,有辽阔的大草原,地域广大,人口不多,牛羊成群。
看见哪个羊肥,杀了、炖了。一手抓着手把肉,一手端着马奶酒,身边还有花枝招展的蒙族姑娘敬酒,诸葛亮同志只剩下大快朵颐了!诸葛亮只要来过我们草原,一定会喜欢上我们这里,什么南阳、襄阳?他哪儿都不会去!就在内蒙古扎下根,繁衍他的后代小诸葛亮了。最后,希望湖北的朋友也好,河南的朋友也罢,当然还有全国各地的所有朋友,欢迎大家来我们内蒙古大草原观光旅游!。
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刘备的三顾地只能是在今天襄阳西的隆中!刘备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当然是今天襄阳隆中!如果说“躬耕地”在哪儿?南阳市还能靠诸葛亮语焉不详的“躬耕于南阳”碰瓷的话,那么刘备三顾地在哪儿?南阳市可就抓瞎了。因为诸葛亮只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个“草庐”在哪里?就只能从史书中找到答案!一、自古以来的历史记载中,刘备三顾地都是隆中最早记载刘备三顾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名著《水经注》。
《水经注》说:“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刘备三顾地的地点,并且明确指出“先帝三顾的草庐”就是襄阳隆中孔明旧宅。此后明确提到刘备三顾地的史料还有: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唐李善等注 《六臣注文选》“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 《山南东道四.襄州》“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 “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南宋叶庭珪撰《海録碎事》“学业堂在襄阳县,诸葛孔明之地。
亮家在南阳之邓乡,曰隆中,先主三顾于此。”金朝李俊民撰《庄靖集》“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元代《氏族大全》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明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说:“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距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时伟按,博望烧屯事,陈寿志原载建安十一年以前,而三顾隆中则十二年事也。”“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侯居隆中时,有客至……”清康熙《御定佩文韵府》隆中,蜀志诸葛亮隐,好为梁父吟,先主三顾之乃出。“隆中田:曽巩隆中诗孔明方微时 息驾隆中田”清乾隆《六艺之一录》“晋立诸葛武侯旧宅铭: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
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清乾隆《季汉五志.诸葛忠武侯传》:“元卒,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家于南阳之邓县去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今湖广襄阳府)。”“徐庶荐诸葛亮于昭烈,昭烈三顾隆中与亮。”二、在同时记载隆中和卧龙岗的史料中,提到三顾地的就只有隆中如《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府城西二十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
宅西有避署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又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明一统志》明确提到了襄阳隆中与刘备三顾地的关系,而在介绍卧龙岗时则完全没提“三顾。”《大清一统志》记载:“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
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又载“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大清一统志》更加明确的指出“刘备三顾亮于草庐”即襄阳县西隆中山东“诸葛亮宅”!卧龙岗则与三顾无关。清顾祖禹《读史方輿紀要》记载:"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史略,先主初領徐州牧屡为袁术、呂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陽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又载“卧龙冈在(南阳)城西南七里……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 《读史方輿紀要》也明确承认“刘备三顾孔明于隆中”,而卧龙岗没涉及三顾问题!《辞源》中的三顾地:【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卧龙岗】“地名。在河南南阳西南,相传为汉末诸葛亮隐居处。” 《辞源》也明确把三顾地与“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联系起来。
而卧龙岗则与三顾无关。《辞海》中的三顾地:【隆中山】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卧龙岗】则说“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旧时传为诸葛亮隐居处。” 《辞海》也明确肯定三顾地在“今湖北襄阳西”的隆中。三、历代河南南阳地方志和其它地方文献也认为顾地在今天襄阳隆中明嘉靖《邓州志》第二卷“郡纪”中明确提到“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
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清乾隆《新野县志》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承认:“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
“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就这样,刘备带领关羽、张飞接连到隆中拜访……第三次又来到了隆中,这一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常说的刘备三顾茅庐。“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河南省政府编撰的《河南风物志》承认:“(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承认:“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著名的泰斗级历史学家、河南开封人白寿彝在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于管仲、乐毅”” 刘备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从驻地前往隆中拜访,没想到一连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
”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考古学家朱绍侯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中说:“刘备三顾隆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里)草庐,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打天下。“四、关于隆中的宅院和卧龙岗的草庐卧龙岗方面否定隆中了一个理由为隆中是“宅院”不是“草庐”!这种说法极为荒谬。所谓宅院只是建筑形式,而草庐是建筑的材料。谁说草庐不能做成四合院了?难道做楼房的只能是混凝土?那古代的木楼又是怎么建起来的?再举个例子,在发明瓦之前,古代的皇宫的屋顶都用草覆盖,这不就是草庐吗?草庐能做成宫殿为什么不能做成宅院?其次,所有的史料都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茅庐”就是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的“宅院”。
第三,看看卧龙岗的草庐是什么货色呢?据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南阳县志》承认卧龙岗的所谓“草庐”不过是“筑居以像之”,像的是襄阳城西二十里,南阳之邓县隆中的“亮家”。
而《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盖道陌私祭之类。“我们知道卧龙岗草庐原名就叫”诸葛庵“,与武侯祠原为一体。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个后来的卧龙岗草庐不过是路边田间私祭时搭的草棚子演化而来!1987年南阳市委宣传部编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书中收有《柏——卧龙岗小记》一文,说:“南阳的‘诸葛庐’、‘抱膝石’等等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故而南阳的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隆中对》中的隆中,现在属于什么地方?
问的是隆中,实际答非所问指的是躬耕地,在三国时期就没有隆中记载,何来隆中对,隆中对在清朝时期才出现,所谓隆中对以前是草庐对。来自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茅庐,最早记载隆中是西晋蜀记记载,之前记载和襄阳没半点关系,因为襄阳此时还没号曰出隆中,只有南阳卧龙岗亦称隆中,到东晋习凿齿附会诸葛亮出师表叙述躬耕南阳,和属记记载隆中在襄阳号曰出隆中。
习凿齿叙述;亮家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此才有襄阳隆中,具体位置谁也说不清楚,之所以对习凿齿叙述有疑问,是因为南阳邓县属南阳郡,襄阳属南郡,两郡隔汉水而治,就现在有的襄阳人只说南阳邓县隆中,或者南阳邓县樊城隆中,把襄阳城西丢弃了就说明不合乎常理,在说一个整体依据只能用前部分就更难说明问题,正是襄阳城西隆中归南阳管说不清楚,只有在南阳扯前拉后的搅浑水,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变成了隐居襄阳隆中,现在又在隆中整出卧龙岗,企图以假乱真。
历史记载的隆中地点有哪些?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亮躬耕陇亩,好为 ‘梁父吟’。注引 《汉晋春秋》 曰: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水经·沔水注》: “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隆中山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西,临汉水。石灰岩山丘起伏,最高点海拔306米。
山冲入口处的古隆中为东汉末诸葛亮隐居躬耕处。建安十二年即公元二零七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之纵论时局,提出了统一全国的建议和谋略,即著名的《隆中对》。其后,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诸葛亮曾加强与孙吴的联合,改善对西南各部之关系,曾领卒众五次北伐。晋即有纪念性建筑,唐建武侯庙,此后屡毁屡建。现存武侯祠、抱膝亭、三顾堂和古隆中牌坊等为清建筑。
是不是在元代隆中神秘的消失了被今天的古隆中代替?
史书记载的襄阳隆中多个说法,但说的最多的,最大公约数是西北二十里,但这个隆中历史上无法找到,现在仍然无法找到,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隆中根本不存在。二是隆中在襄阳西北二十里,但是元代消失了。分析两个原因,第二个说法证据不足。襄阳西北二十里为河滩地,不属于隆起的地形,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猜想!无论隆中消失或者不存在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今隆中非诸葛亮躬耕地。
襄阳籍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冯博文认为隆中消失的。他的观点如下:隆中诸葛故宅本在襄阳城西北二十余里,至宋代尚存; 唐 末,襄阳城西南伏龙山出现一座诸葛庙祭祀孔明; 宋代,宅、庙共存。至宋末,隆中诸葛故宅可能被战火毁 坏,元明之人一方面创造“隆中草庐”作为新的诸葛隐居之所,一方面将伏龙山认定为新的“隆中”,将诸葛庙 ( 元代改为隆中书院) 和诸葛宅合为一体,以宅—庙—书院 - 武侯祠的面貌呈现在方志中。
诸葛亮出山前,躬耕陇亩是在襄阳古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
昨晚熬夜到两点,码字近五千,刚刚回答了南阳卧龙岗、襄阳隆中哪个更可能是诸葛亮躬耕之地。结果今天招来了许多骂声,好在平台除了红包之外,额外又给了个青云计划奖励,虽说是二挡,也聊以慰藉。对一些留言争论做了解释,感觉很费劲;对一些嘈杂之声实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借这个题目,啰嗦一下。第一,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就看一眼人家写的啥。
有真知灼见的话,不妨就认真交流一下。自己不懂,道听途说一些事,就乱逼逼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会得到啥结果呢?虽说林子大了,啥鸟都有,但讨厌的鸟,往往容易被除掉。第二,没有平台的付出,没有创作者的辛苦,还能看到啥鸟呢?第三,对待历史,为的是了解真相,感悟人生,起码也是为了消遣、寻找乐趣。如果没有一个理性的历史观,不仅会给别人添堵,恐怕自己也不会得到乐趣。
第四,豹眼既不是南阳也不是襄阳人,诸葛亮在哪里躬耕,与豹眼没有一毛钱关系。说到他老家是琅琊,倒是沾边,但与豹眼何加焉?豹眼为了红包,为了兴趣,为了友友们一起交流开心,为了感悟一点人生,喜欢写一点东西,喜欢与同道中人一起切磋。但不喜勿喷,敬请自重,天下没有省油的灯。睁眼看历史,闭眼悟人生。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在另一个问答中,言犹未尽,有意无意留下了一些问题没说清楚。
因为这个问题实在说不清楚,如果能说清的话,也不至于几千年来存在争议。谁都说不清,那还说啥呢?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之所以豹眼没有一次说完,是因为再写一万字也说不清。留下一些悬念继续交流,或许更有意味。但在评论中,除了看到一些扯淡之外,几乎没有人提到豹眼留下的那些需要说明的事。这也说明那些人,并不了解历史,并不懂的如何看待历史,只是满嘴跑火车而已。
说过的不再详细叙述,点到为止,就这个问题再说几点吧。第一,《三国志》是了解三国历史最重要、最可信的史书,但不是绝对的。有资料说,许多人想请陈寿去给他或者祖先写书立传,陈寿要钱很高,不给钱就不给立传。这很好理解,今天能随便请莫言给你写东西吗?莫言收了费,能随便替你吹吗?陈老先生作了《诸葛亮集》之后,名声大噪,都想请他作传,给谁作不给谁作呢?收钱呗。
真为了钱吗?为了堵住许多人的嘴。《三国志》之所以可信,在于陈老先生的严谨。不是给了钱就说好话,不给钱就贬斥你。收了钱该咋写还咋写,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就不会请人遗臭千年吧,也就省了很多的心。诸葛亮及其后人没给陈寿红包吧,所以,豹眼认为《诸葛亮传》基本可信。第二,《诸葛亮传》全文采录了《出师表》,有人考证是晋人伪作。
类似的情况,点到为止,在这里不一一考证。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有机会再说吧。但陈寿是严谨的史学家,不会轻易就把别人伪作的《出师表》全文抄录。蜀汉没有史官,如果诸葛亮真的有这个上表,陈寿究竟如何得到的呢?谁能知道呢?陈寿还记载了诸葛亮许多的作品,又是从哪里得知的呢?可以去探究,不可以怀疑一切。这里就有一个对待史书的态度问题,豹眼给你说这个事,你自己去评判,信与不信在你自己。
如果《三国志》与《出师表》都不可信,那么诸葛亮提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也就置疑。如果这一点也怀疑,就更复杂啦。因此,豹眼的观点,讨论题主的问题,就以诸葛亮的这句话为主,以此作为前提进行探讨。第三,豹眼在另一个问答里,说得比较详细的是南阳卧龙岗不可能是诸葛亮躬耕之地,这里就不再多啰嗦啦,有兴趣的友友自己去看看吧。
第四,关于襄阳的问题很复杂,豹眼认为,这里比南阳更可能是躬耕之地,但也不确定。所以在另一个问答中,没有展开更详细地论述。在这里就说一下这个事吧。01襄阳之说的由来。先说一句题外话,四人帮之一的江青,咱不管她是几人帮,做了啥孽,只说一下她的祖籍。她本是山东诸城东关街,一直是说诸城人,有资料说该地现在划给了高密。
豹眼没有去考证过,但听说是如此。那么,问题来了,她是山东人没问题,说是潍坊人也没问题,但究竟是诸城人还是高密人呢?有清楚的友友,欢迎告知一下。现在说她是诸城人,许多人相信,几百几千年后,谁还说得清楚呢?诸城人不能在诸城另一个地方再建一个她的故迹吧,不是歌功颂德,但做个反面教材也是可能。那还是她的原居吗?如果高密人想建一个反面教材的基地,久而久之,岂不就是正宗的高密人了呢?不管她究竟是个啥情况,但类似的历史问题很多。
那就是因为频繁的行政区划变更,导致了难以甄别历史真相。正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才需要考证、辩伪,需要推论。我们不是史学家,不需要考古,只是兴趣爱好者,做出的结论仅仅是乐趣,看得是有无道理而已。南阳郡是当时天下第一大郡,变更频繁,疑点更多,探究起来兴趣也就更大。裴松之《三国志》注解,引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说法,究竟有没有依据呢?习凿齿(317-383,另说325-393、328-413 )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有人说,习凿齿是襄阳人,不想把诸葛亮这么一棵大摇钱树让给南阳,想留在襄阳自己老家。也就不只说隆中是南阳邓县,才专门添加了襄阳城西二十里之说。
豹眼汲取教训,不做评价,友友们自己品读。但豹眼认为习凿齿说得很明白,不去评价这句话的真假,就字面来理解,那就是:当时的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邓县地面,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这没有毛病吧?从今天的区域划分来看,襄阳城西二十里是在襄阳的地盘上吧。豹眼没去过这个地方,但从地图来看,应该是这样吧。清楚的友友,可以指教一二。
如果习凿齿的说法可信,躬耕之地就在今天襄阳辖区城西二十里,襄阳人说诸葛亮躬耕之地在襄阳有何错呢?南阳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现在是在你襄阳地盘上,但历史上是南阳的。”这没毛病,但南阳就基本失去了竞争力。南阳回避这个问题不提,只说南阳卧龙岗才是躬耕之地,你那个隆中不是,习凿齿所言不对。又有何证据呢?豹眼分析,南阳卧龙岗绝不是躬耕之地。
理由有几方面:第一,卧龙岗本叫八里岗,离南阳市区四公里,就是在宛城西八里路。那是曹操的地盘。就曹操那个阵势,诸葛亮真在这里躬耕,岂能与曹操没有交集?第二,诸葛亮频繁的与襄阳名士交往,从理念上说,他属于襄阳人。不管邓县是不是曹操控制的势力范围,因为曹操并没有完全绝对控制南阳郡,但刘备屯兵新野,不也是南阳郡所属吗?刘表咋会派遣他去驻兵呢?第三,邓县虽说也属于南阳郡,今天也属于南阳市,但当时是不是与襄阳走得更近呢?是不是与新野一样是刘表控制的势力范围呢?躬耕之地后来划给了襄阳又有何不可呢?第四,都说是诸葛亮隐居,那么在天下第一大郡南阳,经济首都宛城四公里,那叫隐居吗?是不是更像进入一线城市没有资本,先在城郊歇歇脚呢?第五,诸葛亮跟随其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诸葛玄病逝后,诸葛亮带领其弟就去躬耕。
一般而言,他会选择刘表控制的区域内一个僻静之处,不太会跑到曹操控制的热闹之处吧。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尽管彼此之间不对眼,但还是眉来眼去的。并不是跟随刘备出山之后,才与黄承彦、刘表有这些关系。这就说明,躬耕之地离荆州牧刘表所驻的襄阳关系很密切。诸葛亮不是绝对的隐士,只是没有参与政事而已,但与官场、社会交往很密切。
这就说明,不管隆中是属于邓县还是襄阳,诸葛亮不会跑到南阳宛城去的。这一点恐怕南阳人不会否认,如果躬耕之地就在今天邓县的地盘上,南阳人还一定咬着卧龙岗是躬耕之地吗?早就把邓县的隆中开发出来了。02襄阳隆中之说的始作俑者豹眼在另一个问题中,提到了原蜀汉官吏李密之子李兴最早的碑文《祭诸葛丞相文》及习凿齿的《诸葛武侯故宅铭》。
这里也不再多啰嗦,只说明一点,他们看到的是一些“故墟”,多少还有些老物件,是不是诸葛亮家的没人证明,当时也没有争夺。但起码有些实物在,但南阳卧龙岗,就是黄权及其族人在那里建祠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全国到处是关帝庙,有多少与关公直接有点关系呢?有人认为诸葛亮当时躬耕之地不叫隆中,而是叫阿头山。这与南阳卧龙岗一开始不叫卧龙岗而是叫八里岗有何区别呢?草庐对不叫隆中对,又有啥不可以呢?有学者引经据典考证,那个阿头山离襄阳远了去了。
这里不展开说明啦,有机会再说吧。再说一个题外话作结吧。建安十三年(208年),周郎意气风发,在赤壁把曹操好一顿揍,当时场面很大,也很热闹。到了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湖州知州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就被贬到了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做了团练副使,也就是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这很不爽,苏轼就到处溜达,看到一片赤壁,就作了赤壁二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想起周郎来就泪流满面。
不知道苏轼是有意还是无意,黄州赤壁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周郎大战曹操的地方。后来,有人说不对,不是那个地岔哦。就有考证说的确不是,闹岔辟啦。于是有了东坡赤壁及周郎赤壁。经过苏东坡这么一弄,东坡赤壁比周郎赤壁名气还大,文人骚客附庸风雅的还不少,到这里去捧场的络绎不绝。今天去看赤壁,谁还计较是东坡赤壁还是周郎赤壁呢?各有各的看点嘛。
为何南阳的卧龙岗与襄阳的隆中不是这样呢?讨论这个问题,是增加文化底蕴,以使得旅游者更有乐趣。为何一定要把产权搞到手呢?睁眼说瞎话,欲盖弥彰又有何益?这不是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历史人物及其古迹的正确态度。豹眼认为,诸葛亮躬耕之地就在今天襄阳的地界上,南阳卧龙岗是祭祀武侯祠的地方,也很有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为什么会有人觉河南是争夺诸葛亮躬耕之地?最早隆中对出现在哪个地方,你怎么看?
不知道为啥都说河南的不是?为啥认为是河南在争?不是别的地方在抢河南呢?出师表写的躬耕于南阳,请问南阳属于哪里?有人说古代的南阳不是现在的南阳,绕嘴不?啥都得你们说了算,你们是最大权威呗!南阳有着卧龙区有着卧龙岗,怕有很久了。襄阳处心积虑的把襄樊改成襄阳,又把什么地名改成隆中。我们都是后人,我们不能见证历史,都是各种文献中记载的历史研究,就算有争议,难道都是河南的不对?现在连老子也在被安徽争!蔡文姬也有在争!甚至牛郎织女的故事,梁祝,无一不因经济需要相互争执!我不是历史考古学者,也没深度研究,所谓争执很多是推翻历史,树立新形象!原来一直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是不是也得改?事实胜于雄辩!做为地域黑的朋友,我在此只能一笑大方。不要学韩国,所有的有归属的都搂在怀里,是你的不是你的,都成为你的!如果有争议,可以拿出确着证据,当然真拿出证据的话也没了争议。但有争议的事不能一味否定河南吧!难道河南的历史就是一片空白?就算你唾沫横飞,事实还是事实,不想说河南人做了多少贡献,河南在中国付出了多少!只想说不要有色眼镜看河南!以讹传讹!我作为河南人,做销售去过很多城市,我也一直坚称自己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