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带尾巴的酒碟是什么朝代的,奇形怪状的中国古代酒器具

我的个人观点如下:1.CD碟外形与书籍类似,但内置物不同,书籍是由纸张组成,而CD碟是一张由金属与纤维压制而成,前者保存的难度比后者小,后者要通过适时播放,碟片表面定时清洁,必要时需拷贝存档,CD碟表面封皮的纸张图案应清洁完整,注意防霉;2.九十年代香港唱片公司发行的CD碟都是早期活跃于港台歌坛的明星作品的结晶,他们有的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而离开了我们,有的当时红极一时却急流勇退,而有的继续耕耘于歌坛发挥余热;3.这些CD碟有的作品是当时歌坛明星的成名作,而有的演化成现在网络文化的代名词。

鼻烟壶是什么?做什么用的?

烟草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水烟、旱烟,乃至还有鼻烟。鼻烟,是北京人在清朝和民国时玩的时髦的玩意,而有了鼻烟,就有了另一种东西,鼻烟壶。这就像有了旱烟锅,就有了烟袋一样。鼻烟壶, 说起来就是专门用来盛鼻烟的一个容器。一般不太大,基本跟今天的一包香烟差不多,小得可以用手握住,随手带着。它被人们称为集各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别看它这么小小的容器,不仅材质五花八门,采用了瓷、铜、象牙、翡翠、玛瑙、琥珀等贵重材料,更为关键的是,它还集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镶嵌、以及琢磨等多种工艺于一身,让人大开眼界。自从鼻烟在近代渐渐销声匿迹后,制作的少了,鼻烟壶成了稀罕之物,被人们更加珍视。同时,它在海内外名气越来越响亮,超过任何一种工艺品。

没肉吃的那个年代,你吃过老鼠肉吗?

我知道是有人故意贬损某个年代而提一些无知的问题,不过我还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这个问题吧!地标广东,我是新中国五十年代初在农村出生,一直在农村长大,在乡下从小学读书直至高中,高中毕业后还在生产队务农七八年,当过农科组长,生产队副队长,还曾在大队兼任数职。所以农村人的工作和生活景象尽在我心底。说实话,农村人的生活较艰苦清贫,五六十年代虽能吃饱,不过是以主粮(大米)与杂粮(红薯、木薯、芋头)等参半吃饱。

还有,1959年至1961年,因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大减产甚至失收,农村人的生活很差,大米很少,偶然做些稀饭吃,连杂粮都吃不饱,还要找寻一些例如:软艾叶,野麻叶,土茯苓、黄狗头等野菜充饥,生活确实很艰苦,直到1962年后才没有挨饿。七十年代开始,农村人的生活转好,因粮食越来越高产,到七十年代中,绝大多数生产队的常规水稻平均亩单产都在800市斤左右,劳动日值也在0.5元—2元/10分左右,社员的口粮吃都吃不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社员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话归正传,说到吃肉的问题,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农民都会养一些家禽例如:鸡、鸭、鹅等,还有这些家禽还会下蛋,所以过不久时间都会有鸡鸭鹅肉及禽蛋吃,我的家乡地处中国南方,那年代江、河、湖、泊、小溪几乎常年水满,无污染,鱼虾特别多,随随便便都可捕捉到鱼虾做菜肴。还有不少人养猪,不过要饲养一年才能岀栏,是自家饲养的猪肉约一年吃一次吧!七十年代开始,生产队凡筑水库、改河道、修水坝、改机耕田等,生产队都会集体开饭,都有机会吃到生产队饲养猪的猪肉和鱼塘的鱼。

还有政府给农村人口每人每月发四両肉票,均可购买猪肉,所以说,农村人是有肉吃的,只不过吃得不多吧了!有些人说,就算政府发了肉票,农村人也没钱购买,其实这是个别情况,因为当年生产队真正超支户是极小数,一个生产队才三户左右。绝大多数家庭都不是超支户,买肉的钱是拿得岀来的。我记得当年我们村里的情况,每星期买一次猪肉的就很少,个别两三户吧,能买得起的都是家中有人当工人的,生活条件较好的,其他家庭大约一个月吃一次肉吧!还有说到老鼠肉,这个问题又勾起我的童年趣事!我们的家乡家鼠没人敢吃,可是田鼠几乎家家户户都吃,因为无污染,还是一种美味的佳肴呢!当年我读小学时的学校离家不远,走路最多只花30分钟,一到冬天,我们的小学生几乎人人都捕田鼠。

我们傍晚放学后,三五成群到山边一些梯田设机关捕捉田鼠,到次日天还未亮,大约早辰4时左右起床,到山边农田收获田鼠。马上拿回村前的河边,将田鼠剥皮,再用小刀开膛,除去内脏,清洗干净,然后用薄竹篾将劏好的田鼠撑开凉晒,做法如晒腊鸭干同样,叫腊田鼠干。不过鲜田鼠腥味很重,我们通常劏田鼠要用当地的一种叫石榴的嫩叶子揉碎在手中磨擦去驱除腥味才敢回学校,那年代,我们当地的农贸市场还有腊田鼠干卖呢!田鼠干这道菜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将田鼠干的竹篾清除掉,清洗干净,去除头部,脚部,切成小块备用。

配料:鲜蒜鲜葱切段,葱蒜头用刀拍扁,与茎叶分开装;陈皮,切丝;盐、米酒少量。烹饪时烧红铁锅,先下花生油,盐,蒜头葱头与陈皮丝一齐下锅,爆炒,接着将田鼠肉干倒入锅中,洒小量米酒,与葱蒜头同爆炒,约3—5分钟,加适量水,盖锅盖煮约5—8分钟,留少量水,开盖将葱蒜叶茎倒下锅,再加小量花生油炒约1分至两分钟半干湿状态就可上碟,一道简单的又美味的田鼠干佳肴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为何古代太监手里要拿个带毛毛的棍子?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带毛毛的棍棍?好吧,请允许俺先乐一会。说真的刚一开始瞅着这题目,俺先是一懵,跟着就是一愣,扣着脑门想了半天,才琢磨出这带毛毛的棍子是什么东西来!惭愧啊!不过题主说的还是挺形象的,这东西确实是一根棍子上边捆了一小撮毛毛。说道这里估计有小部分小伙伴,还懵圈呢:“说了半天,到底是啥玩意?后槽牙都要掉了!”这东西不是别的,是拂尘。

正宗咱大华夏出产的特有物品。话说这拂尘在大家伙的印象当中,这应该是道家的东西。瞅着电视剧里边,那些个道法高深的老道,一头银白色的长发,再配上一把亮白色的大胡子,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这怀里必定抱着一把拂尘,没事还得晃两下。其实大家伙的印象是不对的,这拂尘最早是民间的一个物件,他不是道家的专有东西。秦汉时期拂尘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在后来的应用中,得到了推广,道家将他纳入了法器的行列,那么后来走入咱大华夏的佛家入乡随俗吗?也将这拂尘纳入了法器的行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发问了:“那么这拂尘为嘛又被太监使用了呢?”太监使用拂尘,他是按照最初秦汉时期的功用来使用的,不是小伙伴们认为的为了装饰一下,给自己的主子添加那么一点不同的装饰,不是的。那么这拂尘最初的设计是用来干嘛的?说出来您都不信,最开始的时候,这拂尘他是用来驱赶苍蝇,蚊子的或者用他代替抹布之类的,在坐下之前,用这拂尘打扫一下要坐这地,免的把衣裤弄脏了回去洗。

所以他兼有驱赶蚊蝇,扫把和抹布的作用。毕竟古代那会,山好,水好,空气好,主要原因是那会原始森林他也多,花花草草的过滤一下,那啥氧气因子的含量杠杠的。但结果是,花花草草不仅提高了氧气的含量,他还外带一个负面效果,苍蝇咱就不说了,蚊子贼多。如果您坐一凉亭里边,喝喝茶,弄盘残棋和老友逗乐,你还得防着蚊子这帮家伙往你肉皮上叮,烦不胜烦,所以咱古人就发明了这东西。

时不时的晃悠一下手里的拂尘,这蚊子就没法下口了。估计说道这里,有小伙伴不相信:“拉倒吧!你是体验过,还是咋得?就这东西能挡住蚊子的进攻?”您还别说,俺还真体验过,当然用的不是拂尘,但这原理应该是一样的。想当年,俺还是出生社会的小年轻,仗着自己身强力壮,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兼职做下夜的老大爷,所以晚上咱就得在单位了睡觉。

但好巧不巧,这单位的门口,种了一排的大树,有俺大腰子那么粗,而且不远的马路对面,有老大一片湖水,其实说是湖水,也是一人造的坑,灌了一点天然水,没有活水来源的死水坑而已。大家伙也知道,这种环境是最容易产生蚊子的。而俺这地生的蚊子,有大拇指头那么大,叮你一口,不起个大拇指头那么大一包,他都对不起你。头一晚上,俺就哭了,那是夏天啊,您要是把身子用被子包起来,热不死你,但不包,它咬不死你,二选一都是非常扯的选择题。

哎呦!睡不着不说,撕心裂肺的痒啊!那耳边嗡嗡的轰炸机的声音压根就没有停过。熬了三天,俺终于呛不住了,卖了一个小个的电风扇,把那电风扇打开之后,对着俺自己个吹,然后把身子包起来。神了,大半夜俺把被子踢开了,这蚊子都没落下来啃一口,俺是安安稳稳的睡到了大天亮。就这电风扇和俺熬了一个大夏天,但这东西有个毛病,第二天,总得跑会肚子才成,但比睡不着,还被蚊子咬,这都是小事。

所以这蚊子他在叮咬你的时候,你时不时的挥动一下那拂尘十有八九他不会咬你。毕竟蚊子他也胆小,怕你一不小心把人家给拍扁了,得不偿失不是。好了,不小心插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有助于大家伙理解。那么这拂尘最开始也就是士大夫阶层使用,平民老百姓用的比较少,或者基本上就不用。这东西既然能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起来,也算是时尚所在,后来被道士接过来使用。

总结一下那么为什么道士会接过来呢?难道就是因为流行?时尚?那倒不是,最为主要的是,道家建立的庙宇这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山腰或者山头上。这些地方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蚊虫比较多,所以这佛尘就被道家拿过来使用了。而且他们在整理书册的时候,还能用这佛尘清扫灰尘,这就成了道家的必备之物,这也是为嘛道家的人出去游历的时候,总是喜欢拿一柄拂尘出去。

这样慢慢的就变成了道家的法器,而且还具备了武器的功用,拂尘属于奇门兵器的软兵器。过去都有一种说法:手拿拂尘就不是凡人。咱这里在插一段小知识。道家收徒是相当严格的,新收的这徒弟,你必须得干满三年杂活,这期间师傅就会传授你一些基本的典籍功夫之类的。三年期一到,师傅就会给你最后一项考验,让你出去云游历练。在云游历练的过程中,有那心志不坚的就会一去不回头了,但云游历练是道家的一个根本,必须得去。

所以师傅就给你三件东西,一个是腰带,意思是把你那小心思收一收,别一天想别的。另一个就是这拂尘了,这就是借着拂尘有着清扫的意思,一旦和俗世有了瓜葛,记得清扫一下,清扫这瓜葛。第三就宝剑,一个是防身,另一个就是斩断世俗的瓜葛。那么拂尘因为具有清扫的功用,所以佛家也引入了这拂尘,在佛家里边这拂尘还有一个功用,当时佛家几个派别的人相互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一方将手里的拂尘放下,这就代表甘拜下风。

那么到了宋元明清的时候,这拂尘又被宫里边的太监使用,他基本上恢复了他最初的功用,但这拂尘使用的频率可不高。最为常见的是,在戏曲舞台上,演太监的人物会经常拿着。那么到了现在,咱瞅电视剧的时候,他就把这形象给引了进来,给大家伙的印象是,太监似乎经常使用这拂尘,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使用的机会少。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90年代香港唱片公司CD碟值得收藏吗?

从问题字面来看,题主既是一个怀旧之人,又是一个音乐发烧友!我认为90年代香港唱片公司CD碟是值得收藏的,我认为:如果说人们通过双眼来阅读书籍来获取一定的理论知识,那CD碟是通过双耳倾听的方式获得一定感官效应的有利工具,前者是视觉读物,后者是有声听物。我的个人观点如下:1.CD碟外形与书籍类似,但内置物不同,书籍是由纸张组成,而CD碟是一张由金属与纤维压制而成,前者保存的难度比后者小,后者要通过适时播放,碟片表面定时清洁,必要时需拷贝存档,CD碟表面封皮的纸张图案应清洁完整,注意防霉;2.九十年代香港唱片公司发行的CD碟都是早期活跃于港台歌坛的明星作品的结晶,他们有的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而离开了我们,有的当时红极一时却急流勇退,而有的继续耕耘于歌坛发挥余热;3.这些CD碟有的作品是当时歌坛明星的成名作,而有的演化成现在网络文化的代名词。

1.CD碟的外观品相与内容保存我前面说过,CD碟外面与书籍一样也有彩色封面,上面的图像应该清晰,无明显的污迹、褪色与破损,这表面的品相要求与书籍相似,而书籍在收藏的同时具有翻阅的功能,其纸张是由纤维组成,通过与空气的接触可以延长寿命,而光碟不能久藏不放,这样会影响其表面长时间不与音响或电脑接触而失去磁性,但也不能播放的太久而使碟的表面产生过度的磨损,所以我认为好的办法就是用空白的光碟或U盘进行多次内容拷贝得以保存,以防止原来的CD碟失去播放功能。

2.九十年代香港唱片公司的CD碟是早期港台歌星的明星作品或许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与00后对这些早期的港台歌星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当时的作品在90年代就是通过这些CD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60,70与80这三代人,而使他们当时产生一股幼稚的追星冲动与现在一种难以释怀的怀旧情结。那就让我举例一下港台歌星中的代表人物吧:邓丽君她的歌曲赢得了十亿国人的喜爱,那时国门初开,许多热闹的商业地段都会听到她那甜美的歌声,一张娃娃脸,秀丽的长发是许多年轻人崇拜的对象,她的歌曲作品分国语、日语与粤语三个专辑,八十年代都是以卡式音带发行,90年代初的时候才变成CD碟出版,她的名字成为了当时流行歌曲的代名词,例如冯小刚的电影《芳华》里面几个女兵偷偷地听的歌曲就是邓丽君的歌,但是她在九十年代中期的不幸去世使得大批热爱她作品的人感到忧伤,现在她的歌曲想起时,人们不禁默默地思念“何时君再来”。

张国荣当时年轻的他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人,他的歌以欢快地方式鼓励年轻人积极向上,不畏困难,一曲《倩女幽魂》激发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专辑在90年代被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多次翻录与分发,他年过四旬后又对国内革命题材的电影兴趣盎然,在《红色恋人》中扮演了一个英勇的革命者,在《霸王别姬》里成功地扮演了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旧艺人。

我记得在拍片的过程中,他入住的酒店集中了很多发烧友让抢着让他签名,但是他在本世纪初不幸身亡而成了现实版的“程蝶衣”,每年他去世的地方都会有很多人自发地纪念他,网上也出现悼词以表示对他的还念,他的CD专辑成了人们对他的怀念。刘文正他的歌声热情奔放,歌词中充满浓烈的校园特色与积极向上的生活风格,歌调时而含蓄,时而外露,例如一曲《小雨中的回忆》流露出当时青涩的学生心中那种不成熟的“早恋观”,这也激发起现在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60,70与80后的人们的对校园生活的思念,再例如《闪亮的日子》激发了现在不少在职场与生意场中奋力拼搏的人们。

潮起终有潮落时,他在本世纪初默默地告别了歌坛后去向不明。他的在九十年代的CD专辑现在已经不断地被后面的歌手所翻唱。费玉清这位现在可以被称为“不老的歌神”了,他在八十年代就与邓丽君齐名,当时有女有邓丽君,男有费玉清之说,他九十年代的CD专辑也被香港唱片公司发行过,以民歌为主,当时电视或音响里只要出现二胡与箫的港台歌曲,大家都会知道这肯定就是费玉清的歌了。

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剪梅》。像这种风格的歌其实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现在他经常在全国各地演出,而且还与现在的歌手一起登台展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例如与周杰伦唱的《千里之外》。3.九十年代香港唱片CD里包含当时歌星的成名作,而有的成为现在的网络文化的代名词众所周知,许多早期港台歌星的艺术生涯发展并不一帆风顺,有的当时为了谋生不得不在一些人员复杂的娱乐场所卖艺,例如邓丽君当时就在酒吧与夜总会里当过歌女而遭遇过一次失败的恋情,她后来去日本后第一次登台的歌曲是日语的《空港》,就因为这首歌她才初露锋芒,后来才不断地发展后再成名的,这首歌歌词后来改编成中文后,歌名为《情人的关怀》,至今还是翻唱不断,如果你的CD碟里有这首歌请好好保存。

有人或许会问,当时的歌曲与现在的网络文化有关系吗?我认为是有的,例如刘文正的一首《不再孤寂》就已经有了答案,因为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通过各种社交网站与V信等各种方式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隔着网络有的都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但是某些网友的正确观点(例如在公众号、微博或其它自媒体)被更多的人所赞成、支持、接受、转发与变现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是因为“纵然有如许时空的隔离,永不变的是默契”,当你从CD碟里听这首歌时,我认为你会同意我这说法。

农村老人说小孩吃了鱼尾巴挑水会洒,是真的吗,有什么道理?

哈哈,小孩吃了鱼尾巴挑水会洒,这你信吗?还别说,这说法在陌上花老家也有,小时候就没少听奶奶跟我念叨过。那时候,陌上花也曾问过奶奶,为什么小孩吃了鱼尾巴挑水会洒呀?奶奶说:你看鱼尾巴多灵活呀!你每次抓鱼的时候,是不是鱼尾巴左右摆动的最厉害呀!鱼的尾巴就是鱼在水中用来推动自己往前游和控制方向的。你如果吃了鱼尾巴呀,就会变得和鱼一样左摆右摆了,挑水就不稳了。

小时候听了奶奶的这番解释,似乎觉得有点儿道理,但稍大点之后就清楚了:鱼尾巴活跃,并不代表吃它的人也就具有了鱼尾巴的特性呀!估计老人们说这话,其实要传达的意思是:挑水要稳,不能像鱼尾巴那样来回摆动,否则很容易就把水给洒了。再者,陌上花在想,也有可能是鱼尾巴上细刺特多,小孩子吃的话,一不留神就会鱼刺卡喉,所以大人是不太建议小孩吃鱼尾的。

不知道其他父母是不是这样,陌上花的父母就是这么担心的。其实,在民间这种类似于“以形补形”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吃鱼眼能明目,吃猪脑能补脑,吃猪腰能补肾,吃鸡爪能抓钱等等。但据科学研究,这些说法大多站不住脚,无非是老百姓们的一种美好期望而已!而且,即使是同一种东西,不同的地区赋予它的寓义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就是那个有些地方的老百姓所说的“吃了鸡爪能抓钱”的说法,在陌上花这儿的说法则是“吃了鸡爪,写字就会像鸡爪一样歪歪扭扭了。

”而且陌上花小时候在吃饭时,还老会被教训:如果不把碗里的饭吃干净,长大了自己就会变成麻子脸。剩多少粒饭,脸上就会长多少颗麻子。陌上花小时候其实没少剩饭,但现在脸上可是一颗麻子都没哦!这其实无非就是大人希望小孩能够节约粮食的一种说辞而已。所以呀,对于民间流传的一些说法,我们可以揭开它的表层,看清它的实际意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