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代大多会选择这种曲酿法,所以酿造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也就是9~10度左右的样子,所以千杯不醉是有可能的。一般市面上最常见的白酒度数在42到65度之间,也有更低的度数,至于哪个度数好,不论香型,一般的共识是53左右,要看酿制方法。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喝多少才能醉?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于酒的生产记载了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的酿酒法。用曲酿酒师我国古代的特色,在古代,曲被用来看作发酵的引物,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作成这种引物。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当曲中的酶制剂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酒曲,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种方法被称作浸曲法;另一种是将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
第一种方法使用时间比较早,汉代至北魏时期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大概是从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化而来。古代浸曲之水根据不同的时节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要将水煮沸,冷却后浸曲。根据时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效果。由于古代大多会选择这种曲酿法,所以酿造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也就是9~10度左右的样子,所以千杯不醉还是有可能的。
白酒一般都是多少度的,哪个度数的好?
一般市面上最常见的白酒度数在42到65度之间,也有更低的度数,至于哪个度数好,不论香型,一般的共识是53左右,还要看酿制方法。喜欢喝白酒的老酒客,一定不太欢喜50度以下的白酒,低于五十度的,如果要喝,多数选择清香型的白酒,还觉得不过瘾,低度白酒的档位,相当于啤酒中拉格型的清爽淡啤。42度白酒,在白酒的度数概念里,可称之为中度酒,50度以上则是高度酒,一般来说,酒精度越高,只要不是勾兑,价格一定不便宜。
而度数越低,白酒一般来说越便宜,入口也相当容易,多数酒精度太低,酒体入口太淡,至于口感,因人而异,但一定不为老酒客所喜。二锅头,市面上最常见的度数是56度,酿造是掐头去尾的二曲酒,它的特征非常明显,尽管是高度白酒,但入口还是可以的,慢品,回甘明显,尤其是红星二锅头。二锅头再不好,作为高度酒,它的优点是避开了白酒酒精度高而烈的特征。
作为京酒,二锅头代表的是京酒文化,对于二锅头,再怎么不好,还是有相当多的受众!会喝酒的都喜欢头曲,52度的大曲浓香型,有明显酒曲味道的那种。这个度数无论哪种白酒,都是饮酒人的优选,这个度数做的最好的就是五粮液,尤其是当下的普五,堪称最好的浓香型白酒,酒体醇和,入口协调,回味甘爽纯净,自然的香气绵绵不绝!这个度数的酒,如果纯粮酿造,工艺只要不是太差,这个白酒度数真是好极了!酒精度相当协调!比起梦之蓝梦九,更有52度王者气场。
至于53度白酒,这个度数的白酒可以说是白酒中最佳度数了。这个度数的白酒最协调,口味极大和谐,此度数白酒王者是酱香茅台,年份泛黄的酒体更佳,其次是中国酒魂的汾酒。五十三度,值得一提的是酱香型一旦喝习惯,其它香型会感觉寡口,它是让人依赖感更强的白酒香型。总之,白酒度数太高,没有意思,纯粮固态发酵下的53度白酒最佳,口味最和谐,但同时要求工艺上乘,最起码去杂醇。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
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
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
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
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