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和吴孟超都是院士,袁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通称中国院士。古代武官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但将军这一称呼并不复杂,因为它并非是严格的职位划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尊称。此时即使要对其尊称,也是称其侯爵,侯爵才是他的最高荣誉。
一个集团军里面有多少个少将?
少将军衔可以对应副军职或者正军职两个岗位。和平时期的一个集团军,大致有1个集团军军长(正军职)、1个政治委员(正军职)、3个副军长(副军职)、1个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副军职)、1个参谋长(副军职)、1个政治部主任(副军职)等共8个副军职以上军官,即和平时期1个集团军有8位少将军官。另外,还有部分技术2级以上技术军官,也可以佩戴少将军衔,但他们并不属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少将军官。
一、军衔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军衔制以军官的职务、资历、贡献、才能等综合因素作为评定和晋升军衔的标准。我们国家首次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1965年军衔制暂停,直到1988年又一次恢复,并持续到如今。 二、少将军衔是将官中最低的一种,他由一片金色枝叶和一颗金色星徽组成,枝叶与月亮相似,星徽与星星相似。
因此,人们也称晋升少将以上军衔,就是披星戴月了。当然也不是到了副军级别就可以立即佩戴少将军衔,一般要在晋升副军级别1年后才能晋升少将军衔。部队晋升少将以上军衔每年组织2次,1次在7月底,1次在12月份。 三、晋升少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军改前的规定,团以下三年一调、团以上四年一调为军官晋升的最快速度。
本科学历军官提拔到副军级需要的时间为:①军校本科毕业授予中尉,定级为副连级;②晋升为正连级,所需时间3年;③晋升为副营级,所需时间3年;④晋升为正营级,所需时间3年;⑤晋升为副团级,所需时间3年;⑥晋升为正团级,所需时间3年;⑦晋升为副师级,所需时间4年;⑧晋升为正师级,所需时间4年;⑨晋升为副军级,所需时间4年。
也就是说,一个本科军校毕业生,以最快的速度晋升到副军级,需要的时间为27年,1年后再晋升少将,即至少需要28年晋升才能够晋升为少将军衔。 四、普通士兵不可能当上将军。要晋升少将,首先要成为军官。要成为军官,有两条途径,要么从高中考入军校,要么从士兵直接提干然后到军校学习。我在市直单位负责转业安置工作。
经常听转业干部说,目前士兵直接提干的情况越来越少了,300名士兵中,能够提干的不足1个,1/300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现在的军官大多都是从军校毕业的,或者是地方大学毕业的国防生,很少是士兵提干的。士兵要想提拔为将军,可能性为0。 综上,一个集团军大致有8名少将,即一个1个集团军军长、1个政治委员、3个副军长、1个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个参谋长、1个政治部主任。
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都属于什么级别?
袁隆平和吴孟超都是院士,袁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通称中国院士。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八十岁之后被称为资深院士。行政级别为我国省部级副职。袁老和吴老都是中国在两项学科领域里的翘楚泰斗,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和“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称号,堪称是中国科学技术领域里的国宝,相信他们的级别待遇会更高。
国家院士现行补贴为每月1000元,实际上各省市享受的待遇相差悬殊,因为院士有国家补贴,更主要的是有省市里的补贴,理论上都比国家的补贴多几倍甚至几十倍。我们单位的院士待遇享受配备专车,弹性工作时间,特别在课题经费审批等方面院士有特殊权益,每年津贴可观,但与那些一部戏动辄就一亿多元酬金的小鲜肉们相比,他们的级别待遇收入还是偏低,他们都是国家的翘楚才俊,我们伟大祖国崛起之栋梁,也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共和国英雄,国家重奖势在必行!个人见解,不对之处望见谅!。
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相当于现在军队的什么级别?
古代武官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但将军这一称呼并不复杂,因为它并非是严格的职位划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尊称。就好比现在我们去某机关办事儿,如果不清楚某个领导的职位,称呼“某主任”绝对不会错。如果非要严格定义“将军”的概念,一般可以认为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但不同朝代都有不同表现,或是高级武官、或是军政要职、或是爵号。
按照《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的记载,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军将通称为将军。而春秋的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火拼”,所以能成为军中将领的也都是贵族阶层,这就注定了“将军”的尊称内涵。这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这个很看重贵族身份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上,刘邦投其所好的解释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以王公贵族和士卿的阶层差距来博得项羽的宽恕,这里也体现了将军的尊称之意。除了尊称,其实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将军官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的四方将军(前后左右),但这只是将“上卿统兵”具体化,可以理解成给带兵将领的一个名分。真正创立将军官职的是秦汉时期,是有具体任职的,比如西汉的前将军官职,赵信、李广、韩增、萧望之、何武都曾受任过。
秦汉时期的将军称呼说到汉代武官官职,很多人并不陌生,一部《三国演义》让诸多将军家喻户晓,汉末乱局的始作俑者被广泛认为是大将军何进,这个大将军其实就是汉代最高军事职位,但不常设,只有战争需要时才设置。如果不设大将军,那么就是三公之一的“太尉”(东汉时常称大司马)视为最高军事长官。如若设置了大将军一职,太尉一般就给与朝堂元老加做虚衔,二者都是月俸三百五十斛。
在此之下分别是骠骑将军(某些时期性质等同于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这些将军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当然,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在西汉前期属于因人设岗(卫青、霍去病),当时是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并不能视为太尉之下。这些将军封号有可能空置,有可能也是虚衔,统兵与否还要看实际任职。比如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实际也没有给他军队,但这个虚衔带来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将军尊称那么肤浅。
这个封号代表着刘备可以开府,从而招揽幕僚、请命将军府属官、募集规定数量的兵员。将军府的重要属官主要有军师、长史(首席文官)、司马(首席武官)、从事中郎(参谋)、参军(参谋)、主簿(秘书)、各曹掾属(各部门主管,如粮食、军备等)。按照汉初的规格,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只有这些将军具备开府的资格。
将军级别理论上可统属五部,每部校尉一人(与将军府军师,军师祭酒,长史,司马等级别相当),军司马一人(分部二把手),军假司马一人(军司马副手,可设可不设)。比如三国时代的乐进,史载“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说到乐进,就以曹魏军队编制为例讲讲,曹操在《步战令》中规定每部校尉统兵800,这个只是下限,战争时期能募集更多的兵员也不会打乱整编,所以校尉统兵基本上在800-1200左右,相当于今天的团长。
三国里经常见到“部曲”这个名词,这就是校尉统部,部下设曲的意思,曲是部的下属编制单位。曲设军候一人,相当于营长;曲的下属单位是屯,有屯长一人,相当于连长;屯下是队,有队率一人,相当于排长;队下是什伍,有什长、伍长,相当于班长、组长。特殊职位除了上述常规配置外,还有些特殊部队编制,比如汉武帝时期于京畿郊区扩编的北军,下属八部,由八校尉统领,即著名的北军八校尉:中垒,虎贲,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胡骑(不常置)。
此八校尉规格要比普通校尉高,相当于太守级别,放在今天可以等同于首都卫戍部队的旅长。到东汉时期北军整编成五校尉,一直沿用至两晋。而在汉末更为出名的是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蹇硕负责统一指挥。与北军不同,西园八校尉都是一种“兼职”状态,为首的蹇硕乃是小黄门(宦官之首),袁绍乃是虎贲中郎将,鲍鸿还是北军的屯骑校尉。
在两汉时期,校尉级别几乎没有被称为将军的,而且区分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衣带诏时提到过“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校尉就是校尉,将军就是将军,即便是特殊身份的北军八校尉之一也只能称校尉。再看另一些特殊职位,例如别部司马,这个就是一个军或部没有统领时,它的临时指挥官就叫别部司马,级别根据军队规模可大可小,小规模等同于普通校尉,大规模则会加授杂号将军。
这种部队的性质有点类似特种兵、独立团,尤其是战争时期以精锐临时组建比较常见,所以名将常常都有别部司马的经历,如关羽、曹仁、孙坚等。别部司马看似级别不低,但也不能称将军,例如孙坚,他是讨伐黄巾时募集了千人规模的军队才被表请为别部司马。张温代理车骑将军时开府讨逆,这才正式将孙坚招募为属官参军,然后累积军功被拜乌程候。
此时即使要对其尊称,也是称其侯爵,侯爵才是他的最高荣誉。孙坚真正能被称呼将军的是袁术为其表请的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孙破虏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其实在汉朝官职中,若要表达尊敬,并非只有将军称呼,比如军师将军和军师祭酒,前者无非就是加个将军称号,连杂号将军都算不上。而《汉书》中注解“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之也。
”祭酒就是首席幕僚的意思,也是表达尊敬之意,与之相仿的军师中郎将亦是如此。由于汉末各割据势力并不能达到某种官阶高度,所以诸侯为了笼络下属,招揽幕僚,只能因人设岗,在诸多官职后边加上尊敬或重视的后缀,军师中郎将就是刘备首创,于赤壁之战后授予诸葛亮的“杂号将军”,因为此时刘备最高身份也只是左将军,他能请表的也只是左将军府军师一职,后缀中郎将无非就是表达尊崇。
汉代武官确实是以中郎将为分水岭,至少升迁顺序大致是由军司马、军假司马、都尉升至校尉;校尉要么干一辈子,要么升迁中郎将;中郎将以虎贲、羽林为首,仅次于将军称号,但由于起源于皇帝近卫军,所以尊称将军无可厚非。一般来说能做到虎贲、羽林,这就离拜将出征不远了,因为这是一个将军成长的台阶,也是最容易得到出征机会的职位,一旦出征,则会拜杂号将军,根据出征目的拜为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平乱基本拜讨虏)。
不过也有人认为中郎将要尊于杂号将军,因为杂号多是虚衔,中郎将则有实际兵权。跨过中郎将和杂号将军之后就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即前文说的那些。汉代还有些高级武官,虽然没有将军之称,但级别也绝对称得上是将军行列,比如卫尉,属于九卿之一,掌管皇宫各门守卫,官位高于各路中郎将,与四方将军地位不相上下。再比如执金吾,地位与卫尉也差不多,这种一般会加将军称号,但若未加,同僚也可以将军称呼。
比如李广担任过未央卫尉,《汉书》记载:“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另外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各势力根据汉代官制进行调整,创立或修改了一些武官,如曹魏的五支精锐中央军:武卫(虎豹骑),中垒,中坚,骁骑,游击,都由一名将军统领。以虎豹骑为例,曹纯统领时,还未有武卫设置,所以曹纯只担任过虎豹骑督,这个官职也就是校尉级别,称不上将军。
但在武卫设立后,曹魏先设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时期改为武卫将军,名将许褚就分别任过这两个职位,这便不是杂号将军,而是名分很重的将军。其余四个同理,如中垒将军司马炎;中坚将军张辽、曹真;骁骑将军曹仁、曹彰;游击将军夏侯兰、乐进、陈泰。另外曹魏中军统帅设置中领军、中护军,这两个职位都是心腹才能担任,前者夏侯渊长期居之,后者曹真、曹休都担任过。
总体上,汉代的将军称号不是很随意,除了正牌将军封号,一般是实职武官中郎将以上可称将军,特殊职位,尤其是禁军高级将领也可以将军尊称。到了三国时期,因人设岗造就了一批将军称号,还有私募军队的头领也常被手下称呼将军,这也要看募集所得的军队规模。隋唐以后的将军称呼由于三国乱世因人设岗带来的影响,将军“门槛”在两晋开始逐渐降低,但规律还是一样的,分为虚衔、实权、尊称三个方向。
到了隋唐时期勋官制度产生以后,以上三个方向就被统一规定于一个界限,能不能称将军看看级别就知道了。勋官制度曾在《木兰辞》里有所体现,即“策勋十二转”,按照勋官制度的规则,花木兰是被晋封上柱国了。以从五品骑都尉往上,称呼将军几乎都是合理的。后来朝代基本上也都是按照从五品作为一个分水岭,在其之上都能称将军,所以“勋”可以视为今天的军衔。
比如宋朝,骑都尉作为从五品勋,在从五品级别的武职官和散官都视为将军。如职官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即使是官制改革,也不与勋制冲突。如宋徽宗时期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一阶为亲卫大夫,这对应的也还是从五品勋爵,所以抗金名将岳飞真正意义上能被称为将军的,是他从武功大夫提拔至亲卫大夫。
明朝也可按照上述规律辨别,但清朝将十二转勋官制度废除后,就不能以此区分清朝的将军了。清朝将将军作为爵号纳入宗爵体系,实际上的军事将领除了特别任命外也都去除将军名称。而且清朝军队体系有八旗和绿营之分,八旗驻守各地的设有将军,绿营只有提督;满人授将军称呼,汉人没有(年羹尧这样的比较特殊)。所以清朝是不能尊称某高级武官为将军的,除非他真有将军授予,否则还是职称后缀大人较为妥善。
综上,古代将军称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汉代作为封建官制的奠基者,在称呼上比较严格。但随着勋官制度的诞生,武官晋升的途径更加清晰明了,为了营造军人杀敌立功的气氛,从朝堂到军营都逐渐放宽将军称呼的界定,再结合职官名称、勋爵名称,大致就产生了从五品的将军分水岭。当然,如果按照今天的军衔来定义,少将以上才称呼将军的话,那么分水岭估计就只能是从三品往上了。
《红楼梦》贾赦的一等将军是什么级别?怎么邢夫人居然是一品诰命夫人?
贾源为宁国公,贾演为荣国公。均为超品。按换代袭爵减等的办法,贾代善和贾代化均应为一等将军。但是贾代善却仍然是国公爷,这是贾母和张道士闲谈时说的。也就是贾代善受皇帝恩赏,不降等裘爵一代,所以贾母仍然是超品诰命夫人。贾代善很能干,有实际职位,很受皇帝重用。而贾赦就沒那个能力了,就降等袭为一等将军的爵位,只是虚衔,沒有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