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古人喝酒前为什么要烫酒呢,关键词

古人喝酒前为什么要烫酒呢,关键词

为什么要把酒烫烫再喝?追根寻源,有这么几个缘由:一是生存条件决定拒绝冷饮。古代的酒也一样。所以要煮酒,撇浮沫。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热了,酒是高级饮品,自然的要烫热了喝。”为什么是绿色的呢?酒曲的问题。古代的低度非蒸馏酒可架不住这么糟蹋。你知道白乐天有一首诗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为什么酒称为“蚁”呢?古代喝的酒与现代的酒不同,没过滤,酒沫太多。

古人喝酒前为什么爱热一热?

因为古代时酿酒技术并不高,通过谷物发酵得来的所谓“浊酒”中含有很多的甲醇,而甲醇是一种致癌物,并且很有可能导致失明,因而工业酒精中就因含有过量的甲醇而不能食用。所谓的“烫一壶酒”其实就是通过二次加热然后把“浊酒”内的甲醇挥发掉,这样饮用的话就会更安全。这是利用了甲醇的沸点比乙醇高的性质(乙醇即俗称的酒精)。

古人喝酒为什么要先煮一遍?

你知道白乐天有一首诗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为什么酒称为“蚁”呢?古代喝的酒与现代的酒不同,没过滤,酒沫太多。煮酒,是为了撇浮沫。白老先生的诗里就称酒为“蚁”,绿蚁,是指未过滤时酒面泡沫,呈浅碧色。其实也不止他一个人这么说,比如晋代陶渊明的《拟挽歌辞》里就说:“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北周庾信《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秋桑几过落,春蚁未曾开。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催雪》里也说:“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直到清代,陈维崧《无闷·益都冯相国夫子饮我以太和春赋此奉谢》里还说:“唤取鸬鹚杓到,付侍立清清小童洗。咬春说饼,满船药玉,几瓯冰蚁。”醅,也是类似的意思。醅,酒之未滤者。比如唐温庭筠《醉歌》有:“锦袍公子陈杯觞,拨醅百瓮春酒香。”韦庄《灞陵道中作》里说:“秦苑落华零露湿,灞陵新酒拨醅浓。

”清汤右曾《登岘山亭至甘泉寺》里说:“休问葡萄拨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为什么是绿色的呢?酒曲的问题。黄庭坚的《醇碧颂》里说了:“荆州士大夫家,菉豆曲酒,多碧色可爱,而病于不醇,田子酝成而味厚,故予名之曰‘醇碧’而颂之。”陆游的《自适》里也说了:“家酿倾醇碧,园蔬摘矮黄。”菉豆作曲,这个酒色就是绿的。

这属于家酿酒,好不到哪去。陆游的《客至》里说:“野果尝皆涩,村醅压尚浑。”纯老百姓的口粮酒。“蚁”“醅”,指的是未过滤过的重酿酒。未过滤,酒液浑浊,所以也常在古籍里读到“浊酒”一词。再者,就是泡沫。泡沫不仅仅是液体,还沾着点酿酒的原料。这玩意你喝起来,它一则是不好看,二则影响口感。你可以想象一下,今天你煲汤,汤里也有浮沫,那就是食材里的蛋白质受热硬化变异析出来的。

你把浮沫撇掉,汤就变清了。古代的酒也一样。煮酒的,都不是蒸馏酒。蒸馏酒烫一烫就行了,因为蒸馏酒是清澈的。需要煮的酒,酒沫又称“浮蚁”,不仅酒液里,酒瓮边上也沾着,很多。这……你喝一口酒,呸呸呸往外吐渣子,多难看。所以要煮酒,撇浮沫。那么,清代赵翼《陔馀丛考·茅柴酒》里说:“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为什么叫“茅柴酒”?喝那个酒,就得用茅柴生火,煮一煮。

煮酒不能用大火,小火慢慢加温,既可以增酒香,又可以让浮沫里的物质硬化变异析出,然后就撇掉了。不能用大火。火大了,锅开了,没等浮沫撇干净酒精都挥发没了。古代的低度非蒸馏酒可架不住这么糟蹋。清周亮工的《书影》里说:“世人共云犀爵酌火春后,则香骤减。”火春已是烧酒了,那还架不住犀爵煮酒呢。村醪浊酒,煮狠了就没酒味了。

味道不足怎么办?古人有的是缺德招——椒浸。王维的《椒园》里说:“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朱彝尊《六聘山中吊晋处士霍原》里说:“祠墓久摧没,末由酹椒浆。”唐代陆龟蒙《和伤开元观顾道士》里也说:“药奠肯同椒醑味,云謡空替薤歌声。”所以,酒又称“椒浆”“椒醑”,其实这玩意最早是用来祭祀的,可能是有人觉着这样喝味道比较足,后来就普及了。

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过去的人把酒温热了喝,原因最主要有三点。第一就是过去的人喝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酒精度低必须要加热之后才能喝,要是凉酒喝完了,人的身体不舒服,第二点就是酿造工艺不行,喝完酒之后极易上头。所以也必须烫热一下,让里面的有害物质挥发之后,喝了不会很快醉酒,而且到胃里也舒服。第三点,因为贫穷。很多人在看电视剧或者是历史书的时候都会发现,过去的古人喝酒都喜欢把酒温热了再喝。

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红楼梦》里贾宝玉喝冷酒被薛宝钗训斥的场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去吃饭,大都是让店里伙计烫一壶热酒,那为什么古人喝酒之前,都要烫热了再喝呢?是不是热酒更好喝呢?其实是在古代,三国时期,水浒时期,人们当时饮用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为主,度数很低。尤其是江南一带自古就喜米酒而不好烈酒,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且,在古代直到宋元之前都没有蒸馏烈酒的出现。而米酒,黄酒以米类谷物原料酿造,本身就性凉,必须要温热之后才可以饮用,这样才不会对身体内的脾胃器官造成伤害,而且喝下去也会觉得舒服。并且古人只在饮酒的时候才佐以下酒凉菜, 如螃蟹等大寒之物,如酒再不温热后喝,就很容易积寒成病。当时的米酒和黄酒,颜色并不是像现在白酒那样是无色透明状,而是比较浑浊,色如米汤,也因此古人常将所饮的酒称为“浊酒”。

而且,那时候的酿造工艺不好。并没有产生如现代的“蒸馏”酒的酿造工艺,因此酒中的杂质比较多。把酒温热了再喝,将酒的温度加热50度~60度,酒中的甲醇等有害物质就会挥发掉, 因此喝温热的酒也有利于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喝白酒的时候还都喜欢喝热的,即使在现代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 老人们喝家庭式小酒坊酿造的散白酒,在饮用之前依然会用热水把小酒壶放到里边烫热了再喝。

那是因为小酒坊酿造提纯工艺不高,在酿造的白酒里会产生很多的杂质。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还含有一定对人体有害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危害主要是对人的视力造成伤害。甲醇在人体内有积储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4~10克的甲醇即可引起严重中毒。甲醇的性质不稳定,乙醇的沸点在78摄氏度,甲醇的沸点在64.7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甲醇会被挥发掉。

但是乙醇也挥发了,乙醇如果挥发的太多,就会影响酒的整体口感。水味儿加重变得寡淡无味。乙醛的沸点只有21度,用热水加温就能使它蒸发掉,乙醛是引发醉酒的首要因素,它的存在会增加酒的辛辣味儿。摄取量高的话,喝酒就容易上头头疼,加热之后,乙醛浓度降低,并且辛辣味也降低了,比较好入喉。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贫穷。过去的人生活条件不好,日子过的很穷困。

尤其到了冬天,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而过去的年代里,冬天又极为寒冷。所以就用喝酒来御寒,虽说酒喝下肚能够暖身体,但没喝之前是冰凉的,凉酒喝下肚会很不舒服,所以就把酒烫热了再喝, 无论身体暖和了,肠胃也很舒服。所以这种方法也就流传开来了。也许有人会问,现在为什么很少再看见有人把白酒热了再喝可以说过去的米酒,黄酒都是发酵酒,现在的白酒是蒸馏酒。

现代随着酿酒工艺不断的提升,已经可以将白酒中的有害物质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可以说,只要是符合质量要求的白酒,一般都不需要热酒再去除酒中的有害物质。如果再沿用古人那样用温酒喝酒的方式,则不但可能将酒中的酒精挥发掉,还会将白酒中那些含有的风味物质也一定挥发掉,从而影响酒体的口感,再好的酒也就喝不到原有的味道了。

古代人喝白酒为什么要烫烫再喝?有什么好处?现代人也可以烫了再喝吗?

“烫一壶老酒”这话听着就古色古香。酒烫热了喝,自古以来国人喝酒的一大特色。为什么要把酒烫烫再喝?追根寻源,有这么几个缘由:一是生存条件决定拒绝冷饮。中国是东方农耕文化,长期的植物类食物为主,生冷饮食就会伤到脾胃。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热了,酒是高级饮品,自然的要烫热了喝。二是为了更尽兴。古时候低度酒,包括黄酒、米酒,一应酒类饮品。

低度酒烫热了喝起来会上头快,一口闷下去立马会有熏熏然感觉;高度酒烫热了会使酒精挥发一些,可以喝的多点。再者,古人喝酒与喝茶一样,都有仪式,烫酒就是喝酒的一项重要仪程。仪式感能使活动和人本身升华更高层面。可不是现在人所说的“装逼”。三是健康养生的需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无论低度酒、高度酒,只要是纯粮食酿造酒,性质都是暴烈的,只是程度不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