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西安茗酒坊怎么样,关键词

西安茗酒坊怎么样,关键词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

由于北宋灭亡的时候,正值靖康年间,因此史称“靖康之耻” 靖康耻无疑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也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更是大宋这个王朝的百年国耻!而这场大劫所产生的根源更是后人必须深刻总结的重大教训,这个国耻宋王朝用了百年才终得洗雪靖康之耻所体现的直接结果就是被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简单明了的为大家阐述几个事例赵构的母亲韦贵妃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他逃脱了靖康之耻,被宋人拥立成了南宋的皇帝,与金国对立,因此,金人对他恨入骨髓,所以对他的直系亲属惩罚也最为严厉。  赵构的母亲韦贵妃,被金人抓走时已经四十八岁(也有说是三十八岁),竟成了金人重点“照顾”的对象。为了狠狠折磨她,金人特地把她发送浣衣局,这个浣衣局可不是给金人皇室洗衣服的地方,而是娼妓淫秽之所。

据记载,韦贵妃在浣衣局曾创一天接客一百零五人的最高记录公主被公开叫卖宋朝的二十位公主更是任人调戏,甚至明码标价,公开售卖。这些公主被金国皇室霸占,整天的忍受折磨。金国皇帝对她们打骂不断,甚至把她们打的衣衫凌乱,嘴巴红肿,不能言语。这二十名公主就在每天的折磨中死去,下场也是非常的凄惨,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五岁。

用牵羊礼羞辱皇室宋徽宗一行人来到金国之后,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让皇帝妃子到金太祖庙里行“牵羊礼”。什么是牵羊礼呢?金人把皇帝妃子当作羊一样,在他们的上身披上一张羊皮,用绳牵着,皇帝妃子就像一只羊一样,被羞辱为“四角羊”。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成了这样,真是凌辱不堪。宋钦宗的妻子朱皇后不堪凌辱,含泪自杀,享年二十六岁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不是哪位奸臣权宦,更不是哪位通敌叛国的小人,而是坐在高高朝堂上的天子,懦弱无能的宋钦宗赵桓。

可能我们在看到宋高宗赵构一昧向金求和,对畏金如虎的赵构一副奴才样子咬牙切齿。如果你看一眼他所谓的正统哥哥宋钦宗赵桓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的感觉。国破山河之际,他亲自跑到金军兵营里卑躬屈膝地求和,备受侮辱和谩骂不说,连自己都被金军软禁扣下了最后不禁想到了岳飞的满江红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历史上有哪些苦命的女名人?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做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很多时候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婚姻以及幸福,正如林黛玉所唉叹:“叹今生谁舍谁收!” 。尤其是在战火纷飞,刀兵四起的乱世之中,其命苦自不待言,正如风中的浮萍,也只能随风而逝了。比较典型的例子有“靖康之耻”的的北宋皇族女子,南唐李后主的国后--小周后,五代十国时后蜀末帝的宠姬--花蕊夫人等等,都是身逢乱世,身不由主的可怜人,被乱世的风云所裹挟,旦夕之间从天堂坠落到地狱,直面国破家亡之恨,身心遇此凌辱,怎一个惨字了得!更有更多不计其数的平民女子,生逢乱世,命如蝼蚁,其遭遇之惨烈,身世之凄凉,就更加无法言说了。

这里说一个南宋末年被命运所摧残的才女,其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只留下了一首凄凉惨痛而又才华横溢的词作----《满庭芳》。这位女词人,我们只能称呼她为徐君宝妻,也就是只知道她的丈夫叫徐君宝,本人的名字,年龄等其他信息一概无从得知。她是南宋末年湖南岳州(今湖南岳阳)人,南宋恭帝元年(公元1275年)四月,蒙古大军攻陷湖南,第二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破,在兵荒马乱之中,岳州居民徐君宝的妻子某氏被蒙古大将掳掠至临安,被拘押在抗金名将韩世忠故居中。

徐君宝妻年轻貌美,文采斐然,被蒙元大将阿里海涯看中,欲纳其为姬妾。徐君宝妻秉性刚烈又有智谋,多次以计谋得脱大劫,然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国破家亡、身陷敌手的情况下,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又能有多大的自保能力?后来有一天,当阿里海涯老羞成怒,企图施行强暴行为的时候,她从容不迫地说:“俟妾祭先夫,然后君妇不迟也,君奚用怒哉?” 敌兵主帅转怒为喜,应允了她的要求。

于是,她“严妆焚香,再拜默祝,南向饮泣”,挥笔在壁上题写《满庭芳》词一首,然后趁人不备,投入池水之中自尽而死。《满庭芳》 宋 徐君宝妻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余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都休。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注:宣政:宣和、政和都是北宋徽宗的年号。这句是指南宋的都市和人物,还保持着宋徽宗时流风余韵。破鉴徐郎:此处用的破镜重圆的典故。南朝陈国亡后,徐德言和他的妻子乐昌公主分别,破镜各携一半,约定将来如果能够见面,以合镜为信。

后世夫妇生离后又重复合,叫“破镜重圆”。因作者丈夫也姓徐,所以用此典故。国破家亡之际,将遭凌辱之时,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终究无法抵抗悲凉的命运,最终只能留下这一首传世绝唱,然后用自己的生命作了最后的抗争。不知道帝国末世的血色残阳里,不知道数十年后崖山之战后的十万浮尸中,还有多少这样即有才华又有肝胆的奇女子,但即便她们不曾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姓,留下自己的笔墨,历史也终将会记住她们,记住她们的风华和风骨。

耗资3.5亿建的诸葛古镇生意惨淡,游客为何不来光顾?

首先,作者的提问明显带有倾向性。你开口就说了生意冷清。作为当地人,我只能说你所谓的生意冷清,那只是你的想像而已。作为三国古文化旅游景点的一部分,诸葛古镇和武侯祠,武候墓,天荡山,定军山都是一脉相承的。旅游的人只有观赏完了所有的景点,并且用心了解了这段三国历史,才会对所谓的历史底蕴了解一二。任何景点,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那么都不在乎是人看人,人挤人而已,何谈底蕴?那些动不动拿人造景点说事的人,看似有理,其实正是自个儿缺少对文化底蕴理解的表现,景点只是依托,即使没有只砖片瓦,而历史的记忆却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对于没有文化修养的人,即使置身于故宫那原汁原味的古建筑里,置身于兵马俑,也不过是偷偷地用小刀雕刻上到此一游几个小字而已。哈哈。勉县气候适宜,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加之刚刚提到的这一系列景点很多都是免门票的,(当然,出于保护古建筑的目的,武侯祠,武候墓还是收费的),而且停车便宜,只收5元,所以每当节假日,都会吸引大量周边自驾游的游客,我也经常看到西安,甘肃,山西车牌的游客的车子。

我在节假日去过几次,每次都找不到停车位。作者提问开口就说生意冷清,不是故意带偏是什么?至于物价,最有特色的当地小吃面皮只要6元,面条10元起步,如果这都是说物价死贵,那你还去哪门子旅游呢?坐家里更省钱。尤其是见不得一些当地人,别人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我们不但不积极引导,还跟着起哄。说良心话,我也去了不少古镇,像苏州的上塘街,山塘街,同里古镇,广元的昭化古城,青木川古城,如果不认真去感受,了解古镇的历史,那么我不过是人挤人,人看人,拍照,而已。

难道我们的诸葛古镇就比它们差吗?所以,宣传很重要。受南水北调影响,汉中的工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我们的出路之一。旅游业会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增加就业和当地居民收入。这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惠及到每个当地居民。所以那些自黑的当地人,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自古以来谁不说家乡好?虽然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们正在积极改进。

古代名人游南阳,都用大量诗篇赞美诸葛亮躬耕南阳,怎么会有争议?

谢邀。古代名人游南阳,的确用大量诗篇赞美诸葛亮的忠君,爱民思想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从魏晋建祠以来,无数的达官贵人,骚人墨客在此泼墨挥毫,立碑记事,祠内现存碑刻共四百多块,毫无疑问,武侯祠是南阳极具文化内涵的人文胜迹。然而,很多人有疑问。武侯祠是不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不是刘备的三顾之处呢?首先,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

襄阳隆中属于邓州或南阳郡之说,源于习凿齿,但并不靠谱,刘表曾以襄阳为荆州治所,襄阳应该属于南郡。其次,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说,看来,武侯祠在唐代就有诸葛庐了,这与诸葛亮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相一致。另外,正如题主所云,历代名人游历南阳,都会留下关于诸葛亮的诗作。李白在盛赞南阳的《南都行》中写道: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酬鬓斑。李白到了南阳,立马想到,诸葛亮在南阳躬耕,被三顾出山,而我却无人理会,不禁按剑长啸,愁绪满怀。祠堂内的碑文中有明人萧鸣凤题写的一首诗:气聚崇岗紫翠深,百年怀抱此登临。山连嵩岳来天地,名与人龙并古今。祠堂山门前,高大的坊额上,雕刻的“千古人龙”四字,就来源于此。至于说为何有争议?主要因为我们传统的非此即彼的狭隘的思维方式所致。

很多事情,是可以亦此亦彼的。两地不必互相否定,其实是完全可以并存的。诸葛亮小时候跟随叔叔诸葛玄生活在隆中,成年以后,到南阳游学,躬耕卧龙冈,以等待时机,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结束语:最后引用清朝时,曾任南阳知府的湖北人顾嘉衡的一副对联做结尾: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北京城原来的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建成的,为什么是个凸字形?

北京城原来的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建成的?为什么是个凸字形?北京城历史北京城始建于元朝,建成于明朝,一直沿用到清代至民国。经历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古城墙,已不复昔日辉煌,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通高12~14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查询资料可知:1403年明成祖朱棣把北平改为为北京,北京的名字由此开始;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下诏建宫殿,修城垣,第二年开始动工建造北京宫殿,坛庙。

又在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公里,建在今天的前三门一线。重新建造的北京城格局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其中宫城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清朝一直沿用该制度。北京城格局北京城格局为: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北京城古城门:内城九门北京的内城又被称作京城,大城。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1.正阳门正阳门俗称前门,原名丽正门,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但一般人们也把大栅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所以严格来说,前门的概念是一个区域,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宝市、大栅栏等区域,而正阳门是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统称。

处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城楼与箭楼。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即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后改为对开铁叶大门。

正阳门在砖砌城台上建有城楼,占地3047平方米,城台高13.2米,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城台正中辟有券门,门内设千斤闸。城楼高两层,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结构。城楼的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宽41米,进深21米。上下均有回廊。楼身宽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楼的整体高度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城楼南设有箭楼,占地2147平方米,砖砌壁垒式建筑。顶部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箭楼上下共有四层,南边为楼北边为抱厦;南侧面宽七间,宽62米,进深12米;楼高26米,连城台通高38米,也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的一座。箭楼设四层箭孔,每层13个(内城其余八门箭楼为每层12个箭孔),东西各设4层箭孔,每层4孔。

正阳门箭楼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箭楼与城门楼之间为瓮城,宽108米,深85米,东西设有两座闸楼,于闸楼下开券门,门内也有千斤闸。平时箭楼及东闸楼下的城门关闭,出入百姓绕行西闸楼下券门。2.崇文门崇文门,元朝时期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 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

明末以来,崇文门外是比较热闹的,街道上大小商贩,车水马龙。护城河水清澈见底,河上设有桥梁,河中游有画舫,两岸种着树木花草。后来护城河水日渐淤塞,清政府及民国军阀又不加倍浚,往日胜景,一去不返。3.宣武门宣武门建于明朝,最初称为顺城门,正统四年改称宣武门,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为内城南门之一。

宣武门的命名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正统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

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4.朝阳门朝阳门, 元朝时期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朝阳 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明朝时期,齐化门获得几次修缮,且最大规模的修缮发生在明正统年间。从正统二年(1437)正月开工至正统四年(1439)四月竣工,修建了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等。修缮结束后,齐化门改名为朝阳门。清朝时期该门也别多次修缮,未进行大的改动。5.阜成门阜成门居于西城区中部,元朝为大都城平则门所在地,明、清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

元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修筑新城,至元二十二年完工,共设11座城门,西、东、南城垣各3座,城北垣2座,西城垣中间1座为平则门。城门内为通往大内宫殿方向的平则门街,街北侧有西成坊、福田坊、集庆坊及大圣寿万安寺(今天的妙应寺),街南侧有金城坊、咸宜坊、安富坊。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元顺帝又令修筑包括平则门在内的各城门瓮城及护城河吊桥。

明代在大都城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11门为9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2.5公里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明正统元年(1436)诏修内城9 门城楼,至正统四年完工,平则门改城阜城门,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

台座顶面铺设城砖,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均类似西直门。城内道路亦改称阜城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规制多沿袭明代。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对城门、箭楼等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阜城门是明、清两代自门头沟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门"之称。

70年代修建环城地下铁路,城楼及附近城墙皆被拆除,将护城河填平为路。"阜城门"后来演化为地片名,泛指阜城门桥附近,即阜城门南、北大街,阜城门内外大街一带。东北属福绥境街道办事处,东南属丰盛街道办事处,西属阜外街道办事处。其中阜城门南、北大街原址为北京内城墙及护城河。6.东直门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面阔五间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楼连台通高34米,瓮同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

20年代初期,在瓮城内从正东向正西方向拍摄的东直门城楼门洞。门额上镶嵌的“东直门”三字清晰可见,门洞券顶“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面,显示着岁月的沧桑。东直门位于现在的北京东二环东直门立交桥的西侧,原为元大都东垣中门崇仁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补沿用,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称东直门,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成化九年城楼曾引发火灾,火灾后重修。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清朝在嘉庆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楼。1915年因修筑环城铁路将瓮城、闸楼拆除,于箭楼后部两侧建“之”字形砖蹬道。1927年将箭楼拆除,仅存箭楼台基,台基于1958年拆除。1950年在东直门城门北侧开豁口,以利交通,1965年拆除东直门城楼。

1979年在城门原址东侧建立交桥,为重要交通路口,附近有东直门地铁站和东直门长途汽车站。7.西直门西直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另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在元朝时西直门被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刘秉忠为西直门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完成。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天元顺帝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大军攻占北京城,为了防止北元的反扑,曾命华云龙整修和义门及附近城墙,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后改名西直门,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史书中曾有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大风毁坏西直门城楼的记载,清朝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门城楼、箭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西直门至颐和园之石路,同时修缮西直门城楼,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

1950年西直门城楼、箭楼及瓮城曾修缮。1969年修建环线地铁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在箭楼下发现埋在地下的元朝和义门瓮城门,原址现已辟建为路。西直门城楼台基底宽40.9米,城台顶进深24米,城台高10.75米,内侧券门高8.46米,外侧券门高6.3米。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5米,城楼面阔五间,连廊面宽32米,进深三间,连廊通进深15.6米,城楼连城台通高32.75米。

瓮城为方形,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东北角建关帝庙。8.安定门安定门,元朝称安贞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城楼。清咸丰十年(1860年),通州八里桥失守后,英法联军首先攻打安定门,并于10月13日攻陷进而控制北京城。瓮城及闸楼于1915年修环城铁路时拆除。

1956年拆除箭楼。1969年拆除城楼。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建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安定真武”在诸门中颇有独特风格。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

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

9.德胜门北京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建楼闸楼和翁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元朝时为建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德胜二字。此后历朝历代都对城门和建楼进行维修,1951年国家拨款修缮,1980年再次进行全面的修缮,1982年设立文保组应对外开放,1992年恢复翁城内的真武庙县。

德胜门从古至今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在德胜门是八达岭高速路的起点,连接着北京的北部地区,因为附近有地铁车辆工厂积水潭地铁站成为北京最早开通的地铁换乘大站。北京古城门:外城七门1.永定门永定门是当年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永定门位于北京,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据有关史料记载,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嘉靖四十三年补建了瓮城。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增建了箭楼,并重修了瓮城,至此,永定门工程才算全部完成。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门城楼又重修过一次,并提高了其规制,加高城台、城楼层顶,采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并装饰了琉璃瓦脊兽。

以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直到1957年被拆除,2004年重建。2.左安门左安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也是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翁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

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壁两层建窗每层七孔东西侧面,一匹两层箭窗每层三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3.右安门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现无存。右安门街道位于丰台区境域的东部,距区政府 9公里。

东以北京南站为界,与崇文区相邻,南至京山铁路,与西罗园、马家堡街道相连,西至菜户营 与太平桥街道接壤,北至护城河,与宣武区隔河相望。街道与南苑乡花园乡、右安门乡、西铁营乡地界交叉,农居混杂,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古时候北京右安门的命名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的属性,而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

因此,位于故宫西南边的叫做右安门,而东南边的就叫做左安门了。它体现着君临天下的大一统观念。右安门原是一门一楼,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瓮城呈半圆形,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三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右安门是北京外城南城墙三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右安门以南,接近南三环的地方过去曾经是金中都的景风门。

右安门由于正对内城的宣武门,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门”,后才改称右安门。右安门位于宣武、丰台两区交界处,现在的右安门立交桥位于南二环中部,东通开阳桥、西达菜户营、北通樱桃园、南达翠林小区。成了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4.广渠门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曾称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广渠门是老北京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公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广渠门城楼、箭楼和瓮城,与北京外城西侧广安门相对称。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5.广安门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6.东便门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东便门是北京保存下来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卫,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东端修建了东便门。在当时的形势下,统治者最强烈的愿望是安宁,安宁压倒一切。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7.西便门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西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

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西便门增筑径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1949年后城楼被拆除。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

1988年市政府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在于外城相接处修复城楼,共用新制城砖13万块,同时保留7处断面遗迹,即“明北京城城墙遗迹”,并立碑以示纪念,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修建环线地铁,拆除附近的部分城墙。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八瞪眼”箭楼,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

和东便门遗址不同的是,在西便门遗址修复过程中没有收集旧城砖,而是使用新城砖修复城楼,所以西便门遗址看起来远比东便门遗址整齐的多。西便门城楼遗址位于西二环路南段,驾车行驶于二环路上就可以看到城楼和城墙。北京古城门:皇城四门1.天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

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天安门总高33.7米,最下面是汉白玉石的须弥座,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

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2.地安门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

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

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门内大道两侧有米粮库、油漆作、花炮作等机构。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为便利交通,分别于1913、1923将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拆除。50年代将地安门拆除,并辟为路。

地安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西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东属东城区管界;西属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与北海地区,属西城区厂桥街道办事处辖域,北端至鼓楼,南端为景山。3.东安门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

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

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4.西安门北京西安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一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

民国时拆除两侧城墙。1950年毁于火,有楠木模型存世。原城门周围有北京水准原点旧址、西什库教堂、礼王府等文物古迹。北京城呈“凸”字形原因在古代城和郭代表不同的意思:城指四周筑高墙,并环以壕沟的建筑,功能是守护君王;郭指围绕城的外围建筑,功能是守护臣民,城郭合起来的意思是城以卫君,郭以守民。按照上述标准,北京城应该是“回”字结构,但为什么最后却造成了一个“凸”字呢?其实原因很简单: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百废待兴,优先建造守君之“城”,但由于战乱和频繁的天灾人祸(100多年内换了七八个皇帝),其中一个皇帝亲征被俘,面对敌军兵临城下朝都都危险的窘境,因此没有精力修建守民之“郭”。

2.尽管嘉靖皇帝在位时间长,有野心有实力,国库相对充盈,嘉靖帝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兵临城下之后,建“郭”计划提上日程,奈何天不随人愿,嘉靖三十四年华县大地震,三十六年太和殿遭遇雷火等原因,原计划修筑120里却仅修来8里的“郭”被叫停。因此正常该为“回”字形的城郭,被修成了“凸”字形。上述内容的具体数据参考百度百科及其他相关资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