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杰出的红军将领,关键词

杰出的红军将领,关键词

崇敬军人,宣传将军。以上这些说明,湖北自古人杰地灵是名副其实的,没有什么夸大的地方。介绍几位湖北汉川籍的解放军将领,他们是:△吴社洲,湖北汉川人,解放军上将军衔。△杨志琦,湖北汉川人,解放军中将。为什么说湖北自古人杰地灵,湖北出过哪些名人?人杰地灵指的是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地,这里包含人与自然两方面内容:一是杰出人物,湖北出生或在湖北留下历史记载的古代名人很多,如屈原、宋玉、李时珍、毕升、张居正、王昭君、庞统、陆羽、伍子胥、孟浩然、皮日休、马谡、张柬之、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陈友谅等等。

湖北汉川有哪些名人?

崇敬军人,宣传将军。介绍几位湖北汉川籍的解放军将领,他们是:△吴社洲,湖北汉川人,解放军上将军衔。1956年1月出生,历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部战区副政委兼中部战区陆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政委。 2019年07月晋升上将军衔。△杨志琦,湖北汉川人,解放军中将。1946年1月生。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管理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曾任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200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邓汉桥,湖北汉川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57年06月生,1974年1月参加工作,1976年12月入伍,1978年12月入党。曾第65集团军装甲第1师师长、河北省军区参谋长、北京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中部战区副参谋长。

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当然是有区别的。以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以及十大将领为例,就可以看到差别。1955年2月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解放军的创建人,是军团级的高级将领,还要立有卓越功勋。

比如元帅必须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者,是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者参加者,比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等等。另外,还必须是主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或者领导者,是中央军委的主要领导者,是抗日战争的主要领导人。起码得是八路军的副师长或者新四军的副军长。解放战争各大野战军的司令级领导人。所以这十大元帅都符合这个条件: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其实还有一些人也符合,但都没有评。比如元帅最开始入围的有三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当然是可以评元帅的,甚至评元帅的话,可能仅在朱德之下,是第二元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之一,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总政委。尤其是军队的政治工作,周恩来可以说是鼻祖之一。

中国革命武装的早期雏形-孙中山大总统府铁甲车队,周恩来就是组织者之一,这个队伍就是后面北伐军主力叶挺独立团。周恩来还领导过多次的工人运动。上了井冈山,也是军事领导小组的成员。以这样的经历,当然是元帅人选。其实在特殊的一段时间里,周恩来是以一位将军的身份进行工作,这就是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周恩来在上海进行统战工作。

蒋介石发动内战后,不让周恩来在上海设办事处。那好,不设就不设,我们搞一个公馆。就是大家熟知的周公馆。而这个周公馆的英文解释是:周恩来将军官邸。这是跟外国人进行沟通时的名片,外国人报道周恩来的讲话,通常也会注明,这是周将军说的。第二位是刘少奇。大家的印象,刘少奇是搞工人运动的,好像军事参与不多,这其实是介绍的不多。

刘少奇的军事也是很厉害的。抗战时期,华北的工作就是刘少奇在领导。八路军在华北的壮大十分显著,从四万人发展到十五万人。后面,刘少奇又去了南方,主持新四军的工作,使皖南之变后的新四军重新恢复战斗力。可以说,刘少奇也绝对是元帅人选,排名应该也相当高,至少在林彪之前。第三位是邓小平,张震回忆邓小平说:“小平同志特别聪明,他从来没上过军事院校,但是却能指挥千军万马。

”邓小平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之一,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第七军跟第八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指挥两大野战军等等,一直是重要的军事领导者。这三位都是原本要评元帅的,但当时划了一条线,就是已经离开军队,从事政府工作的就不要评元帅了。所以三位最终都没有评元帅。另二位的原因就比较特殊了。

一是粟裕,粟裕是评了大将。以他的战功,当然评元帅是没什么疑问的,毕竟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跟林彪并行,但是评元帅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粟裕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总参的位置跟苏联的总参位置是不同的,职位上可能比直接指挥部队的方面大将要差一点,而粟裕曾经三让司令,一直以副司令的职位指挥部队。另外,粟裕当时也不是军委成员。

第二,粟裕早期没有林彪等人显眼,他不是人民军队的创始人、缔造者或者某个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资历上差了一些。所以,粟裕有元帅的战功,而不能评元帅。最后一位能评元帅的当然是毛主席,毛主席原本是要评大元帅的,礼服都准备好了,是在天津军需厂生产的纯手工礼服,但是毛主席自己不愿意当大元帅,他说穿上这个元帅服不舒服,以后也不方便到群众中去,跟群众沟通起来不方便。

他推辞的同时,顺便就问身边的刘少奇,说你也部队呆过,你要不要评元帅?刘少奇当场表态不评。随即毛主席又问周恩来跟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两人也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主席一席话,包括他自己,四个人辞去了元帅的军衔。而大将的标准比元帅要低一点,以解放战争为例,各大战略区部队的副司令就可以评大将了。

而大将名额有限,有的可能有大将的资历,但最终也是评了上将。比如有人说,刘亚楼是元帅的战功、大将的职务、上将的军衔。在红军时期,刘亚楼就是林彪的老部下。长征时,林彪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刘亚楼是红一军团红二师的政治委员,参与了红二师的很多战斗。而长征途中,很多大战恶战就是红二师打的,最著名的就是飞夺沪定桥。

可以说,在红军时期,刘亚楼就是师一级的干部,这个是评上将的硬指标之一。可是,在抗战时期,却很难听到刘亚楼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刘亚楼去了苏联。在1939年,刘亚楼到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与时同时,林彪因为平型关大捷后受伤,也到苏联来养病,两人就此再度有了交集。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苏德战场,当时两人准确分析出了德国将从白俄罗斯进攻苏联的计划,受到了苏联方的重视。

据说,斯大林还想让刘亚楼入苏联籍。刘亚楼拒绝了。而刘亚楼则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就是斯大林愿意用三个师来换林彪。抗日战争结束后,林彪回到中国,随后去了东北。而刘亚楼也回了国,他在苏联一共呆了八年,可以说全程错过了抗战,但同时也有收获。经罗荣桓介绍,他到东北担任东北联军的参谋长。林彪亲自出门迎接,说你来了,就抵我三个参谋长。

这个话并没有夸张,因为参谋这个职务在中共早期的军队中并不受重视,大家一开始都是运动战,游击战,参与人员不多,战斗情况不复杂,都是由军事长官一人说了算。而到了解放战争,战斗的人员以十万,甚至是百万计,没有一个参谋部是无法帮到作战计划的。而刘亚楼在苏联学习工作八年,对大兵团的参谋工作得心应手,他一来,就补足东北联军的这一块最大的短板。

当时,林彪负责大策略,罗荣桓负责政工,刘亚楼负责具体的落实。三人并称“林罗刘”。前两位都是元帅,跟元帅搭档,评个大将是可以的。所以这是民间一直认为刘亚楼可以评大将的原因之一。在东北,四战四平、打锦州,刘亚楼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议。而在解放天津时,刘亚楼独挡一面,任前敌总指挥,一天结束战争,歼敌十余万。可以说充分展示了其军事才能。

接下来,就该南下了,可就在这时,毛主席把刘亚楼调走了,让刘亚楼当空军司令。毛主席为什么调刘亚楼当空军司令呢?主要是刘亚楼在苏联呆过八年,懂俄语,空军的建设又主要靠苏联的帮助。另外,刘亚楼在东北兼任过东北航空学校校长,有工作经验,所以毛主席觉得刘亚楼是个合适的人选。刘亚楼本人是不愿意的,他还想跟着林彪一起下南方打仗,林彪也暗示他,发电报:盼不要接受空军司令一职。

刘亚楼就跟毛主席说,我晕机啊,怎么可以当空军司令。毛主席笑了,好啊,空军司令晕机,海军司令晕船。原来,新任命的海军司令肖劲光是个旱鸭子,还晕船 ,但毛主席还是点了他的将,让他担任海军司令,原因之一,肖劲光也留过苏。还有许光达大将,也是留过苏,担任了第一任装甲兵司令。于是,刘亚楼只好当了海军司令,失去了刘亚楼这位高参,林彪也似乎大意了,在跟白崇僖的较量当中,在青树坪吃了大亏,当时的钟伟被白崇僖吃掉了一个师。

这是钟伟后来没有评上中将,只评少将的原因之一。而刘亚楼当了空军司令,又为他评大将加了法码,毕竟当时的司令,肖劲光还有许光达都是大将。而到了评军衔时,林彪还专门写信,说评大将是不是多考虑一下井冈山出来的将领。其意思就是暗示可以评刘亚楼大将。这是很难得的,因为林彪这个人一向不爱出面替人说话,像钟伟将军因为评了少将,有点不满,林彪还被毛主席叫去批评了一顿。

最后,刘亚楼还是评了上将。其实大将里,只有粟裕是特别突出的。其他大将,如果评上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行,像肖克在红军时期当军团长,曾跟贺龙一个级别,按资历可以到元帅里的,都只评了上将。而在1965年,刘亚楼被查出得了癌症。在这一年去世,时年才五十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跟另一位大将陈庚一样。如果活得长一点,肯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亚楼临终前,从来不探病人的林彪破例来到刘亚楼的病房,坐在床边,深深叹息。去世后,刘亚楼的葬礼是按国葬的标准来进行的,地点在中山公园中山堂,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葬礼的地方;他去世后,有十万人前往吊唁,这是很少见的。第三,所有的在京领导人,除毛主席之外全部出席并签到。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贺龙等都有出席。

这个签到薄也创了一个记录,是领导人签名最全的一个签到薄,林彪本人则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罗瑞卿致悼词,灵车则由刘少奇护送。这应该是所有上将中,葬礼规格最高的一位了。那他的葬礼规格为什么这么高呢?这可能是中央对他的一种特别补偿吧,国防大学副教授卢勇说:他是元帅的战功、大将的职务、上将的军衔。还有的评了大将,却高风亮节,主要要求按上将标准执行的。

比如许光达大将。许光达是湖南长沙县人,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被选派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是第五期学员。毕业后进入国民党张发奎的部队,南昌起义时,从所部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当时他是一名排长。抵达时,南昌起义已经结束了。许光达直到宁都才追上起义军。后来,部队在三河坝分兵,许光达跟大部南下,朱德则率部阻击。许光达在战斗中负伤,留在一个农户家里养伤,就此跟部队失去联系,直到1929才找到组织。

此后,他被派往洪湖苏区,担任红6军的参谋长,成为贺龙的部下。接下来,我们要介绍许光达比较幸运的地方。首先,他在后面的战斗中又负伤了,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搞了四次 “肃反”,杀害了大批军事将领,这里面有很多著名的将领,比如湘鄂西苏区创建人之一的红3军9师师长段德昌、红3军政委万涛、红3军参谋长兼红7师师长孙德清等人。

许光达因为负伤,去苏联治病,可以说躲过了这一轮“肃反”。在苏联除了治病,许光达还学习了汽车、坦克、火炮的知识。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将军后来都受到了重用,比如刘亚楼搞空军,肖劲光搞海军。许光达则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员。当时,周恩来还想让他去搞外交公司,许光达还是留在了军队里。

从苏联回来后,许光达到了延安,参与了抗战跟解放战争。在战争中,他也是数次大难不死。有一回,他在一堵墙前的豁口观察敌军阵地,观察完后,他离开豁口不到数分钟,另一个警卫员站到豁口处,也想张望一下,结果敌方机关枪扫射,一个冷弹将警卫员打倒。前线是很危险的地方,刘志丹就是在阵地前打探敌情而牺牲的。又有一次,许光达躺马出去,突然敌军飞机袭击,一阵扫射,坐骑被扫中,倒地后将许光达压在身上,过了一会,敌机折返回来又是一阵扫射,坐骑再中数弹死亡。

而许光达安然无恙。中共早期著名的军事将领黄公略就是被敌军扫射而牺牲的。还有一次,许光达在指挥所打电话,突然敌人的飞机过来,扔下一个炸弹,正好落在屋顶上。许光达连忙撤出,可等了半天,炸弹没有炸,上楼一看,是个哑弹。左权就是头被炮弹的弹片击中而牺牲的。可以说,许光达是数次死里逃生。最后,再介绍一下许光达评军衔的事情。

当时,定了许光达是大将,因为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但许光达觉得自己评得高了。据说,他跟老上司贺龙元帅有一个对话。许光达问:“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还在,他们授什么军衔?”贺龙答:“他们两人很可能像总理、邓小平一样,搞行政或者党务工作了。”柳直荀是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周逸群是湘鄂西苏区的创始人,他们要在,如果评,也至少是大将。

许光达又问:“贺锦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贺锦斋是红四军军长,在战斗中牺牲。段德昌是红九师的师长,是红二方面军军事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才。贺龙答:“那会是大将。”许光达说:“我跟他们比,德、才、资都不如他们,所以我不能评大将,我请求改授上将。”许光达甚至推荐了王震来顶替自己的大将位子。这个请求被毛主席否决了。

毛主席表示评大将已经定下来,就不改了。毛主席还说道:“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许光达知道后,一夜睡不着,念念自语。“授得太高了”“上面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强”“好多人性命都丢了啊!”最后,许光达接受了大将的评衔,但他坚持拿行级五级,也就是上将的工资。

他也是所有大将中唯一拿行政五级工资的人。 还有的网友认为,二方面军也有资格授大将的是肖克。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肖克上将的资历是很老的。肖克上将是黄埔四期的学生,毕业后在叶挺的部队任连长,参加过南昌起义,随后到达井冈山,在红四军任连长。到了1934年,就开始任六军军团的军团长。此后,肖克率部西征,与贺龙会合,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此后开始长征,任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长。地位仅在贺龙之下,所以有的亲说,如果红二方面军要选一个大将,肖克是个合适的人选。此后,肖克在抗战时期任120师的副师长。可以说在八路军三个师的指挥员里,地位很高了。比如115师的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都是元帅。129师的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也是元帅。120师的师长就是贺龙元帅。

一些八路军的旅长也当上了大将。比如386旅的旅长陈赓。当时,蒋介石给八路军的将领授军衔,授了一个上将是朱德,六个中将: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这五位都是元帅,最后一个就是肖克。还授一些少将,比如徐海东、黄克诚,这些后来都是大将。可以说,抗战开始时,在国民党的眼中,肖克的地位是很高的。由此来看,肖克评个元帅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评大将完全可以,评上将似乎低了。

其实, 许光达大将当时认为自己评大将高了,推荐了二个人选,一个是王震,另一个就是肖克。肖克之所以跟大将甚至元帅失之交臂,还是有一些比较客观的原因。抗战,没有赶上大发展的时期。脑洞老师介绍过,八路军三个师的师长是最牛的一群师长。而这三个师的副师长,都是可以派出去独当一面的,后面也确实这样做了。比如115师的聂荣臻就到了晋察冀,开辟了敌后根据地,搞得非常好,这也是聂荣臻能够评上元帅的硬指标之一。

肖克也迎来了这样的机会。1939年,肖克被派去开辟冀热察根据地,出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兼政委。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肖克也充满信心,出发时,写了一首诗:“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可是,去了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开始回师华北重点对付八路军。中央考虑如果拉大战线会被敌人击破,所以撤消了挺进军挺进冀东的决定。

这样一来,肖克的才华就没有得到施展。 在这期间,肖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我们知道,开国将领很多有才,陈毅是个诗人,而像肖克这样能写长篇小说的,确属罕见。可以说,肖克在抗战错过了发展敌后根据地的大好机会。在解放战争时期,肖克同样有一个机会。 肖克后来去了晋察冀军区,担任副司令。晋察冀成立了一个野战军,肖克担任司令,罗瑞卿任政委。

这是肖克跟罗瑞卿的一大发展机会。如果能够壮大自己,开辟根据地,肖罗组合将有可能成为像陈毅粟裕相似的一个组合。那么,肖克凭战功再加资历,评元帅都是有可能的。因为各种原因,这个野战军没有大发展起来,肖克后来去了后方办军校,杨得志取代了他的野战军司令一职。所以,有时候也要看机遇。55年评军衔,普遍认为肖克还是够评大将的,但因为大将只有十名,所以有一些就不得不放到上将这个级别。

毛主席也是很清楚的。毛主席说 “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而将肖克评为上将,则产生了另一个作用。当时,也有人对自己的上将军衔不太满意,比如许世友上将,心直口快,找到周恩来,表示自己也有资格评大将。周总理说:你看肖克也是上将啊。许世友上将就此不说话了。肖克将军活了102岁,是寿命第二长的开国上将。

第一位是吕正操。最后为大家介绍一位我很喜欢的大将,这位大将是黄埔毕业生,南征北战,战功无数,但提起自己的成绩,他用一句话形容:我跟毛主席是老乡兼校友,和彭德怀元师在一个团当过兵,救过蒋介石的命,周总理和邓大姐结婚我出过力,指挥林彪打过仗。这个人就是陈赓大将。陈赓大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看第一条:跟毛主席是老乡兼校友。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将门之后,祖父陈益怀是从二品的湘军将领。而毛主席是湖南湘潭人。两个县是邻县,毛主席的外婆就是湘乡人。陈赓跟毛主席两人的家相隔不过三十里。当然是正宗的老乡。那校友呢?两人都在湘乡的东山高小读过书,这可是当时的名校。毛主席当然是师兄,他比陈赓大十岁,他离开东山高小五年后,陈赓才进入东山高小,所以是校友,但并没有在东山高小相逢。

再看第二条:和彭德怀元帅在一个团当过兵。读完书后,陈赓被家人安排婚事,他不满而离家出走,然后去当兵,当时湖南人很盛行当兵,这应该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陈赓当时入的是湘军第二师3族6团2营。有一个人因为杀了当地恶霸,比陈赓早几个月进来当兵,这个人就是彭德怀。彭德怀进的是一营。两个人都是最底层的士兵。虽然是一个团,两个人交往并不多。

两人后来都离开了这个团。彭德怀离队后加入了粤军,做了团长,然后在湖南平江发动起义,此后率部上井冈山,跟毛泽东会合。而陈赓也离开了湘军,到长沙铁路局当一个小领导。巧的是,他所在的长沙铁路局有一个干杂活的长夫,后来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成为了上将。这个人是王震。这就是缘份啊。而陈赓跟彭德怀再一次见面,已经是在苏区了。

此后,两人打交道的地方就多了,彭德怀是陈赓的上级,因为彭德怀平时很严格,是不多可以镇住陈赓的人。陈赓的性格开朗,天不怕地不怕。另一个能镇住陈赓的就是周恩来。那么,我们再说第三条,为什么陈赓说周总理和邓大姐结婚我出过力呢?陈赓跟周恩来的关系非常亲密,两个工作上的交集很多。在黄埔军校时,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陈赓是其手下的党支部委员。

周恩来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下面有一个特科,陈赓就是科长之一。而在1925年,周恩来与邓颖超准备在广州结婚。周恩来给陈赓一张照片。“这是你邓姐的照片,你去接一下她。”陈赓拿着照片去码头接人,可是一船的人都走光了,也没有看到邓颖超本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邓颖超化了妆。陈赓拿照片根本没找到人。陈赓垂头丧气回来,以为任务没完成,结果发现邓颖超已经到了。

周恩来还告诉他,你迟了一步,我们婚礼都办完了。看来,这个帮忙也是没帮上,陈赓这样说,也是在调侃自己。再来说说救蒋介石。陈赓进入黄埔军校后,很受蒋介石赏识,把他调为自己的秘书。1925年,蒋介石率部东征军阀陈炯明,陈赓是他的贴身护卫。在一次交战中,蒋介石被围住,屡次突围都冲不出去。这个时候,蒋介石有点绝望了,准备掏出枪来自杀。

这个时候,陈赓把蒋介石往背上一背,撒腿就跑,堪称神行太保飞毛腿,连跑几里地,一直背着蒋介石冲出了包围。所以,陈赓对蒋介石是有救命之恩的。后面陈赓被捕,蒋介石也是知恩的,没有杀陈赓,而是把陈赓放走了。最后,再讲一下陈赓指挥林彪打仗的事情。1927年时,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当时,他是营长。起义后,大军南下广东,碰到敌军阻拦。

陈赓组织部队反攻,这个时候,正好一个身影出现在陈赓的面前。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林彪。那个时候,林彪还是一个排长,职务比陈赓要低二级。陈赓下令林彪组织进攻,林彪回答:不行啊,陈营长,我们人太少了。林彪这个人打仗非常谨慎,不太愿意打危险的仗。陈赓直接一句话:“再说我枪毙你!”林彪这才知道严重性,率领部队开始冲锋。

江西历史有过哪些大将?

1.陈奇涵(1897年-1981年),号圣涯,江西兴国县坝南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赣州府中学堂毕业后,投笔从戎,入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历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先后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和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初进入黄埔军校任教,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男,原名萧以僔,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萧华军旅生涯中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辽东省委书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甘肃省委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3.赖传珠(1910年4月3日-1965年12月24日),江西省赣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党代表,第三十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三十七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六科科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代部长,新四军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政治委员,第十五兵团政治委员。

参加古田会议,参加长征,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解放海南岛、解放万山群岛等战役战斗。建国后,历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12月24日在沈阳逝世。

历史上姓李的将军有哪些?

李是古今第一大姓,名将辈出,战国李牧,汉朝李陵、李广,唐朝李孝恭、李靖、李勣、李愬、李光弼,五代李克用、李存勖,明朝李文忠、李成梁、李如松,太平天国李秀成……近现代史上,人民军队也有不少李姓将军。1614名开国将帅中,李姓足足有110名,仅次于张姓的120名,人数位居次席,其中上将6名,中将6名,少将98名,虽然没有元帅和上将,但胜在人数多。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李姓开国上将和中将。李达,陕西眉县人,开国上将李达,陕西眉县人,早年效力冯玉祥的西北军,参加宁都起义后成为红军一员。李达一生担任的军事职务几乎都是参谋长,土地革命时任红军师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战时任八路军129师参谋长、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任中原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其参谋长的名头,仅次于以“叶参座”文明的叶剑英。

李达的参谋长生涯中,辅佐过五位开国元帅,最重要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李达辅佐刘伯承元帅长达11年,深得刘、邓两位首长信任,刘伯承曾赞誉“李达是活地图。”李克农,安徽巢县人,开国上将李克农,安徽巢县人,隐蔽战线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与钱壮飞、胡底并称“龙潭三皆”与周恩来、陈赓一起,奠基了我军的情报特工事业,被誉为“红色特工之王”。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李克农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始终从事情报特务工作,多次为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立下特殊功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任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负责军事情报工作。国民党著名特工之王戴笠被誉为“蒋介石的佩剑”,字雨农,而李克农将军的名字“克农”恰好有“克制雨农”之意,最终戴笠身亡,克农健在。

事实证明,在国共两党隐蔽战线的较量上,我党始终处于上风,这与李克农为代表的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有人说,“国民党没有戴笠的话历史会重写,我党没有李克农历史会改写!”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据说李克农将军1962年去世时,就连美国中央情报局都放假庆祝。李涛,湖南汝城人李涛,湖南省汝城县人,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知名度不高的特殊将军,他和李克农类似,从事一份特殊的职业——军事情报和机要工作。

李涛在长征期间开始担任党中央和领导安全保卫工作,抗战期间历任中央情报部第三室主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部长,协助叶剑英抓情报、机要通讯、高参室、警备团工作,成为党中央和领导层的首席高参,牵头建立了全军的战略情报搜集机构,并受党中央和毛主席委托,执掌中央军委印信。叶剑英评价李涛说:“能力很强,既是位好领导,也是位好老师。

”李天佑,广西临桂人李天佑,广西临桂人,早年参加百色起义,精通武术,擅长“壮拳”,掌上功夫一流。李天佑是四野名将,也是林彪麾下爱将,他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多数时间都隶属林彪麾下,对林彪的军事思想和指挥风格知之甚深,林彪对他也十分信任和器重,在林彪麾下,李天佑先后任东北野战军一纵司令、四野38军军长,被誉为四野第一虎将,尤其在四战四平中,林彪对李天佑委以重任,每次都让他担任前线总指挥。

在辽沈战役时,林彪把一纵这支最强部队留作预备队,更彰显对一纵和李天佑的信任。李志民,湖南浏阳人李志民,湖南浏阳人,我军政工战线杰出领导者,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李志民担任的几乎都是军队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职务,和他搭档担任司令就有我军著名的“三杨”上将——杨成武、杨得志、杨勇。李志民虽然主要负责政工,不擅长军事指挥,但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还是留下很多“政治攻心”的成功案例,他还擅长合唱指挥,在1959年的建国十周年庆典上,100多名开国将军组成一支特殊的“将军合唱团”合唱红色歌曲,合唱团总指挥就是李志民。

李聚奎,湖南安化人李聚奎,湖南安化人,57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个被授衔的人。李聚奎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的主要职务是参谋长,一直在军队从事军事指挥工作,但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因工作需要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按照当时规定,不在军队任职的是不授衔的,所以1955年授衔时没有李聚奎,但到了1958年,李聚奎又重返部队,没有军衔就很不合适了,于是军委又研究决定授予其上将军衔。

战争史上,你见过哪些命硬的将军?

1958年8月21日,小蒋携“国防部长”俞大维到金门视察,当晚返台后嘱俞大维留下主持修订防御计划。两天后的下午5时许,“金门防卫总司令”胡琏与三位副司令赵家镶(原卫立煌的参谋长)、吉星文(卢沟桥事变时第29军的团长)、章杰(黄埔六期,时任空军中将)共同设宴,款待“上差”俞大维。(吉星文中校)宴会的地点选择在金门岛翠谷湖的湖心亭中,几个人酒过数旬后已是微醺,步行走回北太武山的防卫司令部,在司令部门前的草地上又闲谈了一会。

期间胡琏进屋喝了点水,就在他再次走出司令部掩体时,1958年8月23日晚6时30分,对岸459门大口径火炮同时吼叫起来,第一批炮弹呼啸而来,胡琏顿觉不妙,第一时间连滚带爬缩回地下隐蔽部,逃过一劫。外面那几位就惨了,俞大维被卫士护着躲到路边的岩石下,轻伤;赵家镶和章杰当场毙命,后者连尸体都没找到;吉星文被炸成重伤,次日也告不治,也就是说,胡琏的三个副司令一家伙全部挂了,他的参谋长刘明奎也伤得不轻,偏偏就是他毫发无损,如果不是喝了那口水,这个“金门王”就成为“金门鬼”了,可谓命硬。

(胡琏上校团长时期)这已经不是胡琏第一次死里逃生了,早在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覆灭的1948年12月,发现大势已去的黄维决定分散突围,并给兵团前三号人物各自准备了一辆坦克。其中1号坦克是司令官黄维的,2号坦克是副司令胡琏的,3号坦克是副司令兼85军军长吴绍周的,胡琏为了表示尊重黄埔一期的师兄,特别谦让把最新的一辆给了黄维,准备停当后,三辆坦克同时出发向外逃窜。

在经过一条小河时,第1、2号坦克经过后轧断了桥,导致3号坦克的吴绍周被俘。不久第1号的新坦克鬼使神差抛了锚,黄维只好爬出坦克在野地里狂奔逃命,终于还是被抓。只有胡琏乘坐2号坦克一路向南逃窜,路上曾经多次遭遇解放军部队,有的是指战员们误以为我军缴获的坦克,所以没有开火,有的是因为夜黑风高,开火后没有拦截成功,总之让这家伙逃了出去。

(胡琏中将)期间胡琏曾探出身子寻找方向和道路(以月亮为参照),所以被我军火力杀伤,逃至涡河岸边时坦克也没有了油,刚好发现一条渡船,胡琏和卫兵用枪逼着艄公送他们过了河。随后又劫持一辆牛车继续赶路,终于撞见了从华中前来淮海战场增援的第20军,辗转逃回南京,若非运气超好,胡琏早就跟杜聿明、黄维等师兄去功德林相会了。

这还不算,胡琏的背部伤势看起来不重,其实非常危险,在上海教会医院动手术时居然取出了32块碎片,有几块弹片据称与心肺“仅一纸之隔”,确实是命硬,否则就算没有被抓俘虏,也得死在手术台上。回到南京后,他的老同学老部下们纷纷道贺:“伯玉兄岂止是命大,简直是命硬啊”!不久被任命为新的第12兵团司令官,前往广东潮汕地区重建部队。

(周福成、卫立煌和赵家镶)再往前倒,1947年7月的南麻战役中,整编第11师被华野三个纵队加特纵团团围住,激战二天后已被压缩到核心阵地,胡琏即将面临全师覆灭的局面。绝望中,胡琏又祭起了抗战时期石牌保卫战那一套,率领师部全体人员焚香跪拜,乞求老天爷保佑,说来也巧偏偏天降暴雨,并且一下就是七天七夜,华野部队的进攻因雨迟滞,同时在南京蒋某人和陈诚的严令下,援军也终于接近,胡琏总算是命不该绝。

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黄维教书的水平应该很厉害,属于是赵括那种类型的人才,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只要听过他讲兵法的人,就肯定觉得这个人是打仗的高手。蒋介石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干一票狠的,他就把所剩的所有嫡系部队,编在了同一个兵团里了。这个兵团就是大名鼎鼎的12兵团,人马正好也是12万。当初12兵团组建好的时候,蒋介石就为找统帅大为头痛。

论军事才能,肯定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白崇禧不是属于蒋介石的嫡系,恰恰相反,他是蒋介石政治上的对手。这么一支重要的军队,肯定是不能给白崇禧统领的。白崇禧不行的话,胡琏其实也不错,但是,胡琏资历尚浅,若是让他带领12兵团,白崇禧首先就不服气。因为他们两个互相谁都不服谁,所以胡琏也不可以。

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综合各方势力的矛盾,蒋介石选择了黄维。黄维是在教了十几年的书之后,临危受命,又去战场上打仗的。当他接到蒋介石的任命后,他自己就说自己不行,担当不了这么大的责任。但是,蒋介石说他是可以的。黄维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来打仗了,而且他还告诉蒋介石,我就当三个月的12兵团的统帅,之后你在找合适的人选。

可惜的是,黄维不知道的是,他这是自己生涯里,最后一次带兵了。因为黄维长期离开战场,已经不知道国共两党战斗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所以刚一开始出兵,黄维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蒋介石派是让黄维带着12兵团是去打淮海之战。此刻,淮海战场上,我党的作战的部队有两大兵团,粟裕,陈毅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带领的中原野战军。

因为淮海战役打响,前线战士吃急,蒋介石催的紧。黄维带上兵团,就选小路走了,毕竟下路走起来可能会快一些,不用绕路。但是,小路有好处,也有坏处。当时他的部下就给他建议,一定要走大路,因为他们的重型武器大炮,坦克什么的,走小路容易遇阻,而且还不能发挥全兵团美式装备的优势。可以说这个建议是很正确的,黄维就摆在了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上。

黄维没有听,他觉得就解放军的那三枪两炮,根本没办法和他们比。结果这一路上走来,十分的艰辛,沟沟坎坎,山山河河的,没有少让黄维耽搁时间,关键是,这一路上他们一直都有受到沿途解放军的侵袭。而且解放军绝不恋战,打了就跑,这让黄维大为苦恼。等黄维好不容到达安徽蒙城,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蒋介石来了急电,黄百韬兵团已经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围困了,情况十分紧急,若是再不去救,有可能救黄百韬兵团,就会全军覆没了。

蒋介石的命令黄维不敢不听,所以,刚扎好的营,不得不在撤掉继续前进。黄维的12兵团,早就被刘伯承给盯住了,刘伯承有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把黄维的12兵团全部给吃掉。也就是说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个兵团的力量,来吃掉一个黄维。因为黄维在路上耽搁了时间,这就给了刘伯承布局,歼灭黄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刘伯承开始调集大量的兵力,来双堆集想再这里扎一个口袋阵,把黄维的兵团全部给吃掉。

粟裕很给力,在黄维掉入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阵之中后,他早已把黄百韬兵团给灭了,然后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就来支援刘伯承了。就这样12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然后被,华东野战军和中原解放军调着打。期间,黄维又犯了一系列的指挥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他的12兵团,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就连黄维也被俘虏了,黄维作为统帅,这一次的失败,他要负很大的责任。

张自忠将军和张治中将军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简单说一说。张自忠是西北军的名将,张治中则是中央军的将领,两人一个属于军阀部队,一个属于中央军,有很大区别。篇幅所限,我们就说说张自忠。萨沙写过张自忠传。张自忠是山东人,出生在当地大家族。他的父亲张树桂曾任江苏省赣榆县知县,英年早逝。张自忠虽然幼年丧父,但家族势力很强,生活是比较富裕的。

他和普通农民子弟不同,一路求学到高中,毕业于济南法政专门学校。当年中国人文化程度低,高中生相当于今天的本科生,张自忠是个知识分子。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做一个老师,安安稳稳渡过余生。不过,张自忠目睹列强在中国横行,以及清末国破家亡的惨状,主动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党,随后有投笔从戎,进入军队。他最初的长官叫做车震(第二十师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团团长),是一个军阀军官。

有意思的是,车震碍于情面(老乡)手下张自忠,却对他丝毫不看好。那个年代,军阀部队中都是赤贫农民子弟,靠用命打仗混口饭吃。张自忠是个富裕家庭的知识分子,怎么适合从军,也不可能吃得了这个苦。然而,张自忠却不怕吃苦,不怕死,竟然站住了脚。车震成为师长以后,将张自忠提拔为师部的参谋。不过,军阀混战中,车震所在部队被敌人打垮,军队瓦解。

张自忠勉强突围逃亡回家,又再次投靠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当时冯玉祥也不想收张自忠这种公子哥和知识分子,曾经拒绝他入伍。好在张自忠身材魁梧,身高1米8几。而冯玉祥对于身材高大的士兵很有好感(他自己也是大个子),也就让他入伍。张自忠头脑敏锐,学习能力强,加上骁勇善战,很快被冯玉祥重用。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

1924年,张自忠就成为团长,变为高级军官。当时他已经加入冯玉祥部队8年之久,这个提拔并不算很快。张自忠率部参加了一系列军阀混战,然而冯玉祥几次被敌人击败,西北军一度几乎瓦解,宋哲元成为继任领袖。当时西北军将领诸如韩复榘、石友三、庞炳勋等人纷纷叛变或者脱离团体。而张自忠却忠心耿耿的跟着宋哲元。宋哲元对张自忠非常看重,给予重用,让他担任38师师长。

当时西北军只剩下一个29军,师长就是最高层军官了。张自忠是一员战将,非常擅长打硬仗。他治军严格,训练强度大,麾下官兵颇有战斗力。不过,张自忠因此也得到了一个张剥皮的外号,经常对违反军纪的士兵打军棍。随后,在日寇入侵长城一线的长城会战中,张自忠和其他将领死守喜峰口,造成日军不小的伤亡。虽最终也没有守住喜峰口,却也为国家民族立功,由此得到青天白日勋章。

此战后,本来控制河北省的张学良大将于学忠,无力支撑大局,被迫率部撤走。宋哲元的29军,就成为河北省和察哈尔省的土皇帝。然而,29军是一支军阀部队,从此刻开始试图保证军阀割据独立的地位,不愿意随便和日军开战,导致自己地盘和实力受损。直到七七卢沟桥打响时,宋哲元还在尽力和日寇谈判,试图和平解决。然而,这是日寇的缓兵之计,目的是从本土运来部队。

在这段时间,29军没有进行战前部署,也不允许中央军进入平津地区增援。最终,日寇集结完毕,发动猛攻。29军虽拼死作战,然而已经陷入绝对的被动中。仅仅10天内,平津地区沦陷,赵登禹、佟麟阁将军殉国。此时,张自忠作为29军代表,始终同日本人谈判。当时战斗已经打响,他还在谈判,又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由此,国内舆论大哗,认为张自忠是汉奸、叛徒。

当时,张自忠一度同大汉奸殷汝耕齐名(殷汝耕建立了伪政权和伪军,为日寇服务)。报纸上这么说:殷逆汝耕,张逆自忠!全国人民把张自忠骂的狗血喷头。张自忠自己有苦难言!作为战将,他当然希望和日寇决战,然而宋哲元对他有知遇之恩,29军是他的娘家,只能奉命行事。张自忠由此失去军权,逃出北平,前往南京领罪。好在蒋介石还是懂道理的,认为张自忠只是奉命差遣,将他暂时软禁,没有严惩。

这边,由于宋哲元一再试图保存实力,回避和日军决战。29军官兵义愤填膺,拒绝听从宋哲元命令,各军长也纷纷脱离团体。张自忠的59军不服从其他军官指挥,蒋介石就让张回去指挥。张自忠率领59军脱离29军,成为听从蒋介石命令的西北军。如果之前张自忠多少有些污点,随后就完全是民族英雄。59军成为军阀部队中,最战功赫赫的部队,每次都用于硬仗。

他们参加了徐州会战,在临沂誓死狙击第5师团。如果没有59军的狙击,台儿庄大捷是不可能出现的。此战59军伤亡近半,日军伤亡也不少。张自忠因此升职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随后,他又参加了武汉会战,在潢川狙击第10师团,造成后者伤亡惨重。之后,张自忠作为李宗仁第5战区主力部队,参加了包括随枣会战之类一系列大战。

李宗仁直到59军强悍,始终让他顶在最关键的战场。在最后的枣宜会战中,10万日军攻势猛烈,枣阳一线情况极为恶劣,战局眼见就要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张自忠下定必死决心,亲自率领兵力虚弱的第74师渡过襄水,会同59军其他1万多兵力,攻击日军后路。这是极为危险的。第74师不是抗日铁军74军,只有二三千兵力。这点部队,深入10万日军侧后,一旦被攻击连退都退不了,是九死一生的。

但如果张自忠不发动攻击,枣阳一线的国军压力太大,第5战区就可能崩溃。作为集团军司令,他根本没有必要亲自率部作战,派个师长即可。但当时如此恶劣形式,张自忠为了鼓舞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亲自带兵上了战场。日军后路被攻击以后,被迫抽调主力回头决战。5月15日,日军第39师团将张自忠将军的第七十四师围于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

张自忠在绝境下,坚决不撤退,率部拼到最后关头,几乎全军覆没。眼见日军已经杀到眼皮下,部下军官苦劝张自忠撤退。张自忠对他们怒吼:我的命是命,士兵的命就是土疙瘩吗?今天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不许撤退一步。激战中,张自忠负伤5处,其中2处是致命伤。重伤之下,他仍然持手枪肉搏,被日本兵刺刀刺中殉国。作为一个集团军司令还去肉搏,在整个二战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在张自忠最后时刻,他喃喃说道:我这样死,很好,很好。对国家,对长官,对人民,我良心平安。日军发现张自忠战死,也极为震动,认为他是真正的军人。日军将张自忠尸体用棺木收敛,留下由国军收殓安葬。张将军殉国后,国府明令褒扬特予国葬,追晋陆军二级上将。5月28日,灵柩抵达重庆,蒋介石率军事委员会的高级将领与国民政府五院院长亲临致祭,蒋介石更是抚棺痛哭。

你见过历史上最低调的将军,他低调到什么程度?

在我的眼里,他没有“彭德怀”大将军的勇猛,没有“粟裕”将军的运筹帷幄;但是他在我眼里,却是当之无愧最低调的一位“将军”,深藏功与名64年之久的“张富清”。95岁的老兵张富清,在功名身后的64年隐藏,在祖国七十周年庆典之际,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褒奖,这一份来之不易的承认,是对这位低调老人最大的宽慰。张富清事迹简介老党员张富清曾经在解放战争期间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共计三次;二等功一次;并且荣获两次“战斗英雄”称号。

1955年之际,因为国家的需要,他默默的转向了湖北最贫困也最艰苦的山区工作,此后的64年之中,这位老人从来不曾拿立下的功劳说事,自己默默隐藏在艰苦的第一线,为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张富清所有的功劳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也没有跟组织上提过任何一点要求,他的事迹还是因为18年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时候偶然被发现。

老人张富清回忆录,被彭大将军所赞扬的老人张富清在24岁就进入了部队,并且直接进入的是西北野战军,然后就开着跟着解放大军南征北战,他自己叙述打了多少的仗是真的记不清了,只知道很多次离死亡边缘就差那么一点。我其实打过的仗很多,但是大多数都记不清了,唯独1948年在陕西蒲城永丰镇那场战役让我特别记得,因为那一次真的特别危险(巍巍颤颤的老人)。

--张富清这位老人曾经很自豪的告诉记者,每次的战斗,他都是自己打前锋,当初年轻,总觉得要为革命贡献该有的青春;这位老人说自己每一次能够坚决的完成任务,都是因为有着不怕死,勇敢向前冲的信念。在解放战争之中,张富清因为壶梯山战役、永丰战役表现出色,被授予“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等功”,所以还被彭德怀大将军亲自接见赞扬。

当时的彭德怀大将军,在西北野战军任司令员兼政委,当时因为永丰战役结束嘛,大将军就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你在永丰战役中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值得表扬。”大将军在说完这些话之后,还亲自给我授勋,当时把还年轻的我感动的哭了,直到现在大将军的容貌都还在我的眼前。--张富清张富清很多次都说自己作为一个革命的军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这点事情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且这也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告诉别人是因为不想搞特殊。

从儿女细节之处,自身思想处见证这位不平凡的“将军”一生张富清有一个儿子叫做张健全,在采访张健全的时候,张健全称:“平时我们也不知道他收藏了什么东西,并且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因为他基本从来不跟我们谈这些东西。以前见过父亲一个小皮箱,但是都上锁了,完全不知道里面放了什么,父亲也没告诉过我们。”这就是老人儿子所知道的,被张富清瞒了64年的真相,这位老人在离开部队之后,辗转于粮食局、银行等单位,最后的职位是“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来凤支行原副行长 ”,但不管在哪个岗位,他始终践行着一个军人该有的样子,记得一个军人该做的事。

张富清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是这位老人思想上却一直不曾退休,这位老人在88岁的时候因病截去左腿,本以为接下来的时光将在轮椅上度过。这位老人丝毫没有在轮椅上度过的觉悟,就算因为截去左腿,但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他再次站了起来。张富清:“我年纪已经大了,确实已经不能为家人以及国家做事情了,但正是因为如此,我要站起来,我要生活自理,我不能给家人和国家添麻烦,孩子们还在外面工作,我不能作为他们的累赘,不然他们就没有办法集中力量为国家多做事了。

”结语以及感想了解完这位老人的过往,越发觉得其老人的伟大,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让一位战功显赫的人,去埋藏64年的功名。最触动我的是“我经常能够想到跟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大多数人为了国家跟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相比于他们,起码人还在,生活无忧,日子还过得去,我就做了这么一点应该做的事,又有什么资格拿出来表现呢?”老人的精神恰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六十多年的深藏功与名,向这一位老兵致敬。

为什么说湖北自古人杰地灵,湖北出过哪些名人?

为什么说湖北自古人杰地灵,湖北出过哪些名人?人杰地灵指的是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地,这里包含人与自然两方面内容:一是杰出人物,湖北出生或在湖北留下历史记载的古代名人很多,如屈原、宋玉、李时珍、毕升、张居正、王昭君、庞统、陆羽、伍子胥、孟浩然、皮日休、马谡、张柬之、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陈友谅等等。

二是名胜之地,名胜之地包括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自然方面的有名的地方。先看名山,湖北境内有神农架,西、北、东三面有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再看名水,湖北省境内有长江、汉江干流,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湖北“千湖之省”之称,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最后看古迹,湖北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154处。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等5个历史文化名城。有屈家岭文化遗址、商代的盘龙城、西汉问津书院、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明显陵等文物古迹。以上这些说明,湖北自古人杰地灵是名副其实的,没有什么夸大的地方。湖北出过哪些名人?以前做过几个回答,感兴趣的朋友可查看以前的回答,这里再介绍几位以前没有介绍的湖北名人。

郭天民(1905—1970),湖北省红安县杏花乡郭受九村人,开国上将。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入党,1929年加入工农红军第4军。革命战争时期,参加过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多次“扫荡”和“蚕食”,指挥过上下鹤山战斗、娘子关战斗,指挥察南、平北、察北战役;参加过绥远战役、张家口保卫战、渡江战役、湘赣战役、赣南战役、广东战役、粤桂边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云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院校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周纯全(1905—1985),湖北省红安县雷家田村人,开国上将。1926年入党,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参加过枣阳新集战役、漫川关战役,仪南战役和长征;参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野战军南下等兵团作战的后勤供给。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志愿军后勤部政委,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陈士榘(1909—1995),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陈家新集人,开国上将。1927年9月参加红军,同年10月入党。革命战争时期,参加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长征和直罗镇战役;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赣榆县城战斗等;参加过宿北、鲁南、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兼军事建筑部部长,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刘震(1915—1992),湖北省孝感孝昌县小悟乡刘家嘴人,开国上将。1931年9月加入红军,1932年入党。革命战争时期,参加过长征,参加过劳山、榆林桥战役和东征战役;参加过高沟战役、杨口战役、林公渡战斗、叶圩子战斗、阜宁战役等;参加过解放淮安城、三下江南、锦州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兼志愿军空军司令,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成钧(1911—1988),湖北石首县横堤垸粟田湖人,开国中将。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入党。参与湘鄂西、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创建,随主力红军完成7000里大转移。

在长征中率团英勇战斗,胜利到达陕北;指挥过淮南占鸡岗战斗,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顽军进攻;参加过苏中、涟水、宿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10兵团副司令员兼福建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军委防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还有哪些湖北名人请补充。

新中国有十大将军县,那么号称中国“第一将军县”的地方是哪个?

应该是湖北省红安县,出了太多著名的将军,比如我们今天所说这位开国将军,他19岁任团长,27岁任司令员,朝鲜战场上一战成名。19岁的你在干什么?高中刚毕业或者大一的新生活刚开始?他在19岁的时候已经是指挥成百上千人的团长了,27岁的时候便担任司令员,并且在朝鲜战场一战成名。人有的时候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而在这方面,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他的名字叫秦基伟,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外号叫“秦大胆”,打仗的时候向来以胆大心细著称。从小家庭贫苦的秦基伟,养成了坚强、勤劳、吃苦等优秀的品质,同时他也非常调皮,经常对一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家庭捣乱。红军时期,秦基伟凭着勤劳勇敢的品质以及机智灵活的灵性,从普通的士兵迅速成长,到1933年,年仅19岁的秦基伟就已经是警卫团团长、二七四团团长了,并且指挥部队参加过黄安战役、长征和西征战役,经历了西路军九死一生的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秦基伟曾经担任过军分区的司令员,经常亲临一线查看地形。而且他还很爱研究武器,有一次手下缴获了一门迫击炮,秦基伟没事就拿过来捣鼓一番,成了比炮兵还专业的神炮手。在一次战斗中,秦基伟见战事胶着,便亲自操作迫击炮,一下子就炸飞了好几个鬼子,让部下十分佩服。也因为在抗战中的无畏表现,秦基伟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秦大胆”,其中不乏老百姓对于秦基伟的钦佩之情。

朝鲜战争爆发后,秦基伟担任15军军长,率部与联合国军作战。在上甘岭,15军作为主力防守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牢牢守住了阵地。联合国军发射炮弹最多的一天,平均每一秒就有六发炮弹落在阵地,秦基伟自己也说,上甘岭这一仗是他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秦基伟直接对前线指挥官说,打到最后一个人,我秦基伟上去守阵地!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的时候又被授予上将军衔。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