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全诗词的含义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两句词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人生难免有坎坷,或者大起大落,不管夕阳多少次红了,夕阳西下了,那么青山绿水依旧在,巍峨的高山,滚滚长江东逝水,仍然是涛涛不绝,也就是人要有一种旷达的胸怀,人生平静如水的淡然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看春华秋实,看潮起潮落,要惯看春花秋月四季轮回,缘尽缘灭,一壶浊酒老酒,喜逢老友作为生活的快乐和消遣。
以后我们该如何养老?
大家未来用什么方式养老?(谢谢邀请)随着我国老龄社会时代的逐步加剧,未来用什么方式养老的问题、也确实成了一大难题。只靠儿女在身边照顾老人、我国那种传统养老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也就是说,养老的方式需要更新、养老的观念需要改变!那么大家未来用什么方式养老呢?这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新课题。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那么未来一定会把养老的问题、推进互联网络当中去,既开启所谓“智慧养老"的方式,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社会养老前进的方向。
并且,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实行,有的地方也将要开始实行。因此,未来的养老方式、也不外乎有下面几点:一、靠科技网络支配,生活必需等物品,都要送货上门未来会通过网络、及感应服务装置的按键(钮),把物业管理、物流传递、家政服务等服务项目,样样俱全地与养老方式结合起来;那个时候,那些送餐菜、送货上门来的绿色食品及生活用品等服务会一一兑现,会真正享受,"在家安心养老,各种服务跟着跑"的现代格调。
二、靠科技信息及时地、匹配疾病医疗服务、及其它的先进科技工具未来会有专门为养老老人设置的app服务软件。老人还会使用特殊的匹配手机等服务器,无论人在哪里,随便的使用服务器,就能够完成互联网络平台为养老老人服务的项目;还可以,通过使用那些特殊的服务装置,随时随地的做好给老人定位,对老人实行健康追踪、和安全监控的保护工作;只要求嘴巴动一动或手脚碰一碰,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想要的服务,比如:预约挂号、预约医生出诊的一连串事情,轻而易举地帮助你在第一时间、解决不了的各式各样的难题。
三、运用高科技“刷脸谱"、实现链接的“一条龙"服务,把复杂的问题简简单单就解决掉未来,假如有的养老老人出门探亲访友、或外出旅游;把该做的、没他(她)做不成的事给忘做了,回去不仅耽误时间,也来不及了。这时"识脸谱"就会来帮忙,只要通过“识脸谱"就能办到、在你本人不在的情况下,不管你在多么遥远的地方,都能够把你本人辨别出来,让真实的你”发号施令",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特别简单化了。
那时还可以,给一些特殊的老人准备些”智能的项链"、"智能的手镯"等等高科技产品,让它们更精确地显示出、老人所在的方位及位置,还能够及时的对老人的健康情况给予测定,还能够对产生或正在产生的、不安全因素报警,并且遇到紧急情怳、还有一系列解决的方法与步骤。四、利用科技手段,解决老人故土难离、及儿女的挂念情怀末来与现在,养老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她)们心里、总是存有一种传统的理念,就是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外面养老,这可能就是“故土难离”的道理吧。
都说"老小孩儿、小小孩儿",此话一点不假,这些老人每时每刻地都需要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而大多数儿女却都不在身边;儿女们大多也都成了家,小的在家需要照顾、为了生活还要参加工作,真的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来过多的陪伴老人;而老人呢,偏偏不愿意离开故土,有的可能也是怕给儿女们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就不去儿女那边去养老。
基于这种状况,那时就要促使启发老人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认识新朋友,让他(她)们在一起聊聊生活,唠唠家常,督促他(她)们有时间到朋友圈里走走看看;那时,在这里还能够多抽出些时间来跟儿女们聊聊唠唠(多半是儿女们主动提出问候为好);那时,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还觉得烦得慌,就应该有选择性的找到“养老陪聊"服务的地方,来解解闷、放松放松心态、换一种祥和的心情。
总之,未来的养老方式很多。具体的方法、现在在各个领域大都已经用上了,比如:"识脸谱"在今日头条已用、“网上挂号"在各大医院已实行、“送餐送物"满街道到处都有等等,这些也会慢慢地走进养老院、走进养老老人群、走进养老老人的居住区里;但愿这些配套的、健康安全休闲的,亲情生活之类的等各个方面都完全适合养老的要求。
六十多岁人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人过了60岁,生命已经剩下二三十年,身体好是幸运的,身体欠佳,如果儿女还不孝顺,则晚景是凄凉的;60多岁的人,如果是国家企事业单位的,有不菲的退休金,养老金,钓鱼、打牌、溜弯、旅游、养生一并进行,晚年生活惬意自在;60多岁的人,若是农民,经济条件不好,身体能凑合,还要打工、种地,继续劳心劳身,去寻找生活。
人过了60岁,生命一天天的减少,不管是哪一种情形,自己的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到底该怎么过,农提人神认为:60岁在古人的眼里是耳顺的年纪,即有得过且过的意思。其实,人到了60岁活得并不轻松,总会瞻前顾后。太过于惦念和思忖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这样反而会变相的增加自己的心理负荷。人活着就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特别是60多岁的人,身体大不如前,收入基本缩水,就是经营了多年的话语权,或被"剥夺",或失去效力,还讨人嫌。
与其让自己不开心,还不如敷衍于生活琐事,宽容大度于生活。不去特意计较孩子和亲人的说法和做法,姑且相信他们说的、做的都是正确的,只待结果,也少了一份抱怨和牵挂。不要一味地认为他们都是对不起自己,要知道,自己已经是老人了。60多岁的人,儿女都三四十岁了,不放心也要放缓了心。儿女自有儿女福,哪有要操心一辈子的可能。
如果自己想开了,心里就舒坦了,不给他们添乱,多陪伴一天就是儿女的幸福。有一点个人作为,既可以打发时间,又可以为心伴。有空了可看看书、学着上网、带带孙子、接接孩子、找人聊聊天、晒晒太阳,种点菜、养养花、喂鸡喂猪等等。即使是在打工、在种地,有空了也可以转一转,融入到大伙之中,说说话,拉拉家常,不要被劳累而颓废了自己。
农民是富裕还是贫穷,60老人晚年生活怎么样?
现在我国最难解决的问题,我看就算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过去集体化生产,种粮条件那么差,劳动那么艰苦,粮食产量那么低,在七几年稻谷亩产也只不过是几百斤,过千斤亩的地方恐怕不是很多的。尽管如果此,农民没有叫穷叫苦,没有向政府提半个要求,基本上每个生产队仍然自己做到除完成国家粮食征购计划外,每个农民也能分到折合成贸易粮的低标准三百八和高标准四百二的一年口粮,基本上还能满足生活用粮需求问题。
既人够吃,也满足了饲养用粮。在那个年代,现在的人们往往会说穷,但又有几家不是把猪养得肥肥的,基本上能解决半年以上的油与肉吃,有的人家还有陈的没吃完,新的又出来了。并且还是在完成外销猪的任务的前题下。我们生产队三十多户,一百二十多个人,田地一共六十四亩,也能达到那个标准,用家中自留地的副业收入到集市上又去买些粮以增加家庭超出用粮食的问题,做到人吃饱,猪养肥,公鸡公鸭肥,母鸡母鸭下蛋。
除了三年自然灾害集体伙食堂吃不饱饭以外,其余的年间里,说自家吃饭还没有吃饱过,就连队上的残疾人、五保户都没说过吃不饱的话,因此,说吃不饱饭,完全就是要么有人故意撒谎,要么就是现在有人说是被集体养出的那些只知道吃不愿干活的懒汉才是这样。在集体化时,有人总说是吃了大锅饭,养了懒汉,大家出工不出力,要分田单干才行,才能增产,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吃上一顿饱饭等等。
现在我就要问,那些年为国家交那么多的征购粮、棉花、油菜籽、外销猪等,确保了城市非农业人口穿衣吃饭的大问题以及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精神下,进行过那么的艰苦的改田改土,兴修那么多的水利工程,未必就是农民偷懒磨洋工或者说是没有吃饱饭甚至饿着肚子磨出来的吗?现在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迫切要求,田也分了,干单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良种化肥农药等要有尽有,有的还使用了机械操作,水利也有保证,又说粮食又比七八十年代产量高得多,年年大丰收,并且现在又不交公余粮,棉花、油菜籽,也不交外销猪了,而且还给了相应的重点扶持与补贴,又经过精准扶贫,怎么还在说农民不好过,穷呢?以前你们不是说一包就灵,一包就吃饱了饭,一包就会走向富裕吗,连过去的穷典型的:小岗农就富了,怎么比小岗村条件好多少倍的现在还没有富呢,谁能十分相信?哦,个个都去和富人攀比,永远也觉得自己很穷。
人人都要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这是永远存在的,不仅是我们这一代才有的问题。过去人们再穷也没出现什养老问题,人们总是把供养老人、送老归山当成后辈们的责任。现在怎么啦,未必还不等老就叫他们自己去头上顶个犁田的铧、屁股拖个耙往土里自挖坑自埋下不成,难道后辈就不尽点责任吗?该不会又是让政府來包下吧。?首先声明,这个问是讨论。
如果我们一直坚持集体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和改进,农村肯定不会永远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老样子上,用事物发展的观点来看,农业一定有个不可估量的飞跃发展。想想看,由于良种的普及,农药化肥的大量投入使用,加上工农联盟,厂社结合,土地又集中成遍,农业机械化早就实现了,这不是简单地吹牛,八十年代多少个社队都配有大型和小型的的那些玩意了,正在还在初步试用就叫他们变废铁了。
如果不一定那样搞一刀切而因地制宜,像保留周家庄人民公社一样,保留一些条件好的地方,进行两条腿走路的试点,也许农村情况又有所不同,我的推断分田单干肯定落后于集体化优势,而且集体养老的优势也要比一家一户的养老条件优越得多,养老肯定要被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由于社社都办有企业,多岀的劳动力也不会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本地都能解决挣钱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知识青年随时都有可能也用不着占什么关系,就能被调出农村去单位上工作,我和几个同学就是七八十年代,只占点文化知识不占任何私人关系而调出农村工作的。
分别进入了政府、学校,企业,金融及供销食品等行业。据我所知,后来任县级法院院长、政法委书记、人大主任,乡武装部长,县交通局长,供销社经理,学校校长等等都有,当然入伍的更不用说了,升为团长营长的大有人在。举这些例子无非是说,即使生在农村也有你外岀施展能力的机会。现在分田单干,照说有利条件不少,经济氛围比七八十年代又好了许多倍;农民充分自由,可以靠饲养种植发财,也可以外出打工挣钱、更可以搞企业或者经商致富。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农村将出现哪些致富机会?
未来几年,农村有什么样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个人感觉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机遇还是有的:一、特色种植连续几年的农产品价格低迷,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形势下,依然有些同类特色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赚得盆满钵满。比如高筋小麦,富硒水稻等一些高端大田作物,市场很紧俏。还有水果玉米,在城市和乡村也广受欢迎。
前几天我带老母亲出去散步,5元钱买了两个煮玉米。单个买要3元一穗。前几天一个朋友说,他在蒙山地区试种了20亩黑小麦。黑小麦因营养价值更丰富,这些年也被大家所认可。黑小麦面粉包饺子,烙饼,做疙瘩汤等,也跟普通面粉一样食用。受欢迎程度蛮高的。至于蔬菜水果和其它农产品,也都有特色种植可以探讨。从年前一直在熬藜麦粥,这个藜麦也是个好东西,大家可以查一下资料看看。
二、乡村农家乐在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或者是风景秀美风光好,有山有水有果有菜有特色产品的乡村,只要有城里人喜欢来,都可以发展以家庭民居为载体的乡村特色农家乐,可以吸引城里人来度度周末,种种菜采摘果实,吃点农村家常饭菜,睡睡农村土炕。三、农村养老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的政策,让养老问题变得尴尬。尤其是农村老人,因年轻人都不想呆在农村,纷纷离家去了大城市打工发展,而农民又没有退休金,养老问题尤其突出。
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挺拔走路健步如飞,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住的小区,有个李娘89岁,走路健步如飞,独居。我母亲85岁,坐轮椅,身体不能自理,在养老院住了三年。她们两个有很多相同之处,丧偶,独居,有退休养老金,有四个儿女,却没有跟着子女生活。两个人相同的经历,截然不同的身体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01十年前,她们住的老街道,房子被拆迁,安置新房需要添三万元左右。
我母亲的三万元,是我们兄妹几个拿出来的,新房产证写的是我母亲名字。李娘的三万元房款,是她闺女一个人拿出来的,房产证名字写她闺女儿子的名字。她闺女儿子在国外上大学,暂时不回国,房子就让她母亲住。为这事,母亲一直说人家闺女孝顺,买房子让母亲住。话里透露出,我们不如人家闺女孝顺。八十岁以前,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天,一起出去买菜锻炼身体。
改变身体状况差异的,是从八十岁以后开始的。0280岁的李娘在新房里住了三年,她闺女的儿子从国外回来了。男大当婚,儿子26岁从国外回来,她闺女首先要把当初买的房子装修一下,好让儿子当婚房。就在另外一个小区为李娘租了一间屋子。李娘住了一辈子自己的房子,到了老年出去租房,心里可能也不好受,逢人就说,自己花钱买的房子让闺女霸占了。
这话传到她闺女耳中,她闺女就回来和李娘讲理,吵架。别人家的家务事,邻居们也不能去判断真伪,只能听听而已。李娘和闺女吵完架,照样租住在一间屋子里,该吃吃,该喝喝,就像没有发生事一样,李娘的好心态救了自己的命。她闺女就没有这豁达的胸怀,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她闺女回去以后,一直生气,可能她认为,母亲一个人不需要住那么大一套房。
她出钱买房,让母亲住了三年,儿子回来住也是应该的。给母亲从新租房子,又不是不管她了,至于见人就说自己的坏话吗?她闺女不光跟李娘吵架,凡是听李娘说家务事的也跑去质问人家,说人家翻闲话,指使李娘给闺女吵架。人一旦陷入怨恨里面,不知道原谅别人,受伤害的往往是自己。最后,她闺女得了乳腺癌,不治之症,终年62岁去世。
李娘闺女去世,也没有受过多打击,可能是两个人仇恨太深或者李娘天生的乐观豁达。其它三个子女看李娘89岁,一个人生活也能自理,就让她保持不变的生活方式。03我母亲80岁以后,想让孩子们照顾她的生活,她这想法不明说,而是借着邻居的口说:“邻居们都说我一个人在家住,不安全,万一出事孩子们不知道”。母亲想让孩子们照顾她,照顾老人,也是孩子们天经地义的事。
于是,我们兄妹四个就开始轮流照顾老人。八十岁的老人,跟着孩子们生活,孩子们不可能让她买菜做饭,干家务。原来这些活她一个人在家做,做成啥样没人干预她。现在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孩子们不让她做家务,怕累着她。做好饭,第一碗饭先让母亲吃。如果做饭不合母亲胃口,或者吃饭时间不一致,还要专门给她另做饭,让母亲满意。
孩子们轮流照顾,对母亲体贴入微,用母亲的话说:“现在真是享福,不买菜,不用做饭,吃现成饭”。老人一旦接受孩子们全方位的照顾,衰老的很快。以前她一个人在家做饭,吃过饭感觉累就休息一会。现在孩子们忙着做饭、做家务,她没事就躺床上休息,或者迷迷糊糊睡觉。等到饭做好,全家吃过饭,洗涮完毕,孩子们需要休息的时候。
母亲的精神头上来了,要么她看电视,要么让人陪着说话,要么拿着拐杖在屋里走动,发出很大声音。八十岁以后的母亲,在床上躺着的时间越来越长,性格也改变了很多。母亲见子女家人多嫌烦,不让子女出去接送孙子,买菜不让孩子出门,她说一个人在家害怕。最后经得母亲同意去养老院养老。母亲83岁拄着拐杖进入养老院,一年后彻底做轮椅。
子女,全方位用心照顾老人,看着是孝顺。其实,是给老人传递一个衰老的信号,加速老人衰老的速度。04通过两位老人的生活方式对比,让我们知道,老人身体挺拔,健步如飞,有个良好的心态很重要。1人生就是一种自我挑战,不认为自己老,不接受年老的意念,年龄就是一个数字。老年人凡事自己动手,能激起自身生命能量。2胸怀豁达,不斤斤计较,坦然接受儿女安排,不怨天尤人。
为什么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压力却越来越大,不应该越来越幸福吗?
今天是改革开放的高潮时期,全民下海捞螃蟹能者多捞,弱者根跑只能捞的少而小,这种说法大家应该认可吧。以前没有商品房你只有住旧房和宿舍,没有银行贷款所以没有压力,现如今你买了商品房或者想买商品房,增加了银行贷款或者想贷款。压力一定不会小生活中只要有压力你会开心幸福吗?以前出行最好就是骑辆自行车,而现在出行开轿车,而自行车是你自己的,轿车却是银行的,你要月月还车贷压力能没有吗,攀比的心理害了自己你今天能幸福快乐吗?以前吃饭以粗粮蔬菜为主,一年吃不了二俩肉鱼蛋就不用提了,天天参加集体劳动,而身体健康少有富贵病,吃不太饱但没有压力你心情好。
你能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中悟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这首词也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有杨洪基主唱,我们的现代农民歌星朱之文也是因为这首歌一炮走红,为家喻户晓。单看这首词还有谱写的歌曲,既有气吞山河气贯长虹的气势,又有人生豪迈的英雄气概,和含蓄高亢中的深沉,这种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气息,别有一番韵味,令人回味无穷,产生无限遐想感慨万端,这里折射出一种怎样的苍凉悲壮,和淡泊宁静的气氛,这种婉转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词和乐曲,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意境,这里有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深刻理解。
特别是作者高尚的情操,旷达的胸怀,给全诗词体现生命永恒的的价值观和升华了人生哲学高度。杨慎,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其中三大才子为,解缙、杨慎及徐渭。 明朝三大才子 评选标准是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著作《升庵集》。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在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时,杨慎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杨慎在昆明病逝。在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全诗词的含义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两句词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人生难免有坎坷,或者大起大落,不管夕阳多少次红了,夕阳西下了,那么青山绿水依旧在,巍峨的高山,滚滚长江东逝水,仍然是涛涛不绝,也就是人要有一种旷达的胸怀,人生平静如水的淡然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看春华秋实,看潮起潮落,要惯看春花秋月四季轮回,缘尽缘灭,一壶浊酒老酒,喜逢老友作为生活的快乐和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