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酒一般都不再喝了,因为已无酒劲。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热了,酒是高级饮品,自然的要烫热了喝。当时用来装酒用。那么蒸馏酒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出现呢?是在元代引入,跟我们现代的白酒相似。中国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古人要看什么时代的古人。古代的白酒,汉后即有并非起自元后。
古代人都用什么喝白酒?
今天我来科普一下:古代饮酒器皿觥[gōng]觥是汉族古代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罍[léi]罍是汉族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尊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汉族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几类。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当与陶质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爵爵是汉族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流行于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角[jué]角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觯[zhì]觯是中国古代汉族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
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觯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觚[gū]觚是汉族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贷和西周早期。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
卣[yǒu]卣,是一种器皿,属于汉族古代酒器。具体出现时间是未知,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当时用来装酒用。所以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鸟兽形有提梁的容酒器,一般统称为鸟兽形卣。斝[jiǎ]斝,中国古代先民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
基本造型为侈口,喇叭形,形状似爵而大,然无流无尾.口沿有柱,宽身,腹有圆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裆,下有长足。盉[hé]盉是汉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pàn],注: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9145条回答。古人要看什么时代的古人。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体喝这几种酒。第一,谷物酿造酒。酿造酒是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中国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酿造酒制造很繁琐,通常要将薯类和谷类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经过加压蒸煮,淀粉糊化成为溶解状态,然后加入酵母进行缓慢的发酵,形成酒精。
随后再进行过滤,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体,就是酿造酒了。可以说,酿造酒是纯天然的酒。谷物酿造酒就是用各种谷物制成,常见的是黄酒。不过,黄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为原料。一些南方人很喜欢喝的米酒,其实就是黄酒的一种。第二,水果酿造酒。常见的就是葡萄酒。水果酿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发酵。
葡萄酒的度数较高,但比较酸,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况且,古代中国种植葡萄的数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杨梅酒、猕猴桃酒还是很有市场的。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这些酒是纯天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古人没有化学概念,导致酿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比如甲醇。如果长期不做处理饮用这些酒,会有害身体。
同时,民间小店酿造酒技术不高明,往往酒中会有很多杂质,颜色也难看。所以,我们看小说《水浒传》,喝酒的时候都要首先温酒。温酒就是将酒加热,这样可以将甲醇的有害物质挥发,而不是想热着喝。随后,在端给食客之前还要筛酒,就是对酒液进行过滤,减少杂质,端上来好看一些,口感也好。酿造酒最大问题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黄酒也就十几度。
普通民间小店酿造的黄酒,也就几度而已,类似于今天的啤酒。所以武松能够喝十八碗还能走上景阳冈再醉倒,这十八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这么个大汉,喝这些酒还是没问题的。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习惯于喝烈酒,才出现了蒸馏酒。蒸馏酒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过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
古代人喝的酒,和我们今天的白酒一样吗?
用一首诗回答你的问题,一目了然,对比古今酒的不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它是有典故的,来自曹植《七启》,“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在蒸馏法造酒的技术尚未发明,人们饮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
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米酒。那么蒸馏酒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出现呢?是在元代引入,跟我们现代的白酒相似。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在列举古代其他的酒杜康,高粱酒。后世将杜康作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有记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葡萄酒,见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其实葡萄酒在《史记·大宛列传》已经记载,只是葡萄酒仅限于在贵族中饮用到了唐朝就比较普遍点了,长安城东就有胡姬侍酒之肆,出售西域特产葡萄酒。
为什么古代人喝酒要煮,现代人喝酒直接喝?
此问题本人有与众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说古代的酒酒精度数太低,因而才会加温,这本人是不认同的。古代民间酿酒技术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即是在汉前,民间亦有造黄酒的,其实民间的早期黄酒就是米酒。而古代的早期米酒是专指谷子(小米)的,不包含大米。这种米酒是把小米煮熟后发酵而蒸酿而成的。这些早期黄酒因属发酵物,含霉菌,喝时再煮加热亦为散发菌毒而为之,且温酒又健胃利脾。
古代的白酒,汉后即有并非起自元后。古代的白酒,统为曲酒,用粮谷糠做熟曲以加热发酵才能做酒。古代的白酒为纯粮制造,不掺一点杂假,为精纯之酿。如高粮,大麦,大米,后期的薯干,玉米等,都是用曲发酵后而上笼蒸的。做法是把粮食煮熟后加曲闷之,发醇后再晒干,然后上笼再蒸。蒸出的流水便是酒。古代的纯粮曲酒,头道酒度数可达七十度上下。
古代没酒精,这道酒都做为民间消毒消炎的药用了。而二道酒也在五十度上下,相当烈性。而解放前后,这些酒还相当盛行,后劲很大,一醉不易醒。而三道酒为民间普通用酒,三十度上下。四道酒一般都不再喝了,因为已无酒劲。古代人喝酒为什么先加热煮酒呢?一是温酒不伤肠胃,益肝养脾。二是加热用热蒸气再把多余的曲霉与甲醇通过热气把它们挥发掉,用以免除对人体的刺激和伤害。
古代人喝白酒为什么要烫烫再喝?有什么好处?现代人也可以烫了再喝吗?
“烫一壶老酒”这话听着就古色古香。酒烫热了喝,自古以来国人喝酒的一大特色。为什么要把酒烫烫再喝?追根寻源,有这么几个缘由:一是生存条件决定拒绝冷饮。中国是东方农耕文化,长期的植物类食物为主,生冷饮食就会伤到脾胃。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热了,酒是高级饮品,自然的要烫热了喝。二是为了更尽兴。古时候低度酒,包括黄酒、米酒,一应酒类饮品。
低度酒烫热了喝起来会上头快,一口闷下去立马会有熏熏然感觉;高度酒烫热了会使酒精挥发一些,可以喝的多点。再者,古人喝酒与喝茶一样,都有仪式,烫酒就是喝酒的一项重要仪程。仪式感能使活动和人本身升华更高层面。可不是现在人所说的“装逼”。三是健康养生的需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无论低度酒、高度酒,只要是纯粮食酿造酒,性质都是暴烈的,只是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