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煨桑用白酒什么意思,青海蒙古族敖包盛会是怎样的

1,青海蒙古族敖包盛会是怎样的

在一座小山丘上堆了一堆石头,四周用树枝围绕,石头堆上插了一面三角形的白旗,还挂着许多用牛羊毛等编织的带有穗子的绳条和好多条哈达。这石头堆就是“敖包”。敖包会是蒙古人古老的一种传统宗教活动。蒙古人的祖先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有灵魂,就是山川水草也有一个神灵在统治,人类的幸福与灾难都是这些神灵所操纵,人们向它们祈祷、祭祀,希望得到它们的护佐,人畜两旺,水草丰美,无灾无难,安居乐业。祭敖包就是祭山神。先前祭敖包时,要屠宰大批的牛羊马敬神,后来接受佛教影响,就请喇嘛念经,用煨桑来代替屠宰。现在的祭敖包,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宗教内容,成为这里蒙古人的一种类似内蒙古的“那达幕”大会。人们都自动排列成一行,开始绕敖包三周,然后点燃起火,把煨桑、酒、肉、奶食品等掷于火里。祭祀仪式完毕后,又开始进行赛马、摔跤、赛骆驼,以及表演传统的歌舞等活动。现在的敖包会,也成了商贩们的喜庆之日。你看有公家的,也有私营的,有大摊,也有小摊,商品更是样样齐全。远近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马或乘着骆驼,带上简易帐篷,从西面八方云集而来,参加比赛和参观,选购自己所喜欢的商品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青海蒙古族敖包盛会是怎样的

2,青海蒙古族敖包盛会是怎样的

在一座小山丘上堆了一堆石头,四周用树枝围绕,石头堆上插了一面三角形的白旗,还挂着许多用牛羊毛等编织的带有穗子的绳条和好多条哈达。这石头堆就是“敖包”。敖包会是蒙古人古老的一种传统宗教活动。蒙古人的祖先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有灵魂,就是山川水草也有一个神灵在统治,人类的幸福与灾难都是这些神灵所操纵,人们向它们祈祷、祭祀,希望得到它们的护佐,人畜两旺,水草丰美,无灾无难,安居乐业。祭敖包就是祭山神。先前祭敖包时,要屠宰大批的牛羊马敬神,后来接受佛教影响,就请喇嘛念经,用煨桑来代替屠宰。现在的祭敖包,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宗教内容,成为这里蒙古人的一种类似内蒙古的“那达幕”大会。人们都自动排列成一行,开始绕敖包三周,然后点燃起火,把煨桑、酒、肉、奶食品等掷于火里。祭祀仪式完毕后,又开始进行赛马、摔跤、赛骆驼,以及表演传统的歌舞等活动。现在的敖包会,也成了商贩们的喜庆之日。你看有公家的,也有私营的,有大摊,也有小摊,商品更是样样齐全。远近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马或乘着骆驼,带上简易帐篷,从西面八方云集而来,参加比赛和参观,选购自己所喜欢的商品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青海蒙古族敖包盛会是怎样的

3,青海的婚礼跟礼俗是怎样的

青海藏族婚礼   青海藏族婚礼,在充满吉祥、充满祝福的氛围中,用圣洁的哈达、醇香的美酒、虔诚的煨桑、真挚的祝愿,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青海藏族婚礼是严格按约定俗成的程序举行的。婚礼的第一步要请僧人诵经祈祷,择定结婚吉日和送亲迎新的良辰。双方家里都要准备丰盛的饮食,各自组织送亲和迎亲的队伍,迎亲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但只能去单数不能去双数,空额是专为新娘留的,以示欢迎新娘从此成为新郎家的正式成员。   姑娘出嫁那天早晨,其父母不能送出门,只在家里与女儿告别。女儿在走出家门前接受父母所赐予的第一条哈达和第一声祝福。既将离开父母的女儿情不自禁地要大哭一场,双方挥泪而别。   新娘走出家门被扶上马,送亲和迎亲的人纷纷将哈达献给新娘,祝福其一幸福平安、吉祥如意,场面庄重、气氛吉祥,既有喜悦之微笑,也有悲伤之眼泪。   在送亲队伍中,新娘的舅舅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象征新娘对方的最高权威。另外还有一位品行高尚、颇有威望而能言善辨、幽默风趣的“尼宝”(婚使)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新娘一行来到离新郎家一箭之遥时,恭候已久的新郎家的人捧着哈达和美酒举行“琼洁”即敬酒献哈达的仪式。此刻,新娘方的婚使便出面,以特定的琼洁“词曲诘问美酒的来历、敬酒的诚意、饮酒的意义等,敬酒者对这一连串的“酒问”也用说唱形式一一作答后新娘才接受敬献的哈达和美酒。接着,由舅舅赠送“格赠”即九种陪嫁礼品,就是以骏马为主的九牲畜、以锦缎为主的九绸缎、以虎皮为主的九兽皮、以羊肉为主的九食品等,各种礼品俱全者最佳,一般都是象征性地送上几种即可。   在新郎家门口,新娘下马时双脚要踩在用青稞摆成的“ ”字的白毡上,随即在手捧“才玛”(酥油糌粑供品)、“达大”(彩箭)和酒壶、酒碗的男女青年的引领下,由伴郎伴娘陪同,绕煨桑台转三圈后进家入席。席间新郎新娘互赠信物、接受长辈的祝福和哈达,并向长辈敬献哈达。随后,大家一边吃喜,一边听婚使说唱“保西”(婚礼词),以吉祥的祝福和不无夸张的言词赞美新娘的家乡、新娘的双亲、新娘的贤慧勤劳和财富人缘等。新郎方也踊跃参与,互相尽情赞美祝福,有说有唱,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气氛热闹。   婚宴结束后,举行“保丁”(婚示仪式),展示新娘的嫁妆。婚礼最后以歌舞庆贺祝吉,在“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中圆满结束

青海的婚礼跟礼俗是怎样的

4,哈达是什么

哈达(hǎ dá)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
五彩哈达,此哈达为高尚的礼物,每种颜色各有寓意,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绿色象征河水、红色象征空行护法,而黄色则象征大地,这五彩哈达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应用。还有说五彩哈达是献于菩萨像前的,是菩萨的服装。旧时,按藏地习俗,白色哈达分为三种,即:内库哈达、阿喜哈达和索喜哈达。内库哈达是出于皇家内库中的特定哈达,其质优、面宽而长,边沿织有吉祥图案,中为八瑞相图,上下为祥龙图案。献哈达表示敬献者对对方的赞美、忠诚与尊敬,并祝愿对方万事如意。在往来中,还有将钱物或画像包在哈达里赠送的,以此表示敬献者一片真诚的心意。哈达以白色为多,在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上,白色是最为常见的颜色:漫长冬季的茫茫雪原,用青稞磨出的面,骑的白马,放养的羊群,挤的牛奶、羊奶等。自古以来,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就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美好、吉祥、善良,人们珍视洁白的颜色。雪域高原的房屋墙壁上刷白灰,逢年过节时住宅的门楣、门帘、家具上用青稞面点白点或划白线,用白粉撒出各种吉祥图案,并为茶壶、盛酒器皿系上哈达或羊毛。甚至人们在自己的衣领上也用糌粑点上一圈白点。在交通要道的山口、路口石堆的顶端置以白色石头。煨桑时,也要撒上雪白的糌粑。在《格萨尔王传》以及民间故事中,以白人、白马、白云、白鹤等白色之物象征善良。同时,还赋予珠穆朗玛峰神奇的赞美,说山峰间环绕着一条长长的洁白的哈达。在藏传佛教寺院的铜饰门环上,经常可以看到系着数条白色的哈达,伴着叮咚作响的檐铃,随风飘舞着。春天到来时,农家又将哈达系于农具之上进行耕作,祈愿五谷丰登。而蒙古民族与藏民族一样,赋予白色为纯洁、吉祥的含义,将一年的正月称为“查干萨拉”,“查干”即为白色,为一年的开始。洁白蕴含着人间一切崇高、吉祥、美好的内容。哈达还有蓝色的,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人们十分崇尚蓝色,因为蓝色是天空的色彩。此颜色又称为青色,蒙古语称“呼和”,在人名、地名中多用,“呼和浩特”即为青城之意。蓝色在草原象征着永恒、兴旺、坚贞和忠诚,牧民特别喜爱穿蓝色的袍子,在生活中的装饰图案多采用蓝色。今年,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各种庆祝活动中,人们为什么多以天蓝色的哈达相敬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说: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藏、蒙古各民族对洁净无瑕的本能崇奉,逐渐形成了崇尚白色、蓝色的文化心态。

5,楚酥切玛的礼俗是怎样的

每逢喜庆年节之时,只要去藏族朋友家,进门时主人在敬献青稞酒之前,总会捧出一个像斗样的盒,里面分两个格,一边装着炒熟的麦子,一边装着糌粑,装得满满的,上面还时过年过节、迎送宾客时用;在祀神、招福招运(用法术招财招宝或招好运的行为)、寺庙庆祝大典插有麦穗和画着花或粘着彩色酥油花的孜珠(像内地古时令箭似的牌牌)等东西,藏话叫“楚酥切玛”,译成汉语有叫酥糕彩斗盒的,也有人叫丰收吉祥斗或就叫吉祥斗。有人说,实际意义上的切玛是斗里一侧装的东西,那是用糌粑、酥油和白糖拌合而成的,因为切玛一般是装在斗里面的,所以叫法上就“合二为一”了。 在西藏,节庆时用切玛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形成的?它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在一些宗教典籍中我们能找出它的蛛丝蚂迹。  1300多年前,本教在西藏盛行时期就有使用切玛的习俗,那和喇嘛念经等作为供品时用;也是信教群众烧香祀神供佛的必需品。即使是现在,群众转山拜佛时,肩上搭着的褡裢里一头装着切玛,另一头装着混合好的青稞、麦子、大米等粮食,每到煨桑处先把松树技叶和青冈技叶点燃,抓一把口袋里的粮食向上挥撒3次,以敬天地神,然后撒些切玛在火上以供神佛。 藏区为什么盛行切玛呢?切玛象征着农业的丰收。自古以来,西藏就以农牧业为主,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纯农业区、纯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几种类型。人们认为糌粑是农业的精华,酥油是牧业的精华,切玛则是两种精华的结合。切玛标志着过去一年的平平安安、农牧业收成好,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如今的藏族人家,户户都备有丰收吉祥斗,过藏历年时,家家都把做好的切玛装好,再插上孜珠、麦穗和鸡冠花。初一早上,全家人洗漱完毕,穿上节日盛装,按辈序就坐。主妇手捧吉祥斗恭恭敬敬地走到长辈跟前说“扎西德勒”,对方抓几粒麦子边向上撒边祝福说:“扎西德勒!美满幸福,祝主妇身体健康,预祝明年大家仍如此团聚欢庆。”再抓一点切玛送进嘴里。每人都要受这一仪式的洗礼,吃些许切玛,甚至给婴儿的嘴里也要放一点。家庭仪式后,家中两人一个拿青稞酒、银酒碗,一个手捧切玛,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拜年,敬献切玛、青稞酒,互相祝福。 每逢这种时候,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端出的各种各样吉祥斗,有的雕刻得很精致,有的画得五彩缤纷,很有讲究,如八吉祥徽: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双鱼;七珍:国王、皇后、大臣的三种不同的耳饰,犀牛角,珊瑚树,象牙和三眼宝石;和气四瑞即大象、猴子、山兔和羊角鸡(鹧鸪),因它们相互尊敬,和睦相处,使得地方安宁,人寿年丰;还有建筑物壁画常用的六种长寿图:岩长寿、水长寿、树长寿、人长寿、鸟长寿、兽长寿(寿星、鹿、仙鹤、松树、山、水)及鲜桃、莲花等吉祥物。 在装满了切玛和青稞小麦的吉祥斗里,插着麦穗、鸡冠花和孜珠,显露出夏的灿烂秋的丰硕,更表现出人们为夺取来年丰收的信心和决心。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6,毛鬼神是什么玩意

就是北方明间尤其是土族信仰、祭祀的一种迷信信物该物像猫所以叫“毛”鬼神
“猫鬼神”是姜子牙的妻子,相传姜子牙分封完各路神仙,回到家中,其妻善妒,心性不好,因为没有加封自己,大闹不休,姜子牙无奈只好封她一个小的神位,这就是猫鬼神。现在流传于乡间的“猫鬼神”信仰中,供奉、崇拜的对象并不是其起源传说中一脉相承的神灵,而是可以随时生成的的一种“邪神”,尤其从它的生成方法中可以看出其浓重的巫术色彩。“猫鬼神”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祖先手中传承而来,猫鬼神就具有了一种家神的特征,影响供奉者家庭世世代代,连绵不绝;二是利用特殊方法现时生成,生成后“猫鬼神”即受供奉者的奉祀和役使。 在乡间,人们如何把一只普通的猫变成具有神通的“猫鬼神”呢?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六种方式 a.供奉死猫头。此法流行于果洛和湟中地区。家养的猫死后,把猫头割下,用各色绸缎裹起,置于屋顶正中,之后开始诵经(一般由自家人念诵),坚持诵经100天后,猫的灵魂会聚集成形,生成“猫鬼神”,它会记住替自己诵经的人并为他服务,即成为此人所供奉、役使的“猫鬼神”。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只是供奉猫头,至于何时生成“猫鬼神”,全凭供奉者的感觉。 b.供奉死猫。家养的猫得以善终后,将猫的尸体挂在堂屋正中或中堂处,上香点灯祭拜七七四十九日,“猫鬼神”就会生成。 c.供奉活猫。每天上供家中活猫,经过一段时间,此猫成精为“猫鬼神” d.在特定的地方上供以求生成“猫鬼神”。在海南共和地区,认为猫鬼神是邪神、脏神,如果想供养“猫鬼神”,就在门背后或墙角里放一个小碗,每天吃饭前从锅里先盛出点饭放在小碗里,而且要烧香祭拜。如此过上一段时间,如果小碗里的饭食突然消失,而且可以肯定不是被其他动物偷吃的,那么就是“猫鬼神”已经生成。 e.把一些象征物供奉在中堂的某个地方,天天给其上香煨桑、点灯共四十九天。该方法流行于丹噶尔地区藏人中。 f.猫成精而为“猫鬼神”。循化县流传的一种说法:家里养的猫因主人的照顾不周而非正常死亡后,尤其当饿死以后,如果猫饿死而主人又没有发觉,那么死猫就会成精而为“猫鬼神”。它生成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害原主人,使其家破人亡。 仪式与信仰是宗教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既有“猫鬼神”信仰,那就少不了有对它进行特殊的侍奉规则。 供奉“猫鬼神”要有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供奉者。因地区和民族差异,关于供奉场所和供奉者的规则的说法也有一些差异。 东噶尔的藏族所供奉的“猫鬼神”要么是一张包括有猫在内的很多动物的画像,要么是一个象征性的物体,当地人称为神案子,一般供奉在中堂,用哈达,红色的被面等物遮盖住或放置在一个小轿中不让外人观其形状。通常每天要上香、煨桑。 民和的土族中流传,供奉“猫鬼神”要有专门的房间,一般是在房顶上另盖的小阁楼似的一间房子,房内置一供桌,其上点放一盏长明灯。这间屋子,除了家里的男人外,其他人是不能擅自进入的,尤其是女人。 甘肃兰州、天水地区则认为只有女性可以养“猫鬼神”,而且通常会是一些年长的女性,她们为了供养“猫鬼神”,并不与家人一起同住,而是自己独自居住。 门源地区则是在堂屋正中间放置一条白羊毛毡供其坐,人不能坐。该地也讲究只能女性供奉,男性绝对不能供奉。 循化地区是家中只能有一人供奉,此人需独住,实际上就是与“猫鬼神”一起居住。 对“猫鬼神”的供品和上供时间也有严格规定。每次吃饭前先要舀食物给“猫鬼神”上供,供事须是饭食的头份,不能马虎,家里吃什么就供什么,但不可以背着它吃东西,如有违反,它会生气,就会跟主家闹别扭。有些地方每天还需给它供酒,据说它喜欢喝酒。 “猫鬼神”心眼很小,容易生气,供奉它一定要谨慎小心,严格遵守应守的禁忌,稍不注意就会祸及自身。 虽然“猫鬼神”是邪神,供奉它也很容易祸及自身,但在甘肃、青海的很多村庄,几乎里面都有供养者,少则一两家,多则数十家,在民和的土族村庄里很多村庄供养其者甚多,在兰州的村庄里虽然供养不多,但是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那么一两家。虽然信众不算多,但分布的范围的确很广泛。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状况,这就必须要说到“猫鬼神”的“好处”了。首先,“猫鬼神”能为供奉者敛财,在这些地区一般都认为“猫鬼神”可以从别人家拿来诸如粮食,财宝等。其次,猫鬼神能日行千里,耳朵很灵,能找到失踪的人、牲畜、物件。别人来求问,供奉者请“猫鬼神”出去找,一柱香功夫就可以回来,供奉者告诉来人,十分灵验。供奉者充当神婆角色。借以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在兰州的数个村庄里,我都听到关于“猫鬼神”的神婆的事迹,传的神乎其神。而且此种神婆忌讳去寺院,据说是因为害怕真正的神佛。再次,“猫鬼神”能为供奉者守财。“猫鬼神”一般认为供奉者的东西即是自己的东西,而据传它是个小气鬼,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但是决不让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在乡间,乡邻去供奉有“猫鬼神”的人家,连茶都不敢喝,因为“猫鬼神”小气到连一杯茶也舍不得给别人,如果喝了它就会让你腹泻以付出代价。所以没有人敢偷供奉者家的财物,如果被偷,“猫鬼神”也可以拿回来,而且会让偷盗着付出惨重的代价。严重到同一个村庄的乡邻一般不会跟供奉者借东西,原因是害怕“猫鬼神”报复。而“猫鬼神”的供奉者在乡间一般会被等同做“猫鬼神”,人们不敢去触犯供奉者,害怕会招致灾祸。 “猫鬼神”只护佑其供奉者,却危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出于保护自身的目的,民间也有一些防治的法子,其中有河湟地区在面柜把手拴铜钱和在粮食,贵重物品上放置铜钱的做法,传说中“猫鬼神”拿不动钱和写有文字的东西,因为钱上有国徽,猫鬼神道行太浅,害怕国徽,而文字则是因为认为文字含有上天的力量,它也害怕。除此之外,在大门顶上压放猴毛也可以防范“猫鬼神”。此法流传于贵德县芒拉乡。[8] 在乡间传说中还有用鬼碗(黑色大瓷碗)、墨斗弹出的墨线,用沙子击打等法。 在互助地区有这么一则传说:有个放羊娃曾经去某人家作客,受到“猫鬼神”捉弄,出来后,正好看见一个光身子小孩蹲在门口玩耍,他认定这个小孩正是“猫鬼神”所变,于是举器羊鞭就打,几鞭落下,小孩惨叫连声,尔后失去踪影。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猫鬼神”除了猫的形像还可以幻化其它形象示人,且怕人痛打。以上所述是非供奉者对猫鬼神的防范之法,而供奉者有的时候因为想摆脱猫鬼神也有办法。只是这些方法听起来未免残酷,主要有利用猫鬼神喜食酒的特性,灌醉它,然后沸水煮死,或者油锅炸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