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待客为什么喝白酒,饮酒习俗过年为什么喝酒

本文目录一览

1,饮酒习俗过年为什么喝酒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

饮酒习俗过年为什么喝酒

2,为什么一提到应酬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喝酒而且不论口味基本只看度

这是中国特色的待客之道,在古代中国,由于大部分土地靠天吃饭,导致一直缺少粮食,所以酒就成了世间珍品,客人来了有好酒,唯恐客人喝不足,而客人也为了礼节而浅尝辄止。所以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酒文化!
要不那么多酒卖给谁?!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为什么一提到应酬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喝酒而且不论口味基本只看度

3,进门先喝一杯酒是什么民族习俗

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渐形成了饮酒的习俗,其中颇有讲究。  无论在饮“赛林艾尔克”(奶酒)或是在饮“哈尔克,,(烧酒)时,他们都要对长辈或客人敬酒。有趣的是在敬酒时,还有许许多多的敬酒歌,表达对长辈及客人的尊重。特别是一些敬酒歌,极为普及,几乎男男女女的蒙古人都会唱。在敬酒时,一边唱歌,一边敬酒,气氛十分活跃感人。在流传极广的一首敬酒歌中,形容用金杯、银杯和铜杯斟上满满的酒,和长辈和客人欢聚在一起的欢乐心情。除此以外,在博尔塔拉、巴音郭楞等地的蒙古人还用古老的民间曲调唱敬酒歌,歌词一般也不固定,大都用比喻的手法,以借用他们熟悉的山、水、鸟、花卉、湖泊、兽类等,来抒发和表达对长辈和客人的尊敬及思念的心情。歌词因人而异,很有分寸。  蒙古人对长辈和客人极为尊重和热情,所以当长辈和客人上马、下马、进门、迎接、送别时,都要敬酒,有时还要唱上一段精彩的敬酒歌。例如送客人上马时,要敬上一杯“马镫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  蒙古人在敬酒时,也常有“借花献佛”的习俗。例如当主人敬给客人一杯酒时,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给其他人,以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感情。不过,蒙古人去作客或是看望老人时,从不空手,往往都要带上酒或其他食品。  蒙古人在敬酒时,自己要先喝一口,然后再敬给客人,以表酒里纯净和同欢共饮的感情。客人在回敬主人时,也要让在座的客人呷一口,使饮酒的气氛显得格外亲切。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进门先喝一杯酒是什么民族习俗

4,中华大地各民族都非常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很多民族招待客人为什么一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因为酒被古人称为玉液琼浆啊,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当然不能拿清汤寡味的饮品来招待客人了,古代的酒并不醉人,并且有保健的作用,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的以酒待客。而现代的酒精度高,最到位的量是有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以不伤身体最好。
酒来自于水,民族一旦存在必有一方土地,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亲人远游它方都会有送别酒,很多地方还有往酒里放土的习俗,西游记里李世民就给唐僧放过,表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着家乡一方水土,所以中国也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想得之远行亲人的消息只能从远游人口中得知,所以,如果想得到亲人的消息,就得问远游人.人家要是知道,当然要以酒相报,即便不知道,也要招待,将心比心,希望自家亲人在外也能得到好的招待. 要知道,酒在最早应该是一种贵族用品,用来祭祀的,是给神享用的,是相当尊贵的,喝酒,想当于是认同了这一方山水,这一片人.不知道能解疑否?

5,弟兄们在一起喝酒是为了什么

礼仪、一种待客之道
吴语里头,较少听到“喝酒”这个词。听乡音论家长里短,无锡话和上海话,都是“吃酒”居多。小学时拿字组词,组个“吃酒”,老师还冷脸相待,说:一,吃酒这个勾当不健康,小孩子家不该每天挂嘴上;二,酒应当是喝,饭才是吃。就像红花绿叶,蓝天青山,黄牛白羊一样,是约定俗成的句子。 实则《水浒》里头,说英雄好汉们,都是“吃酒”的。按施耐庵老师朴素的英雄理想,北方豪杰那儿没米饭和细点这概念,专爱来两碗酒吃了,再大块切牛肉牛筋。武松在孟州被优待,也不过是酒后加了碗汁子。英雄的心里,酒是一道饭食的灵魂。所以吃饭是小民之为,吃酒才显得上等,一下子就把人连灵魂带肉体的拔出生天了。 既然说吃喝嫖赌,总要说到喝,可是想来想去,上海话中,无一是“喝”的,甚至上海话,竟无此音,怪也哉。   上海话里,只有吃,所有流动的、半流动的液体,无论水、酒、果汗、茶汤乃至白粥、奶糕,都是“吃”入口中,断无“喝”的道理。勉强有一个字,用于“吃液体”的,可能要算是“唆”字,吮吸的意思;液体是没法直接吸入嘴里的,所以要用“麦管”,麦管就是现在的吸管,以前用麦秸制作,故名。   如果再要找一个用于液体却不是“吃”的字,恐怕只剩“饮水机”了,而且水还是“吃”的,只有那机器才是“饮”的,这是个新词,没准过了一段时间,又要变成“吃水机”也未可知。   其实,用“吃”代“喝”,不唯只有上海人,南方各地都有此俗,而且以“吃”代“喝”,多见于报章书端,也不是什么上不得台面的事。周作人写过《吃茶》,丰子恺写过《吃酒》,可见一斑。   其实,“吃茶”、“吃酒”早就见诸文字,《水浒传》第三回“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史进道:‘吃个泡茶’”、“鲁达道:‘……搅俺弟兄们吃酒。’”等,可见“吃茶”、“吃酒”在《水浒传》的时代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及稍后的《三言两拍》,这种用法就更多了,如《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涨淑儿巧智脱杨生”中“问了某女生某处,小和尚掇出一盘茶来吃了”、“焦子舟也不推逊,吃酒便掷”等。   施耐庵是江苏兴化白驹场人(今苏州城外施家巷),而冯梦龙是江苏长洲人(今苏州吴县),也可算是同乡。估计上海话中的以“吃”代“喝”,就是从苏州一路传来的吧。   当然,不仅是苏州人、上海人这么用,乃至全国人也有用“吃”代“喝”的,“吃醋”就是极好的一例。“吃醋”指的是妒嫉泛酸,有说典出陈季常,也有说是朱元璋故事,亦有说是从房玄龄那里来的,反正都是牵强附会,没个定论。倒是这词的本身,到外被使用,不分南北,我尝试着google了一下,竟有三十三万六千条“吃醋”的记录,可见此词的使用频率之高。   说到吃醋,上海人才叫绝呢!《海上花列传》第六回“养囝鱼戏言佂善教 管老鸨奇事反常情”中“转啥局,俚末三礼拜六点钟哉(注一)!”这是一种上海特有的调皮,三个礼拜是“卄(“廿”的古字)一日”,晚上六点钟是“酉”时,合在一起,就是个“醋”字,所以说某人“三礼拜六点钟”,就是隐指某人在吃醋。   其实不仅吃醋在北方使用,就是京剧里也有用“吃”代“喝”的,著名的京剧启蒙戏《打渔杀家》中有段脍炙人口的“〔西皮快三眼〕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稼场鸡惊醒了梦里南柯”,我曾经听进谭(鑫培)老1912年的录音,果然不同凡响。这段唱非常著名,以至于就被戏迷称之为“昨夜吃酒”。《西厢记》中亦有“吃酒”,第三场“悔婚”中“红娘(白):‘这个老太太,……,还说人家不会吃酒吃醉啦!’”京剧中也有“吃茶”,《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就说“参谋长,请吃茶”。   虽然上海话一直是“吃茶”、“吃酒”,但是“吃”(喝)起来,也是丝毫不含糊,今天写到这里,以后再详述吧。上海话里从来没有将液体入口的平声“喝”,倒是有“喝采”、“大喝一声”的入声“喝”,特此说明。

6,谁有民法案例题

http://www.fashuo.com.cn/Article_Class2.asp?ClassID=1你要多少有多少。。。。。例 113 、甲乙是夫妻,丙丁是丈夫甲的父母,甲有一个兄弟辛,妻子乙有母亲戊,甲乙丙丁一起乘飞机到海南旅游,因飞机失事,甲乙丙丁均在事故中死亡,无法确定死亡时间,甲乙共有共同财产 10 万元,丙丁共有财产 20 万元,现问这三十万元能否全部由戊来继承? [ 分析 ] :因无法确定死亡时间,按长辈先死考虑,其 20 万元财产由甲和辛平均继承,乙只有在作为丧偶儿媳并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时才能作为法定继承人进行遗产继承,所以丙丁的 20 万元财产由辛继承 10 万元,另外 10 万元由甲继承,继承后作为……◆例 102 、下列哪些行为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A 、明明知道是假冒专利产品而批发购进并予以销售 。 B 、购进专利权生产的专利产品在未经专利权许可的情况下,再行销售。 C 、在专利权人的专利申请日之前,已经从事相同产品的生产,现在扩大该产品的生产规模。 D 、为科学研究而使用了专利权人的专利和方法,并由此获得的成果独自申请专利。 答案: BD 。 B 正确,这属于专利权的用尽, C 错,在先用权的制度里,不能扩大……◆例 81 、甲委托乙采购茶叶,并给乙一份无期限限制的授权委托书, 10 月份甲通知乙取消委托,并要求乙交回授权委托书,乙因故未交, 11 月份乙与丙签定了一份价值 10 万元的茶叶订购合同,在这一实例中,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 、如丙能提供甲的授权委托书,则乙的代理行为有效,甲应当履行与丙的合同 B 、如丙不能提供甲的授权委托书,则乙的行为是无权代理行为,若经甲追认可发生效力 C 、如丙不能提供甲的授权委托书,丙可以催告甲在 1 个月内予以追认,若甲……
司法实践中一般适用公平原则,而不认为劝酒者劝酒的行为构成过失侵权。因为,饮酒过量虽然与劝酒者的劝酒可能有一点的因果关系,但是,无法在法律上认定劝酒者构成过失侵权,劝酒者本身并未在精神上胁迫饮酒者,饮酒者是否饮酒是饮酒者自主意志的体现,饮酒者应当对自己的饮酒能力和身体状况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不宜因为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危害后果就推定劝酒者存在主观上的过错。没有过错不构成侵权,但是,不代表劝酒者不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公平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比较适合的处理了无过错,但是存在因果关系的民事纠纷。###############周某和邓某是高中时期的同学,邓某在上海做事,同学之间十多年来未见面。今年“五一”期间,邓某回家探亲,随同而来的还有邓某大学时的同学潭某。周某知情后,设宴款待邓某和潭某。酒过三巡,周、邓、潭均有醉意。潭某说酒量有限,自己不能再喝了。但周某非常盛情地说:“你是远客,今天不能让老同学扫兴,要喝个痛快,一醉方休。”潭某见周某这样说,盛情难却,只好继续喝酒。席间,潭某突然晕倒在地,周、邓见状,立即将其送往医院诊治。经诊断为重度酒精中毒,花费医疗费1285元。潭某出院后,觉得自己委屈,即找到周某要求其承担医疗费。周某则说:“我好意请你吃饭,怎么要我承担医疗费?是你自己身体不行。”为此,双方发生纠纷,潭某将周某告上法庭。分歧本案在处理中存在二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周某没有伤害潭某的故意,周某无过错,不应承担潭某的医疗费,应由潭某自负。理由是周某好意宴客,在用餐时,多劝客人饮酒是传统习俗。潭某因醉酒中毒致伤与周某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因果关系。造成潭某的伤害完全是潭某自己没有把握好分寸,自身身体不行所致。第二种意见认为,周某盛情待客,虽劝潭某超量喝酒,但对造成潭某酒精中毒不存在伤害的故意,即无过错。潭某自知自己的酒量有限,但感到盛情难却,造成自己中毒受伤,潭某也不存在过错。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由周某承担40%的医疗费,由潭某自负60%的医疗费比较合理。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评析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待客时,都喜欢劝酒。有的人是希望让别人多喝,看别人出洋相,特别是对酒量比自己小的女性更是百般“刁难”,逼其就范;有的人是为了真心待客,惟恐怠慢了客人,怕客人说自己小气,所以舍命陪君子;还有的完全是为了赌酒、斗酒等等。一旦发生醉酒中毒事件,由谁承担责任?那要看劝酒的人是否存在逼酒的故意。对第一、三种情况,一般应认定具有逼酒的故意,即当事人明知对方酒量不行,而希望其发生醉酒(即酒精中毒),或者对其发生醉酒采取放任的态度,对此,当事人应承担过错责任。对第二种情况,一般应认定没有逼酒的故意,一般不承担责任。但我国《民法通则》在确认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民事责任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又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在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无过错的情况下,即不能适用过错责任要求致害人承担责任,但对遭受损害又得不到补偿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实际,依公平原则裁判合理分担损失是比较合理合法的。江西省吉水县法院王根生刘四根

7,酒桌规距

一、如果确实不会喝酒,那从一开始就别喝,一口都不喝,声明只喝点饮料就行;二、如果能喝一点,那也别太主动,除非比你地位高的或者比你年龄大的,可以在酒量允许的范围内敬一杯;三、如果酒量允许的话,可以说“我干掉,你随意”,表示自己的豪爽;四、酒桌上千万别用白开水或其他饮料冒充白酒找别人碰杯,要不被发现了可很难堪;五、酒桌上有新认识的朋友,适当地喝一两杯是有必要时的。
如果比你大,那你必须得喝``那是必须的`
可别信那些了,酒桌上的话都别当真,如果你能喝酒那就不妨喝点,只是别意气用事。要是你不能喝,那就一点也别喝,我是山东人,我们那喝酒真麻烦。所以,在酒桌上想不出丑就干脆别喝,你只要说你不会喝,别人也不会勉强你了 但是话是这么说,人往往都是不受劝。呵呵,你就看看下边连接里的我们山东人喝酒的一些规矩吧。其实规矩都是人定的。真正的朋友能看着你喝死吗。一句话身体最重要
河南人“先端为敬” 浙江一位年轻的老板慕中原之古,到此游历数日感慨良深:河南人酒桌上老规矩太多了,对客人太热情了,喝得太厉害了,让人太受不了了,弄得我天天醉醺醺。 年轻的老板进入河南的当天晚上做客郑州,有朋友设下接风宴盛情款待。开宴后朋友斟满七杯酒,对他介绍说:按照我们河南的规矩,贵客临门先端酒,七杯酒是最高礼节,请笑纳。 老板入乡随俗,喝下七杯酒。朋友说咱俩再碰一杯,这叫“端七碰一”,客人第一次上门就这个数。客人第二次上门是“端五碰二”,第三次上门是“端三碰三”,主、客碰三表明双方平等了,以后再来便是常客,喝酒就随意了。 接着几个陪客的纷纷“端七碰一”,老板知道这是规矩,又觉得对方热情,便一一受用。不想受用七次便是七八五十六杯,还没等回敬主人就醉倒了。 到了洛阳市,在朋友的陪同下看了龙门石窟、佛教第一寺白马寺、宋陵等名胜古迹,晚上再赴酒宴。老板对朋友说不要喝酒了,受不了。朋友说这地方是酒祖杜康的故乡,酒风极盛,少喝可以,不喝不行。老板心想该喝不喝也不对,只要不像昨晚的喝法就行。 开宴后老板首先声明:“端七碰一”不要搞了,昨晚上在郑州领教过了,被搞醉了。 朋友说:您到河南得有思想准备,不管到哪里初次见面酒是少不了“端七碰一”的,否则让主人感到没尽到心意。尤其到了杜康的故乡,这种老礼节更改不了,实在喝不了,可以倒浅点。 因为倒的浅,“端七碰一”酒喝了一圈没觉得过量。可是在场的一位作家话题扯到河南的酒文化,这酒便收不住了。比如,为什么男人喝酒女人不上桌?为什么划拳不能单出食指和小拇指?为什么家家有酒待客?为什么场场有人醉?这些带有浓厚古文化色彩的话题让老板觉得极新鲜。于是他忍不住说:到了河南多喝酒也有意思,不醉几次不算到酒乡,来,我敬大家!老板一兴奋难免再次醉倒。 此后又到了开封、许昌、南阳等地,老板几乎天天遇酒天天醉。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全醉在“端酒”上了。 的确,外地人到河南,酒量再大也经不住你端给他几杯、我端给他几杯,尤其是初到河南,就冲河南人那种热情好客的劲头,往往是怎么端就怎么喝,不好意思拒绝,这种喝法还有不醉的? 许多外地人招架不住河南人这种端法,难免觉得河南人总给客人“端酒”自己却不喝,不但不公平,还有点耍赖的嫌疑。外地人有所不知,在河南,酒桌上最讲究“先端为敬”,这是最高礼节。第一轮酒先给客人端几杯,请客人先喝下去,主人不陪。杯数一、四、七、九不等,主人视情而定,一般多为四、七杯。端酒是河南人雷打不动的规矩,遇到谁都一样。端酒完毕再行正宴,该咋喝就咋喝。如果客人享受不到这种礼节,说不定还对主人有意见呢,认为自己不受尊重。 外地人搞不懂河南人这种做法,肯定是河南人只顾端酒而没把“先端为敬”的来历讲清楚,如果讲清楚了,客人会深感荣幸被端醉也心甘情愿。 自古至今,河南都是穷地方。穷归穷,河南人热情好客的习惯总也不减。就说老祖先们喝酒,来了客人,家里再穷也要备下薄酒,总觉得酒不多,还总怕不够客人喝,便想着法先尽着客人,自己尽量少沾,于是也就有了“先端为敬”的酒俗。大家细想想,古时候酒可是好东西呀,寻常人家哪个喝得起?只有待客时才舍得开一坛子来。这么好的东西自己舍不得享用,先尽着客人,也只有河南人才这般先人后己。虽然当今酒已算不得什么希罕之物,都买得起了,不管主人或者客人要喝多少也供得起,河南人为什么还是端酒成风?没办法,这是酒俗,这是河南人热情好客的一种表现,先端出的是酒,而酒中盛满了敬意,若不然何以叫“先端为敬”? 所以外地人去河南,别拒绝人家端酒,接受和拒绝的都为好客之情,还是喝下为快。话说两面,也得提醒河南人,端酒可以,别太猛了,象征性地端几杯不中吗?盛情虽然可嘉,但端得那么实惠,几下把客人端晕了,也不太美。(张向持) 来源:酒煮中国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