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个啤酒一般都是论扎卖的,一般有两种颜色:黑色的普通啤酒颜色的这两种啤酒里一般黑啤是最贵的,一扎在啤酒节上要卖100块钱,黄的一般60一扎。现在的国产啤酒很多麦芽浓度在8°左右,酒精度数在3°左右,这些淡爽或清爽类啤酒,其实基本就是水了!里面真材实料的东西很少,当然卖的便宜,口感要差了!啤酒做为古老的酒精饮料,它的口味也是多变的。
为什么肯德基开始卖啤酒?
我倒是觉得没什么,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大集团公司身上。一个集团被我们熟知,主要是其中的几个产品。比如一提到中石化,大家会想到什么?石油?哈哈有谁知道中石化还会生产化肥?其实作为国内的化工巨头,中石化涉及面真的是太广了,只不过他给人的映像就是卖石油的,不知道是中石化的悲哀还是国人的悲哀。两桶油存在即合理!每个事物的兴起必然是迎合了当下市场的需求,化肥和石油一样作为基础行业的必需品,尤其在农业领域有着很大的需求,而农业又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中石化布局化肥产业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赚钱即是王道!刚才我们说到了化肥是基础行业的必需品,那么需求量是巨大的。
一些进口德国啤酒为什么这么便宜?
每年我们这座城市都要举办“啤酒节”,做为“啤酒节”上最受欢迎的啤酒,自然是德国啤酒。而且这个啤酒一般都是论扎卖的,一般有两种颜色:黑色的普通啤酒颜色的这两种啤酒里一般黑啤是最贵的,一扎在啤酒节上要卖100块钱,黄的一般60一扎。虽然价格这么贵,但是几乎每天都爆满!说明德国啤酒的确“深入人心”,否则不会拥有这么多的拥趸。
一些进口德国啤酒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德国啤酒一直属于啤酒爱好者,心目中最好啤酒的“代名词”。所以近几年不少商场、超市,都开始有德国啤酒出售。刚开始一般都是大桶装的,现在基本什么样的包装都有,而且价格高、低、贵、贱全都有。前几天去家门口的烟酒店,发现有德国啤酒小瓶装的,卖2.9一瓶。而且大瓶装的也有很多,跟国产啤酒价钱差不多。
忍不住好奇去观察了一下,这些所谓德国啤酒的配料表,发现便宜的德国啤酒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配方表里都有这么几种东西,啤酒浸膏。这个好像一般国内的不少啤酒也有,而且一般便宜都是这个东西。虽然说是德国啤酒,而且也都是德国字,但是顶上肯定有中国经销商的名字。而且都是某某特约的字样。还有一些标注的配料表里,含有淀粉或大米一类的。
一般麦芽的浓度和酒精含量,好像只比国内的便宜啤酒高一点点。大家都知道德国有【啤酒精酿法】,也就是啤酒只能以水、酵母、啤酒花、大麦为主要原料的,这才是真正的德国精酿啤酒。其它虽然可能产自德国,但只能称为工业啤酒。从这些配料表里,我们就不能发现这些德国啤酒为什么这么便宜,其实跟国内便宜啤酒基本生产方式都是一样。
为什么国产啤酒越卖越便宜?越来越难喝?
啤酒现在基本成了我的口粮,每天晚饭的时候来上一瓶啤酒,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享受的过程,给我的感觉这就是生活。啤酒做为古老的酒精饮料,其实传到国内的时间并不长。中国生产啤酒的历史也就100多年,这个跟国外生产啤酒的历史比要缺少不少的沉淀。为什么国产啤酒越卖越便宜?越来越难喝?一,啤酒的生产原料啤酒从诞生以后并没有规定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这就导致酿造啤酒的行业一片混乱,面对啤酒酿造的乱象。
德国的巴伐利亚在1516年颁布了一项关于啤酒的法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啤酒纯净法】。这部法律一出就被啤酒爱好者奉为真理,这里面规定了啤酒必须由水、麦芽、酵母、啤酒花酿造,直到现在评价好啤酒的标准也是以这个为标准。但是麦芽不论大麦芽和小麦芽都不太适合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因为发酵的时间,增加了工业生产的成本。
这时候就有人发现用大米代替麦芽酿造啤酒,啤酒的酒体会特别的清澈,虽然口味上偏淡,但是生产成本降低,可以大批量的生产并供应市场。因此大米代替麦芽生产啤酒,开始盛行起来,更有甚者为了再次降低成本,采用比大米还便宜的淀粉或玉米来酿造啤酒。这里面号称全球销量第一的科罗娜啤酒,里面就有玉米的成分。二,国产啤酒越卖越便宜的原因以前的国内啤酒市场是“百家争鸣”,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啤酒品牌。
后来经过啤酒的几大巨头的整合和收编,现在市面上的啤酒基本被雪花、青岛、燕京和哈尔滨所占领。整合后的国内啤酒因为广告费用、品牌效应、生产成本、物流成本的降低,啤酒开始可以做到越卖越便宜了!现在国产的啤酒一般就是两个价位:5块钱以下的低端啤酒,四大品牌都有自己的主推品种。5块钱——10块钱一瓶的价位,这个也是百花齐放。
国产啤酒现在超过10块钱以上的很少,说明啤酒的消费群体的心里价位都是10块钱以下这个消费层次。现在的各大啤酒厂商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既然把啤酒的消费群体锁定在10元以下,那么就从如何降低成本和扩大生产下下手了!很多人喝啤酒是不管配料只看价位的,而且啤酒有很多人都是当做解渴的饮料来喝的,这个自然越便宜越好了!三,啤酒越来越难喝的原因为了降低成本,用大米和酒花浸膏以及啤酒花制品这些原料代替了麦芽和啤酒花,这样的啤酒自然缺少了麦芽的香味,变得寡淡无味了!啤酒要想好喝,麦芽浓度和酒精含量是很关键的指标。
现在的国产啤酒很多麦芽浓度在8°左右,酒精度数在3°左右,这些淡爽或清爽类啤酒,其实基本就是水了!里面真材实料的东西很少,当然卖的便宜,但是口感要差了!啤酒做为古老的酒精饮料,它的口味也是多变的。有的人习惯了低度的啤酒,反而喝起麦芽浓度高的啤酒不适应,觉得发苦、太甜、酒精味浓,不如淡爽之类的啤酒美味。
2019年如何才能让啤酒在中国卖得更好?
首先要打破啤酒市场的垄断,让啤酒市场百花齐放,有众多品牌和厂家存在,保证有真正的市场竞争。中国有反垄断法,为什么要任由少数几个啤酒寡头垄断整个啤酒市场呢?一家独大,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即不利于消费者,也不利于市场的繁荣,更不利于产品升级换代和质与量的提升,所以也容易被消费者嫌弃和拒绝。第二,要改善品质,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要以质取胜,少以次充好,少忽悠,要货真价实。
第三,要细分人群,要走精耕和细分消费群体的路线。针对不同类的人群,及不同环境的消费需要,生产设计不同价格、质量、口感、风味的啤酒。第四,要善于营销设计。好的营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好的售后服务。与消费者、经营者及时有效和友善地沟通,对于掌握市场动态,提升消费感觉及其他诸多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为什么我觉得现在乡下喝啤酒的人越来越少了?
啤酒在农村兴旺有十来年的样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在不怎么喝,有三个主要原因。⒈风头早过,没有了城、乡心里落差。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开始放开,物资供应也像开闸放水,猛地冲向几十年不变的一潭死水,市场商品多了,人们的选择多了。除了对新事物的新奇,更是勾起对未来的期望,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城市人。所以都自觉不自觉的追赶新潮流,喝啤酒就是当时的最容易模仿城市人新生活的方式。
赶上了风口,农民都以喝啤酒为时髦,终于能像城里人一样了。如今不说靠喝个啤酒找到城里人感觉,早就直接进城做起城里人了,原来城市人的生活并不是当年想象的那么天堂般的美好。⒉如今的啤酒不是当年的啤酒。啤酒的正宗配方,是大麦芽和啤酒花发酵而成。所以啤酒喝着口感和味道那叫一个爽。普济见证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麦芽换成了小麦,发明者就是信阳啤酒厂,当时盛产“鸡公山啤酒”。
因为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很快的被同行业模仿。当时企业正进行改制,啤酒生产企业都在变成私人股份,这种偷工减料性质的降低成本行为,形成偷工减料的风口。最后啤酒花也没了,啤酒彻底失去了灵魂,成为水饮料,而且价格不断升高。⒊中国传统还是白酒当家。尽管酒精兑水充斥市场,但毕竟还是酒味,比起没有灵魂的啤酒强点。反正酒精酒也喝不坏人,还一样能喝醉,假就假吧,先喝醉一次再说。
为什么有人说国内啤酒和国外啤酒的酒劲差距很大?
国产啤酒单位体积酒精度4.0,原麦汁浓度为9度时已经算是“国产好啤酒”了。国外的基本都在5度左右,原麦汁浓度在12左右,这就是酒劲的差距。比如你连续喝4罐330毫升的德国瓦伦丁,5.2度,酒量一般偏上的喝完后都晕头晕脑的。而国产的工业啤酒是稀释品,实则为啤水,且美名其曰:淡爽,冰爽,清爽,超爽等等,其实就是掩饰自己水啤的属性。
国产的啤酒度数和原麦汁浓度都和国外的不在一个档次,国内群众大多都钟爱8度9度的啤酒,认为这就是好啤酒了,当然这个酒精度数都在3.3上下徘徊,入口仍然寡淡无味。这也是很多人在酒桌上慢腾腾的仰脖大喝,能喝7-8瓶,甚至能喝一箱啤酒的原因,也是被人称为酒神的原因之一。酒,特别是啤酒,入嘴一定不能感到稀薄,喝到嘴巴里稀薄如水的一定不是好啤酒,这种酒也一定是稀释后的啤酒,原麦汁浓度都低,稀释后的啤酒度数一定不高!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工业流水啤酒,饱受诟病。
不过也没有办法,各大啤酒厂商为了扩大产能,占领市场高地,必须这样制造,降低成本,因为国内的啤酒市场真实太庞大了,毕竟人口基数在那里摆着。自然的,效仿古法的啤酒酿造方法,在国内,只是存在理论当中。啤酒加大米生产已经成为共识,也就算了,还有加入啤酒用糖浆的。国内啤酒创新方法或许都是从节约成本上入手的,从来没有用心创新酿造方法。
浮躁的生产环境,一切向市场看齐,注定无法匠心沉淀。青岛全麦白啤,打开后,其味道也就稀松平常。最值得表扬的是泰山原浆啤酒,可以说是国产啤酒之光!而国外的啤酒就不一样了,其国内重视质量,重视原材料,在国外进行产能扩充。更重要其国内啤酒的酿造,简直就是匠心传承!还能进行原材料创新!比如说比利时福佳白,度数不低,丰富了啤酒原材料,加入了芫荽和陈皮,创新的口味赢得世界性赞誉。
中国黄酒跟葡萄酒和啤酒一样都是最古老的酒,为何没有走出中国?
简单说,从外国人的饮酒习惯来讲,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买得起黄酒的人不接受黄酒的味道。以外国人的饮酒习惯来讲,喝的酒大致分为三类:餐前酒、佐餐酒、餐后酒。黄酒基本只适合当餐前酒。很多人都知道,外国人搭配餐酒是有点刻板的,在外国人来说,佐餐酒不能掩盖食物的味道,因为他们的菜肴烹饪喜欢也保留“底味”,而黄酒的味道很明显会破坏底味,因此无法佐餐。
黄酒的浸染力是很强的,不然也不至于被大量应用在中式烹饪中了。注:底味不等于原味。原味是食材的味道,底味是经过基础调理后,食物展现的味道。餐后酒,则要选可以搭配甜食的。黄酒的味道并不适合搭配甜食,因此餐后酒也PASS。惟一的出路,就是餐前酒。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不管什么东西,在你这多么便宜,只要一出口,通常就不是那个价了。
有没有能够接受黄酒味道的外国人呢?当然有,不过,相较于葡萄酒啤酒等等,这类口味属于小众,消费者基本集中于拉美以及一些大洋岛国。小众,这已经是一大问题。拉美地区的消费能力,这又是一大问题。他们可以接受黄酒,但是对他们来说,本地会有更便宜更习惯的口粮酒,又何必追求不是特别喜欢的高价进口货?买得起黄酒的人不接受黄酒的味道。
此类人群,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人。其实黄酒与他们喜欢的餐前酒已经有些类似了。但是,他们习惯的餐前酒,有几个硬指标,黄酒无缘。甜度、酸度、酒精度、单宁、酒体。前三个容易理解。单宁,是酒中的一种涩味物质,会刺激口腔黏膜收缩,葡萄酒里的单宁主要源于葡萄皮和茎。只有红葡萄酒里才有。葡萄酒,一般是5年以上的酒单宁含量较高,所以要醒酒,单宁多了太涩。
5年以下的新酒大都不需要醒酒。换句话说,单宁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黄酒里的单宁含量就是一种尴尬的情况,不醒酒,涩,醒酒,连酒香都一起醒没了。黄酒适合热饮,就是为了散发单宁和激发酒香,但西方人偏偏又不习惯饮热酒。酒体。简单说就是压舌感,取决于单宁和酒精度,酒体越高,口感越明显。黄酒的单宁高,但不是特别高,酒精度也不是特别高,所以口感的后劲相较于葡萄酒并不明显。
举个例子,红酒,比如黑皮诺,单宁不高,酒体适中;梅洛,单宁适中,酒体适中;赤霞珠,单宁高,酒体高。而黄酒,属于单宁偏高,酒体却偏低。黄酒的单宁感觉略高于梅洛,低于赤霞珠,但是酒体也就比白葡萄酒里的雷司令、长相思高一点,接近于霞多丽。黄酒这样的素质到底算好还是不好,且另说。但是,这个单宁和酒体的平衡,恰恰是西方人不喜欢的。